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活动日益表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特点,消费行为渐趋理智,出游者在目的地选择上呈现出偏好近距离游憩地的倾向。基于上述趋势,大都市环城游憩以其产品类型多样、活动内容丰富、距离近便、出行成本低等特色与优势迎合了现代都市居民的休闲需求,成为旅游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与热点问题。游憩是城市功能的组成部分,把握游憩景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游憩系统开发建设的先导。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城市发展迅速,社会经济地位日益凸显,其周边已经形成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游憩景观。选取西安大都市圈环城游憩景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大都市环城游憩景观空间结构的一般规律,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可为该区域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同类城市提供相关借鉴与参考。本文在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首先诠释了休闲、旅游与游憩、游憩景观等概念和相关理论;确定了研究区的范围;以旅游地理学、旅游市场学、区域经济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运用数学方法、统计软件与绘图软件,对研究区的区位、资源、游憩地组合及客源市场特征进行了系统地分析论述;进而探讨了都市环城游憩景观中斑块、廊道、基质三要素的特征,综合考虑斑—廊—基三位一体的优化,及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增强旅游吸引力的整合理念与原则,提出了构建西安大都市圈环城游憩旅游区的总体设想;最后,提出了整合环城游憩景观空间结构的模式与途径。经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地理区位优越,处于异常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其位于国内八大经济区域之一的西咸经济圈内,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和龙头作用。研究区游憩地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其中又以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景观最为丰富,城市公园与主题公园等游乐设施相对较少。目前,其客源市场特征为:环城游憩既包括城市居民在节假日的游憩活动,也包括外地游客的到访,但前者是主体;环城游憩发展刚刚起步,游憩者出游频率不高;环城游憩活动整体消费水平较低;游憩者偏好自然类和度假类游憩景观;研究区适游期较长,冬季游憩活动相对缺乏;游憩活动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2、研究区在提供丰富的游憩资源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质。研究区应进一步完善交通廊道建设,增加游憩景观的可进入性。游憩斑块的空间结构特征为:①不同类型斑块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存在差异,由近到远依次是城市公园与主题公园、度假区、乡村游憩地、历史遗迹游憩地、文教体育游憩地、森林公园、宗教寺观、产业游憩地、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②同类型斑块布局较为集中;③游憩斑块数量总体呈距离衰减趋势。3、提出了环城游憩景观空间结构的整合模式,将游憩斑块整合优化为:秦岭原生态旅游区、终南山中段旅游区、户县乡村风情体验区、长安休闲度假区、蓝田汤峪温泉游乐区、杨凌“农科城”现代农业体验旅游区、汉唐帝陵旅游区、白鹿原休闲娱乐区、临潼皇家温泉度假区、关中乡村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区、阎良“航空城”现代航空工业体验旅游区、西域风情文化旅游区、秦直道旅游区、耀州养生休闲旅游区、玉华宫旅游度假区等15个旅游区。总体上,以游憩者行为与游憩地空间结构的耦合,即环城游憩时空体系为依据,将西安大都市圈环城游憩空间划分为都市边缘区,游憩腹地区和远程游憩区三大圈层,实现途径为基于网格状廊道体系的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