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室模型中设计用于静脉给药的程序化给药方案

在单室模型中设计用于静脉给药的程序化给药方案

一、一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的程序化给药方案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营营[1](2017)在《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的研制及药动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伊维菌素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兽用抗寄生虫药物之一,临床上常被用于防治牛、羊等动物的各种线虫和蜱、螨等各种外寄生虫。现已被制成口服剂、注射剂、胶囊剂、透皮剂、软膏、搽剂、长效控释及缓释剂等多种剂型。目前市场上的透皮剂类、口服类药物持效时间短、需反复多次用药;注射剂类药物费工费时,不适合放牧地区及大型养殖场使用,严重制约着寄生虫病的防控。本研究旨在研制出药效时间长、稳定性好、高效、安全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吸收剂,解决养殖场给药费时费力的问题。以期为兽医临床防控动物寄生虫病提供方便。1.本研究依据伊维菌素的理化性质,对伊维菌素透皮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筛选出合适比例的助溶剂、渗透剂和长效剂,配制伊维菌素含量为0.5%、1.0%、1.5%的三种浓度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通过观察药物的稳定性,并进行高温试验、冷冻试验、药物析出度试验的测定筛选出稳定性最好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制剂。通过绘制标准曲线、测定精密度和回收率表明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测定制剂中伊维菌素的含量的方法准确可靠。先后对不同批次间药物的含量和和含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制剂伊维菌素含量和含水量均符合国家要求(2010版中国兽药典)。2.进行三组相同浓度不同体积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试验,优化伊维菌素在家兔血浆中的含量测定方法。通过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度、回收率、检测限和定量限的测定,该方法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对家兔外耳廓单次均匀喷洒给药,通过血浆中伊维菌素浓度随时间的数据变化表明,药物可快速经皮肤吸收入血,发挥效应。伊维菌素含量为0.5%、1.0%、1.5%的三种浓度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依次记为1、2、3组,通过PKSolver药动学处理软件对数据分析发现,1、2、3组吸收半衰期分别为0.52、0.35和0.75 d;达峰时间分别为1.47、1.13和1.23 d;峰浓度分别为91.09、37.61和69.53 ng·mL-1;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55、4.95和4.61 d;平均滞留时间依次为9.995、11.902和6.995 d。药时曲线面积分别为7578.33、5530.75和2542.20 ng·d·mL-1。三组药物在家兔血浆内均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且第2组吸收半衰期和达峰时间最短,平均滞留时间最长,效果最好。综上,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在家兔体内的血药浓度变化平稳,释药时间较长,在体内维持有效药物浓度时间长达35 d,有明显的长效作用。3.本试验探究三组相同体积不同浓度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制剂和对照组普通注射剂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试验,选用2中检测方法对血浆中伊维菌素的含量进行测定。通过四组药代动力学试验的测定结果发现,1、2、3、4组吸收半衰期分别为0.81 d、0.52 d、1.02 d和0.12 d;达峰时间分别为1.55 d、0.97 d、1.62 d和0.42 d;峰浓度分别为47.36、72.02和115.3和99.53 ng·mL-1;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61 d、5.92 d、5.59 d和1.79 d;平均滞留时间为:5.27 d、7.37 d、5.13 d和2.16 d。药时曲线面积分别为1488.70、3081.98、3161.2和480.0ng·d·mL-1。结果表明长效伊维菌素透皮剂单次喷洒家兔外耳廓用药和普通伊维菌素注射剂皮下注射用药均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前者在家兔体内的血药浓度呈缓慢上升趋势且变化平稳,释药时间较长;后者用药后血药浓度先快速上升后又呈直线下降,且消除半衰期短,体内有效药物浓度时间为9 d,而长效伊维菌素透皮剂体内维持有效药物浓度时间长达35 d,且质量浓度为1%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制剂效果最好。综上所述,本研究研制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制剂配方符合中国兽药典的要求,通过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测定及药时曲线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本制剂确有长效作用,且有效药物浓度时间可长达35 d。通过对比伊维菌素含量为0.5%、1.0%、1.5%的三种浓度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制剂的药物稳定性试验、高温试验、冻融试验和相同浓度不同体积、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试验探究,均表明1.0%组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制剂为最优浓度。

