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公路建设与水土保持

湖南省公路建设与水土保持

一、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与水土保持(论文文献综述)

许敏[1](2020)在《南方丘陵路域植被叶绿素含量哨兵二号遥感定量反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公路的建设与运营造成了周边环境严重污染,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保护和维持公路环境尤为重要。路域植被叶绿素含量可有效反映植被健康状况及评价高速公路环境污染程度,因此采用遥感技术实时获取叶绿素含量监测高速公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位于南方丘陵的高速公路-长常高速公路为实验对象,结合辐射传输模型,通过构建哨兵-2A影像光谱波段和植被实测叶绿素含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特征波段提取,基于特征波段构建线性回归与BP神经网络路域植被叶绿素含量反演模型,并将最优模型应用于整个研究区哨兵-2A影像上,实现了对路域植被叶绿素含量大面积反演及分布图制作。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辐射传输模型,通过分析叶绿素含量和植被光谱的敏感性,表明叶绿素含量的敏感波段主要位于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且随着植被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植被反射率降低。(2)构建影像单波段、植被指数、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和实测叶绿素含量相关关系,筛选相关性高的B2波段、B3波段、B5波段、绿边叶绿素指数CIgreen、绿波段归一化植被指数GNDVI和B1、B2的一阶微分、B1的二阶微分作为反演模型输入的特征波段。(3)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特征波段构建一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叶绿素含量反演模型,并应用哨兵二号影像数据进行模型验证。(4)对比分析模型精度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构建叶绿素含量反演模型精度整体高于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叶绿素含量反演模型,模型过度拟合,加入部分实测数据参与建模降低了模型拟合度,提高模型预测精度;以一元线性回归构建的叶绿素含量最优反演模型为基础,应用于整个研究区哨兵-2A影像,得到路域植被叶绿素含量分布图,与路域植被实际情况对比,叶绿素含量空间总体相近。研究结果表明一元线性回归结合辐射传输模型用于哨兵-2A影像反演南方丘陵路域植被叶绿素含量精度较高,满足监测需求,路域植被叶绿素含量空间分布图与实际情况总体相近,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叶绿素含量反演模型,加入部分实测数据参与建模可以解决过拟合问题及提高模型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证明了利用哨兵-2A影像定量反演南方丘陵路域植被叶绿素含量可行性,充实了遥感影像反演植被参数的研究。

