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木雕艺术审美谈

台湾木雕艺术审美谈

迟翔ChiXiang(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台湾少数民族木雕艺术较多地保留着固有的、传统的、民族的特色,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凝结着台湾少数民族人民的心血,既生动地再现了台湾人民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艰难历程与生活风貌,也反映了他们坦荡、乐观、奋发、进取的胸襟与情怀,以及纯真、质朴、充满童稚幻想的意识形态,别具一种古朴无华而美丽隽永的雏态美。由于台湾少数民族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中仍带有原始性,人们的思想中尚有原始观念的遗存,所以其传统木雕艺术具有形式浑素简易、虚拟美化,风格古拙质朴、诡异怪诞等美学特点,抒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真挚之情。台湾木雕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其主题鲜明,形式繁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类,即生活类、礼仪类、佩饰类、陈设类、建筑类。台湾少数民族木雕以排湾、鲁凯、达悟等族群的最为著名,不但渊源悠久、种类纷繁,而且与刳凿、绘画等艺术相融,丰富了雕刻艺术的品类和内涵。台湾少数民族具有奇妙的表现力量和无法言传的灵性,他们从自然中提取元素,以自然的简化组成造型结构,使其木雕艺术基本呈现出写实、简省、几何等三种技艺美学风格。

关键词:台湾木雕;审美;美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J3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2-0119-03

0引言

木雕是以雕刻木质材料为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木料进行雕刻,木雕有圆雕、浮雕、阴雕、镂雕等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台湾少数民族的手工艺术以古拙见长,其传统艺术的原始性审美风格主要反映在其木雕雕刻工艺上。其中,又以排湾、卑南、鲁凯、达悟、阿美、布农、邹等族群的木雕最为突出。台湾少数民族是一个善于雕刻的族群,他们在各种生活器具、交通工具、宗教用具、装饰品、武器、乐器,以及房屋建筑的木柱、门楣、门槛、板壁、房梁、屋檐等地方都雕刻着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诸如人物、动物、花卉以及各种几何形饰纹,其中以百步蛇纹饰最为突出,种类繁多、形象丰富。

台湾少数民族的木雕技法主要有浮雕、阴雕、全体雕三种,原料大都为木竹,其木雕装饰图纹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在台湾少数民族各族群中,北部与中部的泰雅、赛夏、布农、邹等族群对雕刻较不重视,其雕刻艺术比较稚嫩,只有若干线刻,雕刻物亦少,仅在装饰物、乐器、武器与烟管上刻以若干几何图纹,木雕图案多象征;在南部诸族如排湾、鲁凯、卑南及达悟等族群都有浮雕及立体雕刻,雕刻器物范围广泛,木雕图案常写实,尤见太阳、人头、奔鹿、百步蛇等文学色彩浓郁的图样,尤其是排湾族的雕刻艺术已有高度的发展①。这些艺术雕刻再现了台湾少数民族传统的狩猎、劳作、崇拜等社会生活,它们构成了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丛中的重要文化因素。

台湾木雕艺术是一种感觉空间能动体积的意象,其原始形式有时骤然看去好像是怪异而不像艺术。但一经我们深切考察,便可看出它们也是依照那主宰着艺术最高创作的同样法则(节奏、对称、对比、最高点以及调和等基本大原理)制成的,便是细节上通常以为随意决定的,也都属于世界各民族所共通的美的要素②。台湾少数民族构图的图案,可分为两大类:一为自然物的整体描写,一为不易辨认题材的局部描写。后者有时连续成为三角形或锯齿形图案,或成为其它传统、特殊的图案。这些构图图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也具有原始风格。原始雕刻的力感、野趣和纯真,沉醉于台湾木雕艺术那简约单纯中透露出来的威严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台湾少数民族具有奇妙的表现力量和无法言传的灵性,他们从自然中提取元素(塞尚称:“你必须在自然中看到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以自然的简化组成造型结构,使其木雕艺术基本上呈现出以下三种技艺美学风格。

1写实风格

台湾少数民族采用写实的手法,用简洁的线条刻画着人与物的形象,再现了自然和社会的具体形象,其动机少有为纯粹美学而创作,他们所以有木雕雕饰,多产自咒术装饰及其它实用的目的。他们的木雕作品古拙浑朴,没有那么整齐,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是他们活泼的生活体现与独立的自我表现。台湾少数民族木雕无论在造型或是题材上都十分真实和平易近人,其制作者尊重传统样式,在雕刻上表现出对称性,具有生活细节的自然美。但有些作品会忽视比例,有时会作局部的夸张或几何化某些部分,他们会用强调、夸张和突出某一部分的方法来实现其理想化,更注意人物的精神性和作品的精神内容。其直接的表征就是他们的木雕人物基本无面部表情,而且头部相应地被夸张和突出,体现出一种夸张手法的崇高美。

