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云
(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本文试从分析《一九四二》中小人物形象入手,以他们不同身份为切入点,解读悲剧人物的性格内涵,从而揭示灾难群像在面临灾难时,人类情感世界里的坚韧精神品质,以及小人物的不屈抗争让我们看到人类精神力量的强大,对人类的尊敬。
[关键词]解读《一九四二》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贺云(1965-),女,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7-0086-02
影片《一九四二》带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强势登陆,让许多媒体关注1942年所发生的事:“关注民族和民族记忆……是这三百万人使中国的媒体有一些惊醒,如果小说和电影起到这么微小的作用,不管是作者还是导演,目的是达到了”。[1]笔者试图通过影片中小人物形象的解读,看人性的美丑,命运的悲欢,揭示其在人类情感世界里的坚韧精神品质。
一、影片概貌
影片讲述1942年冬,河南发生“吃”的问题,3000万难民中有300万死于这场灾难。有的被饿死,有的从火车上摔死和碾压而死。大旱之后颗粒无收的庄稼,饿殍遍野的荒原,黑压压麻木的灾民从河南涌出,向西逃荒。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影片结构整齐开阔,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众多,人物刻画简洁精到,如地主的精明自私、农民的蛮犟憨傻、官僚的明哲保身、军人的惟命是从、权贵的通变治术、奸侫的见利忘义、外邦的趁火打劫以及鳏寡孤独的哀嚎无助,在一场由天灾引发的人祸中,看到每种人的姻缘果报,渗出中国文化的糟粕残畸;那盛大的舞会,飘扬的彩旗、欢呼的人群、偶像的眼泪,叠印着道旁的白骨、荒芜的村部、绝望的妇孺、横行的衙役、残忍的政府,都是些冷漠的强者与麻木的败弱。影片无时不在提醒观众,“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必须面对的真相”。(《一九四二》的宣传主题词)
二、人物解读
“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包括小说在内的叙事体文学最重要的艺术任务之一”。[2]《一九四二》最成功之处笔者以为在于对小人物形象的刻画。透过庞大的群像去反映庞大的历史时期,使得电影的态度更加真挚。将大时代的风云变幻浓缩在一个落魄的财主身上,以其由躲灾沦落至逃荒的经历来印证天灾、国难和人祸对小人物的各种影响,以“吃的问题”集中体现,小人物们是如何人心惶惶,颠沛流离,以吃树皮刨树根,卖儿卖女卖老婆,扒火车的手段求生。特写镜头加深了对每个人物形象的刻画,突出每个逃荒人物在饥荒艰难困境下的转变过程。影片中的“老东家”、“花枝”、“栓柱”、“星星”等人物都是3000万难民的特写和缩影,是冯小刚镜头着力创造出来的艺术人物。
(一)星星,一个清高、孤傲、可怜的人物形象。
影片中仅有几个情节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逃荒初始,因栓柱闹情绪不走,虽看不上栓柱,但她知道没有栓柱她们一家无法成行,只有自己能让栓柱动心,于是说了“你教我赶车,我教你识字”,既给其希望又保持距离,说完扭身就走,符合她清高、孤傲的小姐性格。一路上带着心爱的黑猫,开始宁可自己不吃也要喂猫,躲过空袭跳到弹坑里救猫,嫂子生下小侄子后,没有吃的,只能杀猫给嫂子补身子。父亲含泪安慰,她眼神呆滞木然地冒出一句“爹,我也要喝猫汤。”这是迫不得已,她长大了,知道了奉献,也知道了现实的残忍。到后来,饥饿扒光了她的骄慢:“爹,我实在受不了了,家里柴火都没得吃了,你让我讨个活命,把我卖了吧”,为了卖掉自己而说“我读过书”,以读书作为砝码,此时我们的心仿佛被谁拽在手里使劲蹂躏一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论出生与学识,最终都在那庞大的漩涡之中,无力幸免不能保全。为了生存,只有这样才能换一点粮食,只有这样才能使家人得救。为了活命主动当妓女,伺候客人时的卑躬屈膝,尤其是那句“吃得太饱,撑得蹲不下”令人无比心酸。星星这个人物形象是影片中形象和心理跨度最大的角色,她的演绎反映出一个长期饥饿的人面对食物的贪婪,折射出饥饿这种生理本能对人性的扭曲,被饥饿煎熬到脱胎换骨,完成她由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到自愿卖身以换五升小米的嬗变。
