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课程重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新样,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学生个性发展,优质课程,学校特色,国家课程,实践学习,课程质量
课程重构论文文献综述
黄津成[1](2020)在《重构与优化:课程改革实践新样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刚刚过去的2019年,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节点。其标志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两个文件有叁个关键词让人印象深刻,即“育人方式改革(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报》期刊2020-01-08)
解芳,蔡广宇,熊运昌,李阳,孙新国[2](2019)在《专业认证驱动下机制专业课程体系的反向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产出导向为理念,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目标,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学校定位为出发点,先后制订了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反向优化设计了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体系,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利保障。(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22期)
张翠[3](2019)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能力本位重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理论课程重点对学生实际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这与基础音乐教育领域中进行复合性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也是重视实践教育的选择。本文分析了能力本位及教育,提出应用理论课程价值重构路径。(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22期)
林克松,许丽丽[4](2019)在《课程秩序重构: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逻辑、架构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抓手是高水平课程群建设,本质是课程秩序重构。课程秩序重构包含内容表征、实施主体、发展状态叁个向度,秩序内容包括价值秩序、结构秩序和制度秩序;秩序主体由计划秩序、自发秩序和自发秩序构成;秩序状态内含一致性状态、结构性状态及约束性状态。重构高水平专业群课程秩序,须构建基于价值秩序的理念导向机制、基于结构秩序的市场调研机制、基于制度秩序与计划秩序的政策保障机制、基于自发秩序的多维合作机制及基于自然秩序的课程治理机制。(本文来源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丁小燕[5](2019)在《中职学校依托专业的英语课程内容重构与教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新教法探究,基本上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想主线下进行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去发现,教师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拓展,师生相互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双赢。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设疑、激趣、引导、组织、总结、强化等,采用多样化的教法,让学生对老师讲授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要明白课堂的主体是,要让学生在课上积极发言,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打破常规激发创新意识,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47期)
孙其华[6](2019)在《物型课程:立德树人的模式创新与路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江苏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申报立项2018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重大研究项目)“物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推广”。该项目旨在凝练新时代(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报》期刊2019-11-20)
胡圣扬,李爱华,刘华荣[7](2019)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知识重构和串联》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缩减教学课时,将原有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合二为一,组成新的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无法延长教学学时或减少授课知识点的情况下,我们从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上就知识点重构和串联做些研究和探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更快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21期)
徐国辉[8](2019)在《与高校协同创新的乡村初中英语阅读课程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与高校协同创新是乡村学校提升课程质量的重要路径之一。针对目前乡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专门从事中小学教师教育的高校可以通过专家工作坊、优秀课例观摩、课例研究等多种方式,从英语阅读课程的目标、资源、实施及评价方式上进行优化与重构,促进乡村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提升。(本文来源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1期)
姚卫[9](2019)在《基于SPEM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重构——以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叁年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随着上海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上都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本研究在分析美国SPEM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选取上理工附小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并验证其教学效果,以期为提升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效果和促进小学体育课程育人效益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进而为我国基础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的推进提供新的经验。本研究通过对上理工附小兴趣化教学的个案剖析,分析美国SPEM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等主要特征,并借鉴和吸收SPEM课程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进而为我国基础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的推进提供新的经验。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叁年级学生;运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本研究依托上海体育学院数据库,以CNKI、WOS和EBSCO等国内外数据检索工具,对有关SPEM课程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全面梳理有关SPEM课程的设计理念、实证数据和经验得失,为本研究奠定充实的理论基础;行动研究法:选取SPEM课程叁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依据上海市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对其进行融合,选取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叁年级为实验对象进行教学研究,验证SPEM课程本土化的教学效果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经验总结法:在上理工附小叁年级学生中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对美国SPEM课程的目标、理念、教学模式、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行动方案,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总结出上理工附小美国SPEM课程实施的经验。研究结果:(1)美国SPEM课程的界定:美国SPEM课程以身体练习为载体,让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学习健身概念,运动原则等健康知识,掌握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最终养成终身体育的健康观念和意识。(2)美国SPEM课程本土化研究基本思路:第一,SPEM课程目标与理念;第二;SPEM课程本土化教学实施原则,分为针对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螺旋上升原则;第叁;课程本土化研究基本内容。依据健康体适能的主要要素,SPEM课程将其健康知识划分为3个学习单元,分别是心血管健康单元、肌肉力量和耐力单元、营养单元,每个单元安排了10节课,叁个单元共30节课贯穿与叁年级学生一年的体育课中。3个单元的体育健康知识都是以课堂中的身体运动、科学概念和运动原则为主,通过教师教授与健康相关的科学知识,使之运用于日常的身体锻炼中,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3)本土化教学内容的构建、凸显整合:源于美国的SPEM课程在健康知识学习效果、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动机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但其并不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不能满足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运动技能目标的达成。本着借鉴"外来"和传承"本土"的融合理念,经过近一年的不断交流和反复论证,我校项目组制定了关于SPEM课程与上海市体育与健身课程整合框架。