胡佳丽[2](2014)在《抗厌氧菌新药左奥硝唑的体外药效学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左奥硝唑是奥硝唑的左旋体,是继甲硝唑、替硝唑和奥硝唑后的第三代硝基咪唑类衍生物,它在体内主要作用于病原菌的DNA,破坏DNA的双螺旋结构或阻断其转录复制而致其死亡以此达到抗菌目的,具有良好的抗厌氧菌和抗原虫作用。临床适应症主要用于治疗由厌氧菌(脆弱拟杆菌等)感染引起的多种疾病和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外科手术后的厌氧菌感染。左奥硝唑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奥硝唑,特别是其中枢神经毒性。左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于2009年8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后上市,目前正在开展Ⅳ期临床研究,主要考察该药在广泛使用条件下治疗敏感厌氧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其在普通人群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该药在前期临床研究中,体外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研究方面不全面,主要体现在:①体外药效学研究中受试菌菌株较少,尚未与甲硝唑这一经典老药比较抗菌活性;②该药主要在肝脏代谢,但由于当时未获得代谢产物,而没有进行代谢产物是否具有抗菌活性的相关研究;③未进行左奥硝唑PK/PD研究,缺乏左奥硝唑PK/PD特点和对目标病原菌的PK/PD靶值相关研究资料。近期研制出了左奥硝唑在人体肝脏中的5种I相代谢产物,M1(1-氯-3-(2-羟甲基-5-硝基-1-咪唑基)-2-丙醇)和M2(2-甲基-5-硝基咪唑)均由奥硝唑氧化而来,M3(N-(3-氯-2-羟丙基)乙酰胺)和M5(乙酰胺)由奥硝唑水解之后咪唑环裂解而来,M4(3-(2-甲基-5-硝基-1-咪唑基)-1,2-丙二醇)由奥硝唑咪唑环侧链氯水解而来。为此,本研究目的:①通过比较左奥硝唑与甲硝唑、奥硝唑和右奥硝唑的抗菌活性差异,同时进行左奥硝唑5种代谢产物(M1、M2、M3、M4和M5)抗菌活性的研究,阐明左奥硝唑及其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②通过测定左奥硝唑对脆弱拟杆菌的静态杀菌曲线,采用药效学模型来分析判定左奥硝唑的杀菌模式浓度依赖抑或时间依赖;③构建左奥硝唑对脆弱拟杆菌的体外动态厌氧菌PK/PD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④基于该模型进行左奥硝唑体外动态PK/PD研究,获得该药的PK/PD参数及预测其体内达到最大杀菌效果所需的PK/PD靶值,为优化IV期临床试验给药方案,以期获得体内达到杀灭目标病原菌最大杀菌效果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抗菌新药左奥硝唑及其五种代谢产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目的 收集临床分离厌氧菌375株,测定左奥硝唑及其代谢产物对临床分离厌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抗菌谱。方法采用RapiD ERIC鉴定菌种,根据CLSI 2012年版M11-A8标准,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左奥硝唑等抗菌药物对375株临床分离厌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与甲硝唑等3种同类药物和左奥硝唑5种代谢产物进行比较;测定左奥硝唑和甲硝唑对22株脆弱拟杆菌临床株的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375株临床厌氧菌包括181株革兰阴性杆菌、11株革兰阴性球菌、139株革兰阳性杆菌和44株革兰阳性球菌,覆盖34个种。左奥硝唑对厌氧革兰阴性杆菌中的脆弱拟杆菌和其他拟杆菌、革兰阳性杆菌中的艰难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革兰阳性球菌中的大消化链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MIC90值分别为0.5 mg.L-1、1mg·L-1、0.25 mg·L-1、2 mg·L-1和1 mg·L-1;但对革兰阴性球菌(11株韦荣球菌)抗菌活性较差,仍需大样本量的数据支持。左奥硝唑与甲硝唑、奥硝唑及右奥硝唑的抗厌氧菌活性相仿或略强,其中左奥硝唑对脆弱拟杆菌的抗菌活性略强于其他同类药物。而左奥硝唑代谢产物M1和M4抗厌氧菌的MIC5o值、MIC90值与甲硝唑相仿或略低,也有较好的抗厌氧菌活性。左奥硝唑代谢产物M2、M3和M5几乎无抗菌活性。左奥硝唑和甲硝唑对临床分离的22株脆弱拟杆菌的MBC5o与MIC5o之比、MBC90与MIC90之比均为4。结论左奥硝唑与甲硝唑、奥硝唑及右奥硝唑的抗厌氧菌活性相似或略强,对大多数厌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左奥硝唑代谢产物M1和M4也有较好的抗厌氧菌活性,M2、M3和M5抗厌氧菌活性差。左奥硝唑与甲硝唑对脆弱拟杆菌的杀菌活性良好,均为杀菌剂。第二部分左奥硝唑对脆弱拟杆菌体外杀菌活性及杀菌模式研究目的测定左奥硝唑对脆弱拟杆菌质控菌和不同MIC值的临床株的体外静态杀菌曲线,并以甲硝唑对脆弱拟杆菌标准菌株为对照,阐明左奥硝唑的杀菌模式。方法从第一部分中选取脆弱拟杆菌标准菌株ATCC 25285和3株左奥硝唑的不同MIC值的临床株,分别为06-W6-57 (0.5 mg·L-1)、13-W45-64 (1 mg·L-1)和13-W45-69 (2 mg·L-1)。测定左奥硝唑和甲硝唑在不同浓度下对上述受试脆弱拟杆菌的(0.5MIC-64MIC)静态杀菌曲线,采用Matlab7.0软件进行药效学模型分析杀菌曲线中左奥硝唑和甲硝唑的△LogCFU24h与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比较两药的药效学活性,确立左奥硝唑的杀菌模式。结果左奥硝唑的静态杀菌曲线和以Sigmoid Emax模型拟合分析后的结果均显示左奥硝唑与甲硝唑相似,系浓度依赖性的抗菌药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左奥硝唑对脆弱质控菌的EC90值仅约为甲硝唑EC90值的1/5,分别为0.648和3.42 mg-L-1;当ΔLogCFU24h为-3时,左奥硝唑和甲硝唑对脆弱菌质控株的浓度分别为0.499和1.09 mg.L-1,仅约为甲硝唑的1/2,显示左奥硝唑的杀菌活性明显强于甲硝唑。同时,随着左奥硝唑对脆弱拟杆菌的MIC值从0.5 mg.L-1升高到2 mg.L-1,该药的杀菌速率逐渐减小,杀菌活性略有降低,需要更高的药物浓度才能达到良好的杀菌活性。结论左奥硝唑系浓度依赖性的抗菌药物,且杀菌速率快于甲硝唑。