(二)花枝,一个坚强、顺命、母爱无限的人物形象。
影片突出表现了她的两大特点:一是爱美;二是母爱。虽说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但在花枝身上特别鲜明。一件红棉袄两次在她身上出现,第一次是准备外出逃荒时,她像逢喜事似的穿上出嫁时的红棉袄,由于不合时宜,遭到婆婆的呵斥;第二次穿红棉袄是为了孩子而卖身,试图使自己显得年轻、美丽。母爱,在花枝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与震撼。逃荒路上,凭借护犊的本能,一路为孩子的生存不惜代价。她重贞操、懂廉耻,到地主东家借粮,遭到少东家欺辱,坚决不从,虽然能得到些许小米,而在逃荒路上,为了孩子,她竟然提出用身子换栓柱手中的饼干,全然不顾贞操和廉耻。在带着孩子卖身不成,改嫁给失意的栓柱,说:“卖了我,能得几升粮食,我能活,你也能活”为的还是救孩子。她对栓柱唯一的要求:饿死也不能卖孩子。当离开孩子时,一句“记住老家在延津”,把祖宗牌位交给儿子的同时也把家的延续交给了他,让我们看到了在灾难面前女人表现出的坚忍。换棉裤是花枝最感人的情节。把孩子托付给栓柱,能报答他的只有自己身上这条稍好点的棉裤。爱美的花枝穿着栓柱那条开了花的棉裤走了,贞操、廉耻、美,这些曾在她心中极重要的东西,为了孩子都扔掉了。这时的花枝已经没有自我,没有灵魂,只剩下母爱。影片从头至尾都用一种很平淡却又充满感情的基调,将花枝这一形象深深地留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中。
(三)栓柱,一个可敬、可佩,令人久久难忘的人物形象。
他单纯、耿直、有股愣劲,有情有义是他最大的闪光点。他始终被情所困,最后殉“情”而死。影片通过两个情节表现栓柱对星星的爱,一是当溃兵欺辱星星时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拼命;二是星星为了活命把自己卖到妓院时,栓柱背对着镜头怔怔地站在那里看着星星离去,并大叫“我想杀人”,这个镜头特别有感染力,虽是个背影,但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他的憋屈。作为一个汉子,眼睁睁地看着几升小米就把自己心爱的女人买走而无能为力,此刻栓柱的希望彻底破灭。他之所以答应娶花枝,是因为急需新的感情寄托。他对花枝没有感情,从影片开始他明知少东家在欺辱花枝而不闻不问,当花枝对他说,给饼干就可以跟他睡,而无动于衷,他心里只有星星。当花枝从他身上搜走饼干时,由于对瞎鹿的死有愧疚,没有阻拦,说明他心里还有“义”;当花枝卖自己时对他说,饿死也别卖孩子,他答应并履行这个承诺。所以在孩子丢失后他毫不犹豫从飞驰的火车上跳下寻找,说明他是有情感追求的。孩子的丢失使他万念俱灰,日军抓到他时失魂落魄,当日本军官拿馒头换他手中的风车时,他急了,推开了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扔掉了鬼子手里的馒头,在他心里现在要的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风车,他要的是一个念想一个希望一个承诺,还有此时一文不值的尊严。当日本军官把风车扔进火里,他心中所有的憋屈终于爆发了,冲上去和鬼子拼命,最终因不肯吃下那屈辱的馒头被刺死。栓柱的态度恰是中国人危难来临之时选择尊严的举动,体现中国人的血性,是影片灰色的基调中闪着的一点光。
(四)老东家,一个狡黠与厚道并存的人物形象。
影片中老东家是个狡猾、有见识、很现实的人。生活把他磨练得做事周全、老谋深算,当他听到儿子欺辱花枝,骂了一句就走开,这是他的态度:反感儿子的行为,但不会让自己人下不了台,花枝愿意与否都是几升米的事,骂而不管,就把现实中的老东家活脱脱表现出来。面对刺猬等“吃大户”的饥民,老东家采用一边稳住饥民;一边派栓柱到县城里搬兵絶其后患的办法,“狠与滑”的一面显现出来。和饥民冲突后,他带上全家外出避灾,他与穷人不同,车上不仅有粮食,还有钱财细软,在外需要帮手,他暗示把女儿嫁给栓柱,不仅让其赶车,还给他一支步枪,使栓柱成了长工兼保镖。东家懂得出门靠朋友的道理,在瞎鹿要卖孩子为老娘买药时,借给一碗小米,很快,这碗米的价值就体现出来:溃兵抢走马车,老东家沦为灾民,只好去搭瞎鹿的车。此时东家仍是拿主意的人,他指挥瞎鹿和栓柱偷白修德的驴,被发觉后,出来打圆场,和白修德称起“朋友”来。东家确实是一个复杂有着多面性的人,他的女儿为了活命主动要求将自己卖到妓院,这种辱没先人,让人耻辱的事,以“我当了几十年东家,现在沦落到大年三十卖闺女”而接受了。因为他还有孙子,这是他的希望,孙子的死,使他彻底崩溃,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群往回走。