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乡村是中华民族地域文化根源的主要栖息地,继承、保护与发展中国乡村风土文化遗产,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几年,自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开来。各学科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景观规划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相关理论基本是从宏观方面研究的,对于某种类型乡村的具体规划思路和方法总结却很少有研究。所以,在建设中还存在着一味拆旧建新,盲目照搬城市;未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问题。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三分之二的面积为山地或丘陵地带,山地型乡村面积广泛。山地型乡村由于大多远离城市,与平原型乡村相比,具有独特的乡土聚落和景观资源,经济相对落后,生态更脆弱、更敏感。所以,在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冲击下,山地型乡村面临着更巨大的生态危机。因此,研究如何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对山地型乡村景观进行具体景观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论文以莱芜市王石门村为例,对山地型乡村景观规划进行研究,总结出此类乡村景观规划思路和方法,对我国山村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利于保护山村独特的乡土聚落和民俗文化,有利于保护山村所具有的良好的风景资源,有利于维持山村景观生态的稳定性。论文参考有关学者在乡村景观方面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新农村规划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方法,在深入调查分析山地型乡村景观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规划方法体系。首先根据已有的乡村景观和山地的概念总结出山地型乡村景观的概念,并对其景观要素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山地型乡村的现状,总结出此类乡村的主要特点,并提炼出乡村景观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根据山地型乡村景观的特点和现状,对山村进行性质定位,运用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理论以及各项政策法规,提出规划原则,归纳总结该类型乡村在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民居建筑、基础设施、绿地生态等各方面的具体规划思路与方法。最后以莱芜市王石门村为例,将理论结合实践,具体分析其景观规划方法,以此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通过对山地型乡村景观规划具体方法进行研究,充分挖掘山村的景观资源和人文特色,运用生态学理论和风景园林,建立一个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系统,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1 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3.1 研究内容1.3.2 研究方法2 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国外研究现状2.2 国内研究现状2.2.1 农田景观2.2.2 乡村文化景观2.2.3 乡村景观评价2.2.4 乡村景观规划3 山地型乡村景观3.1 乡村景观的概念3.1.1 乡村景观3.1.2 乡村景观要素3.2 山地型乡村景观4 规划理论依据与原则4.1 理论依据4.1.1 景观生态学理论4.1.2 可持续发展理论4.1.3 景观美学理论4.2 政策法规4.3 规划原则4.3.1 以人为本原则4.3.2 乡村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4.3.3 保护和维护生物和景观多样性原则4.3.4 突出乡村文化特色原则4.3.5 整体规划设计与协调和谐原则5 山地型乡村景观规划研究5.1 山地型乡村景观特点5.1.1 景观类型多样,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5.1.2 景观异质性程度高5.1.3 现状分析5.2 总体规划方法5.2.1 尊重传统村庄布局,体现地域文化特色5.2.2 创造尺度宜人的村落空间5.2.3 重视整体布局规划5.3 功能结构规划5.3.1 居住社区规划5.3.2 公共服务区规划5.4 民居建筑规划5.5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规划5.5.1 公共服务设施5.5.2 道路与交通5.5.3 给排水5.5.4 电力通讯5.5.5 环保节能5.5.6 防灾工程5.6 绿化及空间景观规划5.6.1 “点”——民居庭院绿化、宅间绿化及公共绿地5.6.2 “线”——街道绿化、河岸绿化5.6.3 “面”——周围环境绿化6 具体案例分析——莱芜市王石门村景观规划研究6.1 现状分析6.1.1 区位分析6.1.2 自然资源6.1.3 民居建筑6.1.4 交通条件6.1.5 基础设施状况6.2 总体规划理念6.3 具体规划方法6.3.1 总体规划布局6.3.2 功能分区规划6.3.3 民居建筑规划6.3.4 基础设施规划6.3.5 绿地规划6.4 小结7 结语和研究展望7.1 结语7.2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致谢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山地型乡村景观论文; 乡村旅游论文; 乡村景观规划论文; 乡村聚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