戴云哲[2](2019)在《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一环,已经完全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过程,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必经之路。“十三五”规划同时还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等重要内容,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社会和市场的运行效率,通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引导农业、制造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都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可行路径,但同时也面临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消耗,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产业转型过程中过剩产能无法释放等切实存在的风险。如何在寻求机遇的同时规避风险,成为当今中国实现“十三五”规划愿景的关键所在。湖南省在“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承接我国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洞庭湖、湘江流域丰腴的水土条件赋予了湖南省“鱼米之乡”的盛名,承担着维护全国粮食安全的重任;而武陵山、雪峰山、罗霄山、南岭等山脉在为本地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是守护长江中游经济带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湖南省内,洞庭湖区既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责任重大,粮食生产任务艰巨,在城镇化进程的冲击下,生态资源持续萎缩;长沙都市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是湖南省城镇化水平最高,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大和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如何统筹协调湖南省,尤其是洞庭湖区和长沙都市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长江中游经济带各省、生态功能区、城镇实现“绿色发展”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与自然互动的重要接口,而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则高度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有效路径。基于此,本文以湖南省全省为宏观尺度的主要研究对象,辅以洞庭湖区、长沙都市区作为中观和微观尺度的典型研究区,以基于湖南省县域行政区划、基于洞庭湖区高程和坡度的地形梯度、基于长沙都市区“三环线”的缓冲区圈层这三个空间分类方式,对不同尺度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化进行了剖析;利用InVEST模型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评估,采用双变量自相关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对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的静态和动态时空响应,识别了生态服务功能演化过程中的敏感区域。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城镇化、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这几个在近20年来的剧烈变化的因素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优化路径;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不同地形梯度生态用地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的程度,提出了洞庭湖区生态用地的垂直管控方案,以此实现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优化提升;通过分析不同圈层城市扩张在不同景观格局下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干扰程度的差异,提出了长沙都市区未来城乡规划的基本思路,最大程度减低城市扩张对生态服务功能产生的破坏。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剖析了湖南省县域的土地利用强度、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分布格局、长沙都市区城市扩张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湖南省在1995-2015年间县域土地利用强度平均值呈增大趋势,经济发展区不仅土地利用强度最大,其增速也明显高于农业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农业主产区的变化较为平稳,生态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在2010年以前处于较低水平,但近年来有加速增大的趋势。生产、生活用地的持续扩张导致生态用地逐渐向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地理区位条件较差的偏远山区集中,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延缓土地利用强度增大的势头,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分布指数随地形梯度升高先减小后增大,呈“V”字型,1995-2015年各梯度生态用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低梯度(1-5)水域湿地与耕地的来回拉锯、中高梯度(16-30)林地锐减成为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分布格局演化的主要特征,洞庭湖区生态用地管控亟待从总量控制改善为垂直空间分布优化。长沙都市区的基本城市形态由三环线决定,建设用地规模在1995-2015年期间扩张近3倍,结构逐渐紧凑,1-8号缓冲区的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但9-15号缓冲区和16-20号缓冲区建设用地粗放扩张的问题始终存在,三环线附近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和谨慎规划的区域。(2)理清了湖南省、洞庭湖区、长沙都市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时空演化特征,识别了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中的生态服务功能敏感地区。