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对话” ——论贾樟柯“民意影像”主体诉求的失落及其电影精神

一个人的“对话” ——论贾樟柯“民意影像”主体诉求的失落及其电影精神

论文摘要

按照大陆一位学者的话说,一部当代中国电影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斗争胜利的历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当代中国(大陆)电影最充分体现了它的意识形态工具性质。虽然第四、第五代电影人都曾经有过回归电影本性的努力,但最后都改弦易辙,走上了适合当时形势的电影路线,从而远离了现实的生活。贾樟柯电影的出现,及时地弥补了当代中国电影的人文精神的缺失。在整个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中,贾樟柯的电影以他独具特色的长镜头和声音元素,无疑地最具纪实本性。他跳脱了中国以往的电影中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规训情节,以近乎原生态的影像,冷静地注视着生活在社会最底的人群的生活状态和生命轨迹,尤其是在社会大转型时期,那些身不由己地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向前的个体的生命体验。贾樟柯观察和用影像显现出来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民众、大众、人民、劳动人民等,是一些与上几代知识分子不同的、没有了政治色彩的概念范畴。其意图是想抛开20世纪历史中纠缠不休的意识形态争端,去发现现代化过程中广大人民的生活。这种纪录历史的方式和主流意识形态关注光明一面表达的话语习惯的差异,只在于从哪种角度反映生活,而不在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或体制内/体制外的划分。在电影中,贾樟柯极大限度地克制着摄影机的介入,让历史与现实生活在镜头前自动地呈现,表达了主人公渴望参与现实“对话”的热情以及“对话”不能实现之后的失落。正是在这种寻求对话的表述与努力中,贾樟柯的电影显示出了电影所应有的美学精神和他自己的独特方面。所谓电影的美学精神,不仅仅是充满刀光剑影、江湖血腥的视觉奇观,也不仅是扑朔迷离峰回路转的戏剧性故事情节,而应该与人的生存和生命本真相关。首先,区别于第六代其他导演的作品和以往所有电影,贾樟柯对中国电影最大的突破与贡献则在于,他的长镜头打破了电影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让我们通过他的摄影机镜头,看到社会最底层那些被有意无意忽略掉的现实生活和那些既普通又特殊的人群,见证着他们最平常的生活与生存状态,同时也表明了他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些局部持一种冷静的质疑态度。其次,尽管第六代其他导演的电影也着力于现实中的个体的生命体验,但从电影中可看到,这些主人公所表露出的孤独与无助,纯粹来自于个体自身的内在原因,与社会、时代、他人无尤;相比之下,贾樟柯的视野要开阔得多。他总是通过主人公与所生活的环境之间的不适、错位、妥协来呈现时代变迁背后的个人境遇。从自身的生活出发,既不美化也不诋毁,尽量真实纪录下近二、三十年来经济、政治、文化都急剧转型的时期,在一种混乱、焦灼、浮躁的氛围下,中国社会最普通的个人在友情、爱情、亲情中所遭遇的种种动荡。这更有普遍意义,因而也更具关怀精神。第三,贾樟柯电影的魅力,在于他采用一种还原生活的客观叙述方式,不做主观预设地呈现生活的原始状态,触摸到现实的脉动。他利用超常规的长镜头,不厌其烦地反复“记录”下底层人群和一个个小人物的日常琐碎生活,表现他们生存的艰难,个人在社会大浪潮冲击下的孤独无助,引导观众去思考现实背后的内在力量。贾樟柯的电影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极为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向自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以来的电影精神的回归。但长期以来,贾樟柯等人的创作和作品大多处于“地下”,这使得其作品本身和其表现的主人公的生活一样,长期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因此,对贾樟柯电影的解读与研究,总是把他置于群体的共性之中而难见其个性。本文力图从贾樟柯电影内外本文积极参与“对话”的表达中,更进一步地窥探其所内蕴的人文关怀精神,并以此考察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希冀能提供一些启示。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电影的本性
  • 二、贾樟柯的"民间影像":社会现实的电影书写
  • 2.1.艺术来源于生活
  • 2.2.长镜头:真实再现现实生活
  • 三、对话:主体诉求
