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

中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为世界其他各国之最。在现有的5亿多农村劳动力中,3亿多为农业劳动力,乡镇企业吸收了1.38亿,外出务工、经商的大概有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5亿。人口问题己经成为阻碍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瓶颈。因此,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在本论文中,本人将对中日两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目的是探讨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便为中国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提供一些借鉴。首先,从中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原因、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对日本东京都市圈及中国长江三角洲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以便揭示中日两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流向、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战后,日本的中小企业和农村兼业化得到大力发展,在短期内迅速完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给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必要条件,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对减少失业、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业兼业化是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日本根据土地少、规模经营小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农业兼业化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次,日本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为农业劳动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同本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已占全国就业比重的72.4%,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日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第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乡之间长期处于隔离状态,这不仅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农业承载量过大,也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是农业劳动力自发离开农村向城镇流动的原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流动,给流入地的生活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因素。农民工参加了城市建设,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给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给城市生活带来很大冲击。大规模无序的人口流动极大地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及交通设施的负担,造成诸如交通、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城市市政生活设施短缺,城市变得更加拥挤,更为杂乱无章;无序的人口流动又加大了城市的就业压力,造成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居民竞争上岗的现象。农业劳动力因属于自发流动,缺少各种社会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又常常受到侵害。因此,如何顺利实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解决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是本文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在分析、总结日本的成功经验之后,在探讨稳步推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的同时,以此为框架,本文提出了稳步推进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1.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2.大力推广亦工亦农政策,就地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城镇化;4.加强政府调控,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各种社会保障;5.组织劳务输出,向国外输出一部分剩余农业劳动力。本文采用案头研究(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互联网及其他研究机构的相关文献、著作,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同时通过实地调查,大量掌握目前中国转移农业劳动力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揭示中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原因、特点、现状及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选择中国和日本具有代表性的长江三角洲和东京圈为例,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揭示中日两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流向、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把历史与现状分析、比较研究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对中日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最终形成研究论文。本文的创新之处:考察战后日本面临的国际环境、国内政策和产业结构,探讨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教训,并通过历史对比,为目前中国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关理论概述
  • (一) 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
  • (二) 国内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理论
  • 二 中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况
  • (一) 中国改革开放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况
  • (二) 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况
  • 三 中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 (一) 中国改革开放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 (二) 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经济背景
  • 四 中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特点
  • (一) 中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 (二) 中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 五 中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的影响
  • (一)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的影响
  • (二) 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的影响
  • 六 中日两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
  • (一)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以长三角为例)
  • (二) 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以东京圈为例)
  • 七 对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启示
  • (一) 日本的成功经验
  • (二) 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在甘肃正宁的实地调查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日本农业劳动力政策演变过程的解析与启示[J]. 世界农业 2020(03)
    • [2].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视角下农业现代化研究[J]. 江淮论坛 2020(02)
    • [3].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规模化经营与土地生产率[J]. 生产力研究 2020(05)
    • [4].环洱海地区耕地与农业劳动力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耦合关系[J]. 世界地理研究 2018(03)
    • [5].谁来种地?——对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变动的调查与思考[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6].安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06)
    • [7].北京市农业劳动力价格变动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4(11)
    • [8].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 2014(14)
    • [9].农业机械化能否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9(06)
    • [10].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社会网络嵌入对农户农技推广服务获取的影响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11].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研究[J]. 湖北农机化 2020(14)
    • [12].河北省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 2017(12)
    • [13].重视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J]. 吉林农业 2016(16)
    • [14].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优化[J]. 农学学报 2014(06)
    • [15].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综述[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16].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困境与出路——来自四川省的实证[J]. 农村经济 2014(10)
    • [17].四川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农村政策调整[J]. 西北人口 2013(01)
    • [18].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甘肃省的实证研究[J]. 晋阳学刊 2013(02)
    • [19].河南留守农业劳动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 2012(03)
    • [20].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变动因素估测:1990~2030年[J]. 中国人口科学 2012(04)
    • [21].持续释放农业劳动力的思考[J]. 中国合作经济 2011(05)
    • [22].持续释放农业劳动力的思考和建议[J]. 中国发展观察 2011(05)
    • [23].持续释放农业劳动力的思考和建议[J]. 传承 2011(13)
    • [24].对日本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一种解释[J]. 职业时空 2011(06)
    • [25].当代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与对策分析[J]. 改革与开放 2010(22)
    • [26].农业劳动力的转型是中国现代化转型时期的必然趋势[J]. 商场现代化 2008(22)
    • [2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劳动力精准培训策略研究[J]. 职教论坛 2018(07)
    • [28].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基于甘肃省4市6县调查数据[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5(06)
    • [29].农业劳动力流出最优点、农民荒与粮食安全[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30].产业转型背景下农业经济与农业劳动力耦合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4(02)

    标签:;  ;  ;  

    中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