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安莎类抗生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缬草,内生菌,根际放线菌,安莎霉素
安莎类抗生素论文文献综述
吴佳,李晓霞,舒伟学,安晓英,安雪莹[1](2019)在《缬草内生菌和根际放线菌的分离及安莎类抗生素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缬草内生菌及根际放线菌,筛选其中含安莎霉素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菌株,挖掘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资源。【方法】从缬草根、茎、叶及根际土壤中分离内生菌和根际放线菌,检测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核桃溃疡病菌、苹果腐烂病菌、苹果轮纹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设计2种简并引物,用PCR方法从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中筛选含安莎霉素类抗生素基因(AHBA)的菌株。分析目标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和最适发酵时长,对发酵分离物进行HPLC和质谱分析,检测其可能的次级代谢产物。【结果】试验共分离到145株菌,其中内生菌27株,占总菌株数的18.6%,根际放线菌118株,占总菌株数的81.4%;33株对病原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占总菌株数的22.8%。筛选到1株含AHBA基因的菌株AJ21,初步鉴定其为链霉菌。菌株AJ21最佳发酵培养基为SPY培养基,最佳发酵时间为6d。菌株AJ21发酵液经分离纯化、HPLC检测和质谱分析,初步确定其含有的安莎霉素类抗生素为放线菌素D。【结论】药用植物缬草内部及根际蕴含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吴佳[2](2018)在《缬草内生、根际放线菌中安莎类和卤代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筛选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用植物内生及根部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活性代谢产物相对比较丰富,是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本研究旨在分离缬草内生及根际放线菌,筛选其中含安莎霉素类和卤代酶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菌株,挖掘鉴定新的次级代谢产物。本研究通过分离纯化共获得143株缬草内生及根际放线菌,检测其对细菌和真菌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22.4%的放线菌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效果。基于AHBA合酶基因和卤代酶基因设计安莎类和卤代类抗生素简并引物,对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菌株AJ21和AJ56分别含有安莎类和卤代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通过对两株菌进行16S rDNA鉴定、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研究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菌株AJ21和AJ56均为链霉菌属。基于菌株AJ21和AJ56的抑菌效果以及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片段,进行基因组分析发现:菌株AJ21的基因组序列长约10 Mb,有8415个编码基因,GC含量达到73.73%。菌株AJ56的基因组序列长约8 Mb,有7259个编码基因,GC含量为71.85%。基因功能分析发现两者均含有特曲霉素抗性,并拥有丰富的次级代谢基因簇,其中菌株AJ21有54个,菌株AJ56有36个。综上所述,发现菌株AJ21的抑菌活性较好,含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通过优化发酵培养基和发酵天数,对其进行大量发酵萃取,检测结果显示萃取液对枯草芽孢杆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通过对分离纯化的萃取物进行HPLC检测和质谱检测,初步确定菌株AJ21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含有放线菌素D。菌株AJ56含有丰富的次级代谢基因簇,在萘啶酮酸终浓度为100μg/mL和Apr终浓度为1.2μg/m L条件下,构建了菌株AJ56与S17-1/pSET152以及与S17-1/pKC1139遗传转化系统,为后续挖掘其潜在的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试验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李书芬[3](2014)在《链霉菌产生的苯安莎类抗生素新组分及其他新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现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且类药性强,为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迄今,已知大多数微生物药物来自放线菌,其中又以链霉菌为主。