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在1995-2015年期间出现了明显退化,经济发展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幅度最大,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的建设用地扩张是主要原因;农业主产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变化总体平稳;生态保护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先增强后退化,土地利用强度增加较慢,土地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程度较小。西部和南部山区的土地利用强度远低于平原丘陵地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也更强,洞庭湖区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服务功能在较高的土地利用强度下明显低于周边地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服务功能在土地利用强度的快速增加中大幅退化,而武陵山区和洞庭湖区上游生态服务功能保持较好。洞庭湖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在1995-2015年期间有所退化,主要发生于中高梯度(16-30),农业生产活动向由低向高的持续蔓延是主要原因。中低梯度(6-15)和高梯度(31-50)生态用地分布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联最为紧密,生态服务功能对生态用地分布的变化敏感程度较高,而低梯度(1-5)和中高梯度(16-30)敏感程度较低。梯度10-40在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程的作用下,生态服务功能对生态用地分布变化的敏感度减小,梯度40以上的敏感度则有所增加。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在1995-2015年期间发生大幅退化,5-15号缓冲区最为严重。建设用地密度低而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差的圈层由最中心逐渐向外移动和扩张,建设用地密度低而生态服务功能强的圈层也在都市区边缘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三环线附近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城市进一步扩张和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的焦点区域,而都市区边缘的生态服务功能也逐渐开始受到城市扩张的干扰。(3)揭示了城镇化、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在不同时空产生的差异化影响。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体呈现出一定的负面作用,影响强度持续减弱,并且与城镇化阶段有明显关联,一般城镇化水平越高,对生态服务功能的负面作用越小,但快速城镇化时期粗放的建设用地扩张会导致负面作用加剧。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山区就业人口积极转向二三产业的情况下,城镇化对土壤保持功能有可能出现正面作用。区位条件的改善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有稳定的负面作用,影响强度逐渐减弱,地势平缓的平原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一般高于地势陡峭的山区,道路的修建除了本身会占用生态用地之外,还会带动沿线建设用地的扩张,并增加人类活动的强度,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形成干扰,经济发展区和农业主产区受到的负面作用强于生态保护区。负面作用最强的区域一般是铁路、高速公路正在建设的地区。经济发展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以正面为主,影响程度视经济增长的阶段而定,提升生产力、促进产业转型、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产生正面作用的主要驱动力,但在产业升级遭遇瓶颈时则可能出现负面作用。在经济增长初期,实现产业转型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较少,正面作用较大;到中后期过剩产能占据的土地资源逐渐增加,正面作用逐渐减弱。农业生产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有显着的负面作用,这种负面作用持续表现出生态保护区>农业主产区>经济发展区的空间分异格局,但总体强度在1995-2015年期间逐渐减弱。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普遍伴随林地转为耕地导致的植被覆盖下降、木材采伐导致的林地郁闭度下降、过度放牧对草场的蚕食以及过渡水产养殖与捕捞对水质和水生物种群的破坏等问题,然而在快速城镇化时期,“生态用地→耕地→建设用地”的阶梯式转变是造成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的主要原因。(4)根据土地利用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湖南省、洞庭湖区、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对于湖南省:一是提升城镇化质量,严格管理经济发达地区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划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用地;二是合理规划道路,加强东西区域联结,增加道路数量,提高道路等级,以地级城市为主要节点构筑交通网络;三是推进经济转型,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制造业,扶持创新产业发育,鼓励山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四是发展高品质现代农业,优化农业结构,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占补平衡,创新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响应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夯实农业基础的战略导向。对于洞庭湖区:一是在低梯度(1-5)严格控制围湖造田,保障和提高洞庭湖蓄水容量,减少洪涝灾害,净化洞庭湖水质,加强湖畔草地和沼泽地的保护与恢复;二是在中低梯度(6-15)引导耕地和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控制生态用地被开垦为耕地;三是在中高梯度(16-30)将耕地资源整合到坡度较小的区域,将坡度较大的区域转变为林地,推进“双低改造”,腾退零散分布的耕地并转变为林地;四是在高梯度(31-50)严格控制林地被开发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合理安排木材采伐,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对于长沙都市区:一是在1-8号缓冲区改造老旧居民区,挖潜地下空间,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管制地块用途,确保土地利用低碳、高效;二是在9-15号缓冲区区严格控制生态用地的用途变更,提高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在建设用地中的比例;三是在16-20号缓冲区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情况下引导产业集中分布,预划高新技术开发区;四是在21-25号缓冲区严格管理农村建设用地的增加和流转,规划并建设森林公园。

