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源丰富、易分离纯化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自体移植,是作为种子细胞移植的研究热点。微胶囊具有良好的免疫隔离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为干细胞大规模、高活性体外培养及长期保存提供了技术支持。共微囊化技术则利用干细胞与体细胞间的相互接触与支持作用为细胞移植疗法开辟了一种新途径。本文制备了载BMSCs细胞的海藻酸钙-几丁聚糖-海藻酸钙(ACA)微胶囊,考察了其理化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共微囊化BMSCs/肝细胞(Chang liver),考察细胞代谢性能。共微囊化BMSCs/胰岛β细胞(Beta-TC-6)用于治疗Ⅰ型糖尿病,并在分子水平探讨其机理。首先,体外培养BMSCs细胞,绘制其细胞生长曲线。然后采用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鉴定其表面抗原CD29、CD44、CD117,检测结果为CD29呈阳性,CD44呈阳性,CD117呈阴性,成骨诱导分化实验结果也表明BMSCs在体外培养时具有分化的能力。其次,采用高压静电法制备载BMSCs细胞的ACA微胶囊,优化制备工艺为:两步法制备,海藻酸钠浓度1.75%(w/v),成膜时间10min,细胞密度1×106个/mL。制出的载BMSCs微囊球形度好、表面光滑,粒径主要分布在300400μm间且7天内随时间变化不大,机械强度较好且囊内细胞分布均匀、活性高,破囊后重新培养的BMSCs细胞生长良好。再次,考察体外培养的微囊化BMSCs细胞的活性(CCK-8法),发现与平板培养和非液化核心的微囊化细胞相比,液化核心的微囊更适于细胞的长期生长。体外培养的第15天,细胞密度达到峰值为4.3×107个/mL。将载BMSCs细胞的微囊植入小鼠腹腔考察微胶囊的体内生物相容性,观察发现小鼠生理活动正常,未见毒性症状,体重增长平稳。28天内回收微囊,微囊表面光滑,球形度好,未出现纤维化或巨噬细胞聚集现象。然后,采用平板、微囊化、共培养及共微囊化四种培养方式来培养肝细胞(Chang liver),以白蛋白及尿素分泌量为检测指标考察比较肝细胞的代谢性能。结果表明,四组分泌白蛋白量及尿素的大小关系均为:共微囊化BMSCs/Chang liver组> BMSCs/Chang liver组>微囊化Chang liver组> Chang liver细胞组。15天内,共微囊化BMSCs/Chang liver组白蛋白分泌量最高为3.08 mg/mL。11天内,尿素分泌量最高为3.75 mmol/L。最后,制备微囊化胰岛β细胞(Beta-TC-6)及共微囊化BMSCs/Beta-TC-6细胞,测定比较28天内胰岛素分泌量。第28天,共微囊化组分泌胰岛素含量为98.60 pg/mL。将两种微囊化细胞植入Ⅰ型糖尿病小鼠体内,监测比较其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两者均能在28天内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且共微囊化组具有更良好的效果,移植后的第28天,微囊化Beta-TC-6细胞组及共微囊化BMSCs/Beta-TC-6细胞组糖尿病小鼠血糖浓度分别为5.08 mmol/L和6.08 mmol/L。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细胞胰岛素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BMSCs与胰岛β细胞在微囊微环境中共培养后能在其诱导下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本研究证明了微胶囊可以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成体细胞提供微环境,共微囊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体细胞用于移植治疗疾病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论文目录
论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 微囊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1 生物微胶囊1.2.2 干细胞及其微囊化1.2.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微囊化1.3 共微囊化细胞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第二章 小鼠 BMSCS的体外培养与诱导分化2.1 引言2.2 实验材料与仪器2.2.1 实验材料2.2.2 实验仪器2.3 实验方法2.3.1 小鼠BMSCs 的传代培养2.3.2 小鼠BMSCs 生长曲线的绘制2.3.3 小鼠BMSCs 的细胞表面抗原鉴定2.3.4 小鼠BMSCs 的成骨诱导分化2.4 结果讨论2.4.1 小鼠BMSCs 的形态学观察2.4.2 小鼠BMSCs 细胞生长曲线的建立2.4.3 小鼠BMSCs 的细胞表面抗原鉴定及诱导分化2.5 小结第三章 载细胞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考察3.1 引言3.2 实验材料与仪器3.2.1 实验材料3.2.2 实验仪器与装置3.3 实验方法3.3.1 载BMSCs 细胞微胶囊制备条件的选择3.3.2 载BMSCs 细胞微胶囊制备方法的选择3.3.3 载BMSCs 细胞微胶囊性能考察3.3.4 载BMSCs 细胞微胶囊的观察3.3.5 化学破囊后的细胞再培养3.4 结果与讨论3.4.1 载BMSCs 细胞微胶囊制备条件的选择3.4.2 载BMSCs 细胞微胶囊制备方法的选择3.4.3 载BMSCs 细胞微胶囊的性能考察3.4.4 载BMSCs 细胞微胶囊的形态观察3.4.5 化学破囊后的细胞再培养3.5 小结第四章 载细胞微胶囊的生物相容性4.1 引言4.2 实验材料与仪器4.2.1 实验材料4.2.2 实验仪器4.3 实验方法4.3.1 BMSCs 的标准曲线的绘制4.3.2 微囊化BMSCs 细胞的体外培养4.3.3 载细胞微胶囊的体内生物相容性4.3.4 载细胞微囊的腹腔回收4.4 结果讨论4.4.1 BMSCs 细胞标准曲线的建立4.4.2 微囊化BMSCs 细胞的体外培养4.4.3 载细胞微囊的体内生物相容性4.4.4 载细胞微囊的腹腔回收及观察4.5 小结第五章 共微囊化 BMSCs和肝细胞的体外培养5.1 引言5.2 实验材料与仪器5.2.1 实验材料5.2.2 实验仪器5.3 实验方法5.3.1 Chang liver 的传代培养与细胞生长曲线测定5.3.2 共微囊化BMSCs / Chang liver 细胞的制备5.3.3 共微囊化细胞白蛋白分泌量检测5.3.4 共微囊化细胞尿素合成含量检测5.4 结果与讨论5.4.1 Chang liver 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5.4.2 共微囊化细胞形态观察5.4.3 共微囊化细胞白蛋白分泌量及尿素合成含量测定5.5 小结第六章 共微囊化 BMSCs和胰岛细胞的实验研究6.1 引言6.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6.2.1 实验材料6.2.2 实验仪器6.3 实验方法6.3.1 Beta-TC-6 细胞及BMSCs 细胞的体外培养6.3.2 共微囊化BMSCs / Beta-TC-6 细胞的制备6.3.3 共微囊化细胞胰岛素分泌量测定6.3.4 共微囊化细胞植入治疗I 型实验性糖尿病6.3.5 RT-PCR 检测细胞胰岛素mRNA 表达水平6.4 结果与讨论6.4.1 Beta-TC-6 细胞及BMSCs 细胞的体外培养6.4.2 共微囊化细胞胰岛素分泌量测定6.4.3 共微囊化细胞植入后小鼠血糖和体重监测6.4.4 细胞胰岛素mRNA 表达水平及比较6.5 小结第七章 总结7.1 结论7.2 后续工作建议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共微囊化论文; 间充质干细胞论文; 肝细胞论文; 胰岛细胞论文; 反转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