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浆胶体渗透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科手术,血液回收,输血,自体,胶体渗透压,血浆
血浆胶体渗透压论文文献综述
魏少平,杨改生,陶天柱,周菁,薛晓东[1](2017)在《骨科脊柱患者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对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肺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术中不同血液回输量对血浆胶体渗透压(COP)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拟在全身麻醉下行骨科脊柱手术的患者,根据术中出血量和自体血液回输量将患者分成3组:自体血液回输量≤250m L(A组)、自体血液回输量251-500 m L(B组)和自体血液回输量>500 m L(C组)。3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和机械通气:潮气量8 m L/kg、呼吸频率(10-18)次/min、吸/呼比为1∶2。术中监测BP、HR、ECG、Sp O2、CVP、PET CO2、动脉血气、COP和气道峰压。术中对创面的所有血液进行回收和肝素抗凝,然后进行洗涤、离心和回输。术中根据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调整液体入量,所有液体按晶体/胶体比1.5∶1的比例分别给予复方氯化钠和6%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术中根据血气分析调整呼吸频率、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麻醉诱导前(T0)、麻醉后(T1)、切皮前(T2)、血液回输前(T3)、血液回输后15 min(T4)和手术结束后(T5)分别记录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呼吸参数变化并计算肺的动态顺应性、监测COP、血气变化并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 DO2)和氧合指数(Pa O2/Fi O2)。结果 1)COP的变化:1)组内比较:A组T1、T2、T3、T4、T5各时点和T0相比无显着变化(P>0.05);B组、C组的T1、T2各时点和对应的T0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B组、C组T3、T4、T5各时点(B/C:20.7±1.9/18.0±1.8、19.0±2.1/17.3±1.8、19.6±2.4/17.1±2.9)和对应的T0(23.0±2.5/23.1±2.1)相比明显下降(P<0.05)。2)组间比较:T0、T1、T2各时点3组间无明显变化(P>0.05);B组T3、T4、T5(20.7±1.9、19.0±2.1、19.6±2.4)各时点较A组(21.6±2.1、21.3±1.9、22.0±2.2)对应各时点明显下降(P<0.05),C组T3、T4、T5(18.0±1.8、17.3±1.8、17.1±2.9)各时点较相应的A组(21.6±2.1、21.3±1.9、22.0±2.2)和B组(20.7±1.9、19.0±2.1、19.6±2.4)均显着下降(P<0.05)。2)PA-a DO2和Pa O2/Fi O2变化:(1)组内比较:A组的T2、T3、T4、T5各时点和T1相比无显着变化(P>0.05);B组的T3、T4、T5(160.8±30.7/335.1±30.6、165.1±31.2/347.0±35.8、158.9±33.7/351.1±36.8)各时点和相应的T1(148.8±23.8/461.0±42.4)相比PA-a DO2显着增加、Pa O2/Fi O2显着降低(P<0.05),C组的T3、T4、T5(240.1±41.5/229.0±26.6、267.9±45.5/249.1±25.5、251.8±40.6/248.1±22.7)各时点和T1(144.7±21.9/473.4±44.6)相比PAa DO2显着增加、Pa O2/Fi O2显着降低(P<0.05)。(2)组间比较:T1、T2各时点3组间无明显变化(P>0.05);B组T3、T4、T5(160.8±30.7/335.1±30.6、165.1±31.2/347.0±35.8、158.9±33.7/351.1±36.8)各时点较A组(139.1±28.5/450.1±46.5、142.1±22.2/458±40.1、146.0±25.3/461.0±44.9)PA-a DO2显着增加、Pa O2/Fi O2显着降低(P<0.05),C组较A组和B组PA-a DO2显着增加、Pa O2/Fi O2显着降低(P<0.05)。3)胸-肺顺应性:(1)组内比较:A组、B组内的T2、T3、T4、T5各时点和T1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C组的T3、T4、T5(40.2±6.3、39.1±5.0、40.3±6.6)各时点和T1(49.9±9.8)比较显着降低(P<0.05)。(2)组间比较:T1、T2各时点3组间无明显变化(P>0.05),T3、T4、T5各时点B组和A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C组T3、T4、T5(40.2±6.3、39.1±5.0、40.3±6.6)各时点较B组(44.3±5.1、44.2±5.9、50.7±7.7)和A组(44.6±5.8、45.0±5.5、53.2±7.9)明显下降(P<0.05)。结论术中失血和血液回收回输量在>250 m L时会明显减低患者的COP,并影响肺的氧合功能;自体血回输>500 m L时不但明显降低患者的COP、肺的氧合功能而且会明显降低肺的顺应性,大量自体血回输时建议同步给予血浆或白蛋白等提高患者的COP。(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余静[2](2016)在《术中不同输液策略对腹腔镜胃肠道手术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通过本研究分别比较限制性输液与开放性输液、晶体液与胶体液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术中胶体渗透压的影响。2.评估胶体渗透压是否能作为指导术中液体治疗的指标。方法:将52例接受全麻下腹腔镜下胃肠道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R1组和R2组分别限制性输入晶体液和胶体液,L1组和L2组分别开放性输入晶体液和胶体液,静脉全麻诱导后使用静吸复合麻醉方法维持。术中持续监测心电图、心率、动脉血压、氧饱和度、尿量、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麻醉深度,并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和阿托品等血管活性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记录入手术室开始输液后1小时、2小时、3小时的动脉血气分析和血浆胶体渗透压(COP)及上述监测指标。结果:1.