刘军[3](2016)在《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实践——以南岳高速公路为例》文中指出以南岳高速公路为例,结合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问题,制定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方案,对水土保持设施完成情况、质量、投资、效果、管理维护和评估意见落实情况等方面开展了较为全面的验收技术评价,最终给出了评估结论与建议。此次验收技术评估实践对于以后绿色公路建设在水土保持设施开展验收技术评估、推动水土保持监测监理、落实三同时制度以及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持改善公路沿线生态平衡具有指导意义。

乔彦[4](2013)在《基于模糊综合因素评价法的区域土地与高速公路协调度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课题逐渐引起各方重视,土地粗放型发展不再适合我国的土地利用模式。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不仅仅在大城市、小城镇、农村耕地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产业结构、资源可持续发展等等方面的作用同样明显。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高速公路建设在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量占用土地,尤其是占用大量优质耕地的问题也尤为突出,在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高速公路用地必须在区域土地资源宏观调控下受到约束,高速公路建设和土地资源保护两者必须协调发展。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规律及其社会经济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土地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论文首先进行了高速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深入阐述了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土地利用基础、产业发展、环境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然后根据协调度评价的目标及原则,在高速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土地与高速公路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及指标类型一致化处理方法,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计算模型,并确定了协调度评价标准;最后,以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及高速公路发展为例进行了实证计算,湖南省土地利用与高速公路协调度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近十年来土地利用与高速公路协调性逐年提高,并将于2015年达到最大值,但随着湖南省高速公路网密度的进一步加大,其协调性反而下降。区域土地利用和高速公路建设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忽视这一方面最终只会阻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湖南省土地利用与高速公路协调度评价实例分析,验证了基于模糊综合因素评价法的区域土地与高速公路协调度评价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评价结果对于未来区域土地的结构配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罗陵[5](2012)在《湖南省高速公路公共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湖南省的高速公路建设也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截至2010年,全省在建高速公路里程全国排名第一;在建和通车总里程达6450公里,从2007年全国排名第17位一跃至全国前三。但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与基础设施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仍是交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国高速公路运营一般采用政府直接管理或政府特许经营的方式,浓厚的政府背景使服务提供者更多将自身定位为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服务意识淡薄,服务理念缺位。两种思想导致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建设与运营管理之间的矛盾、用户需求与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非常严峻。本文立足高速公路提供的公共服务建设,紧扣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和内涵本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确定研究方法,根据目前湖南高速公路公共服务的内容和管理体系架构,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认真总结湖南高速公路公共服务存在的五大主要问题及原因;同时参考欧美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公共服务的先进经验,将服务理念贯穿高速公路设计、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并提出了各个阶段中完善湖南高速公路公共服务的多种途径,以此提高湖南省高速公路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湖南省高速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林涛[6](2012)在《生态友好型公路建设与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以大浏高速为例》文中认为交通运输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领域,一方面,现代化的公路建设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一方面,我国公路建设速度提升引发资源消耗日益增加,对生态和人类居住环境的负效应逐步显现。在这种背景下,对公路生态友好与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研究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以大浏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为例,研究了生态友好型公路的内涵和地质环境,并建立模型开展了公路生态友好程度评价,总结了相关建设管理与实践经验。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现阶段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本文深度剖析了生态友好型公路的内涵,提出了生态友好型公路的定义:具有完善的营建方案设计、规范的施工建设程序和合理的运营管理机制的现代化公路。并阐述了生态友好型公路区别于传统公路所具备理论体系,从宏观上对生态友好型公路的思想精髓进行科学分析。2、阐述了公路建设中生态景观、水土保持和工程地质三方面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指标的框架结构和权重,研究了生态友好型公路的理论分析方法,从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分别建立了公路生态景观友好性、水土保持优良性和工程地质安全性的评价方法,最后采用模糊数学法建立了生态友好型公路的总体评价方法和模型,3、在生态友好型公路建设技术与管理方面,提出了生态友好型公路建设单元、水土流失类型和预测模型,对临时工程、路基工程、交通安全设施、绿化景观设计等进行全线统一规划,从设计方案、施工建设和运行管理阶段形成了各分项工程的生态友好型建设技术和水土流失分区防治技术,提出了统一明确的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了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保护植被、防治水土流失、较少环境污染在内的建设管理体系。4、选取大浏高速公路工程实例,在分别对生态景观、水土保持和工程地质进行单项分析基础上综合评价了大浏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友好程度,根据评判结果,提出有实用性的大浏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生态友好型建设技术。

叶颖,蔡长[7](2011)在《常吉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监理及效果评价》文中提出1工程概况常吉高速公路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东起于湖南省常德市斗姆湖,经许家桥互通立交接建成的常德至张家界高速公路,向西经桃源县、茶庵铺、官庄、沅陵县、湘西自治州泸溪县,在吉首市城区乾州跨越209国道及焦柳铁路到达该项目终点林木中;西接在建的吉首至茶洞高速公路,线路全长约229公里,全线主线按双向四车道的全封闭高速公路标准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06亿元,全线设桃源、沅陵、泸溪等10处互通式立交,

