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破裂后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极高,及时有效的治疗有赖于早期、准确的诊断。目前,DSA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常用手段,但其有创、耗时、价格贵,可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和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CE-MRA是近年来应用于脑血管疾病诊断的一项新技术,具有无创、省时,费用低,可清晰显示动脉瘤和周围血管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本课题将先进的CE-MRA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和术后随访,以DSA为标准,评价CE-MRA的优点和不足。目的:探讨CE-MRA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诊断和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通过与DSA资料的比较,评价CE-MRA的优点与不足,同时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CE-MRA检查在Siemens 1.5T Avanto MR扫描仪上进行,使用头、颈联合线圈,采用冠状面透视触发(fluoroscopic triggering)技术+三维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3D FLASH),信号重复采集3次。对比剂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北京北陆公司),注射速度3ml/s,总量25~28ml(0.2mmol/kg),通过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CE-MRA的原始图像减影后行3D重建,重建图像包括MIP、VR和MPR。DSA检查使用PHILIPS Allara Xper FD20,采用Seldingle技术经右侧股动脉途径进行双侧颈内动脉和一侧椎动脉造影,颈内动脉、椎动脉均采集正位、侧位和斜位图像。(1)106例临床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1周内分别行CE-MRA和DSA检查,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64例,年龄17~78岁,平均年龄55岁。比较CE-MRA与DSA对动脉瘤征象的显示,采用χ2检验,评价CE-MR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在CE-MRA和DSA图像上测量动脉瘤的大小,以DSA为标准,评价CE-MRA测量的准确性,统计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均设为0.05。(2)对56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同时进行了CE-MRA与DSA随访,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29例,年龄27~76岁,平均53岁。动脉瘤栓塞效果分为完全栓塞、瘤颈残留和不完全栓塞,比较CE-MRA和DSA随访结果,以DSA为标准,评价CE-MRA在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的敏感性。根据动脉瘤的大小、栓塞方案和效果将病例分组,对各组间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这些因素与动脉瘤复发的关系,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设为0.05。结果:(1)106例患者中发现83例共90个动脉瘤,其中7例患者有2个动脉瘤。动脉瘤最好发的部位为后交通动脉(35.56%),其次为颈內动脉(32.22%)。CE-MRA与DSA对动脉瘤的检出无统计学差异(P>0.05),CE-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8%、82.6%、95.58%。在CE-MRA图像上能够准确测量动脉瘤大小,与DSA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瘤内血栓的显示,CE-MRA更优于DSA。(2)对56例患者共61个动脉瘤进行了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43个,15个瘤颈残留,3个不完全栓塞。随访中有9个动脉瘤复发,复发率为14.75%。栓塞效果与动脉瘤复发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完全栓塞的动脉瘤更易复发,与完全栓塞和瘤颈残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CE-MRA随访结果与DSA有良好的一致性(κ=0.871,P<0.005),CE-MRA随访的敏感性达到93.4%,对于瘤体复发的敏感性达100%,分别有2例假阳性和假阴性。对于微小的瘤颈残留,CE-MRA显示不如DSA。动脉瘤的复发还与动脉瘤的大小关系密切,大型动脉瘤(>10mm)的复发率更高(P<0.001),达到77.8%。结论:CE-MRA是一种无创、快速、可靠的影像检查方法,能够较好的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瘤颈、瘤内血栓以及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所提供的三维信息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很高的价值。将CE-MRA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随访,有助于监测动脉瘤的瘤颈残留和瘤体复发。动脉瘤术后复发与动脉瘤大小及栓塞效果密切相关。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颅内动脉瘤的CE-MRA与DSA对照研究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附图
  • 五、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E-MR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研究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附图
  • 五、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颅内动脉瘤诊疗研究进展[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2)
    • [2].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9(12)
    • [3].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19)
    • [4].动脉粥样硬化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研究[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8(03)
    • [5].从过去走向未来,颅内动脉瘤的诊治历程[J]. 中国卒中杂志 2018(10)
    • [6].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6(06)
    • [7].对比血管内栓塞和开颅夹闭对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52)
    • [8].天气转凉 警惕颅内动脉瘤破裂[J]. 江苏卫生保健 2017(11)
    • [9].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临床医药实践 2016(08)
    • [10].已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7(06)
    • [11].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26)
    • [12].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22)
    • [13].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02)
    • [14].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J]. 中外医疗 2019(18)
    • [15].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研究[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04)
    • [16].颅内动脉狭窄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5)
    • [17].颅内动脉瘤59例临床分析[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1(06)
    • [18].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69例的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08)
    • [19].颅内动脉瘤误诊2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08)
    • [20].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围术期综合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9(14)
    • [21].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评定[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04)
    • [22].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效果比较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09)
    • [23].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研究现状[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5(06)
    • [24].颅内动脉瘤——脑内的“不定时炸弹”[J]. 人人健康 2012(11)
    • [25].颅内动脉瘤232例的临床分析[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07)
    • [26].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2(04)
    • [27].64层MSCT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 2009(22)
    • [28].多发颅内动脉瘤同时夹闭1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12)
    • [29].颅内动脉瘤患者便秘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10)
    • [30].小儿颅内动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吉林医学 2019(02)

    标签:;  ;  ;  ;  ;  ;  ;  

    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