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体系结构和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高能体系结构和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论文摘要

以典型硝胺化合物RDX、HMX和固体推进剂中常用氧化剂AP为主体,通过混入高聚物等添加剂构成高聚物粘结炸药(PBX)和固体推进剂模型,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对这些高能混合体系,进行系统的计算和模拟,求得它们的广义结构和性能,为它们的配方设计提供了丰富信息和规律。全文大体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研究RDX晶体及其为基的含氟高聚物PBX的结构和性能。在COMPASS力场下对RDX晶体作不同温度(195~445K)的NPT-MD模拟。求得RDX晶体结构、热膨胀系数和力学性能随温度而递变的规律:RDX的晶胞参数和体积均随温度升高而递增;线膨胀系数和体膨胀系数均随温度升高略有上升;弹性系数和(拉伸、体积、剪切)模量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表明体系的刚性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将四种典型氟聚物粘结剂: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三氟氯乙烯(PCTFE)、氟橡胶(F2311)和氟树脂(F2314),分别置于RDX的(001)、(010)和(100)晶面上,依次对所得12种PBX模型进行COMPASS力场下的NVT-MD模拟。首次报导了常温下RDX基PBX的力学性能、结合能和爆轰性能及其随氟聚物粘结剂种类以及不同RDX晶面而递变的规律:少量氟聚物粘结剂的加入明显改善RDX的力学性能且对RDX不同晶面力学性能的改善效果并不一样,其中PVDF置于不同晶面均能较好改善体系的各向同性力学性能。氟聚物与RDX各晶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均为PVDF>F2311>F2314>PCTFE。少量氟聚物虽使RDX的爆炸性能有所下降,但仍较常用炸药TNT高得多,故所得PBXs仍不失为具较高开发和应用价值的高能复合材料。结合实验工作的需要优选出RDX(001)、(010)和(100)/F2311(氟橡胶)三种PBX模型,完成了它们在不同温度(245~455K)下的NVT-MD模拟,探讨了温度(T)对PBX力学性能和结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力学性能影响较大,而对结合能(Ebind)影响较小。通过对相关函数g(r)分析,揭示了F2311与RDX之间存在的氢键和vdW作用,从本质上解释了结合能随温度的变化态势。第二部分用自行建立的修正PCFF(MPCFF)力场对固体推进剂配方的多种分解和综合模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NVT-MD模拟研究,找到了高能混合体系的感度理论判据。高氯酸铵(AP)是固体推进剂的重要组分,至今没有适用的力场参数。我们借助量子化学计算和实验结果,拟合出AP的力场参数,并将其编入PCFF力场之中。该新建立的含AP力场参数的修正后PCFF(MPCFF)力场,经验证表明,完全适用于高能固体推进剂结构一性能的模拟研究。以AP/HMX二组分体系为例,在MPCFF力场下,通过不同温度的NPT-MD模拟,求得其热膨胀系数和结合能及其随温度而递变的规律,并采用对相关函数g(r)分析,揭示了AP和HMX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对不同配比和不同温度下的AP/HMX二元混合体系,进行MPCFF力场下的NVT-MD模拟,求得结合能和HMX的热解和起爆引发键(N-NO2键)的平均键长(LN-NO2)和最大键长(Lmax);发现计算所得Lmax与实验感度之间存在平行递变关系。建议以高能复合材料中易爆燃组分引发键的最大键长作为其热和撞击等感度的理论判据,借以阐明、比较或预示它们的相对安全性。对固体推进剂配方的多种分解和综合模型体系,亦即不同配比的二组分体系AP/NG(3:1、2:1、1:1和1:2)、AP/BTTN(3:1、2:1、1:1和1:2)、HMX/BTTN(1:1)、HMX/NG(1:1)、PEG/AP(1:1和1:4)、PEG/HMX(1:1和1:6)、PEG/NG(1:2和1:4)和PEG/BTTN(1:2和1:4),三组分体系(NG/BTTN)/AP(3:1、2:1、1:1和1:2)以及五组分体系(PEG/NG/BTTN)/AP/HMX(2.5:4.1:1.4、2.5:3.9:1.9、2.5:3.5:2.3和2.5:2.9:2.9)进行MPCFF力场下的NVT-MD模拟研究,提供结合能和易爆燃组分引发键的最大键长随组成和配比而变化的丰富信息和递变规律,用于比较或预示它们的相对安全性,有利于指导或供实际配方设计作参考。总之,本文对PBX和推进剂等多类型高能混合体系的结构和性能,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模拟研究,在这一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做出了具有开拓和创新性的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国家“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赋予的各项应用基础科研任务。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概况
  • 1.3 理论方法简介
  • 1.3.1 分子力学方法
  • 1.3.2 分子动力学方法
  • 1.3.3 静态力学分析方法
  • 1.3.4 爆速爆压预测方法
  • 1.3.4.1 K-J方程
  • 1.3.4.2 ω-Γ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典型杂环硝胺RDX的晶体结构与性能
  • 2.1 引言
  • 2.2 模型搭建和MD模拟细节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力场选择和平衡判别
  • 2.3.1.1 力场的选择
  • 2.3.1.2 平衡的判别
  • 2.3.2 不同温度下的晶体结构和热膨胀性能
  • 2.3.3 力学性能
  • 2.3.3.1 纯RDX的力学性能
  • 2.3.3.2 纯RDX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RDX基含氟高聚物粘结炸药的结构与性能
  • 3.1 引言
  • 3.2 计算方法和模型
  • 3.2.1 模型的构建
  • 3.2.2 模拟细节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平衡判别
  • 3.3.2 力学性能
  • 3.3.3 结合能
  • 3.3.4 爆炸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2311PBX力学性能的影响'>第四章 温度对RDX/F2311PBX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计算方法和模型
  • 4.2.1 模型的构建
  • 4.2.2 模拟细节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平衡判别
  • 4.3.2 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3 温度对结合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AP分子力场的建立、验证和应用
  • 5.1 引言
  • 5.2 原理方法和模型
  • 5.2.1 AP力场参数优化和PCFF力场修正
  • 5.2.2 MD模拟细节