高元柳[8](2011)在《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土流失在我国已被列为首要生态问题,防止水土流失和加强水土保持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近三十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飞速发展,大量高速公路正在或即将建设在山区,其填挖方量大、桥隧多,是比较突出的人为侵蚀。本文深入探讨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机理与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其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及防治技术,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从气候、土壤、地形、地质和植被等因素与水土流失量之问的回归关系及力学角度阐述山区高速公路的水土流失机理,分析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形式及阶段。根据调查研究,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索分析湖南省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现状。(2)介绍常见的山区告诉公路水土流失预测模型及方法。根据湖南省山区主要母岩类别、降雨集中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无防护堆积边坡、丌挖边坡作为量测场地,测算土壤侵蚀模数。对105个采石场、20个取土场进行专门调查研究,测算不同取土方式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通过调查获得营运初期山区高速公路的土壤侵蚀模数。应用类比法对常德至张家界、常德至吉首等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量进行新增水土流失预测。(3)介绍常见山区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技术,分别针对山区高速公路中主体工程区、弃土场、取土场、临时工程区介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阐述一种值得推广的水土保持技术—雷诺护坡技术,从雷诺石笼的结构特点、性能、设计计算办法、技术指标、施工工艺等方面非其进行详细分析。(4)通过常吉高速公路某路段进行工程实例分析,对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检验雷诺护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白思容,李剑雄,马珊珊,邹婷[9](2009)在《衡炎高速:打通湘东南腾飞的脉络》文中研究指明衡阳,湖南省第二大城市,八百里南岳衡山闻名遐迩,拥有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 炎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6个县之一,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安寝之所。 井冈山,革命圣地,中国第一个地方红色政权在这里建立,是红色旅游的最佳去处。 然

周文[10](2009)在《道贺高速公路实践“具体而微,精细为道”建设理念初探》文中指出以道贺高速公路建设为例,分析总结了项目建设实行精细化施工管理的做法与目标,提出了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惟有精细化管理才能打造国内国际一流工程的观点。

二、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与水土保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与水土保持(论文提纲范文)

