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与目的结核病可累及全身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组织,约6%的结核病可侵及神经系统。而发生于脑膜或脑实质结核病变的确诊多有赖于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和脑脊液培养查找抗酸杆菌,但其培养过程相对缓慢及阳性率低,不能很好的帮助临床早期诊断该病。核磁共振检查(MRI)由于其自身优点,在颅内结核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旨在分析颅内结核的MRI影像表现,以期进一步准确理解颅内结核影像特点及其分型,从而有助于提高颅内结核的MRI诊断水平;通过测量脑实质结核与肺癌脑转移病灶的ADC值并结合MRI表现特点,探讨两者的鉴别要点;动态观察颅内结核病灶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演变过程,准确把握结核病灶的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自2009年9月至2011年2月在北京胸科医院确诊为颅内结核病例72例,并收集35例肺癌颅内转移性肿瘤作为对照组。MRI检查采用GE Signa HDxt 1.5 T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仪及8NVHEAD NECK线圈,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T1WI增强及DWI扫描。观察指标包括颅内结核病灶的MRI表现特点;测量脑实质结核病灶及肺癌脑转移病灶的ADC值;抗结核治疗后2、4、6及9个月动态进行头颅MRI检查,病情迁延或较重者可延长观察时间,评价病灶及其周围水肿的吸收或进展状况。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1)颅内结核入选72例,单纯脑实质结核38例:均呈多发性广泛分布,大小约0.1cm~ 5.0cm不等, 47.9%病灶≤0.3cm,37.4%病灶为0.3cm~1cm,14.7%病灶≥1.0cm,根据病灶大小及MRI表现将其分为“粟粒型、多发结节型及结核瘤型”3种类型。其MRI信号特点根据病变中心物质成分不同而不同,T1增强扫描结核结节可呈较均一强化、壁环形强化而中心不强化,测得病灶中心ADC值均大于对侧正常脑实质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结核性脑膜炎型24例:以脑基底池脑膜强化为主,部分合并脑膜结节;混合型10例:同时具有以上两型MRI表现特点。(2)35例肺癌脑转移病灶中心ADC值高于环形强化伴实性中心结核病灶中心,而低于环形强化伴液性中心结核病灶中心ADC值,壁及水肿ADC值均高于环形强化结核病灶,差异均有显著性。(3)动态MRI观察38例。①单纯脑实质结核≤0.3cm粟粒,3个月消失率46.8 %,6个月消失率78.6%,其中均匀强化粟粒3月内消失为73.5%;0.3cm~1cm结节3个月消失率32.0%,6个月消失率48.5%;病灶周围水肿在3及6个月消失率分别为57.9%、84.2%。②病灶出现“矛盾性发展或增大”,属于“类赫氏反应”,继续抗结核治疗,病灶可逐渐缩小。③结核性脑膜炎比单纯脑实质结核治疗效果差,4个月内尚未见脑膜病变完全吸收的病例。结论:“粟粒型、多发结节型及结核瘤型”3种分型,可以将脑实质结核的影像表现描述的较为完全客观; ADC值及MRI表现特点有助于与转移瘤的鉴别;动态MRI可以准确把握颅内结核的变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