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呼和浩特石化公司

在科技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呼和浩特石化公司

一、在科技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的呼和浩特石化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李敏[2](2021)在《提升革命文化自信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既有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有艰苦卓绝的革命文化,还有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是以革命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也称为红色文化。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命题,是一个包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必然包含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增强革命文化自信和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本文围绕什么是革命文化自信、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革命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如何增强革命文化自信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革命文化自信从时间发展层面是指对革命文化历史作用的肯定和对当代价值的认同和对革命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革命文化的自信从社会意识层面上包括对革命历史的尊重、对革命精神的肯定、对革命基因的认同。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秉持“四个自信”,尤其是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精神,培植革命文化自信。推进革命文化自信不仅可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还有利于抵御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客观要求,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提升革命文化自信面临党中央对传承红色基因高度重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利氛围、新时代革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条件,也面临历史虚无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冲击,革命精神存在被解构的危险。提高革命文化自信,要坚持革命文化自觉与革命文化自信相统一、革命文化继承和革命文化创新相统一、革命文化理论与革命文化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提高革命文化自信,要构建革命文化教育体系、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加强革命文化传播、增强革命文化创新力。

徐玉松[3](2016)在《中国当代文学范式的嬗变(1949-1985) ——基于第一次至第四次文代会的考察》文中指出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文代会”)对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第一次至第四次文代会,它宣喻党的文学方针政策,统一文学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建构或调整文学体制,规定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理论方法,制定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活动框架,规划了当代文学生产的方向。范式(paradigm)理论经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1996)提出,已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本文运用库恩的范式理论,认为文学范式是文学观、文学体制和文学范例的总和,指特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从事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文学工作者所一致遵循的文学观念、理论原则、制度规范、话语类型和应用范例。本文认为:在共和国初期三十余年的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文代会的召开是构建中国当代文学范式的仪式,也是中国当代文学范式嬗变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当代文学的前四次文代会构建了三种形态的文学范式。第一次、第二次文代会构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文学范式(1949-1956)。在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完成这段期间,新生的国家展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文学想象,按照苏联模式和解放区文艺运动经验,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方向,整合文学共同体,达成反映论文学观共识,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原则,初步建立高度集中和组织化的文学体制,并以解放区文学为范例,工农兵美学由此崛起。第三次文代会构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学范式(1956-1976)。1956年,国家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经由文学战线的斗争、摇摆,迟至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的召开,才完成文学范式的革命,由“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文学范式转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学范式。由于国内动荡的政治经济形势,直到“文革”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学范式才走向常规文学阶段,工具论文学观成了共同信仰,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取代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立了专制化的文学体制,“样板文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学范例。第四次文代会构建了“新时期”文学范式(1976-1985)。随着专制文学时代的结束,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得到重新认识,审美论文学观得以确立,文学体制日渐松动,文学创作和批评获得了相对独立性,文学题材、文学方法、人物类型等禁区被打破,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与西方文学理论方法的引进并行不悖,文学范例日趋多元化,文学逐渐回归到自身的发展轨道。中国当代文学三种范式在文学观、文学体制、文学范例上存在明显差异,却又在文学资源、思想逻辑和活动框架上呈现了连续性。因为文学体制改革,1985年后,垄断地位的、统一的文学范式解体。不过,文学工作者根据各自的文学知识、文学观念和审美取向,形成新的文学共同体,从而产生新的文学范式。

