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新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梁秉钧,欧阳江河,翟永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中国新诗论文文献综述
李玫[1](2019)在《在多重视界里人剑合一——当顾彬走向中国新诗》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亲手制作过器物的人总是容易对工艺更了解。选料与制坯,锻造与打磨,烧制与抛光,雕花还是施釉,每一道工序的处理都会有基于制作者触感的领悟与表达。这种领悟与表达迁移到对器物的品鉴中会以另一种话语形式或隐或显地影响着检选和判断。诗当然不是器皿。但它确实盛酒也盛水,加盐也加蜜,每一次的注满和倾倒,都需要好的握持和恰如其分的角度。一个诗的从业者的长久劳作生成的肌体记忆因(本文来源于《扬子江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满建[2](2019)在《亚东图书馆与百年中国新诗的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亚东图书馆作为现代重要出版机构,在新文学运动初期编辑发行了大量中国新诗出版物。这些出版物充分利用名家的影响力,以文化气息浓郁的装帧设计吸引读者,以众多的名人序跋引导读者,以精美的广告扩大新诗在读者中的影响,形成了系列品牌,为推动百年中国新诗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出版发行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3](2019)在《一本影响中国新诗进程 记录诗人心路成长的刊物 一本诗性严谨 稳重纯粹的刊物 黑龙江省唯一的大型原创 诗刊《诗林》》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意生活蓊郁成林创刊叁十余年来,见证中国新诗发展,力推诗坛实力诗人。开卷、今日批评家、诗呼吸、诗人专稿、诗人译诗……众多栏目典藏中国优秀诗人,为新诗现场见证;集中展示诗坛新锐,是先锋与探索的前沿平台;译介世界着名诗人新作,开启域外诗歌之窗……请订阅2020(本文来源于《诗歌月刊》期刊2019年10期)
李超杰[4](2019)在《评《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诗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发生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一次文学巨变,以一种全新的白话言说方式置换旧的文学格律诗,实现对几千年文学传统的深刻颠覆,在化合"民族诗歌"和"外来诗歌"的基础上,构建独特的诗学理论。新诗产生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学者有关它的研究从未间断,但既有成果多是从创作风格、文本特征、诗歌潮流等方面展开论证,相关史着文章不少,可谓是泛式研究,但切入角度过于单一,称不上范式研究。从传播和接受角度研究文学,是近年来涌现的新的(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赵云龙[5](2019)在《中国新诗英译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1988—2018)》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诗译入英语世界已有80余年,并在学界催生了一批研究成果,但至今尚无学人回顾研究现状、指出研究问题、展望研究趋势。通过检索中英文学术数据库,并对这一课题进行长期追踪,对有效检索结果进行了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新诗英译研究规模较小,始于1988年,可以根据主题划分为描写性、理论性、应用—批评性及元研究等分支。目前主要有译诗赏析、诗人诗派、"(区域)断代史"等研究热点,空白领域是编者、出版机构、译本传播接受、"通史"等研究。中国新诗英译研究主要存在不同类型研究选题所占比重不均、基础工作疏漏较多和研究方法逻辑性与多样性有待提高等问题。(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东东[6](2019)在《中国新诗的古典性与现代性——以张枣《悠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枣的《悠悠》表现了一个美学文本被读者或大众分享的过程,其中的美学启示源于一个悠远的自然和人文空间,而最终蕴含在张枣对"好的故事"的强调中。"好的故事"联系了以王献之、鲁迅和张枣为美学代表的古典和现代,是一个美学案例,也是张枣式的"用典"。在这一"典故"的运用和变形中,可以发现中国新诗的古典性和现代性的辩证关系,从历时性的定论转向共时性的考察,古典性和现代性可以同时发生于"新诗"中并形成同一个"精神空间"。(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9年05期)
黄娟娟[7](2019)在《论世界视野与中国新诗》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文学"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备受争议,然其本质意味着一种更为开阔和深远的文化视野,这种视野是"世界性"的,是中西之间、各民族文学之间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是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和地理空间的包容与超越。中国新诗诞生于对"世界诗歌"与"翻译文学"的借鉴之下,诗歌,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理应超越民族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狭隘目光,具备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与文明视野。(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26期)