第一;心血管耐力单元;第二;肌肉力量与耐力单元;第叁;柔韧与营养单元;(4)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有效的策略很重要,可以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上海市体育课程课标,如何让美国SPEM课程教学更符合本土化发展,让科学教育和体育教育两个学科相通的内容,在SPEM课程中尽情传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上理工附小孩子们的学情发展,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进行任务驱动,探索体育科学知识,学到体育技能,我们的团队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5)多元的评价培育兴趣促进学生发展;(6)提高核心素养,挖掘学生潜力。研究结论:综上所述,引进国外的课程是要加以研究、吸收国外课程的先进要素,借鉴合理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然后加以改造,融合到我们的课程中,展开本土化的实践,其实际操作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有关这个方面的教学模式也多种多样,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本文只是结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我国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可操作的知识型教学的体育课程模式,旨在为深化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孔冲,平杰[10](2019)在《走向融合: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理念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相关改革理念的适用性和指导性暴露出了与课程实施实践不相匹配的现象;造成了学校体育课程实施中的实践困惑,因此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研究需要寻求新的突破点。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的DNA,基于核心素养推进课程变革已成为当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趋势;因此深入剖析核心素养的内涵外延,借鉴其对课程发展的促进价值,探索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新思路,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在梳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核心素养等方面文献的基础上,采用逻辑分析法对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价值进行分析,重构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理念。3研究结果:3.1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同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呈现出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但是在学校体育课程实施中也存在课程目标泛化、课程内容混乱、教学设计陷入"课时主义"与碎片化的技术动作、师生对话交流与学生参与互动形式化、课外体育活动体系不健全导致的课外体育参与不足、多元课程评价难以操作等困惑。造成这些困惑的根源主要是课程目标从一元向多元转变后,多个维度之间因无联系而产生的割裂以及无中心而形成的分化,进而导致目标泛化倾向的出现。3.2核心素养带来的课程发展启示(1)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核心素养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在内容维度上反映了对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统整,在结构维度上实现了对知识、能力与态度的融合;具有建构性、迁移性、整合性和关键性的特征;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要求、对课程设计情境化的依赖、对课程实施融合取向的呼唤以及对课程整合突出核心的诉求。核心素养发展观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明确的任务内容与实施理念,体现了教育价值社会性、工具性和个体生命性的统一,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价值取向上都是对以往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和叁维目标的继承、深化和超越;核心素养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灵魂,可以以"先综合后分解"的方式为突破当前的实践困境提供视野。(2)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思路。以核心素养的内涵认识与外延价值为重要依据,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思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遵循"多元融合"的整合性课程实施理念,以突破"多元割裂"的分化式课程实施困境;探索"核心引领"的课程实施融合策略,破解课程目标等方面存在的主次不分明与重点不突出的困惑,使各个部分能够围绕其优先选项而形成层次分明的整体;重视情境化的课程实施过程设计策略,使认知层面的知识习得转化为情境之中的知识运用;倡导自主实践的自主性学习方式,通过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和情境性的实践活动的自主参与,实现从单向度的"知识传递"向互动分享的"知识建构"的转向。3.3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理念的重构(1)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理念的重构。鉴于多元分立与多元融合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体育课程的内在特性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思路的契合;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借鉴重构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新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方位渗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兼顾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突出学生兴趣与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等;遵循"多元分立"基础上、"核心引领"导向下、"多元融合"的整合性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理念。(2)"多元融合"理念下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实践优化示例。为避免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叁个分目标在学校体育课程实施中产生割裂与分化,需要构建以核心目标为引领的多元化目标体系。核心目标不仅要体现其学科性质与核心价值,而且应具有推动其他目标达成的承载性。体育课程属于"运动认知性"学科,其独特性在于认知过程中伴随着身体行为的表达;身体行为的表达效果可直接影响学生的运动能力,却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目标的达成要通过运动能力的承载而实现。因此,可以构建以运动能力为引领、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为依附的多元目标体系,从而实现多元目标的有机融合与和谐共生。研究结论:本文针对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困惑,借助于核心素养带来的课程发展启示,在继承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正确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方位渗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遵循"多元分立"基础上、"核心引领"导向下、"多元融合"的整合性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理念;以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课程重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产出导向为理念,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目标,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学校定位为出发点,先后制订了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反向优化设计了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体系,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利保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课程重构论文参考文献
[1].黄津成.重构与优化:课程改革实践新样态[N].中国教师报.2020
[2].解芳,蔡广宇,熊运昌,李阳,孙新国.专业认证驱动下机制专业课程体系的反向重构[J].内燃机与配件.2019
[3].张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能力本位重构分析[J].北方音乐.2019
[4].林克松,许丽丽.课程秩序重构: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逻辑、架构与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
[5].丁小燕.中职学校依托专业的英语课程内容重构与教法探究[J].校园英语.2019
[6].孙其华.物型课程:立德树人的模式创新与路径重构[N].江苏教育报.2019
[7].胡圣扬,李爱华,刘华荣.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知识重构和串联[J].广州化工.2019
[8].徐国辉.与高校协同创新的乡村初中英语阅读课程重构[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9
[9].姚卫.基于SPEM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重构——以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叁年级为例[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10].孔冲,平杰.走向融合: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理念重构[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标签:课程改革实践; 新样; 基础教育; 地方课程; 学生个性发展; 优质课程; 学校特色; 国家课程; 实践学习; 课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