1.1重复构成台湾少数民族木雕较复杂的雕饰符号是把一些纹饰有意识地加以重复与变异,或者重组构拟成另一种综合型图饰,如图1木枕。他们在稚拙、粗犷的点线钩沉描绘之间,赋予了木雕神驰八极的丰富想象和怀旧的心理意识,具有难以形容的美学享受。例如,三角形、菱形的连续反复,诱发人们联想蛇群首尾相衔、连绵不尽的壮观;锯齿纹、水波纹的不断重复,似乎让人目睹金蛇狂舞如醉如痴的情景;那点线的断续、方圆的变异,似乎兆示着命运的升降。

1.2联想夸张台湾少数民族在木雕艺术的创作中,经常通过联想扩张其形体部位,调整造型的某些部分以适应某个所选的形状或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实用器具的外形自由运用扩张的图案来设计纹样,以夸大突出主体形象,这是当地的古老传统。台湾少数民族的各种木雕形象可以被抽象夸张化以填充空间,他们的木雕人物造像一般都是浓眉小眼,头大身小,上肢比较纤细,下肢却异常粗壮,整体比例失调,粗犷豪放,如图2“尼西朋”木刻人像。

2简省风格

台湾少数民族木雕艺术的简化式样,虽为构图的简化和丰富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却给任何一个对这种表现风格不熟悉的人,在识别上造成了困难,有的木雕形象只能通过一些关键要素才能识别出来,有的形象已经无法识别。乍一看去,我们很难从这些作品中,识别出哪些成分可以作为客观事物的结构等同物或与之相似的心理刺激物。因为当艺术形象的结构特征数目减少到最少时,产生的往往是一些简单的、规则的和对称的式样。原始思维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局部可以代表整体,个别可以表示一般。台湾木雕艺术的构图有两个重要原则,即律列与对称。律列,即规律化的排列,是将一定单位按规则反复排列,例如蛇的鳞片绘成菱形,使之反复排列为单位相称的律列,若将蛇的整体与人头复合而反复排列者,则为合成相图案。对称,这种排列乃将相同形象的图案,由小到大、由上至下、由左至右,以对称法则排列。自然界的现象,如人的脉搏、心脏的跳动、人类与其他动植物的形态,皆由律列与对称以求均衡。因此,律列、对称、均衡,乃发自生理的调和,人类则从调和中获取美感。

2.1对比调和台湾木雕艺术的对比原则,主要表现在图式的色彩运用以及它与人们的特殊情感作用方面。台湾少数民族的木雕制作一般选择红、黑、白、黄等颜色,以增加图案色彩之间的对比度。如图3双连杯,红色、白色、黄色,分布在它不同图案的位置上,使人首、鹿头、蛇鳞与杯身等不同元素之间具有了对比调和的参照系,从而可以使人们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觉。

2.2对称均衡台湾木雕艺术不论是静态的勾勒,抑或动感的模拟,它们所体现的复沓美、匀称美、平衡美,不仅仅是图腾艺术的一种极致,而且是世代积沉的图腾观念的升华与革新。在图4木梳中,其图式就体现了对称均衡原则,另外还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台湾少数民族木雕图式的对称性,表明他们对于对称均衡原理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他们往往以某一中轴线为基准,在木雕上两侧相同的部位雕刻相同的图式,其不但有规律,而且繁杂。在这里,对称成为直观美感的首要条件,凡是具有审美效应的图式总是符合形式美的一切原则。换句话说,它们之所以美是因为其包含了美的因素。

3几何风格

有些研究者认为,抽象应该是与人的特定心理活动相联系的,并且是一个对某种原型的心理加工过程。台湾木雕艺术总体上色彩单调、构图粗略,多采用僵硬的直线或规整的曲线,其纹饰大都是平板的二度几何图形。台湾少数民族在用木雕艺术表达某种情绪和观念时,形成了一种抽象性的几何形纹饰艺术,且具有装饰性的意味。这不是机械的摄录外在世界,而是用简单、规则、平衡等原则进行组织感官材料的创造。他们大都采用移情或抽象的手法构图,将一切复杂的自然形体概括为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线条等抽象符号,使其木雕艺术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形式上的结构关系,将客观存在物的内容转化为形式,借以传达难以言喻的心理秘密或宗教观念。在台湾少数民族木雕艺术中,有很多写实图像的“几何化”图形,他们经常会使用一些轮廓线(几何图形),通过对物体特征数目即边缘属性的减少而达到其基本结构形式的突出,这为抽象艺术提供了一种认识结构整体关系及立体地理解和表现物象结构的参考方法。