郝彬彬[4](2013)在《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研究 ——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型期的中国出版业必然面临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本文以地方出版集团的竞争战略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并辅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个案进行解读,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地方出版企业竞争战略问题的探索。2003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确定了 9个地区35个宣传文化单位作为试点,就此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此背景下,地方出版集团先后经历了集团成立、转企改制、上市融资的集团化发展之路。由于与国外大型出版传媒集团的市场竞争自然整合之路不同,中国的出版集团更多是一种行政化的撮合,并带有强烈的行政区划特征,这不免使得地方出版企业的集团化过程有其先天不足。并且,随着中国政府履行加入WTO的承诺,逐步向外资和民营资本开放文化产业领域,以及来自以数字出版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势力的冲击,国内出版产业的竞争程度不断加剧,并将愈演愈烈。所以,要推进出版集团的市场化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各集团就需要利用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内部条件,挖掘自身优势,强势应对外部的竞争与威胁,因此,采取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集团市场竞争战略势在必行。在此背景和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地方出版集团市场竞争态势的解析,展现了我国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的现状及问题,为我国地方出版集团市场竞争战略的选择与执行提供了重要参考。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地方出版集团的形成及演变进行了梳理。本文回顾了中国出版业集团化以及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形成演变过程,通过对其发展的梳理,大致概括了我国地方出版集团的发展轨迹。总体上,我国出版集团经历了初步发展及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2年)和体制改革及深化转企时期(2003年至今)。第二,对地方出版集团展开了 SWOT分析。通过SWOT分析法总结地方出版集团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与挑战,从集团内外部环境条件及其相互作用中做出比较客观深入的分析评价,从而为后续的集团竞争战略研究提供决策基础。就内部而言,地方出版集团在其出版资金、出版资源等层面显现出一定优势,在集团公司化管理、出版市场开拓等领域存在一些劣势。从外部来看,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以及对区域文化产业经济的扶持,为地方出版集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同时,区域外传统出版集团的跑马圈地以及民营出版势力的冲击构成地方出版集团的外部威胁。第三,运用总成本领先战略理论对地方出版集团的集团化运营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出版集团要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成本领先战略,从而奠定未来市场竞争的经济基础。具体要求包括,对影响出版企业成本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同时,通过控制成本驱动因素或者重构企业价值链来获取成本优势。在分析出版企业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的误区后,本文对地方出版集团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实施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笔者的建议。第四,对地方出版集团的差异化战略选择与实施做出了全面分析。本文运用差异化竞争理论,结合地方出版集团的实际情况与市场特征,明确出版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意义,指出差异化战略在企业战略运营中的实施路径,并分析差异化战略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驱动因素,总结了地方出版集团在选题策划、媒介品牌塑造、发行渠道变革和服务专业化方面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根据差异化理论找出竞争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五,对地方出版集团的目标聚集战略做出了分析和总结。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出版集团的产业实践,分析了目标聚集战略实施的风险与条件,并结合地方出版集团的实施现状提出了具体建议。最后,本文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例,从总成本领先、差异化竞争、目标聚集三个维度,对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问题展开了深度分析,从而作为我国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的个案借鉴。

高露[5](2013)在《包头市青山区承接制造产业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包头市位于内蒙古中部,是国家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依托重要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综合的城市功能,使包头市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适宜发展工业经济的城市之一。青山区是包头市市四区之一,是一个现代化工业区,拥有214家大中型企业,是包头市发展装备制造产业的基地。现阶段,产业转移起到合理规划国际、国内生产力整体布局,大力推进国内为产业分工体系构建的作用。产业转移是规范产业结构和快速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前提基础,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所经历的必要阶段。如今,我国正在加大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这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特点,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的提高,我国逐步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发展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一员,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最重要的国家之一;第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成本低、资源丰富、市场发展潜力大,能够促进国内外产业的转移。我国的产业转移一方面,使中西部地区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轨道中快速前进,从而实现不同地区、区域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使国内产业格局得到合理分配。“十一五”期间,青山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推动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工业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能力显着增强,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着提升,基本形成了以新型建材、工程机械、重车总装、特种钢深加工、新能源装备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包头市青山区制造产业转移,有利于优化土地空间布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结构调整以及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资源依赖型城市发展的问题,提出青山区制造产业转型的重要意义,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进而总结出青山区产业发展的现实途径。通过撰写本文,希望能够带动相关业内人士认真思考、付诸实践,促进青山区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规范和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形成产业特色突出、资源配置高效、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实现青山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陈少林[6](2011)在《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及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快水利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水土资源组合极端不均衡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西部水资源总量占全国45.9%,而83%集中在西南部。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8%,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水利是支撑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全局的重要基础。