人流中有人问“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而他说:“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当碰到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而劝姑娘:“妮儿,别哭,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我不是哭娘死,我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我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声“爷”,老东家拉着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一声“爷”让绝望中的东家和孤女成为一家人,寻找生的希望和继续存在的意义。这些极具震撼力的描写是需要对小人物心态与性格有着精准把握,方能实现。还有老东家说:“我知道成为东家的方法,给我十年我就又可以成为东家。”表现出这个人物的承受力、忍耐力。应该说这是东家最大的特点,韧性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点,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无数苦难的民族,没有被压垮,没有灭亡,反而发展壮大,可以说,韧性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一九四二》通过国民政府、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以及普通灾民四个不同的视角诠释这场灾难,电影没有特殊的戏剧矛盾,人物冲突,以普通的叙事手法表现,按时间发生的顺序向观众解说,把大局和小人物的刻画泾渭分明细腻有致,不论从外形还是内心、言语对白都深刻展现出来。影片抓住细节使人物凸显,细节是艺术作品的保证和必要条件,而唯有真实的细节描写才能更好的塑造人物以实现典型化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的展现,往往能使人物形象达到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3]无论是老东家一家所代表的中小地主,还是花枝、栓柱所代表的贫农,在这场灾难中都无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尊严甚至生命。通过人物形象对比极力渲染灾难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破坏,使情节起承转合,使人物命运发生颠覆性转变,为了生存,以不同的方式努力地活着。那种为了亲人所做的自我牺牲,面对死亡真实的怯懦,人性在灾难的暴风骤雨中得到最大的彰显,灾难固然令人感到绝望,孤独与焦虑不安,也尽显人的尊严和人的高贵。透过片中每一个人物的经历或对那段历史所引起的共鸣,观众潸然泪下,这是真正的感动,让我们从中有所领悟,经历惨痛的过去,大家应该更加珍惜,更加要好好活着,活着就是最大的道德,这是一部好电影应该达到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段筠.刘震云冯小刚忆十九年磨砺[N].贵阳晚报,2012.12.10.
2.郭伟.发现一个新的世界——读查舜拯救羞涩[J].小说评论,2003,06.
3.曾创创.余震中李元妮形象分析[J].文学界,2010.12.
(责任编辑:张曦)
TheInterpretationofMinorCharactersin1942
HeYun
Abstract:Startingwiththeminorcharactersin1942,thepaperprobesintotheidentitiesoftheminorcharacters,analyzestheirpersonalities,andfurthermorerevealstheperseveranceandtoughspiritqualityinhumaninfrontofdisasters.Theunceasingstruggleoftheminorcharactersin1942displaysthepowerfulforceofhumanspirit.
Keywords:interpretation;1942;minorcharac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