各时间点R1组和L1组的COP随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R2组的COP各时间点较基础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L2组的COP在液体输入1小时后较基础值增高(P<0.05),3小时后降低(P<0.05)。在各时间点,R2和L2组的COP高于R1、L1组(P<0.05);R1和L1组的COP均低于R2组(P<0.05);L2组的COP在液体输入3小时后较R2组降低(P<0.05)。2.L2组血容量增加值高于其他3组(P<0.05);L1组的血容量增加值高于R1组(P<0.05)。R2组血容量增加值,在液体输入后的2小时,高于R1组(P<0.05);输入后3小时高于R1组和L1组(P<0.05)。其中,R1组在观察的叁个时间点均出现了负值。L1组与L2组分别出现两例球结膜水肿。结论:1.对于行择期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的患者,优先输入胶体液可以较好维持血浆COP。2.大量输入纯晶体液有造成COP迅速降低而导致组织水肿并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3.术中监测COP可一定程度上指导输液以及预防组织水肿。(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罗杰[3](2016)在《血浆胶体渗透压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胶体渗透压变化的特点以及胶体渗透压作为新的指标在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回顾研究,病例来源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为体检人群的健康对照组(Ⅰ组)来自于2014.12-2015.12昆明医科大学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人群随机取50例,收集检查者基本情况、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血生化指标(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和尿素氮)。第二部分严重脓毒症组(Ⅱ组)及第叁部分脓毒性休克组(Ⅲ组)均来源于2014.12-2015.12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分别为50例和56例.收集患者24小时内APACHE Ⅱ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SOFA评分(Sepsis relate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住ICU时间,预后(死亡、存活)、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血生化指标(白蛋白、球蛋白和动脉血乳酸)。根据以下公式计算血浆胶体渗透压COP (mmHg) =3A+0.2A2+0.01A3+2G+0.2G2+0.01G3;公式中A代表白蛋白,单位为g/d1,G代表球蛋白,单位为g/dl。计算患者COP、|HCT-ALB|值。叁个部分的数据整理后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COP与CRP、PCT、Lac、APACHE Ⅱ评分及SOFA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并计算其相关系数r,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ROC曲线,测试COP对于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价值。[结果]1.Ⅰ、Ⅱ、Ⅲ叁组患者年龄和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感染部位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Ⅰ组相比,Ⅱ、Ⅲ两组24小时内的COP、|HCT-ALB|和ALB均降低,P<0.05;与Ⅱ组相比,Ⅲ组入院24h内的COP、ALB和GLO降低,P<0.05;与Ⅰ、Ⅱ两组相比,Ⅱ组入院24小时的GLO升高。3.与Ⅱ组相比,Ⅲ组24小时的Lac、APACHE Ⅱ评分及SOFA评分升高,P<0.05。4.与存活病例相比,死亡病例入ICU后24h和48h的CO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病例入ICU后72h的COP水平明显较低,且具有显着性,P<0.05。5.COP与|HCT-ALB|、Lac、CRP、 PCT、APACHE Ⅱ评分及SOF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显示COP与|HCT-ALB|、CR P、PCT、APACHE 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呈负相关(P均小于0.05,显着性分别为-0.24,-0.21,-0.42,-0.24,-0.35)。6.单独应用COP、|HCT-ALB|、 Lac、CRP、PCT、APACHE Ⅱ评分及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能力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仅COP对严重脓毒症具有显着性诊断意义,CO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P<0.05),敏感性为0.64,特异性为0.43。说明COP对于评估严重脓毒血症或感染性休克效果较好,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低。[结论]血浆胶体渗透压可以作为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孟晓峰[4](2015)在《羟乙基淀粉对颅脑手术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颅脑手术的患者在术前使用羟乙基淀粉对患者胶体渗透压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144例脑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2例,一组为对照组,在患者手术之前输注0.4%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患者的血液;另一组为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之前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对比两组患者稀释血液前后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与循环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液稀释后血浆胶体渗透压较血液稀释之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血液稀释之后血浆胶体渗透压明显增高。结论颅脑外科的患者手术前采用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的方式进行血液稀释可以提高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5年28期)