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尤其是对于水资源未能充分利用、水利建设落后的西部地区,水利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西部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良好的水利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本论文遵循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匹配的基本模式,综合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分析工具,从系统阐述水利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与地位入手,全面总结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水利发展进程与现状,就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进行区域比较与评价,运用数理模型实证预测今后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包括工业和农业的用水需求估算,结合西南大旱旱情以案例形式对高海拔区域水利欠账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最后给出今后十年我国西部大开发水利发展战略选择与政策建议。本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国外水利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国外水利发展政策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有益借鉴和启示。美国、日本、以色列和印度的水利发展给本文如下启示:水利建设和发展以实现灌溉、防洪、抗旱以及饮用水投资均衡发展为根本立足点,以多元化水利筹资方式为战略着眼点,以加大水利科技投入为重要着力点,以充分利用水权与水价的杠杆调节作用为关键切入点。这些启示的获得,有助于破解制约我国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水利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性的建议,进而为实现我国水利良性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强大动力和政策保障。第二,第一次系统预测了未来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本文从西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动情况入手,利用Malmquist(曼奎斯特指数)方法分析西部各省(区、市)目前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具体变动情况,再利用灰色系统关联来分别分析影响工业和农业用水量的主要因素,最后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今后十年西部大开发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受制于直接测算水利需求在数据获取和技术分析方面均有一定难度,目前学术界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预测几无涉猎。本文采用上述计量方法对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进行估算是一次新的尝试。第三,以案例分析为突破口,系统全面的阐释了2010年西南大旱的成因及其教训。本文研究发现,西南大旱的发生,自然气象因素固然是其直接原因,但主观人为因素不可忽视。本次旱灾造成的巨大损失充分暴露出我国高海拔区域水利发展存在的严重问题——水资源丰富但却未能充分利用,即水利欠账太多。原本水资源储量丰富的云南寻甸县发生严重旱情的事实表明,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水生态保护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应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特点,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期望,完善抗旱非工程措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从根本上增强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水利支撑和保障。第四,提出了未来十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战略。今后十年西部大开发水利发展总体战略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即西部水利事业应把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点,以改善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生产条件为出发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保护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人才建设战略和西电东送战略等具体战略措施,针对西北和西南地区不同的水利条件和发展取向分别给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建议。

胡波[7](2010)在《低碳型信息化教育中的云计算辅助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加速推进,气候变暖成为不容回避的世界性难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关注的焦点,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低碳发展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这场事关发展权的斗争中,虽然不能盲目效仿和执行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文明,走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种大背景下,积极发展低碳教育和低碳型教育,是当代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社会责任,但目前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低碳型教育的研究和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坚持早动手、早起步,积极研究探索开展低碳型教育的方法路子,对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2009年后,云计算走进了教育,以促进低碳型教育的“社会化服务”和协作学习为核心理念的“云计算辅助教学”迅速成为各国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运用的新领域。我国一些教育技术工作者开始关注和探讨应用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对策,涌现出一批探索应用云计算辅助教学的课例,但总体起步较晚,尤其是在探索云计算与低碳型教育之间关系方面,还缺乏成熟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对策。如何把云计算理念融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如何应用“云计算辅助教学”推动我国信息化教育向低碳型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现实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关于低碳型教育和云计算辅助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着眼应对低碳经济发展对教育信息化的新挑战,适应云计算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将云计算理论引入到信息化教育中,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低碳型信息化教育中的云计算辅助教学进行了探讨。在理论层面上,提出了低碳型教育及低碳型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和标准,阐述了“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内涵,论证了“云计算辅助教学”对构建低碳型教育体系的促进作用,构建了低碳型信息化教育中的云计算辅助教学应用思路;在实践层面上,以《教育技术原理》课程平台学习为例,将提出的理论框架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行案例探索,验证了低碳型信息化教育中的云计算辅助教学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曹海英[8](2009)在《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发展阶段”。但是,工业化在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和宝贵经验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发展隐患和深刻教训。