因此,对链霉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挖掘是发现创新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本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链霉菌产生的苯安莎类抗生素(GDM与除草霉素A)新组分的发现与鉴定,第二部分为链霉菌产生的新抗生素或新组分发现探索。GDM是由吸水链霉菌产生的苯安莎类抗生素,它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但是由于其严重的肝毒性及较差的水溶性,使其在抗癌药物研发中只能作为先导化合物;寻找高水溶性、低肝毒性的GDM衍生物成为开发此类药物的研究热点。在通过化学半合成得到的数百个GDM衍生物中,17-AAG和17-DMAG已进入临床试验,用于多种肿瘤治疗。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结构的复杂性,往往导致次级代谢产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产生一组结构相似的类似物,此即抗生素的多组分现象。近年来,从不同的GDM产生菌中,也陆续有一些天然GDM类似物的发现报道,其中有些类似物在水溶性或抗肿瘤细胞活性方面相对于GDM有所改善或提高,显示了较好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潜能。吸水链霉菌17997(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17997)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分离鉴定的一株GDM产生菌。我们通过TLC和LC-DAD-MS法对该菌株发酵产物进行跟踪分析,发现一个GDM新组分,经分离纯化后,利用NMR、Mosher法及ECD等确定其结构为19-[(1'-S,4'R)-4'-羟基-1'-甲氧基-2'-氧代戊基]格尔德霉素(化合物713)。此外,我们还在吸水链霉菌17997的gdmP基因阻断变株中发现并鉴定了化合物713的4,5双氢形式—19-[(1'S,4'R)-4'-羟基-1'-甲氧基-2'-氧代戊基]-4,5双氢格尔德霉素(化合物715)。与GDM相比,化合物713和715的抗肿瘤细胞活性分别降低了约50倍和80倍,但水溶性提高了数千倍。除草霉素A是一个在化学结构方面与GDM非常类似的苯安莎类抗生素,也是由吸水链霉菌产生。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除草霉素A及其类似物也受到一定的重视。我们通过在培养基中补充甲硫氨酸,从除草霉素A产生菌—吸水链霉菌N02Z-0421(S. hygroscopicus N02Z-0421)中,分离纯化、NMR鉴定了一个除草霉素A新组分—17,19-二甲硫基除草霉素A。初步的抗肿瘤细胞活性测定显示,该新组分与除草霉素A基本相当。此外,17,19-二甲硫基除草霉素A的获得,也为本实验室阐明19-S-甲基格尔德霉素中的甲硫基化机制以及甲硫基的来源(甲硫氨酸分解代谢产生甲硫醇,甲硫醇与格尔德霉素经迈克尔加成反应生成19-S-甲基格尔德霉素),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吸水链霉菌17997具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能力,它不仅产生GDM及其类似物,还产生一些有待鉴定的抗革兰阳性菌化合物。在我们对链霉菌产生的新抗生素或新组分发现探索研究中,我们首先对该菌株产生的抗革兰阳性菌化合物进行了研究:从该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中,鉴定了洋橄榄叶素。洋橄榄叶素具有抗菌、抗肿瘤和抗原虫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鉴定洋橄榄叶素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一种快速鉴定洋橄榄叶素及其产生菌的方法,主要包括TLC硅胶板分离和NaOH溶液喷雾显色、HPLC和LC-DAD-MS分析,以及洋橄榄叶素生物合成保守基因的PCR检测与序列分析;其中,NaOH溶液喷雾显色为首次报道。在链霉菌新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现研究中,洋橄榄叶素是需要早期鉴别或排除的一个假阳性化合物。我们已经成功地将NaOH溶液喷雾显色用于洋橄榄叶素的早期快速鉴别。利用中国药用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丰富的菌种资源,我们在对多株从我国土壤中分离的链霉菌菌株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选出2株具有显着抗菌活性、产生丰富次级代谢产物的链霉菌菌株,进行新抗生素或新组分的挖掘探索。首先,链霉菌CPCC200002.我们通过TLC及LC-DAD-MS分析法,对该菌株产生的5个具有抗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鉴定,分别为硫藤黄菌素、硫藤黄菌素氧化物、金丝菌素及丁酰-pyrrothine或异丁酰-pyrrothine(002-1~002-5)。这5个化合物均属于dithiolopyrrolone类抗生素,该类抗生素最初以其显着的抗微生物活性受到关注,后来研究发现它们还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最近,发现新结构的该类化合物受到关注,以及阐明了该类抗生素生物合成与半胱氨酸紧密相关。硫藤黄菌素类化合物是两个半胱氨酸分子的缩合产物。作为半胱氨酸的类似物,我们在CPCC200002的培养过程中添加高半胱氨酸,希望硫藤黄菌素的生物合成酶系能够识别并利用高半胱氨酸,产生新的硫藤黄菌素类似物。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检测到新化合物,只是看到金丝菌素等上述5个化合物生物合成水平的提高。其次,链霉菌CPCC203577.我们通过TLC及LC-DAD-MS等方法对该菌株产生的具有显着抗菌活性的蓝色化合物进行了鉴定,为衣草花青菌素及其类似物(1032-A-F)。衣草花青菌素属于吩嗪类抗生素。氯苯吩嗪是已知的临床应用的抗麻风杆菌药物;天然或化学合成的一些吩嗪类抗生素是抗炎或麻风杆菌的药物开发候选物。经天然产物化合物库、SciFinder数据库及文献检索排重后,确定衣草花青菌素类似物1032-C、1032-D和1032-F为衣草花青菌素新组分,相关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正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4-05-01)
