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透明聚氨酯涂层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高性能透明聚氨酯涂层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聚氨酯(PU)独特的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赋予其极优异的物理性能和加工性能,如强度高、韧性好、优异的耐磨、耐油特性等,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透明聚氨酯材料既具有聚氨酯优异的性能,又具有较高的透明度,是近年来透明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根据高聚物结构理论,结晶共聚物由于存在晶区和非晶区,光线对这两相的折射率不同,因此结晶聚合物往往是不透明的,只有无规非晶的聚合物才有可能是透明的。聚酯聚氨酯中由于酯基极性高,易产生结晶,影响其透明性,而聚醚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力较聚酯弱,易无规随机排列,结晶度低,因此透明性好,目前透明聚氨酯多采用聚醚多元醇制备。但聚醚型透明聚氨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小、内聚强度低,其机械强度较差、耐紫外和耐溶剂性能不理想。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聚合物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设计聚酯多元醇的结构及选择原料,制备出高透明且性能优异的聚氨酯涂层,并对其结构-性能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改性,赋予其特殊性能,以使其适用于对涂层有特殊要求的领域,具体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根据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设计合成一系列直链和支链、分子量大小和分布可控、透明、流动性好的聚酯多元醇,研究了聚酯多元醇的结构和组成对其玻璃化温度(Tg)和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环状单体可以提高聚酯多元醇的Tg和粘度;长链线性脂肪族二元酸和二元醇可使其Tg和粘度降低、流动性变好;少量三官能度单体的加入可以提高其Tg和粘度。(2)以聚酯多元醇和多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制备一系列透明聚氨酯涂层,对其物理化学性质、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等进行测试,并对涂层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聚酯多元醇中直链单体赋予涂层优异的耐冲击性和柔韧性,环状单体使涂层硬度和剪切强度增加,涂层的冲击强度随环状单体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环状异氰酸酯制备的涂层又韧又硬,而直链异氰酸酯赋予涂层较好的柔韧性;通过合理设计涂层的结构,使涂层的微相分离控制在一定程度,可制备出同时具有优异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的聚氨酯涂层。(3)以聚酯多元醇和含氟异氰酸酯预聚物为原料制备一系列含氟聚氨酯涂层,探讨了不同氟碳链序列长度对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氟链段的引入使聚氨酯内部短程有序结构程度增加,导致聚氨酯的透明度下降,而有序结构增加的程度和氟碳链的长度成反比;氟元素的引入使聚氨酯的机械性能下降,适度的微相分离可以使机械性能下降的程度降低;氟元素的引入可以提高聚氨酯的耐热性能,且异氰酸酯中氟碳链越短,聚氨酯的耐热性能越好;聚氨酯内部的氟元素有向表面迁移的趋势,使其表面能得到降低,迁移的程度和聚氨酯中的结晶程度有关。(4)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不同粒径的二氧化硅溶胶,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将二氧化硅引入到聚酯多元醇中,将杂化聚酯与多异氰酸酯交联固化制备聚氨酯纳米复合涂层,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杂化聚酯的粘度随着二氧化硅粒径的增大而增大;二氧化硅的加入使聚氨酯的机械性能、耐磨性能和Tg得到明显的提高,且当二氧化硅表面羟基含量越高,效果越明显。涂层的透明度随着二氧化硅粒径的增大而降低,但二氧化硅的加入并没有提高涂层对紫外线的屏蔽作用。(5)以蛇纤纹石为原料,采用化学分散、酸浸方法制备出氧化硅纳米纤维。采用共混法将其引入到聚氨酯中,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涂层的透光率随着氧化硅纳米纤维加入量的增加而降低,涂层由无色透明转为黑色,但氧化硅纳米纤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涂层对紫外线的屏蔽效果。同时氧化硅纳米纤维可作为补强填料进一步提高聚氨酯涂层的硬度、剪切强度、耐磨性能和热稳定性,但会使涂层的韧性降低。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透明聚合物材料分子设计的理论基础