第三部分左奥硝唑对脆弱拟杆菌的体外PK/PD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厌氧菌流速数控体外PK/PD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方法模拟动态流速情况下左奥硝唑在健康志愿者中750mmg单剂给药下的药时曲线,及该药对脆弱拟杆菌质控株ATCC 25285的动态杀菌过程并与不加药时质控菌的正常生长情况相比较。结果经过PK和PD验证,该厌氧菌模型在72h内模型条件较稳定,且流速变化可控。可模拟二房室模型,实测PK数据证实与体内数据高度接近,相对偏差仅为-10.6%,在±15%内,在不增加模型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药动学过程模拟的精确性和可控性;本模型提供的厌氧环境符合脆弱拟杆菌的正常生长条件,细菌在6h可达到快速生长阶段,在72h内该模型给厌氧菌提供了一个稳定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了药效学验证。结论该厌氧菌流速数控体外PK/PD模型可应用于左奥硝唑体外PK/PD的研究。第四部分左奥硝唑对脆弱拟杆菌的体外PK/PD研究目的 阐明左奥硝唑PK/PD参数与药效学指标的相关性,计算该药达到最大杀菌效果的PK/PD靶值。方法本研究中我们按照健康志愿者Ⅳ期临床研究的药动学参数设定了体外PK/PD模型,观察模拟250mg.500mg.750mg和1000mg 4种单剂量给药在72小时内分别对3株不同MIC值的脆弱拟杆菌(脆弱拟杆菌ATCC25285和临床株13-W45-64和13-W45-69)感染模型的杀菌作用。药效学结果通过计算△Log24h(△LogCFU24h=LogCFU24h-LogCFUo).24小时内杀菌曲线下面积(AUBC)和初始杀菌速率(IKR)进行量化,将左奥硝唑这三种药效量化值分别与AUC/MIC.Cmax/MIC和%T>MIC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药效学模型(S形Emax模型)求算出达到药效学效果时所需的PK/PD参数值。结果分析结果显示以左奥硝唑对脆弱拟杆菌的药效量化值△Log24h和AUBC均与PK/PD参数(AUC/MIC. Cmax/MIC和%T>MIC)具有良好相关性,IKR与PK/PD参数相关性相对较差。三种药效量化值与A UC/MIC和Cmax/MIC的参数相关性比%T>MIC较优。根据△Log24h法确定24h时菌落计数较0点下降3个Log单位时AUC0-24/MIC.Cmax/MIC和%T>MIC的参数值分别为157.6、14.1与56.4%。结论左奥硝唑对主要致病菌脆弱拟杆菌的靶值(AUC0-24/MIC和Cmax/MIC)分别为157.6与14.1,以期为优化左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达到最大杀菌效果的给药方案提供参考。

肖国丽[3](2013)在《新藤黄酸抗肿瘤作用及在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中药藤黄是藤黄科植物藤黄所分泌的干燥树脂,祖国医学上记载具有攻毒蚀疮、破血散结、止血、杀虫之功效,目前其抗肿瘤作用受到了高度关注。藤黄酸作为藤黄的有效成分之一,已有研究证实其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且目前已经研究到临床III期,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一种抗肿瘤的新药。而新藤黄酸作为藤黄的另一有效成分,也有文献报道具有抗肿瘤作用,但对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不多,有关其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甚少,对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未见报道以及许多对药物应用较为重要的资料仍不完善,还需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鉴于此,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新藤黄酸对S180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和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的抗肿瘤机制,以及研究新藤黄酸经给药后对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和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新藤黄酸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与结果:1.新藤黄酸对S180细胞的抗肿瘤作用采用CCK-8法,测定新藤黄酸对S180细胞的体外抗增殖作用;结果表明新藤黄酸对体外培养的S180细胞具有明显的抗增殖作用,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其IC50为1.54μg/mL。通过建立S180实体瘤模型,以抑瘤率为指标,考察新藤黄酸对S180肉瘤小鼠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高剂量给药组抑瘤率达61.25%,具有明显的体内抗肿瘤作用。2.新藤黄酸对肿瘤小鼠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采用HE染色法观察新藤黄酸给药后肿瘤小鼠的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实验结果显示新藤黄酸对肿瘤小鼠的肝、肾、肺等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肝细胞出现脂肪样变性,部分出现灶性坏死;肾小管细胞出现水肿、管腔出现红染现象;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有充血现象产生。3.新藤黄酸对SGC-7901细胞的抗肿瘤机制研究采用MTT法测SGC-7901细胞经不同浓度新藤黄酸作用后的抑制率,求出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考察新藤黄酸对SGC-7901细胞的抗增殖作用,采用PI单染流式细胞术测定SGC-7901细胞经不同浓度新藤黄酸给药后细胞周期变化;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Bax.Bcl-2蛋白在SGC-7901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新藤黄酸在4.04~32.3μg/mL浓度范围内,对SGC-7901细胞具有明显的体外抗增殖作用,其IC50为14.93μg/mL;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新藤黄酸能影响细胞周期进展,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免疫蛋白结果表明新藤黄酸能上调Bax和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从而升高Bax/Bcl-2比值诱导细胞凋亡。