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环境下,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论诉求下,中国既不能从整体上跨过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也不能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在新形势下,作为对传统工业化的“扬弃”,中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这为我国顺利推进工业化,为中国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西部民族地区是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其工业化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也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工业化水平落后的现状,说明了西部民族地区改变工业化发展道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紧迫性,也说明了西部民族地区加速工业化进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艰巨性。事实上,自2002年中国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差距依旧越来越大。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缺少任何“一元”都难成“一体”。没有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就没有全国的工业化,没有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目前,关于新型工业化的理论研究虽然在不断增多,但定性研究成果多,定量研究成果少。此外,关于新型工业化理论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应用性研究显得不力。针对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本文试图根据新型工业化的理论要求和西部民族地区的实践需要,从价值取向、实现机制和发展模式等方面构建一个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表象——抽象——具体"的科学理论思维方法的指导下,结合比较分析的方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新型工业化的理论体系和指标要求,构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框架,探究了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践措施。第一章回顾了工业化的相关理论,考察了世界工业化历史进程并总结了世界工业化发展的类型和模式;考察了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并通过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明确了中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之后,本章界定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新型工业化的现有指标体系。第二章考察了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特征,并通过定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现状,明确了西部民族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比较劣势、后发劣势。第三章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本章回顾了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界定了新型工业化“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含义和西部民族地区在“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指导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战略。之后,本章详细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和充分就业战略的现状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第四章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机制是创新。本章界定了创新的经济学含义,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创新机制的主要内容是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本章接下来通过实证分析、定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分别详细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对策。第五章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本章根据新型工业化内涵和功能目标的多元性,结合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内容和条件的特殊性,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五种发展模式,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强化农村工业的发展模式、民营经济推动的发展模式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对五种发展模式进行了具体的论证和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一、理论框架的创新:根据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等本质规定,从价值取向、实现机制和发展模式三个方面构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框架,对新型工业化理论在区域层次的系统性运用研究做出了尝试。二、内容的创新:从理论层面强调了新型工业化“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实践层面探索了西部民族地区在“以人为本”价值认蛳峦平滦凸ひ祷姆⒄拐铰?通过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提出并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机制;根据新型工业化内涵要求和功能目标的多元性,提出了对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三、视角的创新:本文在把握了新型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以西部民族为主体,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依托,以“表象——抽象——具体”的科学理论思维方法为指导,强化了对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实证分析,注重研究的精度和深度,丰富了对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定量研究。

刘前保[9](2002)在《在科技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的呼和浩特石化公司》文中指出本文对呼石化公司投产十年来的科技发展做了简要回顾,总结了科技创新、科技公关、技术改进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情况及呼石化公司今后的科技发展思路。

二、在科技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的呼和浩特石化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科技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的呼和浩特石化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提升革命文化自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革命文化自信概述
    2.1 革命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2.1.1 革命文化的涵义
        2.1.2 革命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2.2 革命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2.2.1 时间发展层面上革命文化的自信
        2.2.2 社会意识层面上革命文化的自信
    2.3 提升革命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2.3.1 有利于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3.2 有利于抵御国内历史虚无主义
        2.3.3 有利于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2.3.4 有利于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冲击