(1)南方丘陵路域植被叶绿素含量哨兵二号遥感定量反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域植被环境遥感监测
        1.2.2 植被叶绿素反演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获取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设施
        2.1.2 路域气候与地貌特征
        2.1.3 路域植被分布与环境情况
    2.2 野外数据采集
        2.2.1 控制点及样方点坐标测量
        2.2.2 叶绿素测量
        2.2.3 野外光谱测量
    2.3 影像的选取和处理
        2.3.1 影像分析与选取
        2.3.2 哨兵-2A影像预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物理模型理论及特征波段提取
    3.1 辐射传输模型
        3.1.1 PRO4SAIL模型
        3.1.2 叶绿素敏感性分析
    3.2 基于光谱响应函数的多光谱模拟
        3.2.1 哨兵-2A光谱响应函数
        3.2.2 哨兵-2A影像多光谱模拟
    3.3 相关性分析及特征波段选择
        3.3.1 影像单波段相关性分析
        3.3.2 一阶微分和二阶微分相关性分析
        3.3.3 植被指数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路域植被叶绿素含量遥感反演
    4.1 模型精度评价指标
    4.2 元线性回归模型建模及反演
        4.2.1 经验模型基本理论
        4.2.2 一元线性回归基本原理
        4.2.3 一元线性回归建模反演
    4.3 BP神经网络模型建模及反演
        4.3.1 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4.3.2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4.3.3 BP神经网络建模反演
    4.4 路域植被叶绿素含量模型反演精度评价
    4.5 基于一元线性回归的影像叶绿素含量空间分布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土地利用
        2.1.2 生态系统
        2.1.3 生态服务功能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地域分异理论
        2.2.5 区位理论
        2.2.6 生态学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估
        2.3.2 生态服务功能研究尺度
        2.3.3 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因素
        2.3.4 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
        2.3.5 湖南省相关研究进展
        2.3.6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与区域交通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区域交通
    3.2 土地利用概况
        3.2.1 各地类数量变化特征
        3.2.2 土地利用转移特征
    3.3 生态环境要素概况
        3.3.1 地形地貌
        3.3.2 气候气象
        3.3.3 河流水系
        3.3.4 植被
        3.3.5 土壤
    3.4 社会经济概况
        3.4.1 行政区划与人口
        3.4.2 社会经济发展
第四章 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特征研究
    4.1 湖南省土地利用强度演化的县域特征
        4.1.1 土地利用强度的界定
        4.1.2 土地利用强度演化的县域特征
    4.2 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
        4.2.1 洞庭湖区地形梯度的划分
        4.2.2 生态用地演化的地形梯度特征
    4.3 长沙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的圈层特征
        4.3.1 长沙都市区的圈层划分
        4.3.2 建设用地扩张的圈层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方法
        5.1.2 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的生态服务功能响应分析方法
    5.2 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2.1 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2.2 湖南省土地利用强度演化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响应
    5.3 洞庭湖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3.1 洞庭湖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3.2 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分布演化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响应
    5.4 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4.1 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4.2 长沙都市区城市扩张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响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因素研究
    6.1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演化机制
        6.1.1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非平稳性
        6.1.2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6.2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因素回归模型构建
        6.2.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6.2.2 GWR模型构建
    6.3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因素演化特征
        6.3.1 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演化特征
        6.3.2 区位条件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演化特征
        6.3.3 经济发展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演化特征
        6.3.4 农业生产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演化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研究
    7.1 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
        7.1.1 提升城镇化质量
        7.1.2 合理规划道路建设
        7.1.3 推进经济转型
        7.1.4 发展高品质现代农业
    7.2 洞庭湖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
        7.2.1 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和类型划分方法
        7.2.2 生态用地与生态服务功能的耦合协调关系
        7.2.3 生态用地的垂直管控
    7.3 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
        7.3.1 景观指数计算方法
        7.3.2 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化特征
        7.3.3 城乡建设的合理规划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实践——以南岳高速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工程建设水土流失情况
3 验收技术评估方案
    3.1 评估内容
    3.2 评估方法
4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
    4.1 防治措施完成情况评估
        4.1.1 工程措施实施情况
        4.1.2 植物措施实施情况
        4.1.3 临时措施实施情况
    4.2 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完成质量评估
    4.3 水土保持设施投资情况评估
    4.4 水土保持设施完成效果评估
    4.5 水土保持设施管理维护评价
    4.6 评估意见落实情况
5 结论与体会

(4)基于模糊综合因素评价法的区域土地与高速公路协调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趋势展望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综述
    2.1 土地利用发展规律及社会经济特征
        2.1.1 土地集约利用发展阶段
        2.1.2 土地集约利用的社会经济特征
        2.1.3 本文对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再认识
    2.2 协调度评价及模糊综合因素评价法
        2.2.1 协调度及协调度评价
        2.2.2 模糊综合法及其优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土地与高速公路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土地开发的影响关系分析
        3.1.1 高速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基础方面的影响
        3.1.2 高速公路对影响区域土地产业发展的影响
        3.1.3 高速公路对区域土地环境发展的影响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解释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调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4.1 评价工作流程
    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指标标准化
        4.2.1 指标权重确定
        4.2.2 指标标准化处理
    4.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4.3.1 评价模型的确定
        4.3.2 模型评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
        5.1.1 湖南省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现状
        5.1.2 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
    5.2 湖南省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及规划
        5.2.1 湖南省高速公路发展现状
        5.2.2 湖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
        5.2.3 湖南省交通发展“十二五”计划
    5.3 湖南省土地利用与高速公路协调度评价
        5.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2 计算指标权重
        5.3.3 评价模型指标测算及评价
        5.3.4 进行评价计算及结果分析
    5.4 评价及建议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文献综述
中英文详细摘要

