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宗教情诗,是东方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非印度教与非伊斯兰教信仰者往往把宗教的“重精神”与情诗中的“重肉体”对立,而印度教和苏非教派中的敬神与世俗之爱常常合二为一,并以世俗爱情为基调吟唱出瑰丽的虔敬诗歌,而成为西方文化眼中陌生的“他者”。先前的学术研究中宗教情诗这种文学形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而是被笼统的称为“宗教虔诚诗歌”、“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诗歌”、“有喻托功能的诗歌”等,以上称法只是片面的从其某方面的特点概括其名称,免不了有以偏盖全之嫌,因此给它一个准确的名称迫在眉睫。笔者对宗教情诗的解读建立在其产生国度的社会历史及自然条件分析上,尽量融入其中,做到从“了解文化”到“了解宗教情诗”,消解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而进行理性的关照,使得这种文学形式自一开始接触就是“合理的”。首先,概念的界定是下文寻找、解读宗教情诗的基础。笔者综合先前诸位学者的认知,从宗教艺术的角度出发层层深入,并结合具体诗例进行种种剥离与归纳,为宗教情诗做一个准确而概括性的定义。宗教与爱情、神秘主义与诗歌、爱情与神秘主义之间相似性的分析则是宗教情诗形成的文化基础。其次,笔者通过梳理古代波斯、印度宗教情诗的源流及发展状况,独立发展又相互影响,分析两国不同文化间宗教情诗的异同,并大量列举不同时期、不同语言诗人及诗歌实例,使古代宗教情诗的脉络尽可能明晰的呈现。到了近现代,宗教情诗仍是以其独特的姿态时隐时现的发展着,泰戈尔的作品《吉檀迦利》中大量宗教情诗以一种崭新的情韵出现在世人面前,承袭古代而有所发展,对宗教的信仰演变为对人类、自然的大爱。至此,宗教情诗臻于完美和谐的状态。在全球化席卷而来的潮流中,各国文化相异相融,如何才能凸显个性而避免冲突?应求同存异,减少对抗,增加对话,使矛盾和分歧不要激化。宗教情诗是一个寻求传统发展并与先进文化融合的和谐举例。相信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东方文化及宗教情诗必将会受到新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