4.新藤黄酸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建立HPLC法测定新藤黄酸在家兔体内的血药浓度变化,并用药代动力学程序(DAS2.1.1)模拟出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新藤黄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并探讨新藤黄酸在家兔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新藤黄酸在家兔体内的t1/2为23.38min,MRT为9.64min,消除迅速,体内滞留时间短,经过2.5h后在体内基本消除。结论:新藤黄酸对S180细胞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但在抗肿瘤的同时对小鼠的主要脏器有一定的损伤,对SGC-7901细胞具有抗增殖作用,能阻滞细胞周期进展,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在家兔体内迅速消除,体内滞留时间短,无明显蓄积。

梁旺,武晓捷,施耀国,张菁[4](2010)在《抗菌药物体外药动/药效学模型及其在抗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抗菌药物体外药动/药效学模型(抗菌药物体外PK/PD模型)能够模拟抗菌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其杀灭细菌的动态药效学过程。用该方法研究抗菌药物与病原菌的作用比用一般稳态模型更符合体内的实际情况,同时该方法与动物感染模型相比也表现出很多优点。因此抗菌药物体外PK/PD模型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很常用的研究手段,但是在我国这种方法的采用却几乎还是空白。本文就国外抗菌药物体外PK/PD模型的基本结构、原理、发展、使用及其在抗菌药物研究开发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王彦[5](2009)在《人睫状神经因子类似物rh-CNTF(A17R6315)的重组制备、PEG修饰和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蛋白质药物具有专一性强、时效高等优点,在临床治疗学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这类药物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如给药系统不完善、定位给药困难,稳定性差、容易被酶类降解,因从循环系统中被快速清除导致体内半衰期短,生物利用率低等。针对这些问题,科学家基本遵循两种解决途径,第一是寻找一条蛋白质药物高生物利用度的给药途径;第二是通过化学修饰来优化蛋白质的代谢动力学特性,以延长其半衰期,达到长效稳定的目的。化学修饰法是指在分子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改造,即在体外将蛋白质的侧链基团通过人工方法与一些化学基团,特别是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大分子进行共价连接,从而改变蛋白质的性质。其主要优点是可以延长蛋白质在体内的半衰期,降低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另外还可以减弱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增加蛋白分子的可溶性等。用于蛋白质修饰的大分子很多,常见的如聚乙二醇类,多糖类,同源蛋白质以及人工合成的多肽等。其中,聚乙二醇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反应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而受到较多的重视。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突变型人睫状神经因子rh-CNTF(A17R6315)的聚乙二醇修饰,获得低免疫原性、高稳定性的单聚PEG-rhCNTF(A17R6315),改善该蛋白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以及给药便利程度。本项目完成的工作和得到的结论包括以下方面:1、完成了rh-CNTF(A17R6315)的重组纯化;2、选择了合适的PEG修饰剂、优化PEG修饰条件并放大验证了PEG修饰工艺和纯化工艺;3、建立了PEG修饰后纯化工艺、获得了单链PEG-rhCNTF目标产物;4、探索了单聚PEG-rhCNTF(A17R6315)的初步特性;5、分析比较了rh-CNTF(A17R6315)和PEG-rhCNTF(A17R6315)的免疫原性及药代动力学的差异,并对其药效作用进行对比研究。以上工作为开发长效低免疫原性的PEG-rhCNTF药物奠定了基础

苏银法[6](2002)在《一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的程序化给药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讨静脉注射给药的一室模型给药方案 ,推算与给药方案有关的数值计算过程 ,并采用 Quick BASIC语言编写计算机程序。结果显示 ,在按提示输入药动学基本参数后 ,计算机即给出与给药方案的设计、调整及评价有关的数据 ,包括血药浓度的瞬时变化规律、维持剂量和首剂冲击量等 ,提示该法可作为一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通用的给药方案设计工具

二、一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的程序化给药方案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的程序化给药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的研制及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文献综述
    1 伊维菌素研究背景
        1.1 寄生虫病流行现状
        1.2 阿维菌素类药物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伊维菌素概述
        2.2 伊维菌素结构特点和理化性质
        2.3 伊维菌素代谢特点
        2.4 伊维菌素在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2.5 伊维菌素的安全性评价
        2.6 伊维菌素的耐药性