梅文锋[5](2013)在《老年患者胃肠手术围术期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老年胃肠手术患者围术期6个时间点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监测,了解其变化情况,为围术期输液方案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1.选取92例进行胃肠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到80岁,体重在50-70kg), ASA Ⅱ级;术前常规肠道准备。所有患者选择全身麻醉,诱导前输入复方电解质液8-10ml/kg-h,快速诱导,插管后机械通气。术中以胶体、晶体液1:1维持,补液量及速度:6-10ml/kg-h,胶体液选择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2.选择6个时间点(T1-T6)空腹采样,使用膜式胶体渗透压测量仪测量血浆COP值:T1为患者刚入院时,禁食禁饮8小时后的清晨;T2为患者入手术室建立静脉通路时;T3为手术结束拔除气管导管后;T4为术后第2日清晨:T5为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次日清晨,无并发症患者在术后第5日清晨;T6为患者出院前一日清晨。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相关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患者麻醉前血浆COP值较入院时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2.患者术毕拔管时血浆COP值较麻醉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入院时也有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T3、T4、T5血浆COP值均较未出现并发症患者同时间点血浆COP值要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4.手术时长大于3小时的患者,术毕血浆COP值比手术时间3小时以内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胃肠手术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术后较术前均有下降,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下降更为明显。采用膜式渗透压测量仪测量血浆COP快捷、准确,适合在临床使用。(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3-05-01)
梅文锋,马莉[6](2013)在《研究老年胃肠手术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老年患者逐年增多,这类患者术中死亡率明显减少,但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下降不明显。血浆胶体渗透压(COP)是血液生化学检查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防止肺水肿、维持血容量等方面都有关键作用。血浆COP严重降低可引起肺水肿导致的肺部感染,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的休克与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期刊2013年02期)
徐燕霞,张鸿彦,张剑白,付忠伍,杜萍[7](2013)在《血浆胶体渗透压对儿童危重症患者预后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别对儿童危重症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总渗透压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与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入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187例患者,依据其入院时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总渗透压的测定值分别进行分组,计算病死率,并且进行统计学比较。血浆胶体渗透压以20mmHg(即1.2mOsm/kgH2O)为界分为两组。总渗透压以260mOsm/kgH2O与283mOsm/kgH2O为界分为叁组。结果低胶体渗透压患儿与正常胶体渗透压患儿相比,病死率高(62.3%vs.20.9%,P<0.01);而在总渗透压分析中,低总渗透压患儿与正常渗透压患儿相比,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41.82%vs.27.35%,P>0.05)。结论儿童危重症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患儿预后关系更为密切。(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04期)
朱慧琛,忻纪华,范逸辰,何征宇,何振洲[8](2012)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预扩容对母婴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SH40)预扩容对母婴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HSH40组预先静脉滴注HSH404mL/kg,平衡液组预先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4mL/kg。监测并记录入手术室时(T0)、预充量静脉滴注完即刻(T1)、预充量静脉滴注后30min(T2)、胎儿娩出时(T3)、术毕(T4)的心率和血压,并采集各时间点产妇的静脉血及胎儿娩出尚未建立呼吸时的脐动、静脉血检测血浆COP。结果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和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平衡液组同时间点比较,HSH40组在T1、T2、T3时间点的血浆COP水平均显着升高(P值均<0.05);与同组T0时间点比较,两组在T2、T3、T4时间点的血浆COP水平均显着降低(P值均<0.05);两组间脐动、静脉血血浆CO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SH40组产妇的低血压发生率为12.5%显着低于平衡液组的27.5%(P<0.05)。两组间新生儿出生后1和5minApgar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HSH40预扩容有利于维持产妇术中血浆COP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对胎儿血浆COP无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医学》期刊2012年10期)
