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十分旺盛;另一方面,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劳动力市场分割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经济转型期的劳动力市场中,既有国企改革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也有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三资企业中的外劳。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劳动主体的人力资本差异性、企业和岗位对劳动力的个性化要求、加上政府法制和政策建设的不完善,构成错综复杂的劳动关系,衍生各种类的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分割,降低了劳动力市场适应经济变化的可塑性和能力,促成了社会群体的边缘化,加大了社会的不平等性,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视角,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本文力图从地理学视角,把经济、社会和空间结合起来,对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既纠正了以往研究中忽视空间的倾向,又突出了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期盼论文成果对解释现象、总结规律、制定政策有所裨益。论文在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两种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上海为案例,广泛收集了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相关统计年鉴、劳动就业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和行业统计资料,并对不同类型企业作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力求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提出见解。全文共有八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第一章和第二章组成。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理论谱系。在广泛阅读中外文献的基础上,按问题脉络,对重要理论进行回顾和评述,为提升论文分析水平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侧重于劳动力供给方的分析,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是源于劳动者个体特征与人力资本差异。制度经济学派则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是由制度结构所决定的。第二部分(3-5章)主要研究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时空维度。在阐明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演进过程后,用两章篇幅重点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空间分割。空间分割是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予以强化。在国家层面上,作者用失业率与劳动参与率两个指标对全国省级行政单位进行计量分析。失业率的数据表明,我国中西部内陆省份的失业率普遍较高,沿海省份普遍较低,但也有非规律性现象。劳动参与率的数据表明,参与率高的省份以沿海地区居多,占2/3;西部省份较少,占1/3。京、津、沪三个直辖市的劳动参与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中对这一反常现象进行了计量分析,并解释了原因。在城市层面上,作者从劳动力的城乡分割入手,通过对城市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工资收入、工作时间、流动性、就业稳定性等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明显的本(地劳动力)外(地劳动力)分割。这一理念比以往研究成果更符合空间分割的实际情况。文中还详细论证了造成劳动力市场“本外”分割的原因。第三部分(6)章着重讨论基于需求类型的上海劳动力市场分割和空间分异。作者以所有制、行业、职业结构为线索,研究了就业市场的三大板块、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和就业人气、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分割、劳动力市场的空间分化、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分层和空间分布等问题,并将各区县不同职业的区位熵绘制成图。第四部分(7-8)章着重讨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机理和建设规范化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建议。政府通过法律、政策和法规对市场分割施加影响,其中户籍制度的影响最为深远。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种外来人口聘用和分类管理方法、设置的种种证卡和收费项目,也都成为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限制外来务工人员准入的门槛。文中着重探讨了新劳动法所引起的争议,以及大学生毕业申请沪籍户口的评分制,从细微处反映政府政策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巨大影响。作者利用问卷调查和深度采访的成果,分析了企业行为,尤其是招聘行为对市场分割的影响。用第一手资料研究的结果,对劳动力市场建设和规范企业行为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人力资本差异的劳动者异质性在劳动力市场分割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受教育程度、职业培训和工作经历是导致劳动者人力资本差异的三个主要因素。论文最后一章的主题是推进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并就如何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促进非正规就业“正规化”和构建更富弹性的劳动力市场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