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络走进生本语文课堂

让网络走进生本语文课堂

洪雁(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广西桂平537200)

【摘要】本文紧扣小学语文教学与网络教学实际,从网络利于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堂向外延伸,使学生学得更鲜活等方面,用多个教学实例阐述如何行之有效地利用网络开展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使学生成为最核心的学习主人。

【关键词】生本语文;课堂教学;网络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标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构建“生本课堂”成为必然的选择。在生本语文课堂上,学生得到了尊重,学习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的探索。让网络走进语文生本课堂,变学习为活动,学生在与网络亲密接触间,实现了“教少学多”,同时,网络的介入为课堂注入一泓活水,“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1.网络利于挖掘教材资源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可以说,语文是教育资源最丰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而网络则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应适当利用网络引进相关材料,从深度上挖掘,从宽度上拓展,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语文学习之中,培养其语文能力。

苏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指出了它在世界音乐史和世界乐坛上的地位与影响。维也纳有着悠久的音乐传统,是音乐的摇篮,是音乐的城市,更是音乐的圣殿。但是,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时空的局限,使得他们对维也纳和音乐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了解的并不深。更无从谈起要他们去理解“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具有人文的网络环境,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机,开展个性化学习,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音乐之都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信息素养。

教学设计试图从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出发,循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夯实阅读基本功”、“研探领悟,激发主题探究欲”、“拓展导学,引导学生求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创设感悟美的情境,扶放并行,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的资料,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自查资料,同桌讨论,领悟到维也纳之所以能成为音乐的摇篮、音乐的城市、音乐的圣殿的原因。网络的运用将课文向纵深面推进,让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整合课充满语文的本色。在教学资源设计上我建构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专题学习网站。网站的内容比较丰富,有丰富的图片资料,内容涉及演奏场景、音乐家像、建筑外观等;有文字或网站链接,能补充更多关于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信息;有精彩的视频播放,让人身临其境,全方位地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优美的古典音乐萦绕耳畔,真实丰富的图片带来视觉的冲击,学生登入其中,能自主学习且得以美的享受,进入一个音乐的世界。

语文教材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一个蓝本,教材中的各种文章,是人类文化的部分呈现,承载着国家语文教育指导性的信息。语文素质的有效提高,面对丰富的人类文化成果,不是知晓一点皮毛就可以的。学生必须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用人类丰富的文化营养滋润自己。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轻松阅读网络版报纸及最新版的图书,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阅读效率,还可以便捷地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神话传说故事”后,可引导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的神话传说故事,通过同学之间课后讲故事,或自由编课本剧进行表演等形式,把课堂所学内容有机地向课外领域延伸。教师经过规范、科学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开展课外网上阅读,使学生学会了精读、浏览、泛读、速读、比较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开展“神话传说故事会”,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网络使课堂向外延伸

不少老师和同学由于以往的教与学形成的定势,以及应试教育的需要,常常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语文教与学局囿于语文课堂中。今天的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课堂为中心,并向课外延伸和辐射,要树立生活即学习(语文)的观点。古训早就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经验之谈。语文学习尤其要学得灵活,学得广泛,学得主动,提倡随时随地是课堂。但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感受到的生活总是独特的,具有个性色彩,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网络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广阔的天地,让我们能够了解别样的人生,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网络给语文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使学习从课堂走向了社会,走进了自然……在形象直观的、丰富多彩的网络中多感受、多体验、多思考,语文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要依靠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既有的学习经验,激活其同人动力,诱发他们自主地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很好地解将课外知识引进课内学习,形成多元化的课堂。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在大海中永生》时,由于时代的原因,学生对邓小平爷爷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因此他们不能理解邓小平对于时代的影响,对于中国的影响,更不能理解邓小平的世界影响,因此也就无法理解他的去世,使全国人民感到无比悲痛。如果教师仅用语言讲述往往会显得冗长、令人费解。于是我将这节课放在了多媒体教室进行,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深圳特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港、澳门回归时的盛况,从而了解为什么称他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国两制”构想的缔造者,最后让学生视频观看首都人民送别邓小平时的场景。在网络的帮助下,学生的学习跨越了时间的界限,跨越了课堂的界限,了解了邓小平其人其事,从而为感悟文章内容打下了基础。同学们看着画面,听着讲述,读着课文,入情入境,有的甚至流下了发自内心的泪。这样延伸了课堂,拓展了课堂,这样不但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升华,也使“大语文”学习观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3.网络使学生学得更加鲜活

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获取学习信息的广阔空间,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课堂上学生自主、自信、灵动、生机,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思维得以激活,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展现勃勃生机。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这个单元里安排有一个综合性学习。让同学们走进大自然,去搜集资料或调查访问,了解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过哪些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当今的信息来得最全面最直接的是网络,我布置学生上网了解有关的知识。教师制作出专题网络课件,包括相关新闻、学习提示、飞机与轮船的设计、仿生学小资料、动物特性、探讨平台,借助网络资源,将文本的学习与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超文本阅读结合起来。

《秦兵马俑》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教材相对来说,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经过筛选、整理、加工,制作了专题网页,引导学生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与“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学习本课的重点。想像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自学,首先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中感受兵马俑两个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学习形式、汇报形式进行学习与交流,设有“表演奖”、“朗读奖”、“小小演讲家“、“小小评论家”、“魅力小导游”,这些奖项的驱动下,学生借助网络通过读有关兵马俑的故事、看兵马俑形象和录像、欣赏兵马俑音乐、舞蹈、电视散文、电视节目,给学生带来一场视觉听觉的一冲击,从而进一步探究兵马俑的知识,此外还突出单元专题“中国的世界遗产”,链接了“中国的世界遗产网”让学生在网络资源中提高审美情趣,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拓展,提高认知能力。网络的运用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将课文向纵深面推进,让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整合课充满语文的本色。

网络教学走进语文生本课堂,教师轻松教学,学生快乐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的主角,学生在激扬的生命活力的课堂活动中,挖掘生命的潜能,获得更多的成长。

标签:;  ;  ;  

让网络走进生本语文课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