  • 1.2.1 透光率
  • 1.2.2 抗冲击强度
  • 1.2.3 机械强度及耐磨性
  • 1.2.4 耐热性
  • 1.2.5 耐水性
  • 1.2.6 耐化学性
  • 1.2.7 耐候性
  • 1.2.8 性能的均衡
  • 1.3 透明聚氨酯涂层的主要原材料
  • 1.3.1 异氰酸酯
  • 1.3.2 多元醇
  • 1.3.3 聚氨酯反应机理及分类
  • 1.3.3.1 热塑性聚氨酯涂层
  • 1.3.3.2 热固性聚氨酯涂层
  • 1.4 透明聚氨酯研究现状
  • 1.4.1 透明聚氨酯的理论研究
  • 1.4.2 聚醚型透明聚氨酯
  • 1.4.3 聚醚聚酯/聚酯型透明聚氨酯
  • 1.4.4 耐候透明含氟聚氨酯
  • 1.4.5 纳米杂化透明聚氨酯
  • 1.4.5.1 纳米杂化透明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 1.4.5.2 纳米 SiO2, Fe2O3和 TiO2杂化透明聚氨酯
  • 1.4.5.3 其他纳米杂化透明聚氨酯
  • 1.5 论文选题背景及设计思想
  • 第二章 聚酯多元醇的合成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材料
  • 2.2.2 聚酯多元醇的合成
  • 2.2.3. 聚酯多元醇的酸值和羟值测定
  • 2.2.4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4.1 FT-IR 光谱
  • 2.2.4.2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测定
  • 2.2.4.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2.2.4.4 粘度测定
  • 2.2.4.5 水分含量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聚酯多元醇的合成
  • 2.3.2 聚酯多元醇的红外表征
  • 2.3.3 聚酯多元醇的分子量测定
  • 2.3.4 聚酯多元醇的酸值测定
  • 2.3.5 聚酯多元醇的羟值测定
  • 2.3.6 不同结构聚酯多元醇的水分含量
  • 2.3.7 不同结构聚酯多元醇的粘度
  • 2.3.8 不同结构聚酯多元醇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 2.3.9 聚酯多元醇的结晶行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透明聚氨酯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0 原材料
  • 3.2.1 异氰酸酯中 NCO 含量的测定
  • 3.2.2 透明聚氨酯涂层的制备
  • 3.2.3 仪器与设备
  • 3.2.3.1 FT-IR 光谱
  • 3.2.3.2 机械性能测试
  • 3.2.3.3 光学性能测试
  • 3.2.3.4 耐化学性能及吸水率测试
  • 3.2.3.5 静态接触角测试
  • 3.2.3.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3.2.3.7 广角 X-射线衍射 (WAXD)
  • 3.2.3.8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
  • 3.2.3.9 原子力显微镜(AFM)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聚氨酯涂层的 FTIR 表征
  • 3.3.2 NCO/OH 当量比对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 3.3.3 聚酯多元醇的结构对聚氨酯涂层性能的影响
  • 3.3.3.1 聚酯多元醇的结构对聚氨酯涂层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3.2 聚酯多元醇结构对聚氨酯涂层光学性能的影响
  • 3.3.3.3 动态热机械分析
  • 3.3.3.4 耐化学性能
  • 3.3.3.5 耐水解性能
  • 3.3.3.6 耐热性
  • 3.3.3.7 聚氨酯涂层的表面形貌
  • 3.3.4 异氰酸酯对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 3.3.4.1 异氰酸酯对聚氨酯涂层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4.2 聚氨酯涂层的耐化学性能
  • 3.3.4.3 聚氨酯涂层的耐水性
  • 3.3.4.4 聚氨酯涂层的光学性能测试
  • 3.3.4.5 原子力显微镜
  • 3.3.4.6 聚氨酯内部氢键的研究
  • 3.4 结论
  • 第四章 透明含氟聚氨酯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材料
  • 4.2.2 异氰酸酯封端预聚物的合成
  • 4.2.3 透明聚氨酯涂层的制备
