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与被采访对象的人格权保护

隐性采访与被采访对象的人格权保护

论文摘要

隐性采访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与显性采访相对应的采访方式,作为一个新闻概念,其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中外新闻史上都不乏提到。隐性采访对促进社会发展和满足人们知情权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本身特点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存在,在采访过程中很容易侵犯被采访对象的人格权,因此,如何在促进隐性采访发展的同时保护被采访对象的人格权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比较法的角度全面阐述了隐性采访的由来及法律规制、隐性采访的概念、特征和性质、隐性采访权的含义、采访权与人格权的冲突等基本问题。隐性采访最早可以追溯到1890年新闻史上著名的“装疯采访”,在我国,隐性采访始于20世纪初国内战乱频繁、社会动荡,通过正常采访方式记录新闻事件很难实施的现实。关于隐性采访的概念,学者们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隐性采访是指不公开记者身份、或者伪装成其他身份或者虽公开记者身份但隐藏真实的采访意图,通过隐蔽的拍摄、录音等方法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具有采访行为的隐蔽性、采访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采访题材的特殊性、采访过程的风险性、采访效果的真实性等自身特点。在隐性采访中,由于采访权与人格权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二者极容易在许多方面发生冲突,因此有必要对二者关系进行平衡。第二章探讨了隐性采访侵权的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关于新闻侵权的归责原则,国内有不同的观点。分析了各种观点后,本文认为,新闻侵权不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而应该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同时,采访权与被采访对象人格权作为两种平等的权利,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决不能以牺牲其中任何一种权利为代价去保护另一种权利,要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平衡。对于隐性采访中侵害被采访对象人格权的构成要件,理论界同样具有不同观点,本文认为,因为隐性采访侵害被采访对象人格权属于新闻活动侵害人格权的一种表现方式,应从非法侵害被采访对象人格权行为的存在、受害人的人格权受到了损害、侵权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过错、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认定,而不宜适用其他构成要件。第三章分析了隐性采访中的具体人格侵权行为。在我国,具体人格权包括人格尊严、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本章论述了人格尊严、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相关的概念和特征,并与实例相结合论述了隐性采访中形形色色的侵犯上述人格权的行为。第四章论述了隐性采访中侵害被采访对象人格权的民事救济。隐性采访中,侵害被采访对象人格权所造成的损害后果有非财产损害和财产损害两种表现形式。相应地,对这种侵权的民事救济方式也应分为非财产性救济方式和财产性救济方式。同时,本文认为,对隐性采访中侵害被采访对象人格权的民事救济,非财产性救济方式和财产性救济方式同样重要,不应有主次之分。而且,本文对财产性救济方式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以期待对我国相关立法有所帮助。最后,针对我国有关隐性采访、隐私权的保护立法滞后和非财产性救济立法不足的现状,提出了本文作者的立法建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隐性采访概述
  • 第一节 隐性采访的由来及法律规制
  • 第二节 隐性采访的概念、特征和性质
  • 一、隐性采访的概念和特征
  • 二、隐性采访的性质
  • 第三节 隐性采访权的含义
  • 一、采访权的涵义
  • 二、关于隐性采访权的界定
  • 第四节 采访权与人格权的冲突
  • 一、采访权与被采访对象人格权冲突的原因
  • 二、采访权与被采访对象人格权冲突的类型
  • 第二章 隐性采访侵权的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
  • 第一节 我国新闻侵权的归责原则
  • 一、无过错责任原则
  • 二、公平责任原则
  • 三、本文的结论
  • 第二节 采访权与被采访对象人格权之间的利益衡平原则
  • 第三节 隐性采访中侵害被采访对象人格权的构成要件
  • 一、非法侵害被采访对象人格权行为的存在
  • 二、被采访对象的人格权受到了损害
  • 三、侵权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过错
  • 四、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第三章 隐性采访中的具体人格侵权行为
  • 第一节 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 一、人格尊严的概念和性质
  • 二、我国立法中有关人格尊严的规定
  • 三、隐性采访中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 第二节 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 一、名誉权的概念和特征
  • 二、隐性采访中侵犯被采访对象名誉权的情形
  • 第三节 侵犯肖像权行为
  • 一、肖像与肖像权
  • 二、隐性采访中的侵犯肖像权行为
  • 第四节 侵犯隐私权行为
  • 一、隐私与隐私权
  • 二、隐性采访中的侵犯隐私权行为
  • 第四章 隐性采访中侵害被采访对象人格权的民事救济
  • 第一节 非财产性救济方式
  • 第二节 财产性救济方式
  • 第三节 对我国当前相关立法的建议
  • 一、明确隐性采访的法律地位
  • 二、加强对隐私权的保护
  • 三、加强非财产性救济方式的立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做一个勤勤恳恳的“地才”[J]. 传媒评论 2020(02)
    • [2].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互动关系探析[J]. 传播力研究 2019(36)
    • [3].试谈如何提高记者在采访中的亲和力[J]. 记者摇篮 2020(07)
    • [4].拉近与采访对象心理距离的几点尝试[J]. 记者摇篮 2020(09)
    • [5].采访对象拒访与记者应对[J]. 传播力研究 2019(15)
    • [6].新时期地市报记者如何应对采访对象的变化[J]. 科技传播 2018(17)
    • [7].记者如何把控被采访者心理[J]. 西部广播电视 2018(17)
    • [8].民生新闻采写方法论之我见[J]. 电视指南 2017(10)
    • [9].融入场景是做好新闻采访的前提[J]. 电视指南 2017(11)
    • [10].浅谈人物采访技巧[J]. 电视指南 2017(16)
    • [11].从不合作到合作——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及其控制[J]. 采写编 2015(02)
    • [12].发现采访对象的“不一样”——内刊人物采访心得[J]. 青年记者 2015(27)
    • [13].当一回“土记者”[J]. 湖南教育(A版) 2019(12)
    • [14].论如何在广播人物访谈节目中调动采访对象的情绪[J]. 剧作家 2018(02)
    • [15].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J]. 共产党员 2016(22)
    • [16].两会前瞻:艺术建言 文化先行[J]. 收藏投资导刊 2017(Z1)
    • [17].盛世东 不疯魔 不成活[J]. 优品 2017(02)
    • [18].采风(外一篇)[J]. 青年文学家 2017(15)
    • [19].头儿毁了采访[J]. 当代工人 2017(07)
    • [20].那些工作教给我的事[J]. 中国研究生 2017(06)
    • [21].好的生活不是拼命透支,而是款款而行[J]. 37°女人 2017(10)
    • [22].好的生活不是拼命透支,而是款款而行[J]. 时代邮刊 2017(14)
    • [23].凭什么要女人“人生完整”[J]. 祝你幸福(上旬刊) 2017(10)
    • [24].新闻采访过程中如何做好与被采访对象的沟通工作[J]. 知音励志 2016(11)
    • [25].女老板的“幸福”[J]. 创业家 2009(12)
    • [26].“一人一故事”剧组记事[J]. 中国社会导刊 2008(22)
    • [27].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期望差异[J]. 记者观察 2020(29)
    • [28].与采访对象和谐互动是成就一篇好报道的重要条件[J]. 新闻研究导刊 2019(03)
    • [29].浅析面对不同性格的采访对象的语言引导[J]. 新闻研究导刊 2019(12)
    • [30].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的三级技巧[J]. 传媒观察 2017(10)

    标签:;  ;  ;  ;  

    隐性采访与被采访对象的人格权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