        2.7 伊维菌素的环境毒性
        2.8 检测技术
        2.8.1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
        2.8.2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
        2.8.3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法(HPLC-MS)
        2.9 伊维菌素长效制剂研究进展
    3 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3.1 透皮吸收的机理
        3.2 透皮吸收的优点和不足
    4 展望
引言
第一章 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的研制及含量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试剂
        1.1.2 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长效伊维菌素透皮吸收剂的研制
        1.2.2 长效伊维菌素透皮剂中伊维菌素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效伊维菌素透皮吸收剂的研制
        2.1.1 溶剂的配比及伊维菌素透皮剂的筛选
        2.1.2 长效伊维菌素透皮剂的制备及配方筛选
        2.2 伊维菌素透皮剂中伊维菌素含量测定结果
        2.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2 精密度试验
        2.2.4 不同批次间含量测定
        2.2.5 水分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相同含量不同体积的伊维菌素透皮制剂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试剂
        1.1.2 仪器设备
        1.1.3 试验动物
        1.1.4 试验动物分组及药物用法、用量
        1.2 方法
        1.2.1 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1.2.2 血浆样品处理
        1.2.3 衍生化方法
        1.2.4 HPLC测定条件
        1.3 血浆中伊维菌素含量测定
        1.3.1 色谱图处理结果
        1.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1.3.3 日内精密度和回收率
        1.3.4 定量限和检测限的测定
        1.3.5 药时曲线拟合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符合要求
        2.2 精密度试验结果良好
        2.3 定量限和检测限的测定
        2.4 药时曲线拟合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
        2.4.1 血浆中伊维菌素的含量测定结果
        2.4.2 药物时间浓度曲线
        2.4.3 药物动力学参数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相同体积不同含量的伊维菌素透皮制剂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试剂
        1.1.2 仪器设备
        1.1.3 试验动物
        1.1.4 试验动物分组
        1.1.5 试验动物喂药及用法、用量
        1.2 方法
        1.2.1 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1.2.2 血浆样品处理
        1.2.3 衍生化方法
        1.2.4 HPLC测定条件
        1.3 血浆中伊维菌素含量测定
        1.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1.3.2 日内精密度和回收率
        1.3.3 定量限和检测限的测定
        1.3.4 药时曲线拟合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符合要求
        2.2 精密度试验结果良好
        2.3 定量限和检测限的测定
        2.4 药时曲线拟合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
        2.4.1 血浆中伊维菌素的含量测定结果
        2.4.2 药物时间浓度曲线
        2.4.2 药物动力学参数
    3 结论与讨论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2)抗厌氧菌新药左奥硝唑的体外药效学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抗菌新药左奥硝唑及其五种代谢产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第二部分 左奥硝唑对脆弱拟杆菌体外杀菌活性及杀菌模式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第三部分 左奥硝唑对脆弱拟杆菌的体外PK/PD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左奥硝唑对脆弱拟杆菌的体外PK/PD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K/PD模型在抗菌药物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上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新藤黄酸抗肿瘤作用及在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药的抗肿瘤研究
        1.1 中药抗肿瘤有效成分
        1.2 国内抗肿瘤中药的应用模式
    2 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
        2.1 作用于肿瘤细胞周期
        2.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2.3 促进肿瘤细胞分化
        2.4 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