  • 4.2.4 仪器与设备
  • 4.2.4.1 FT-IR 光谱
  • 4.2.4.2 机械性能测试
  • 4.2.4.3 光学性能测试
  • 4.2.4.4 耐水解性能测试
  • 4.2.4.5 静态接触角测试
  • 4.2.4.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DSC)
  • 4.2.4.7 广角 X-射线衍射 (WAXD)
  • 4.2.4.8 热重分析(TGA)
  • 4.2.4.9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PMA)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聚酯多元醇和聚氨酯涂层的红外表征
  • 4.3.2 透光率
  • 4.3.3 机械性能
  • 4.3.4 热稳定性
  • 4.3.5 表面元素分析
  • 4.3.6 接触角测定
  • 4.3.7 吸水率测定
  • 4.4 结论
  • 第五章 透明聚氨酯-二氧化硅杂化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材料
  • 5.2.2 二氧化硅溶胶的制备
  • 5.2.3 聚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树脂的制备
  • 5.2.4 透明聚氨酯/二氧化硅杂化涂层的制备
  • 5.2.5 仪器与设备
  • 5.2.5.1 FT-IR 光谱
  • 5.2.5.2 分子量大小和分布测定
  • 5.2.5.3 粘度测定
  • 5.2.5.4 折射率测定
  • 5.2.5.5 电镜分析
  • 5.2.5.6 机械性能测试
  • 5.2.5.7 透光率测试
  • 5.2.5.8 耐磨性能测试
  • 5.2.5.9 耐化学性和吸水率测试
  • 5.2.5.10 静态接触角测试
  • 5.2.5.1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5.2.5.12 广角 X-射线衍射
  • 5.2.5.13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
  • 5.2.5.14 热重分析(TGA)
  • 5.2.5.15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纳米二氧化硅和聚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树脂的表征
  • 5.3.2 纳米二氧化硅溶胶的电镜分析
  • 5.3.3 聚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树脂的性能测试
  • 5.3.4 聚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树脂的热重分析
  • 5.3.5 二氧化硅-聚酯聚氨酯杂化涂层的性能
  • 5.3.5.1 紫外-可见光区的光学性能
  • 5.3.5.2 动态热机械(DMA)分析
  • 5.3.5.3 聚氨酯纳米复合涂层的热重分析
  • 5.3.5.4 聚氨酯/二氧化硅杂化涂层的机械性能
  • 5.3.5.5 聚氨酯纳米复合涂层的耐化学性和耐水性
  • 5.3.5.6 聚氨酯纳米复合涂层的耐磨性
  • 5.3.5.7 聚氨酯纳米复合涂层表面和界面元素组成
  • 5.4 结论
  • 第六章 氧化硅纳米纤维补强透明聚氨酯涂层性能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原材料
  • 6.2.2 透明聚氨酯/氧化硅纳米纤维复合涂层的制备
  • 6.2.3 仪器与设备
  • 6.2.3.1 FT-IR 光谱
  • 6.2.3.2 广角 X-射线衍射
  • 6.2.3.3 原子吸收光谱
  • 6.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6.2.3.5 机械性能测试
  • 6.2.3.6 透光率测试
  • 6.2.3.7 耐磨性能测试
  • 6.2.3.8 耐化学性能和吸水率测试
  • 6.2.3.9 热重分析(TGA)
  • 6.2.3.10 动态热机械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一维结构氧化硅纳米纤维的结构表征
  • 6.3.2 一维氧化硅纳米纤维的透射电镜表征
  • 6.3.3 氧化硅纳米纤维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能
  • 6.3.4 聚氨酯/氧化硅纳米纤维复合涂层的光学性能
  • 6.3.5 聚氨酯/氧化硅纳米纤维涂层的机械性能
  • 6.3.6 聚氨酯/氧化硅纳米纤维复合涂层的耐化学性和耐水性
  • 6.3.7 聚氨酯/氧化硅纳米纤维复合涂层的耐磨性能
  • 6.3.8 聚氨酯/氧化硅纳米纤维涂层的耐热性能
  • 6.3.9 动态热机械分析
  • 6.4 结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if定意见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高性能透明聚氨酯涂层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