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优选论的汉语缩略语研究

基于优选论的汉语缩略语研究

论文摘要

汉语缩略语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语言现象,对于其理据的解读有利于反映汉语缩略语的相关因素,从而对汉语缩略语的根基与内蕴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透彻的把握。国内学者和专家对这种语言现象的描写或陈述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但是还缺乏对其理据的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以及缺少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支持。而由音系学家AIan Prince与认知科学家Paul Smolensky于20世纪90年代初共同提出的理论-优选论则是揭示汉语缩略语形成理据的一个有力工具,并为该研究提供了理论的指导。这一理论系统能生成汉语缩略语的各类候选项,再通过具有不同等级的制约条件,即忠实性制约条件和标记性制约条件分析比较出最优选项,使之成为汉语缩略语。本次研究正是通过采用优选论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步骤从根本上认识汉语缩略语的现实规则和语言规则,从而揭示出蕴涵于缩略语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为汉语缩略语相关理据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全新的研究角度,使之能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汉语缩略语的研究成果。首先,我们通过优选论对汉语缩略语的两类制约条件-忠实性制约条件和标记性制约条件开展了详细的讨论,提出了制约汉语缩略语形成的七项制约条件,即反插字制约条件,线性顺序制约条件,意义特征一致制约条件,左部同界制约条件,经济性制约条件,习用性制约条件和意义焦点性制约条件。再次,在已有各项制约条件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现有的汉语缩略语语料对这些制约条件进行排序,使它们在制约汉语缩略语形成的过程中有不同的等级。通过已有的汉语缩略语和制约条件排序程式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汉语缩略语各种制约条件的排列顺序为{非增字制约条件,经济性制约条件,习用性制约条件}>>{意义特征一致制约条件}>>{线性顺序制约条件,左部同界制约条件,意义焦点性制约条件}。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就能借助优选论的分析方法来探究汉语缩略语形成的基本机制了。首先,我们通过优选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成体系从汉语词库中生成某一特定汉语缩略语的一个数量无限的候选输出项集合。其次,再通过汉语所特有的评估体系,即汉语缩略语形成的七项制约条件等级排列体系,对所有的候选输出项同时进行评估。它按照“绝对优先”原则对候选项进行筛选,从中分析比较出最低限度违反汉语缩略语制约条件的选项并保留它,使之成为最终的汉语缩略语的存在形式。最终,本研究通过优选论体系研究了三种汉语缩略语的形成方式,即缩合,节略和数括,从而洞悉影响汉语缩略语使用的相关因素并厘清其编码的理据,探究出汉语缩略语的本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 1.1 Why CLAs occur
  • 1.1.1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factors
  • 1.1.2 Economy Principle and dissyllablization
  • 1.1.3 Other motivations
  • 1.2 Formative ways of Chinese abbreviations
  • 1.2.1 Use of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s
  • 1.2.2 Use of initial morpheme
  • 1.2.3 Synthetical view
  • 1.3 Conclusion
  • Chapter Two: Optimality Theory
  • 2.1 Architecture of OT Grammar
  • 2.2 Outline of our study by OT Grammar
  • Chapter Three: Constraints of CLAs
  • 3.1 Faithfulness constraints of CLAs
  • 3.1.1 DEP-IO
  • 3.1.2 LINEARITY-IO
  • 3.1.3 IDENT-IO[Fm]
  • 3.1.4 ALIGN-L
  • 3.2 Markedness constraints of CLAs
  • 3.2.1 ECONOMY
  • 3.2.2 CONVENTIONALITY
  • 3.2.3 FOCUS
  • Chapter Four: Ranking of the Constraints
  • 4.1 Compulsory and optional constraints
  • 4.2 Fusional Reduction Algorithm (FRed)
  • 4.2.1 Fusion of all data
  • 4.2.2 Identification of lost configuration and information
  • 4.2.3 Check and recurse
  • Chapter Five: Case Studies
  • 5.1 Case study of the abbreviation of “xi da”from “guang xi da xue”
  • 5.2 Case study of the abbreviation of “fu dan”from “fu dan da xue”
  • 5.3 Case study of the abbreviation of “sihua”from “gongye xiandaihua、 nongye xiandaihua、guofang xiandaihua、kexue jishu xiandaihua”
  •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Notes
  • Resume and Publications since Entering the Program
  • Appendix
  • Informative Chinese Abstract
  • 相关论文文献

    • [1].俄罗斯汉语传播动因及模式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6)
    • [2].美国华裔子女汉语继承语教育现状与问题[J]. 比较教育研究 2019(12)
    • [3].“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南亚国家汉语推广策略[J]. 西部学刊 2019(21)
    • [4].人民本位:瞿秋白汉语规划的基本特征[J]. 名作欣赏 2020(11)
    • [5].留学生高级汉语综合课课程研究现状与展望[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0(01)
    • [6].孔子学院发展中的“汉语+”和“+汉语”[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0(01)
    • [7].国际生汉语网络流行语的习得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8].汉语复句研究回顾与展望[J]. 绥化学院学报 2020(05)
    • [9].中亚地区汉语传播现状浅析[J]. 文化产业 2020(06)
    • [10].“满式汉语”及其他——答戴昭铭先生之五[J]. 满语研究 2020(01)
    • [11].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认同研究[J]. 文学教育(上) 2020(09)
    • [12].浅谈如何进行汉语国际教学中“敏感问题”的跨文化沟通[J]. 国际公关 2019(11)
    • [13].汉语方言文白异读研究述评[J]. 北极光 2019(10)
    • [14].3-5岁汉语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17(11)
    • [15].汉语的百年沉浮[J]. 华夏文化 2018(02)
    • [16].汉语请求行为潜层内容类别初探[J]. 文化学刊 2018(07)
    • [17].新媒体环境下汉语生态的优化与保护[J]. 新媒体研究 2016(23)
    • [18].俄、汉语数词语用意义的对比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19].印尼学生汉语习得的偏误类型和成因[J]. 海外华文教育 2017(01)
    • [20].基于对比的对泰汉语助动词研究[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7(02)
    • [21].“一带一路”战略下汉语国际传播探索与思考[J]. 传播力研究 2017(03)
    • [22].日据时期朝鲜汉语官话会话书《增补改正汉语独学》音系标记[J]. 东疆学刊 2017(03)
    • [23].东南亚汉语传播与政治生态适应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4].学好汉语才回家[J]. 孔子学院 2017(04)
    • [25].汉语重数[J]. 中国行政管理 2017(09)
    • [26].汉语与南亚语关系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J]. 百色学院学报 2017(04)
    • [27].浅析大众传媒在汉语国际化历程中的推动作用[J]. 新闻世界 2015(08)
    • [28].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翻译方法[J]. 山西青年 2020(02)
    • [29].汉语 “水”[J]. 福建文学 2020(04)
    • [30].藏区小学汉语实践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J]. 科幻画报 2020(05)

    标签:;  ;  ;  

    基于优选论的汉语缩略语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