凡琴[4](2014)在《放线菌产安莎类和环醇类抗生素合成基因资源的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线菌是各种天然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传统的天然产物获得方法需要对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逐级分离,存在周期长、效率低且难以预知产物具体结构类型等问题,而新兴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合成技术可以用于指导从微生物中分离特定类型的活性化合物。本论文以本课题组从不同来源材料中分离到的830株放线菌为基础,应用基因挖掘的方法,从中筛选出了具有产生安莎类、氨基环醇类活性化合物潜能的菌株。根据这两类化合物特殊合成单元生物合成过程中的蛋白酶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不同菌株的基因组DNA中通过聚合酶链式扩增、产物测序验证的方法筛选出具有相应基因的菌株。根据16SrRNA系统发育树选择其中进化分支独特的菌株进行特异基因的转录水平检测,观察到该基因表达者再采用Southern杂交、基因组扫描分析等方法对其基因资源进行深入详细的探索研究,同时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遗传操作条件和发酵培养摸索,以期从其中分离出目的类型化合物。3-氨基-5-羟基苯甲酸(AHBA)是安莎类抗生素的特殊合成起始单元,完成AHBA合成最后一步的蛋白质是AHBA合酶。我们利用已知引物AHBA-F/R2从菌种库中冻存的600株放线菌中筛选得到16株AHBA合酶基因阳性菌株。在此基础上根据包含丝裂霉素的AHBA合酶蛋白序列保守区域设计得到简并引物AHBA-A'F/CR,从这600株菌中筛选得到新的37株AHBA合酶基因阳性的菌株。此外,利用这对自行设计的引物,从新保存的230株放线菌中筛选出33株AHBA合酶基因阳性的菌株。这些阳性菌株的PCR产物测序比对后都与Genbank中已知AHBA合成酶基因同源,且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对新保存菌株中的33株AHBA合成酶基因阳性菌株构建16S rRNA系统发育树,选择其中22株进化分支独立者进行了AHBA基因转录水平检测,结果表明A00941、A009682株菌在该条件下表达了AHBA基因。以AHBA为底物对A00941、A00968进行前体喂养实验,发酵产物的HPLC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若干产物峰在喂养后出现或增高。选择基因表达水平较高的菌株A00941进行全基因组扫描测序,发现其中包含合成AHBA的全套基因及连锁的聚酮链合成相关基因簇。目前对A00941菌株的发酵条件优化及产物分离工作正在开展中。在筛选环醇类抗生素产生菌的过程中,根据2-表-5-表-有效醇酮合酶的同源蛋白序列设计得到简并引物CYC-AF/DR,从菌种库中共筛选到20株该基因阳性的放线菌,经过测序比对验证,结果表明其中5株与Genbank中已知的氨基环醇类化合物产生菌的相关合成基因具有同源性,说明这些菌株具有产生氨基环醇类化合物的潜力。以特殊保守酶为探针可以有效地挖掘未知阳性菌株及基因资源,指导新天然产物的分离,促进自然界中新抗生素的发现。(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4-04-01)
徐祯,徐庆妍,胡志钰,郑忠辉,黄耀坚[5](2012)在《平板影印与AHBA合成酶基因筛选用于安莎类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筛选是筛选具有抗生素产生潜力微生物的新方法.针对筛选中单菌落分离纯化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耗费时间,采用一种将平板影印技术与PCR扩增技术相结合从土壤中快速获得具有安莎类抗生素产生潜力的放线菌的方法.根据安莎类抗生素合成途径中的3-氨基-5-羟基苯甲酸合成酶(AHBAs)基因的保守性,通过放线菌的培养、影印、AH-BAs基因的PCR扩增,已从33份土样中获得8株AHBAs阳性菌株.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能够快速获得AHBAs基因阳性菌株的方法,并且该方法可扩展用于从土壤中分离其他有价值的抗生素产生菌.(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朱健,谢颖,陈晓霞,周璟明,陈秀明[6](2011)在《安莎类抗生素电喷雾多级质谱裂解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苯安莎类抗生素(格尔德霉素、除莠霉素A)和萘安莎类抗生素(利福平、利福喷丁)的电喷雾多级质谱裂解规律。方法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源(Electron Spray Ionization Source,ESI源)多级质谱,极性检出模式为正/负离子模式(+/-MS)。结果初步归纳总结苯安莎类抗生素和萘安莎类抗生素电喷雾多级质谱裂解规律。