第三章 提升革命文化自信的有利条件与现实困境
    3.1 提升革命文化自信有利条件
        3.1.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正当其时
        3.1.2 党中央对学习革命历史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高度重视
        3.1.3 新时代革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2 提升革命文化自信的现实困境
        3.2.1 革命文化面临历史虚无主义的消解
        3.2.2 革命文化面临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3.2.3 革命文化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
第四章 提升革命文化自信的基本原则与路径
    4.1 提升革命文化自信的基本原则
        4.1.1 坚持革命文化自觉与革命文化自信相统一
        4.1.2 坚持革命文化继承与革命文化创新相统一
        4.1.3 坚持革命文化理论与革命文化实践相统一
    4.2 提升革命文化自信的路径
        4.2.1 构建革命文化教育体系
        4.2.2 积极发挥革命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作用
        4.2.3 加强革命文化传播
        4.2.4 增强革命文化创新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中国当代文学范式的嬗变(1949-1985) ——基于第一次至第四次文代会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一、文代会研究现状
        二、当代文学范式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范式理论的提出与内涵
        二、范式理论的基本概念
        三、文学范式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 研究思路、意义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文代会与当代文学范式的嬗变
    第一节 文代会与当代文学范式的形塑
        一、文学观的统一
        二、文学体制的建构
        三、文学范例的塑造
    第二节 文代会与当代文学范式的形态
        一、重新认识当代文学史分期
        二、当代文学范式的延宕特征
        三、当代文学范式的三种形态
    第三节 文代会与当代文学范式的革命
        一、革命的原因:反常现象和危机
        二、革命的表征:文代会的召开
        三、革命的完成:嬗变与进步
第二章“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文学范式
    第一节 新想象:国家文学的设计
        一、建国前的文学观论争
        二、反映论文学观的确立
        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提倡
        四、文学共同体的构成
    第二节 新体制:文学体制的初建
        一、文学机构的建立
        二、文学期刊的管理
        三、文学批评的法则
    第三节 新美学:工农兵文学的崛起
        一、工农兵文学的范例培植
        二、工农兵文学的话语编码
        三、工农兵文学的话语类型
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学范式
    第一节 新道路:社会主义文学道路的探索
        一、工具论文学观的形成
        二、走向常规文学的曲折历程
        三、工农兵创作主体的涌现
    第二节 新机制:文学体制的专制化
        一、文学机构的专制
        二、文学期刊的专制
        三、文学批评的专制
    第三节 新风格:样板文学的突起
        一、样板文学的范例变迁
        二、样板文学的话语编码
        三、样板文学的话语类型
第四章“新时期”文学范式
    第一节 新认识:改革时期的文学想象
        一、文学思潮解放的潮汐
        二、审美论文学观的形成
        三、革命现实主义的提倡
        四、文学共同体的分裂
    第二节 新状态:文学体制的重建
        一、文学机构的民主管理
        二、文学期刊的自主管理
        三、文学批评的审美转换
    第三节 新征程:走向多元的新时期文学
        一、新时期文学的多元范例
        二、新时期文学的话语原则
        三、新时期文学的话语类型
第五章 当代文学范式嬗变的辨识
    第一节 范式的边界与阻抗
        一、范式的边界
        二、短暂的反复
        三、主流与支流
    第二节 范式的断裂与承续
        一、范式的区隔
        二、范式的承续
        三、革命与进步
    第三节 范式的解体与新生
        一、解体的原因
        二、危机的呈现
        三、范式的再生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研究 ——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
        1.3.1 基本概念
        1.3.2 主要内容
    1.4 理论基础
        1.4.1 总成本领先战略
        1.4.2 差异化战略
        1.4.3 目标聚集战略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地方出版集团的形成及演变
    2.1 我国出版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2.1.1 初步发展及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2年)
        2.1.2 体制改革及深化转企时期(2003年至今)
    2.2 地方出版集团的形成与演变——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例
        2.2.1 集团初创阶段——从河南人民出版社到河南出版集团(1953~2004年)
        2.2.2 深入转企阶段——从河南出版集团到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04~2007年)
        2.2.3 上市融资阶段——从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到“大地传媒”(2008年至今)
    2.3 小结
第3章 地方出版集团的SWOT分析
    3.1 地方出版集团的内部优势(STRENGTH)
        3.1.1 出版资金相对充裕
        3.1.2 出版资源较为丰富
    3.2 地方出版集团的内部劣势(WEAK)
        3.2.1 出版集团公司化管理有待规范
        3.2.2 出版市场有待开拓
    3.3 地方出版集团的外部机遇(OPPORTUNITY)
        3.3.1 文化兴国战略提供产业政策支持
        3.3.2 地方建设规划提供区域助推
    3.4 地方出版集团的外部威胁(THREATEN)
        3.4.1 区域外出版企业的跑马圈地
        3.4.2 民营出版势力的咄咄逼人
    3.5 地方出版集团的竞争环境评价
        3.5.1 宏观政策环境和出版业经营环境相对有利
        3.5.2 内部管理和应对外部竞争能力存在不足
        3.5.3 地方出版集团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取向
    3.6 小结
第4章 地方出版集团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4.1 地方出版集团获得成本优势的途径
        4.1.1 控制出版成本驱动因素
        4.1.2 重构出版价值链
    4.2 地方出版集团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的误区
        4.2.1 盲目发动出版价格战
        4.2.2 出版业务整合不力
        4.2.3 忽视出版管理成本
    4.3 地方出版集团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建议
        4.3.1 优化配置出版内部资源节约出版成本
        4.3.2 充分整合出版外部资源追求规模效应
    4.4 小结
第5章 地方出版集团的差异化战略
    5.1 地方出版集团差异化战略的实施路径
        5.1.1 出版物属性的差异化
        5.1.2 出版物服务的差异化
        5.1.3 出版物销售渠道的差异化
        5.1.4 出版品牌差异化
    5.2 地方出版集团差异化战略的驱动因素
        5.2.1 出版环境驱动因素
        5.2.2 出版政策驱动因素
        5.2.3 出版组织管理驱动因素
    5.3 地方出版集团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建议
        5.3.1 强化差异化战略的全局思维
        5.3.2 追求立于本土的出版品牌差异化
    5.4 小结
第6章 地方出版集团的目标聚集战略
    6.1 地方出版集团实施目标聚集战略的意义
        6.1.1 有利于地方出版集团获得竞争优势