        2.5 逆转多药耐药和抑制微管聚合
        2.6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2.7 调节免疫作用
    3 中药药动学研究概况
        3.1 中药药动学研究现状
        3.2 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方法
        3.3 中药药动学新学说
    4 新藤黄酸的研究概况
        4.1 新藤黄酸的来源
        4.2 新藤黄酸理化性质
        4.3 新藤黄酸的提取分离研究
        4.4 新藤黄酸的抗肿瘤研究
        4.5 新藤黄酸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第二章 新藤黄酸对S180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1 新藤黄酸对S180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新藤黄酸对S180的体内抗肿瘤作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新藤黄酸对肿瘤小鼠的主要脏器病理变化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第三章 新藤黄酸对SGC-7901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1 新藤黄酸对体外培养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体外抗增殖作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新藤黄酸对体外培养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周期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新藤黄酸对体外培养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新藤黄酸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配制
        2.2 给药方案
        2.3 血样采集
        2.4 血浆样品处理
        2.5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建立
        2.6 血药浓度测定
        2.7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方法的专属性
        3.2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3.3 精密度和方法回收率
        3.4 提取回收率
        3.5 冻融稳定性
        3.6 药动学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新藤黄酸紫外光谱图
    附录2:英文缩略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抗菌药物体外药动/药效学模型及其在抗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菌药物体外PK/PD模型的基本结构及原理
2 抗菌药物体外PK/PD模型的发展
3 抗菌药物体外PK/PD模型的实现
    3.1 一室模型
    3.2 二室模型
    3.3 联合用药模型
4 抗菌药物体外PK/PD模型的应用
5 抗菌药物体外PK/PD模型的局限性

(5)人睫状神经因子类似物rh-CNTF(A17R6315)的重组制备、PEG修饰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人睫状神经因子类似物rh-CNTF(A~(17)R~(63)15)的重组制备、PEG修饰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前言
        1 研究意义与背景
        2 研究现状
        3 本文研究的目的
        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rh-CNTF(A~(17)R~(63)15)的重组制备及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rh-CNTF(A~(17)R~(63)15)的聚乙二醇(PEG)修饰及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rh-CNTF(A~(17)R~(63)15)与PEG-rhCNTF(A~(17)R~(63)15)的部分药理学特性改变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四、一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的程序化给药方案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伊维菌素长效透皮剂的研制及药动学研究[D]. 刘营营.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2]抗厌氧菌新药左奥硝唑的体外药效学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D]. 胡佳丽. 复旦大学, 2014(03)
  • [3]新藤黄酸抗肿瘤作用及在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D]. 肖国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4]抗菌药物体外药动/药效学模型及其在抗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J]. 梁旺,武晓捷,施耀国,张菁.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0(05)
  • [5]人睫状神经因子类似物rh-CNTF(A17R6315)的重组制备、PEG修饰和生物学特性研究[D]. 王彦. 重庆医科大学, 2009(04)
  • [6]一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的程序化给药方案设计[J]. 苏银法.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2(06)

标签:;  ;  ;  ;  ;  

在单室模型中设计用于静脉给药的程序化给药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