结论该质谱裂解规律可应用于安莎类抗生素的快速结构解析、定量分析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王剑,张立新[7](2011)在《多相分类学指导下的具有安莎类抗生素高产潜能的放线菌资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线菌是一类高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复杂的形态分化和较高的遗传不稳定性。放线菌可以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生素中超过60%均由放线菌产生。如何高效发现新的活性放线菌,已成为世界性难题。本研究以放线菌多相分类学的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海洋沉积环境和少有研究(本文来源于《2010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后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博谊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1-06)
王广林[8](2010)在《基于保守性AHBA基因簇的安莎类抗生素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安莎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起始于3-氨基-5-羟基-苯甲酸(AHBA),然后在Ⅰ型聚酮合酶的作用下,进行脂肪链的延伸,最后经过环化和后修饰形成了不同的安莎类化合物。本研究利用张会图博士等初筛得到的33株AHBA基因阳性菌,进一步设计兼并性引物,进行PCR复筛,证实AHBA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叁个保守基因:AHBA合酶基因(K)、氧化还原酶基因(L)、磷酸酶基因(M)的存在,从而确证AHBA-KLM基因簇(AHBA synthase gene cluster)的存在,复筛得到具有安莎类抗生素生物合成潜力的22株AHBA-KLM基因簇阳性菌株。经过克隆、测序和多序列比对以及构建的AHBA-KLM基因簇进化树分析、并把AHBA-KLM基因簇序列提交GeneBank,一方面为分析这些菌株所产生的化合物类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另一方面,这22株AHBA-KLM基因簇序列的等同性约70%,也提示我们,可以针对这部分基因的保守性,探讨构建基因双交换阻断的通用载体。AHBA合酶基因(K)、氧化还原酶基因(L)、磷酸酶基因(M)叁个基因不仅保守而且紧密连锁,经过22株AHBA-KLM基因簇进化树分析,以3-27菌株的序列为模板,采用Red/ET重组的方法,构建了针对这22株菌的基因双交换阻断的通用载体。利用构建的基因双交换阻断通用载体,通过ET12567/pUZ8002的基因结合转移系统,对同源性较高的4088、3-20、3-27和24-59,以及位于进化树不同分支的24-100、8-32、7-32、4353和4-124菌株进行基因双交换阻断。实现了这9株菌的双交换阻断,证实了,我们利用基因簇的保守性,构建基因双交换阻断通用载体理论的可行性。9株AHBA-KLM基因簇失活变株及其对应的原株进行发酵。经过多种手段,初步确定了3-20-1、3-27-1、24-100 (18min)、7-32 (23min)、8-32 (23min)可能为萘安莎的利福霉素类化合物;3-20-2、3-27-2、4-124(21min)、24-100 (21min)、4353 (32min)、4088(26min)、24-59(14min)、7-32(24min)和8-32(24min)可能为苯安莎的格尔德霉素类化合物;LC-MS确证了4088(26min)是格尔德霉素及其类似物;ESI-MS确证了3-27-1为利福霉素SV。本研究证实了利用保守性的AHBA-KLM基因簇,从放线菌筛选与之相关化合物的可行性;利用基因簇的保守性,构建基因双交换通用载体的可行性;利用AHBA-KLM基因簇双交换阻断技术可以快速确定发酵物中的安莎类化合物,为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以及新结构的安莎类化合物的寻找提供了明确的指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0-09-01)
张玉琴,余利岩,张会图,武临专,魏玉珍[9](2008)在《具有产生安莎类抗生素潜能的放线菌的筛选和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良好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的格尔德霉素的发现和研究再次激起了微生物药学工作者对筛选新结构的安莎类抗生素的研究兴趣。通过应用PCR方法从2200株新分离放线菌菌株中筛选得到了39株AHBA合酶阳性菌株,阳性率占1.77%。对39株放线菌进行脂肪酸分析显示:其中29株是Streptomyces属的菌株;3株是Amycolatopsis属的菌株;2株属于(本文来源于《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11-07)
武临专,张会图,韩锋,高群杰,孙桂芝[10](2008)在《具有产生安莎类抗生素潜能的放线菌的分子筛选(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高通量筛选具有产生安莎类抗生素潜能的放线菌的分子筛选方法。原理3-氨基-5-羟基-苯甲酸(AHBA)是安莎类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前体。在通过氨基莽草酸途径生物合成AHBA的过程中,AHBA合酶是催化5-氨基-3-脱氢-5-脱氧莽草酸形成AHBA的一个特异性关键酶。AHBA合酶基因的存在可以作为放线菌菌株具有合成安莎类抗生素能力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AHBA合酶基因高度保守,通过PCR方法可以建立一种针对AHBA合酶基因存在与否的、具有安莎类抗生素产生潜能的放线菌菌株高通量筛选方法。方法根据已知AHBA合酶序列的相似性,设计了针对AHBA合酶基因中高度保守的一段755bp片段大小的PCR筛选寡核苷酸引物,用于从土壤中分离的未知放线菌高通量筛选。结论从1900株土壤分离的未知放线菌中筛选获得33株AHBA合酶基因阳性菌株,即具有安莎类抗生素产生潜能的放线菌菌株。(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08年07期)