        6.1.2 有利于提高地方出版集团的资源利用率
    6.2 地方出版集团目标聚集战略的实施途径
        6.2.1 对出版物进行集中化定位
        6.2.2 出版业务着重于核心领域
        6.2.3 持续提升出版创新水平
    6.3 地方出版集团实施目标聚集战略的风险
        6.3.1 出版技术进步风险
        6.3.2 出版物替代风险
        6.3.3 出版市场变化风险
        6.3.4 出版竞争趋同风险
    6.4 地方出版集团目标聚集战略的实施建议
        6.4.1 出版市场定位专业化
        6.4.2 出版产品生产专业化
        6.4.3 出版产品经营专业化
    6.5 小结
第7章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竞争战略分析
    7.1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7.1.1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现状
        7.1.2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建议
    7.2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差异化战略
        7.2.1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差异化战略的实施现状
        7.2.2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建议
    7.3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目标聚集战略
        7.3.1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目标聚集战略的实施现状
        7.3.2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目标聚集战略的实施建议
    7.4 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研究贡献
        8.1.1 系统分析了地方出版集团的竞争战略
        8.1.2 对中原出版传媒集团进行了个案解剖
    8.2 研究不足
        8.2.1 地方出版集团一些资料相对欠缺
        8.2.2 国外出版集团的经验借鉴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包头市青山区承接制造产业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0.3 论文研究的相关国内外动态
        0.3.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0.3.2 国内研究动态
第1章 包头市及青山区产业发展基本概况与特点
    1.1 包头市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1.1 产业规模的发展迅速扩大结构不断完善
        1.1.2 工业企业经营效益稳健提升工业化快速发展
        1.1.3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快速上升
    1.2 包头市青山区基本概况
    1.3 包头市青山区产业发展基本情况概述
    1.4 包头市青山区装备产业现状及优势
        1.4.1 青山区装备制造业的国内地位
        1.4.2 主要装备制造企业的情况
        1.4.3 主要产品的生产情况
    1.5 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发展在内蒙及我国西部地区的优势
        1.5.1 包头市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概况
        1.5.2 制造业优惠政策介绍
        1.5.3 发展制造业的优势
第2章 发达国家地区资源依赖型城市的成功转型的现实途径
    2.1 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型”范例
    2.2 美国匹兹堡“复兴型”范例
    2.3 法国洛林地区的“告别型”范例
    2.4 国外资源依赖型产业转型的启示
第3章 国内资源依赖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先进经验及启示
    3.1 国内资源依赖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先进经验
        3.1.1 辽宁阜新的先进经验
        3.1.2 河北唐山的先进经验
        3.1.3 河南义马的先进经验
    3.2 国内资源依赖型产业转型的启示
第4章 包头市青山区产业转型发展之路研究
    4.1 包头市青山区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1.1 包头市青山区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的机遇
        4.1.2 包头市青山区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
    4.2 包头市青山区产业转型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4.2.1 包头市青山区产业转型发展的优势
        4.2.2 包头市青山区产业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包头市青山区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5.1 大力推进现有制造业转型升级
    5.2 注重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
    5.3 加快提升青山区装备制造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5.4 扎实打造重车装备制造业及铁道交通设备等各种现代产业
    5.5 积极发展与优势特色产业相关联的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5.6 从产品市场及技术入手推动与东南沿海地区区域合作
参考文献
致谢

(6)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及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0.2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0.3 研究的内容框架
    0.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0.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0.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0.5 研究的主要创新
1 水利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与地位
    1.1 水利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
        1.1.1 水资源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
        1.1.2 水利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
    1.2 水利发展对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作用
        1.2.1 水利发展推动西部地区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1.2.2 水利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1.2.3 水利发展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1.2.4 水利发展保障西部地区改善民生
        1.2.5 水利发展推进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1.3 水利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
        1.3.1 水利发展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3.2 水利发展在西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
        1.3.3 水利发展在西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
        1.3.4 水利发展在西部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2 西部大开发十年水利发展概况
    2.1 西部地区水土资源状况
        2.1.1 西北地区
        2.1.2 西南地区
    2.2 西部大开发水利发展10 年总体情况
        2.2.1 前期规划夯实发展基础
        2.2.2 骨干工程支撑西部发展
        2.2.3 民生水利普惠人民群众
        2.2.4 节水改造推进节水社会
        2.2.5 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