丁桂凤,龙娜,邵红[9](2012)在《血浆胶体渗透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孕妇所特有的疾病,其范畴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及子痫,其严重威胁孕产妇和围生儿的健康,影响大约5%~10%的妊娠妇女〔1〕。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给子痫前期的预防和治疗带来困难〔2〕。HDP国外发病率达7%~12%,我国达9.4%~10.4%〔3〕。多年来国内外虽然对其防治极为重视,但迄今为止,仍导致10%~20%的早产及围产期死亡〔4〕。(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2年30期)
朱春磊,程国栋,梁林宝[10](2012)在《血浆胶体渗透压在心脏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血浆胶体渗透压(COP)在心脏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这段时间里在我院行心脏手术的病例40例,并将其平均分成2组,A组对照组;B组治疗组。通过监测胶体渗透压的变化过程,指导选用晶体液或胶体液类,以及确定补液的量和速度。结果通过对血浆胶体渗透压进行监测,治疗组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促进患者术后COP恢复的速度,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对心脏病患者术后进行血浆胶体渗透压监测,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能够明显改善心脏病患者的术后恢复,减少患者的并发症以及降低死亡率。(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期刊2012年04期)
血浆胶体渗透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1.通过本研究分别比较限制性输液与开放性输液、晶体液与胶体液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术中胶体渗透压的影响。2.评估胶体渗透压是否能作为指导术中液体治疗的指标。方法:将52例接受全麻下腹腔镜下胃肠道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R1组和R2组分别限制性输入晶体液和胶体液,L1组和L2组分别开放性输入晶体液和胶体液,静脉全麻诱导后使用静吸复合麻醉方法维持。术中持续监测心电图、心率、动脉血压、氧饱和度、尿量、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麻醉深度,并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和阿托品等血管活性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记录入手术室开始输液后1小时、2小时、3小时的动脉血气分析和血浆胶体渗透压(COP)及上述监测指标。结果:1.各时间点R1组和L1组的COP随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R2组的COP各时间点较基础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L2组的COP在液体输入1小时后较基础值增高(P<0.05),3小时后降低(P<0.05)。在各时间点,R2和L2组的COP高于R1、L1组(P<0.05);R1和L1组的COP均低于R2组(P<0.05);L2组的COP在液体输入3小时后较R2组降低(P<0.05)。2.L2组血容量增加值高于其他3组(P<0.05);L1组的血容量增加值高于R1组(P<0.05)。R2组血容量增加值,在液体输入后的2小时,高于R1组(P<0.05);输入后3小时高于R1组和L1组(P<0.05)。其中,R1组在观察的叁个时间点均出现了负值。L1组与L2组分别出现两例球结膜水肿。结论:1.对于行择期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的患者,优先输入胶体液可以较好维持血浆COP。2.大量输入纯晶体液有造成COP迅速降低而导致组织水肿并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3.术中监测COP可一定程度上指导输液以及预防组织水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浆胶体渗透压论文参考文献
[1].魏少平,杨改生,陶天柱,周菁,薛晓东.骨科脊柱患者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对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7
[2].余静.术中不同输液策略对腹腔镜胃肠道手术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6
[3].罗杰.血浆胶体渗透压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可行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
[4].孟晓峰.羟乙基淀粉对颅脑手术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
[5].梅文锋.老年患者胃肠手术围术期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D].昆明医科大学.2013
[6].梅文锋,马莉.研究老年胃肠手术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学.2013
[7].徐燕霞,张鸿彦,张剑白,付忠伍,杜萍.血浆胶体渗透压对儿童危重症患者预后的意义[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
[8].朱慧琛,忻纪华,范逸辰,何征宇,何振洲.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预扩容对母婴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影响[J].上海医学.2012
[9].丁桂凤,龙娜,邵红.血浆胶体渗透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2
[10].朱春磊,程国栋,梁林宝.血浆胶体渗透压在心脏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