3.1节奏韵律台湾木雕艺术中体现的节奏韵律原则,是指其图式在造型上有秩序地和有规律地不断重复出现。正是这类纹饰的有序性和规律性,从而形成了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台湾少数民族木雕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如折线、三角形、四角形等不同元素在各个部位中出现所具有的对比作用,可使其图式具有变化,产生更快的节奏,从而更富韵律感。如图5木刻几何纹小竹臼,其图纹有序的节奏感就比较鲜明直观,且具有对称性,韵律感被附着于其节奏之中。由此可知,图式的节奏韵律与图式的对称原则息息相关,它们主要是通过几何图形布置的有序性和重复出现而获得的。正是节奏与韵律的有机谐调,才使台湾木雕艺术的整体图式具有了不可抹杀的审美功能。

3.2多样统一多样统一又称和谐,是对立统一规律在艺术上的运用,是一切艺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也是画面构图的总规律。多样统一是矛盾的统一体,用在画面构图中,是指画面既要多样有变化,又要统一有规律,不能杂乱。简而言之,就是构图要繁而不乱,统而不死。如图6木勺,其柄部具有精美的雕刻,这原本是生活中极为平常的饮食用具,木雕匠师们却在非常有限的空间内,雕造了繁复而多样的形式和纹样,充分显示了其技艺的高超、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创造力。台湾少数民族木雕艺术上的人形、几何等纹饰寓变化于整齐,他们在组织结构、安排对象时,要求多样、有差异,但又不是绝对对立,而是浑然融为一体,以达到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在艺术组合的建构中,只有各自独立的差异因素,不仅有外在关系的差异,而且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构成统一整体时,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赏心悦目、意悦情抒的审美效果。

4小结

台湾海岛四周环绕着深沉辽阔的海洋,岛上阳光充足,幽静的山区谷地空气清新,这些因素陶冶了台湾人民纯净的心地,使台湾木雕艺术中洋溢着原始的遗风和质朴无华的情趣,他们在开发与建设海岛的过程中形成了其木雕艺术的风格特点,台湾少数民族古拙粗犷的民间雕刻是他们纯净心灵的反映。台湾木雕艺术,一般来说具有太平洋地区原始艺术的独特风韵,没有虚伪掩饰,不矫揉造作,造型真挚而率直,并且带有巫术色彩,具有令人生畏的气氛。人们不尽为台湾少数民族那迷人的想象和魔术般的伟力所震撼,他们用变形手法把传统艺术的简括、洗练、单纯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粗犷刚劲的木雕艺术风格。台湾木雕艺术的本质就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明显越好。

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才能表现出来,其形式美的使命在于整个意象的完美,形式美终究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和意象,但形式美可以暂时离开艺术意象而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在台湾少数民族木雕艺术有意味的形式中,可能包藏潜伏着其民族古老的原型、母题及其各类变体,它们一直都沉睡在民族深层的心理结构之中,一有机会便会从休眠状态中苏醒过来,借助一定的感性材料及其特定的组合关系来暗示自己的存在,它们沿着历史的轨迹不断前进,以本民族熟识的生命形式表达一定的意义,其内在生命向人们的视觉器官显现出莫可名状的形式意味,因此台湾木雕艺术很容易被民族心灵所感触、所领悟⑨。这种精神意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由内容转化为形式,或者说,它已经凝练在台湾木雕艺术的形式特点中,体现这种精神意蕴的任何形式都在轻轻扣动着民族审美情感的弦索,向人们昭示着其原始意象。

注释:

①张崇根.台湾世居少数民族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2.138.

②﹝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235.

③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⑦同上

⑧同上

⑨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279.

参考文献:

[1]田富达,陈国强.高山族民俗[M].民族出版社,1995.

[2]许良国,曾思奇.高山族风俗志[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8.

[3]陈国强.高山族风情录[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4]张崇根.台湾世居少数民族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2.

[5]曾思奇.台湾少数民族研究论丛[M].民族出版社,2006,第Ⅳ卷.

[6]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7]王朝闻.审美谈[M].人民出版社,1984.

[8]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9]﹝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

标签:;  ;  ;  

台湾木雕艺术审美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