  • 四、一个人的"对话"
  • 4.1.内本文:生存方式与话语权的陷落
  • 4.2.外、本文:生存方式与话语权的悖谬
  • 4.3.另一对话主体的"不在场"
  • 五、贾樟柯电影的美学精神
  • 5.1.电影的美学精神
  • 5.2.当代中国电影精神的集体失语
  • 5.3.贾樟柯电影的人文精神
  • 5.3.1.打破电影与现实的边界,聚焦被遮蔽的生活
  • 5.3.2.关心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性生命体验
  • 5.3.3.客观+平视:叙事主体与叙事对象的平等
  • 六、由贾樟柯电影引发的对中国艺术电影的思考
  • 6.1.启示之一:调整反映"新现实"的思路
  • 6.2.启示之二:重视"类型观众"的研究
  • 结语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何种“现实”?——从《江湖儿女》看贾樟柯的转型困境[J]. 文化艺术研究 2019(04)
    • [2].情义江湖——影片《江湖儿女》解读[J]. 传播力研究 2019(35)
    • [3].贾樟柯:不希望有“第七代”导演[J]. 廉政瞭望 2020(05)
    • [4].简析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的符号运用[J]. 戏剧之家 2020(15)
    • [5].贾樟柯的电影《世界》艺术表达[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09)
    • [6].贾樟柯:底层小人物与温情表达[J]. 新阅读 2020(10)
    • [7].人文立场·时代镜像·静之美学——贾樟柯导演论[J]. 文艺评论 2018(06)
    • [8].论贾樟柯视野中现代化对乡土符号的冲击[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12)
    • [9].《江湖儿女》:贾樟柯的游移与坚守[J]. 文艺评论 2019(01)
    • [10].见证、怀旧与弥合——论贾樟柯的《天注定》与《山河故人》[J]. 文艺评论 2018(01)
    • [11].贾樟柯的正确打开方式[J]. 电视指南 2015(11)
    • [12].边缘人的诗意逍遥——贾樟柯电影中民俗意象解读[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08)
    • [13].电影《山河故人》中的人物身份认同[J]. 电视指南 2017(17)
    • [14].贾樟柯风格“围城”与“小城”局限[J]. 美与时代(下) 2018(09)
    • [15].贾樟柯的多面世界:评让-米歇尔·傅东的《贾樟柯的世界》[J]. 当代电影 2016(12)
    • [16].贾樟柯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借鉴[J]. 西部广播电视 2017(13)
    • [17].贾樟柯的钥匙——评影片《山河故人》[J]. 艺术评论 2015(12)
    • [18].诗意、陌生化纪实与现实质感——贾樟柯的话语策略与中国语境[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5(05)
    • [19].讲述“中国”的两难——以贾樟柯《山河故人》为例[J]. 艺术广角 2016(01)
    • [20].从《小武》到《山河故人》:贾樟柯的变与不变[J]. 艺术广角 2016(01)
    • [21].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局限[J]. 南风窗 2015(24)
    • [22].贾樟柯:真实中国是否依然可能?[J]. 上海艺术评论 2016(01)
    • [23].山河故人情依旧?——贾樟柯新片《山河故人》研讨[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7)
    • [24].纪实还是虚构——贾樟柯的叙事困境[J]. 文艺研究 2015(08)
    • [25].贾樟柯对谈梁鸿:疫情之后,克服文化上的轻浮,提升驾驭繁华的能力[J]. 记者观察 2020(13)
    • [26].贾樟柯代表:归心以正本,正本以创新[J]. 中国广播影视 2019(06)
    • [27].贾樟柯:逃离北京,重返故乡[J]. 记者观察 2017(12)
    • [28].自由[J]. 中学生天地(C版) 2018(03)
    • [29].贾樟柯:少年子弟江湖老[J]. 新城乡 2018(11)
    • [30].贾樟柯、张帆与传祺GS8的企图[J].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6(10)

    标签:;  ;  ;  ;  

    一个人的“对话” ——论贾樟柯“民意影像”主体诉求的失落及其电影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