        2.2.6 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2.3 西部大开发中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调控能力不足与工程性缺水问题导致的水资源短缺
        2.3.2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
        2.3.3 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与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
        2.3.4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农业稳定增产的水利基础亟待加强
3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水利发展比较研究
    3.1 东部地区水利十年发展概况
        3.1.1 东部地区水利发展10 年总体情况
        3.1.2 东部地区典型省份10 年水利发展情况
    3.2 中部地区水利十年发展概况
        3.2.1 中部地区水利发展10 年总体情况
        3.2.2 中部地区典型省份10 年水利发展情况
    3.3 西部地区水利十年发展概况
        3.3.1 西部地区水利发展10 年总体情况
        3.3.2 西部地区各省份10 年水利发展情况
    3.4 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发展比较
        3.4.1 水利投资情况比较
        3.4.2 水利发展政策的比较
        3.4.3 东中部水利发展对西部水利建设的启示
4 国外水利发展情况及对西部水利发展的启示
    4.1 美国水利发展情况
        4.1.1 美国水资源概况
        4.1.2 美国水资源管理结构
        4.1.3 美国水利政策的特点
    4.2 印度水利发展情况
        4.2.1 印度水资源概况
        4.2.2 印度水资源管理结构
        4.2.3 印度水利政策存在的问题
    4.3 以色列水利发展情况
        4.3.1 以色列水资源概况
        4.3.2 以色列水资源管理结构
        4.3.3 以色列水利政策的特点
    4.4 日本水利发展情况
        4.4.1 日本水资源概况
        4.4.2 日本的水资源管理结构
        4.4.3 日本水利政策的特点
    4.5 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启示
        4.5.1 以实现灌溉、防洪、抗旱以及饮用水投资均衡发展为根本立足点
        4.5.2 以多元化水利筹资方式为战略着眼点
        4.5.3 以加大水利科技投入为重要着力点
        4.5.4 以充分利用水权与水价的杠杆调节作用为关键切入点
5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西部大开发对水利需求的特征分析
    5.2 目前西部各省(市、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动情况分析
        5.2.1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5.2.2 MALMQUIST 指数分析
        5.2.3 西部各省(市、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动情况分析
    5.3 基于灰色关联的西部水资源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5.3.1 灰色关联模型
        5.3.2 西部地区用水需求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5.4 西部地区用水量需求预测
        5.4.1 灰色系统预测的基本分类
        5.4.2 GM(1,1)预测模型
        5.4.3 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高海拔区域水利欠账与西南大旱—云南寻甸教训与启示
    6.1 西南大旱旱情回顾
    6.2 寻甸基本县情及水情
        6.2.1 基本县情
        6.2.2 水资源概况
        6.2.3 降雨概况
    6.3 寻甸县水利发展现状
        6.3.1 蓄水工程概况
        6.3.2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现状
        6.3.3 防洪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情况
        6.3.4 农村饮水安全及农田小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6.3.5 水资源保护及水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现状
        6.3.6 引水工程概况
    6.4 大旱至灾凸显的水利发展问题
        6.4.1 水利“欠账”太多,远远滞后于现实需要
        6.4.2 水利投资方向有问题,农田水利建设不受重视
        6.4.3 社会抗灾减灾意识薄弱,抗旱非工程措施不完善
        6.4.4 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6.5 特大干旱灾害带给人们的启示
        6.5.1 应从战略上重视水利与水务工作
        6.5.2 应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6.5.3 应尽快完善抗旱非工程措施体系
        6.5.4 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6.6 对策与建议
        6.6.1 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
        6.6.2 以工代赈,贮水于民
        6.6.3 完善抗旱非工程性措施
        6.6.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7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战略研究
    7.1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总体思路
        7.1.1 指导思想
        7.1.2 基本原则
        7.1.3 基本目标
    7.2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战略选择
        7.2.1 总体战略
        7.2.2 具体战略
    7.3 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7.3.1 西北地区水利发展措施
        7.3.2 西南地区水利发展战略
    7.4 实施建议
        7.4.1 编制实施西部水利专项规划
        7.4.2 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7.4.3 探索多元化投资融资途径
        7.4.4 创新西部水利发展机制
        7.4.5 加大对西部水利工作的领导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低碳型信息化教育中的云计算辅助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研究的基本概念
        2.1.1 低碳型教育
        2.1.2 信息化教育
        2.1.3 云计算
        2.1.4 云计算辅助教学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协作学习”理论
        2.2.2 “社会性建构主义”理论
        2.2.3 “群体智慧”理论
        2.2.4 “深度学习”理论
        2.2.5 “学习环境设计”理论
第三章 低碳型信息化教育中的云计算辅助教学应用思路
    3.1 低碳型信息化教育中的云计算辅助教学的特征
        3.1.1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征
        3.1.2 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新特征
    3.2 低碳型信息化教育中的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应用原则
        3.2.1 以学习者为中心
        3.2.2 合理设置资源
        3.2.3 及时更新资源
        3.2.4 加强协作共享
        3.2.5 合理使用资源
    3.3 低碳型信息化教育中的云计算辅助教学的环境建设
        3.3.1 硬件环境的建设
        3.3.2 教育资源的建设
        3.3.3 师资力量的建设
        3.3.4 管理机构的建设
    3.4 低碳型信息化教育中的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应用平台构建
        3.4.1 平台应用功能分析
        3.4.2 平台的具体应用构建
第四章 低碳型信息化教育中的云计算辅助教学实践及效果分析
    4.1 低碳型信息化教育中的云计算辅助教学设计
        4.1.1 实验对象选取
        4.1.2 教学案例设计