王泽龙,任旭岚[8](2019)在《新中国70年现代白话与中国新诗形式建构研究之检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白话诗语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突出的元素,深刻地影响着现代诗歌的形式建构。回顾新中国70年来现代白话与中国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研究的进程与现状,学界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语言变革与现代诗歌的发生。诗歌的现代变革承载着实现语言变革与新文学变革的双重使命,语言变革不仅影响了诗歌语言由文言到现代白话的转换,还引发了诗学知识谱系的转型与重构。第二,现代白话对古典诗歌语言传统的继承。自"五四"白话诗开始,现代白话诗语与古代丰富的白话诗语资源处于一种复杂的交织与变革关系中,古典诗语资源在为现代白话诗语提供母乳时,也给现代诗语的建构提出了新问题。第叁,现代白话对外来诗歌语言资源的借鉴。经过翻译而引进的西方诗学资源,不仅直接影响了汉语革新,促成了现代白话诗歌新诗体的诞生,还全面影响到中国思想文化以及文学的革故鼎新。第四,现代白话与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研究。诗歌语言的现代转型,关涉词汇、语义、节奏、格律、诗体等构成诗歌形式诸要素的对应变化与发展。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的未竟使命,将是一个不断探索现代白话如何实现与现代诗歌形式要素有机融合的艰难历史嬗变过程。(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东风[9](2019)在《历史拐点处别样的风景:诗歌翻译在中国新诗形成期所起的作用再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新诗是在西方诗歌的影响下产生的,胡适是中国白话新诗或自由诗的第一人,但细读历史文献,不难发现,胡适和其他诗人的白话新诗发表之前,胡适本人和其他译者所翻译的西方诗歌大多是格律诗,而不是自由诗,他们采用归化式的译法,把西方格律诗译成中国的旧诗体,因此原诗的诗体和译诗的诗体都不具备促发以自由体为特征的白话新诗的条件。而且,有证据表明,白话新诗实际上在白话自由体的诗歌翻译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此外,白话新诗产生之后,由于诗歌翻译界采用了"废律"的翻译方法,因此西方诗歌的诗体在翻译中遭到了系统性的破坏,不同的诗体都被译成了分行散文体。这些都表明,白话新诗并非是在西方诗歌的影响下发生的,相反,正是在胡适的"八不主义"思想和他白话新诗创作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诗歌翻译的传统才在白话新诗出现之后由旧诗化翻译的传统迅速转向了白话自由诗体的翻译。(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韩萌萌,赵新乐[10](2019)在《回望中国新诗百年理论蝶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主 题:记录新诗百年 赓续五四精神嘉 宾: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 谢冕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 李红雨百年之前,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五四运动奏(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9-08-08)
中国新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亚东图书馆作为现代重要出版机构,在新文学运动初期编辑发行了大量中国新诗出版物。这些出版物充分利用名家的影响力,以文化气息浓郁的装帧设计吸引读者,以众多的名人序跋引导读者,以精美的广告扩大新诗在读者中的影响,形成了系列品牌,为推动百年中国新诗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新诗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玫.在多重视界里人剑合一——当顾彬走向中国新诗[J].扬子江评论.2019
[2].满建.亚东图书馆与百年中国新诗的传播[J].出版发行研究.2019
[3]..一本影响中国新诗进程记录诗人心路成长的刊物一本诗性严谨稳重纯粹的刊物黑龙江省唯一的大型原创诗刊《诗林》[J].诗歌月刊.2019
[4].李超杰.评《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J].新文学评论.2019
[5].赵云龙.中国新诗英译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1988—2018)[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王东东.中国新诗的古典性与现代性——以张枣《悠悠》为例[J].东吴学术.2019
[7].黄娟娟.论世界视野与中国新诗[J].传播力研究.2019
[8].王泽龙,任旭岚.新中国70年现代白话与中国新诗形式建构研究之检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9].王东风.历史拐点处别样的风景:诗歌翻译在中国新诗形成期所起的作用再探[J].外国文学研究.2019
[10].韩萌萌,赵新乐.回望中国新诗百年理论蝶变[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