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代君臣间隶属关系的演变看“委质为臣”

从周代君臣间隶属关系的演变看“委质为臣”

论文摘要

先秦文献中常见“委质为臣”,也称“策名委质”、“传质为臣”、“错质为臣”、“置质为臣”,古今各家对“委质为臣”的理解有一定的分歧。近人在古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委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委质”是一种与君臣隶属关系相关的政治礼仪。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委质”这一历史现象,从分析周代,即西周、春秋、战国三个历史分期君臣隶属关系的演变入手,结合各家对委质涵义的分析,把“委质”放入君臣关系演变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以期更加透彻地理解委质的本质、历史地位以及历史作用。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委质”的含义、内容,指出“委质”出现于宗法关系开始松弛的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关系重新组合,“委质”把从宗法等级中脱离出来的个人,重新安排进新的社会秩序。“委质为臣”是臣下通过一定的仪式把自己交付给主人,并通过盟誓表达绝不背主的诚信。“委质”之后终身事主,无有贰心。君臣间通过“委质”建立起个人之间的私人臣属关系,君臣关系的建立与解除摆脱了宗族、宗法的束缚。第二部分,分析了西周确立、巩固君臣关系的方式。西周时期宗法关系统制君臣关系,君臣之间由于宗法、分封的实行,而存在着天然的隶属关系。西周时期的君臣隶属关系通过分封策命来确立、稳固,基本不存在“委质为臣”情况。春秋时期,宗法关系开始松弛,君臣间天然隶属关系松动、解体。这一时期“盟”与“誓”相结合,君臣间借助“盟誓”来确定君臣隶属,“委质为臣”现象才大量出现。由于“委质为臣”是一种与盟誓相关的确立君臣关系的方式。本部分还将西周时期的“盟”与“誓”、春秋时期的“盟誓”以及“委质为臣”作了比较。西周时期的“盟”与“誓”有区别。“盟”与“誓”的掌控者均为周王,周王在“盟”、“誓”中拥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与西周施行宗法、分封制相关。第三部分,分析战国时期的君臣关系,以及战国时代“委质为臣”所发生的变化。战国时期君上唯才是举,臣下惟利是图,君臣之间以利益为导向。“委质为臣”的方式已不再适用于新的历史时代,虽然仍然存在“委质”的说法,其内容、本质已发生了变化。第四部分,结语,对“委质为臣”的历史作用略作了分析。春秋时期宗法关系松弛,政治斗争激烈,“委质为臣”的出现一方面预示着君臣间原有宗法关系的解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建立了一种较为稳固的君臣隶属关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委质”的含义
  • (一) “质”、“贽”,与“委质”
  • (二) “策名”与“策”
  • (三) “委质”与盟誓
  • 二、委质为臣的内容、实质
  • (一) “委质”是君上与臣下建立“不贰”关系的约信行为
  • (二) “委质”建立的是君臣间的个人臣属关系
  • (三) “委质”是盟誓行为
  • (四) 委质为臣的主体
  • (五) 委质为臣的实质——春秋时期确立君臣关系的方式
  • 三、西周时期确立、稳固君臣关系的方式
  • (一) 西周时期的君臣关系由宗法分封制确立
  • (二) 策命制使宗法关系政治化为君臣关系
  • (三) 西周时期宗法从属统制君臣间的政治隶属
  • 四、春秋时期以盟誓确立君臣关系的“委质为臣”方式出现
  • (一) 西周时期的“盟”与“誓”及其政治权威
  • (二) 春秋时期盟誓的变化
  • (三) 西周时期的“盟”与“誓”、春秋时期的盟誓与“委质为臣”之比较
  • 五、战国时期的君臣关系与“委质为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古“策名委质”新探——兼论君臣关系成立之际并无仪式[J]. 南都学坛 2016(02)

    标签:;  ;  ;  ;  

    从周代君臣间隶属关系的演变看“委质为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