    4.2 低碳型信息化教育中的云计算辅助教学实施与效果分析
        4.2.1 教学实施
        4.2.2 效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
    第一节 工业化:理论综述、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一、工业化理论综述
        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三、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分析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内涵、特征和评价指标
        一、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
        二、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
        三、新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
第二章 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特征
        一、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二、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现状分析和所处阶段判断
        一、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现状分析
        二、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分析判断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优势和劣势
        一、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优势分析
        二、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劣势分析
第三章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以人为本”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价值取向
        一、“以人为本”理论综述
        二、“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以人为本”价值取向下的发展战略之一: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一、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以人文本”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二、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三、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以人为本”价值取向下的发展战略之二:充分就业战略
        一、实施充分就业战略是“以人为本”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二、西部民族地区就业现状分析
        三、西部民族地区实施充分就业战略的对策建议
第四章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创新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机制
        一、创新的经济学解释
        二、创新机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结构创新
        一、结构创新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
        二、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结构制约
        三、西部民族地区结构创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二、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制约
        三、西部民族地区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制度创新
        一、制度创新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保障
        二、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制度制约
        三、西部民族地区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一、多元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依据
        二、多元化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发展模式之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二、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西部民族地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发展模式之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一、发展产业集群对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二、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西部民族地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四节 发展模式之三:强化农村工业的发展模式
        一、强化农村工业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西部民族地区推进农村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五节 发展模式之四:民营经济推动的发展模式
        一、发展民营经济对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作用
        二、西部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建议
    第六节 发展模式之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发展循环经济对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二、西部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9)在科技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的呼和浩特石化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十年来的科技工作
    1.1不断进行科技挖潜和技术改进
    1.2主要的技改项目及其效果
    1.3坚持不懈地开展技术攻关
    1.4几年来开展了如下科技项目的攻关
    1.5注重日常科技管理
    1.6科技成果成绩显着
2未来几年在科技工作方面的思路

四、在科技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的呼和浩特石化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提升革命文化自信研究[D]. 李敏.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3]中国当代文学范式的嬗变(1949-1985) ——基于第一次至第四次文代会的考察[D]. 徐玉松. 苏州大学, 2016(08)
  • [4]地方出版集团竞争战略研究 ——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为例[D]. 郝彬彬. 南京大学, 2013(05)
  • [5]包头市青山区承接制造产业转型研究[D]. 高露.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6]西部大开发的水利需求及发展战略研究[D]. 陈少林.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6)
  • [7]低碳型信息化教育中的云计算辅助教学研究[D]. 胡波.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8]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D]. 曹海英. 中央民族大学, 2009(01)
  • [9]在科技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的呼和浩特石化公司[J]. 刘前保.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2(04)

标签:;  ;  ;  ;  ;  

在科技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呼和浩特石化公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