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因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减员增效,职工下岗失业不可避免,由此导致城市新贫困人口日益增加、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日趋严重。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中心城市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这对贵阳市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本论文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对贵阳市的城市贫困人口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框架为:在前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在第一章主要介绍国内外著各学者以及研究机构有关贫困问题的研究。在第二章对贵阳市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及特征进行了探讨。在第三章对贵阳市城市贫困人口所产生的问题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在第四章笔者对贵阳市有关部门为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介绍。在第五章提出了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建议。就本文的研究背景而言,一方面,贵阳市在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战略以来,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政府具备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实力。另一方面,随着发展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阶段,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日趋严重,社会上出现了种种不和谐因素,这对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系统工程。就研究目的而言,是要通过对贵阳市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深入研究,探讨有效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长效机制,从而为构建和谐贵阳服务。在第二节,笔者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就研究对象而言,毫无疑问,城市贫困人口就是本文的研究对象。贵阳市的城市贫困人口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人:一是城市传统“三无”人员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这类人是城市传统社会救济对象.二是下岗失业人员。近年来,下岗失业人员已成为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三是虽然处于就业状态、但就业质量不高的人。就研究方法而言,笔者运用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的视角,主要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在第一章,笔者对国内外一些学者及研究机构有关贫困问题的理论进行了阐述。我国著名的研究贫困问题的专家唐钧曾对贫困的概念有过综述性的研究。他指出,纵观贫困研究的历史,定义贫困可以有四个角度:“缺乏说”、“能力说”、“剥夺说”、“地位说”。关于贫困的度量,目前国际上贫困线的具体度量方法主要有三种:食物能量法,食物份额法,马丁法。关于贫困的广度和深度变动的度量,目前世界上较先进的方法有三种:贫困发生率、贫困差距率、极端贫困率。而我国现行的城市贫困线是沿用国家统计局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直使用的方法,即按最低收入的5%的比例来确定城市贫困户。我国对于相对贫困的测量主要是采用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关于划分贫困的类型的方法,主要有:二分法和三分法。按二分法可将贫困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广义贫困和狭义贫困。按三分法,可将贫困划分为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关于贫困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个体主义解释、贫困文化论、贫困处境论、贫困结构论、功能主义解释。在第二章,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贵阳市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第一节,笔者介绍了贵阳市的基本市情,这是开展城市反贫困的基础。在第二节,笔者介绍了贵阳市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2005年,贵阳市的贫困人口约有8.21万;分析了贵阳市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他们具有如下特征:贫困人口的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贫困人口呈年轻化;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就业观念有待转变,同时.新增贫困人口渴望就业;新增贫困人口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难以摆脱贫困境地。在第三节,笔者对贵阳市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和消费状况、城市贫困群体的家庭财产和耐用消费品的拥有情况、城市贫困群体的金融资产拥有状况进行了阐述。在第三章第一节,笔者对城市贫困群体的规模日趋扩大在经济、政治、和谐社会建设层面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产生城市贫困人口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首先,就经济层面的负面影响而言,因失业导致的贫困人口逐渐增多,会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和国民收入的损失,影响了经济发展潜力的充分发挥;贫困群体与低收入群体规模扩大,不仅会影响该群体的消费,还会影响其他群体的消费预期,从而制约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城市贫困人口增加,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会导致社会消费结构失衡问题加剧,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就政治方面的不利影响而言,城市贫困加剧会影响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党的威信;不利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第三,就和谐社会建设的负面影响而言,贫困群体日趋增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严重动摇了社会公正信念,不利于社会安定有序,社会的良性运行就难以维持,因为不同群体的心态不一致,他们之间的关系处于不均衡甚至对抗的状态。在第二节,笔者分析了城市贫困人口规模扩大的原因。首先,经济转型、制度变迁的结构调整与转轨会产生城市贫困人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转变等都将对目前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产生影响。其次,社会保障的转型对城市贫困也产生较大的影响。第三,社会公平与正义缺失,也会导致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在第四章,笔者用两节的篇幅对贵阳市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介绍。第一节,积极认真地开展劳动保障工作。这方面主要开展如下工作:创造就业岗位,积极拓宽再就业渠道;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第二节,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主要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培训,提高下岗人员再就业能力;引导、鼓励、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加强回访,促进就业稳定。在第五章,笔者从构建和谐贵阳的大局出发,为解决贵阳市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提出了建议。主要提出如下建议:坚持加快发展的方针,提高发展质量,在发展中促进就业,夯实解决贫困问题的物质基础;正视城市贫困群体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改革观,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政府要对城市贫困群体提供就业援助与就业保障;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社会事业建设。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社会转型期资源型城市贫困群体上访现象研究[J]. 民族论坛 2016(11)
- [2].辽宁城市贫困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14(09)
- [3].西部城市贫困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J]. 人民论坛 2013(35)
- [4].城市贫困群体画像与媒体话语建构:基于大数据的分析[J]. 传媒 2019(06)
- [5].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保障思考及建议[J]. 市场观察 2016(S1)
- [6].城市贫困群体致贫原因及社区救助对策浅析[J]. 中国科技信息 2011(09)
- [7].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研究综述[J]. 中国集体经济 2009(28)
- [8].关于解决城市贫困群体问题的对策思考[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9].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现状研究[J]. 经济问题 2008(04)
- [10].转型期的城市贫困群体及其权益保护[J]. 法制与社会 2008(30)
- [11].新时代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12].城市贫困群体社区救助状况研究[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3(01)
- [13].城市贫困群体主观生活质量初步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0(02)
- [14].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形态与对策思路[J].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03)
- [15].论城市贫困群体的自生能力与政策创新[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16].从低收入群体价值认同看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力——以福建城市贫困群体为例[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09(02)
- [17].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质量研究[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8(02)
- [18].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城市贫困及反贫困研究[J]. 文史博览(理论) 2011(09)
- [19].重视我国城市贫困群体与社会问题[J]. 中国城市经济 2010(01)
- [20].不同户籍新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环境感知及其决定因素——以西安市典型社区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 [21].可持续生计:一个城市减贫的新范式[J]. 社会工作 2015(01)
- [22].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18)
- [23].社区对城市贫困群体的福利服务:供给与回应——以武汉市为例的调查[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10)
- [24].中国城市贫困与治理:基于可行能力的视角[J]. 学习与实践 2008(02)
- [25].城市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须平衡[J]. 农村经营管理 2011(07)
- [26].城市贫困群体就业扶持政策的劳动供给效应——一个基于自然实验的研究[J]. 经济评论 2008(06)
- [27].新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环境感知及影响因子分析——以西安市典型社区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06)
- [28].可行能力视野下的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理念重构[J]. 湖北社会科学 2008(11)
- [29].城市低收入群体问题研究综述[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 [30].城市贫困群体救助方式转换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