  • 5.3 结果和讨论
  • 5.3.1 平衡判别
  • 5.3.2 力场参数的验证
  • 5.3.3 AP/HMX混合体系的结合能
  • 5.3.4 AP/HMX混合体系的热膨胀系数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高能混合物的感度理论判据
  • 6.1 引言
  • 6.2 原理、方法和模型
  • 6.2.1 MD模拟力场和条件
  • 6.2.2 模型构建和模拟细节
  • 6.3 结果和讨论
  • 6.3.1 平衡判别
  • 6.3.2 不同配比的AP/HMX NVT-MD模拟
  • 6.3.2.1 结合能
  • 6.3.2.2 引发键键长
  • 6.3.3 不同温度下AP/HMX(1∶1)二元体系的MD研究
  • 6.3.3.1 结合能
  • 6.3.3.2 引发键键长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高能混合体系的感度理论预测——二组分体系
  • 7.1 引言
  • 7.2 模拟方法、模型和细节
  • 7.2.1 MD模拟力场和条件
  • 7.2.2 模型构建和模拟细节
  • 7.3 结果和讨论
  • 7.3.1 不同配比的AP/NG混合体系
  • 7.3.1.1 平衡判别和平衡结构
  • 7.3.1.2 结合能
  • 7.3.1.3 引发键键长
  • 7.3.2 不同配比的AP/BTTN混合体系
  • 7.3.2.1 BTTN晶体结构的预测
  • 7.3.2.2 平衡结构
  • 7.3.2.3 结合能和引发键键长
  • 7.3.3 质量比为1∶1的HMX/BTTN和HMX/NG混合体系
  • 7.3.3.1 平衡结构
  • 7.3.2.2 结合能和引发键键长
  • 7.3.4 PEG与AP、HMX、NG、BTTN的混合体系
  • 7.3.4.1 平衡结构
  • 7.3.4.2 结合能和引发键键长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高能混合体系的感度理论预测——多组分体系
  • 8.1 引言
  • 8.2 模拟方法、模型和细节
  • 8.3 结果和讨论
  • 8.3.1 AP/(NG/BTTN)三组分体系
  • 8.3.1.1 平衡结构
  • 8.3.1.2 结合能
  • 8.3.1.3 引发键键长
  • 8.3.2 (PEG/NG/BTTN)/AP/HMX五组分体系
  • 8.3.2.1 平衡结构
  • 8.3.2.2 结合能
  • 8.3.2.3 引发键键长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分子动力学模拟试验对锆基固体电解质超离子间的传导和微结构的影响[J]. 山西青年 2017(15)
    • [2].风机叶片材料雷击热损伤特性及损伤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0(03)
    • [3].并行化光滑分子动力学方法及其与分子动力学的耦合[J]. 计算物理 2008(06)
    • [4].NC/TMETN黏结体系的多尺度模拟及实验研究[J]. 火炸药学报 2019(06)
    • [5].基于Discovery Studio分子模拟药物设计软件的拉伸分子动力学[J]. 智慧健康 2018(07)
    • [6].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裂纹传播与扩展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J]. 科技视界 2015(02)
    • [7].分子动力学可视化建模方法研究[J]. 机电工程技术 2017(09)
    • [8].分子动力学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耦合研究[J]. 功能材料 2009(02)
    • [9].单晶锗纳米切削过程应力场分布的分子动力学研究(英文)[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20(04)
    • [10].材料微观结构演化大规模分子动力学软件比较[J].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17(03)
    • [11].水分子动力学串行优化[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2(17)
    • [12].氢催化的二硝酰胺铵热分解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研究(英文)[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18(02)
    • [13].利用分子动力学估算液体蒸发速度[J]. 中国高新科技 2018(21)
    • [14].一种高效的多细胞分子动力学算法[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3(04)
    • [15].石墨烯季戊四醇相变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 功能材料 2020(01)
    • [16].镁单晶沿不同取向压缩的变形机制分子动力学研究[J]. 塑性工程学报 2018(06)
    • [17].分子动力学理论在铝铜合金凝固形核分析中的应用[J]. 铸造技术 2017(06)
    • [18].分子动力学研究钚晶体中的氦泡迁移与合并[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15(01)
    • [19].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研究聚乙烯/脲醛树脂复合材料中水分的扩散[J]. 绝缘材料 2020(09)
    • [20].单晶SiC微切削机理分子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J]. 兵工学报 2018(08)
    • [21].天然气水合物抑制剂的分子动力学研究进展[J]. 高分子通报 2018(09)
    • [22].国内期刊亮点[J]. 科技导报 2014(25)
    • [23].水二聚体间相互作用的从头分子动力学研究[J]. 唐山学院学报 2012(03)
    • [24].温控分子动力学研究微管蛋白活性肽链的折叠机制[J]. 物理化学学报 2009(04)
    • [25].石墨烯基聚合物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 塑料科技 2020(05)
    • [26].纳米流体中固-液作用影响界面热阻及导热率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9(11)
    • [27].低能粒子束技术中尺寸效应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 [28].分子动力学的格波理论[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1(02)
    • [29].二维磁流变液的动力学特性[J].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6(04)
    • [30].将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引入体育领域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以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和人类神经元钙传感蛋白为例[J]. 体育科学 2017(01)

    标签:;  ;  ;  ;  ;  ;  ;  ;  ;  

    高能体系结构和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