(5)湖南省高速公路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速公路公共服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共服务
        2.1.2 高速公路
        2.1.3 高速公路公共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企业竞争力及文化竞争力理论
    2.3 高速公路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
        2.3.1 高速公路建设期的公共服务
        2.3.2 高速公路运营期的公共服务
        2.3.3 湖南省高速公路公共服务内容
        2.3.4 湖南省高速公路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第3章 湖南省高速公路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3.1 湖南省高速公路公共服务发展概况
    3.2 湖南省高速公路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3.2.1 通行服务供给不足
        3.2.2 预警服务功能不全
        3.2.3 联合管理体制不畅
        3.2.4 BOT 业主引进审查不严
        3.2.5 服务区服务质量不佳
    3.3 湖南高速公路公共服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 法规制度不健全
        3.3.2 机构设置不清晰
        3.3.3 资金投入不合理
        3.3.4 科技运用不全面
        3.3.5 运营管理不到位
第4章 国内外高速公路公共服务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高速公路公共服务的先进经验
    4.2 美国高速公路公共服务的经验借鉴
    4.3 日本高速公路公共服务的经验借鉴
    4.4 欧盟高速公路公共服务的经验借鉴
第5章 完善湖南省高速公路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
    5.1 工程建设中凸显公共服务理念
    5.2 和谐路地关系彰显公共服务精神
    5.3 树立“以服务带动经营,以经营促进服务”高速公路服务意识
        5.3.1 坚持“注重公益,兼顾效益”的二益性原则
        5.3.2 完善高速公路公共服务灾害应急预案
        5.3.3 健全高速公共服务远期规划和相关制度
    5.4 借力湖湘文化,打造高速服务品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生态友好型公路建设与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以大浏高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公路建设环境、生态保护的技术与管理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公路设计理念的研究与发展
        1.2.2 国内公路设计和建设理念的发展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方案
    小结
第2章 生态友好型公路内涵及理论研究
    2.1 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1 高速公路建设设计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
        2.1.2 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3 高速公路运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 生态友好型高速公路内涵
        2.2.1 生态友好型理念
        2.2.2 生态友好型社会涵义
        2.2.3 我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
    2.3 生态友好型高速公路理论体系
        2.3.1 生态友好型高速公路理论基础
        2.3.2 生态友好型高速公路设计理念
    2.4 生态友好型高速公路的评价
        2.4.1 生态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2.4.2 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5 工程实践介绍
    小结
第3章 生态友好型公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的构建思路
    3.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3.4 具体指标的确定
        3.4.1 目标层指标的确定
        3.4.2 准则层指标的确定
        3.4.3 具体指标的确定
    3.5 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3.6 具体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3.6.1 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3.6.2 定性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小结
第4章 生态友好型公路评价方法
    4.1 生态友好型高速公路评价依据和标准
    4.2 评价方法理论基础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模糊数学评价理论
        4.2.3 专家模糊打分方法
    4.3 生态景观友好性评价
        4.3.1 生态景观指标分析
        4.3.2 建立模糊集合
        4.3.3 层次分析法权重确定
        4.3.4 确定模糊评价矩阵
    4.4 水土保持优良性评价
        4.4.1 水土保持评价指标分析
        4.4.2 层次分析法权重确定
    4.5 工程地质安全性评价
        4.5.1 指标分级标准
        4.5.2 具体指标分析
        4.5.3 层次分析法权重确定
    4.6 综合评价
    小结
第5章 大浏生态友好型公路建设技术
    5.1 公路水土流失保护技术
        5.1.1 公路水土流失成因、特点及危害
        5.1.2 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布
        5.1.3 水土流失预测
        5.1.4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与建设措施
    5.2 生态景观建设
        5.2.1 生态景观背景
        5.2.2 生态景观建设原则
        5.2.3 生态景观建设考虑因素及内容
        5.2.4 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技术理念
    5.3 生态边坡安全防护技术
        5.3.1 生态防护体系的建立
        5.3.2 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内容
