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壤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

云南红壤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

论文题目: 云南红壤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机械化工程

作者: 陈治华

导师: 朱瑞祥

关键词: 云南红壤旱耕地,水土流失,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

文献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保护性耕作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耕作方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相对传统耕翻、裸露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其目的是既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又要保护耕地,防止土壤荒漠化。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下实施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不相同的。 国外一些先进的发达国家,其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阶段。我国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由于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适宜北方旱地特点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理论研究还基本上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其研究推广的重点基本上放在西北地区。以山区旱坡地为主的西南地区耕地上的研究与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信息十分闭塞、科技较为落后的云南省,其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一片空白。 本文针对云南省具有典型亚热带气候特点的以红壤山坡旱耕地为主的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云南省山区红壤旱耕地,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 (2) 通过不同耕作路径和不同深松耕作方式,进行土壤地表径流变化规律的试验分析。 (3) 开等高小犁沟,对土壤保水效果的试验分析。 (4) 不同的覆盖方式下土壤蓄水测试试验分析。 (5) 不同农机具适应性对比试验分析。 (6) 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作,作物产量的对比试验分析。 通过以上试验研究分析,提出一套适宜云南山区红壤旱耕地,培肥地力、防止地表径流,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以达到保护耕地、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保护性耕作的概念

1.1.2 保护性耕作增产机理及作用

1.1.3 研究云南红壤旱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

1.2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保护性耕作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3.1 地位及作用

1.3.2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云南红壤旱耕地条件

2.1 自然状况

2.1.1 自然降雨

2.1.2 耕作土壤

2.1.3 自然气候

2.1.4 地形地貌

2.1.5 耕作制度

2.1.6 种植作物

2.2 传统耕作技术

2.2.1 传统耕作技术

2.2.2 存在的问题

2.3 现代耕作技术

2.3.1 现代耕作技术

2.3.2 现代性耕作技术的优势

第三章 云南红壤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机械系统

3.1 机械系统

3.2 配套机具及技术

3.2.1 配套技术

3.2.2 配套机具

3.3 防止暴雨下地表径流的措施

3.3.1 开等高蓄水小犁沟

3.3.2 作物残茬覆盖技术

3.3.3 深松保水技术

3.4 土壤表面的覆盖技术

3.4.1 绿肥覆盖技术

3.4.2 地膜覆盖技术

3.5 保墒技术

3.5.1 覆盖保墒技术

3.5.2 浅松保墒技术

3.6 深松处理技术

3.7 作物的生长期间的田间管理

第四章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

4.1 研究的思路

4.2 试验方案

4.2.1 试验流程的拟定

4.2.2 试验安排及处理设置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残茬覆盖方式及深松方式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等高小犁沟对土壤保水效果试验分析

4.3.3 不同降雨条件下开等高小犁沟的土壤保水对比试验

4.3.4 不同坡度条件下开等高小犁沟的土壤保水对比试验

4.3.5 不同坡度条件下农机具配套方案试验分析

4.3.6 不同处理条件下作物的生长对比试验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7-04-06

参考文献

  • [1].施肥对不同耕型红壤镉的化学行为及其生物效应的影响[D]. 陈修晓.湖南农业大学2012
  • [2].几种施肥结构对不同侵蚀红壤的修复效应研究[D]. 和利钊.湖南农业大学2012
  • [3].长期施肥对红壤水稻土碳氮分布影响的研究[D]. 刘希玉.东北师范大学2015
  • [4].鄂东南红壤水分特性和入渗性能的研究[D]. 陈浩.华中农业大学2003
  • [5].长期定位施肥对红壤稻田水稻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 叶会财.江西农业大学2013
  • [6].长期施肥土壤的酸碱缓冲性能及红壤石灰改良[D]. 雷永程.福建农林大学2010
  • [7].土壤水分条件对鄂南红壤可蚀性及坡面侵蚀的影响[D]. 万绍文.华中农业大学2015
  • [8].江西红壤坡地不同生态措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及养分流失特征研究[D]. 刘洋.河海大学2007
  • [9].红壤小流域可持续利用集成技术应用研究[D]. 王卫平.浙江大学2007
  • [10].长期施肥和成土母质对红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 马境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甘肃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D]. 曹新惠.甘肃农业大学2005
  • [2].豫西旱坡地小麦保护性耕作的效应分析[D]. 黄明.河南农业大学2006
  • [3].山西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效益研究[D]. 赵海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4].豫西旱作区小麦玉米一体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与示范[D]. 姚宇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5].渭北旱原不同保护性耕作制度技术研究[D]. 方日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 [6].阿荣旗保护性耕作下玉米高产关键技术研究[D]. 郝桂娟.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 [7].渭北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研究[D]. 付增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 [8].湖北省春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D]. 吴昭雄.华中农业大学2004
  • [9].中国北方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效果及其问题和对策[D]. 杜娟.中国农业大学2005
  • [10].湖北省冬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D]. 丁淑芳.华中农业大学2005

标签:;  ;  ;  

云南红壤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