安莎类抗生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药用植物内生及根部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活性代谢产物相对比较丰富,是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本研究旨在分离缬草内生及根际放线菌,筛选其中含安莎霉素类和卤代酶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菌株,挖掘鉴定新的次级代谢产物。本研究通过分离纯化共获得143株缬草内生及根际放线菌,检测其对细菌和真菌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22.4%的放线菌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效果。基于AHBA合酶基因和卤代酶基因设计安莎类和卤代类抗生素简并引物,对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菌株AJ21和AJ56分别含有安莎类和卤代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通过对两株菌进行16S rDNA鉴定、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研究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菌株AJ21和AJ56均为链霉菌属。基于菌株AJ21和AJ56的抑菌效果以及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片段,进行基因组分析发现:菌株AJ21的基因组序列长约10 Mb,有8415个编码基因,GC含量达到73.73%。菌株AJ56的基因组序列长约8 Mb,有7259个编码基因,GC含量为71.85%。基因功能分析发现两者均含有特曲霉素抗性,并拥有丰富的次级代谢基因簇,其中菌株AJ21有54个,菌株AJ56有36个。综上所述,发现菌株AJ21的抑菌活性较好,含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通过优化发酵培养基和发酵天数,对其进行大量发酵萃取,检测结果显示萃取液对枯草芽孢杆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通过对分离纯化的萃取物进行HPLC检测和质谱检测,初步确定菌株AJ21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含有放线菌素D。菌株AJ56含有丰富的次级代谢基因簇,在萘啶酮酸终浓度为100μg/mL和Apr终浓度为1.2μg/m L条件下,构建了菌株AJ56与S17-1/pSET152以及与S17-1/pKC1139遗传转化系统,为后续挖掘其潜在的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试验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安莎类抗生素论文参考文献
[1].吴佳,李晓霞,舒伟学,安晓英,安雪莹.缬草内生菌和根际放线菌的分离及安莎类抗生素的筛选[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吴佳.缬草内生、根际放线菌中安莎类和卤代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筛选及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3].李书芬.链霉菌产生的苯安莎类抗生素新组分及其他新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现与探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4].凡琴.放线菌产安莎类和环醇类抗生素合成基因资源的挖掘[D].厦门大学.2014
[5].徐祯,徐庆妍,胡志钰,郑忠辉,黄耀坚.平板影印与AHBA合成酶基因筛选用于安莎类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6].朱健,谢颖,陈晓霞,周璟明,陈秀明.安莎类抗生素电喷雾多级质谱裂解规律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
[7].王剑,张立新.多相分类学指导下的具有安莎类抗生素高产潜能的放线菌资源研究[C].2010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后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博谊论坛论文摘要集.2011
[8].王广林.基于保守性AHBA基因簇的安莎类抗生素筛选[D].南京林业大学.2010
[9].张玉琴,余利岩,张会图,武临专,魏玉珍.具有产生安莎类抗生素潜能的放线菌的筛选和初步鉴定[C].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8
[10].武临专,张会图,韩锋,高群杰,孙桂芝.具有产生安莎类抗生素潜能的放线菌的分子筛选(英文)[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