    小结
第6章 生态友好型公路建设管理体系
    6.1 生态友好型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机制
    6.2 生态友好型高速公路科学管理制度
    6.3 生态友好型高速公路工程管理
        6.3.1 施工环保管理
        6.3.2 营运期间环境管理
        6.3.3 临时工程施工管理
        6.3.4 路基工程管理
        6.3.5 桥涵及隧道工程管理
        6.3.6 安全管理体系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生态友好型公路建设管理
        7.1.2 生态友好型公路建设实践
    7.2 创新点
        7.2.1 生态友好型公路概念与内涵辨析
        7.2.2 公路建设生态友好性评价思路
    7.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7.3.1 模型方法
        7.3.2 研究数据样本
    7.4 研究展望
        7.4.1 技术措施的适用性评价
        7.4.2 典型公路建设的跟踪调查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山区高速公路特点
    1.3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及防治技术发展
        1.3.1 国外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及防治技术发展
        1.3.2 国内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及防治技术发展概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工作
第2章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现状及机理
    2.1 概述
    2.2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现状—以湖南省为例
    2.3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机理
        2.3.1 水力侵蚀
        2.3.2 重力侵蚀
        2.3.3 混合侵蚀
        2.3.4 风力侵蚀
    2.4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分类
        2.4.1 水土流失的基本类型
        2.4.2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的基本类型
第3章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方法
    3.1 概述
    3.2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特点
    3.3 水土流失预测模型及方法
        3.3.1 数学模型法
        3.3.2 实地测试法
        3.3.3 类比预测法
        3.3.4 物理模型预测法
    3.4 新增土壤侵蚀量计算
        3.4.1 预测模型对比
        3.4.2 边坡水土流失强度典型地块调查
        3.4.3 采石场、取土场水土流失强度调查
        3.4.4 营运期和施工期水土流失侵蚀模数
第4章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技术
    4.1 概述
    4.2 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
    4.3 山区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技术
        4.3.1 主体工程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3.2 弃土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3.3 取土场水土保持措施
        4.3.4 临时占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3.5 直接影响区水土流失预防措施
    4.4 雷诺护坡技术研究
        4.4.1 雷诺石笼结构特点
        4.4.2 雷诺石笼性能研究
        4.4.3 雷诺护坡设计计算方法
        4.4.4 设计计算模型分析
        4.4.5 技术指标
        4.4.6 Gawacwin应用软件
        4.4.7 雷诺护坡技术施工工艺
第5章 工程应用实例
    5.1 工程概况
    5.2 水土流失预测
        5.2.1 预测时限
        5.2.2 预测方法
    5.3 雷诺护坡设计与施工
        5.3.1 自然状况
        5.3.2 雷诺护坡设计
        5.3.3 雷诺护坡计算
        5.3.4 雷诺护坡施工
    5.4 防治效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与水土保持(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丘陵路域植被叶绿素含量哨兵二号遥感定量反演研究[D]. 许敏.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2]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及优化路径研究[D]. 戴云哲.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3]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实践——以南岳高速公路为例[J]. 刘军. 湖南交通科技, 2016(02)
  • [4]基于模糊综合因素评价法的区域土地与高速公路协调度评价[D]. 乔彦. 长沙理工大学, 2013(S2)
  • [5]湖南省高速公路公共服务研究[D]. 罗陵. 湖南大学, 2012(05)
  • [6]生态友好型公路建设与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以大浏高速为例[D]. 林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6)
  • [7]常吉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监理及效果评价[J]. 叶颖,蔡长.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1(09)
  • [8]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及防治技术研究[D]. 高元柳. 湖南大学, 2011(05)
  • [9]衡炎高速:打通湘东南腾飞的脉络[N]. 白思容,李剑雄,马珊珊,邹婷. 中国交通报, 2009
  • [10]道贺高速公路实践“具体而微,精细为道”建设理念初探[J]. 周文. 湖南交通科技, 2009(03)

标签:;  ;  ;  ;  

湖南省公路建设与水土保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