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食线虫真菌论文-周新娟

捕食线虫真菌论文-周新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捕食线虫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火烧,捕食线虫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

捕食线虫真菌论文文献综述

周新娟[1](2019)在《火烧对捕食线虫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火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捕食线虫真菌为研究对象,探究火烧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1.采样设计:选择云龙县火烧迹地作为研究样区,按照火烧后不同的恢复方式(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及距离火烧发生区域的远近(近端和远端)将研究样地分为四个不同的样区,即火场(人工恢复区)、火场(自然恢复区)、对照(近端区)和对照(远端区)。2.样品采集:采集时去除表层落叶,每份样品采集100g左右的土壤,放于一次性无菌自封袋密封保存,详细记录样品信息,样品带回实验室后,一周内处理完所有样品。3.样品数量:共采集320份土壤样品,其中,火场(人工恢复区)和对照(远端区)的海拔范围为2800-2950m,每个区域30个样点,每个样点采集两份样品,各采集60份土壤样品;火场(自然恢复区)和对照(近端区)的海拔范围为2800-3000m,每个区域50个样点,每个样点采集两份样品,各采集100份土壤样品。4.样品处理:采用土壤散布法和单孢分离法对捕食线虫真菌进行分离纯化。5.菌株鉴定:主要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鉴定到种,难以通过形态学鉴定的物种再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到种。6.数据处理:根据物种丰富度、检出率、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等指标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从320份样品中共分离出569株捕食线虫真菌,经鉴定为3属23种,其中Arthrobotrys属7种19株,Dactylellina属9种395株,Drechslerella属7种155株,多样性指数为2.04。Dactylellina drechsleri和Drechslerella aphrobrocha为优势种,菌株数量和检出率分别为197株、115株,41.25%、25.31%。从火场(自然恢复区)和对照(近端区)分别得到3属16种191株和3属14种172株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5和1.62。火场(自然恢复区)总的菌株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高于对照(近端区)。火场(自然恢复区)与对照(近端区)共分离鉴定出3属20种191株捕食线虫真菌。在对照(近端区),捕食线虫真菌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符合递减格局;在火场(自然恢复区),捕食线虫真菌的物种丰富度先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而后随海拔升高而减小,物种丰富度峰值偏向低海拔,呈现出偏锋格局。火场(自然恢复区)、对照(近端区)、对照(远端区)海拔为2800-2900m的区域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7、1.78、2.03。此外,捕食线虫真菌的菌株数量与离火场的距离有相关关系,其中Arthrobotrys属和Dactylellina属的菌株数量与火场的距离呈正相关,距离越远,菌株数量越多(r=0.40,P<0.05;r=0.43,P<0.05);而Drechslerella属的菌株数量与火场的距离呈负相关,随着距离的增加,菌株数量逐渐减少(r=-0.53,P<0.05)。火场(人工恢复区)、火场(自然恢复区)和对照(远端区)相同的海拔区域(2800-2900m)的统计分析表明:火场(人工恢复区)内Dactylellina属和Drechslerella属的菌株和物种数量分别为7种46株,3种35株。火场(自然恢复区)Arthrobotrys属、Dactylellina属和Drechslerella属的菌株和物种数量分别为3种3株,8种68株,4种56株。对照(远端区)Arthrobotrys属、Dactylellina属和Drechslerella属的菌株和物种数量分别为4种14株,7种93株,4种12株。火场(自然恢复区)的群落结构与对照(远端区)更为接近。结论:1.火烧会显着改变捕食线虫真菌的群落结构,使捕食线虫真菌的多样性指数增高;2.火烧会改变捕食线虫真菌的垂直分布格局;3.离火场的距离会对捕食线虫真菌不同属的菌株数量产生不同的影响;4.火烧后不同的恢复方式会对捕食线虫真菌的群落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期刊2019-06-03)

邓巍,王家亮,刘李蕾,房以好,刘硕然[2](2019)在《坡向尺度差异对大理苍山捕食线虫真菌分布格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大理苍山地区不同尺度坡向上捕食线虫真菌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利用系统采样法对大理苍山东、西坡及其次级南、北坡的捕食线虫真菌进行调查。按照五点采样法采集苍山东、西坡及其次级南、北坡土壤样品共300份。采用传统方法对捕食线虫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所得菌株,按照新分类系统进行分类,鉴定为3属12种57株捕食线虫真菌。结果表明:苍山各尺度坡向捕食线虫真菌检出率和多样性指数均是西坡大于东坡,次级南坡大于次级北坡。次级南、北坡向间捕食线虫真菌群落差异大于东、西坡向间;西坡次级南、北坡向间的群落差异最大;东、西坡向的次级南坡向间群落差异也较大;东坡次级北坡与西坡次级北坡间的群落最为相似。产黏性菌网的Arthrobotrys属、产黏性球和黏性分枝的Dactylellina属在东、西坡及其次级南、北坡间均有分布,而产收缩环的Drechslerella属仅在西坡有分布。因此,坡向是影响苍山捕食线虫真菌空间分布格局的驱动因子之一,不同尺度坡向上捕食线虫真菌分布格局存在差异;次级南、北坡间捕食线虫真菌群落差异性比东、西坡间大,小尺度坡向间地理屏障对捕食线虫真菌分布格局的影响大于大尺度坡向间环境异质性的作用;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均会影响到捕食线虫真菌的群落构建过程。(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王文蕊,杨晓野,王瑞,陈林军,李莹莹[3](2019)在《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冻干制剂临床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选用耐高温高压的菌种袋作为玉米粒培养基的培养容器,对Duddingtonia flagrans厚壁孢子进行批量培养,然后经孢子洗脱液将孢子洗脱后,将其制备成冻干制剂,并在内蒙古地区的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包头市萨拉齐、呼伦贝尔西旗等地养殖场共165头绵羊中进行了临床应用研究。通过设立不同的试验组和对照组,使用常用驱虫药伊维菌素进行驱虫试验,同时配合口服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厚壁孢子,在不同时间进行动物直肠采粪,对粪便进行第叁期幼虫培养,然后检测比较不同组别粪便中感染性幼虫的数量,评价捕食线虫性真菌临床应用模式效果。结果显示,将伊维菌素与D.flagrans冻干制剂联合应用于绵羊的寄生性线虫病防治,可使粪便中幼虫数量降低100%,效果优于单独用药组。结果表明,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冻干生物制剂与驱虫药物联合使用的临床应用模式,可以取得较好的家畜线虫病临床防控效果,值得进一步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家亮,刘硕然,周汉宇,房以好,肖文[4](2018)在《高黎贡山北段东、西坡捕食线虫真菌分布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高黎贡山北段东、西坡的捕食线虫真菌进行调查,了解坡向对捕食线虫真菌空间分布的影响。方法:分别于东、西两坡进行土样采集,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以物种丰富度和检出率作为生物学指标。结果:西坡较东坡存在更为丰富的捕食线虫真菌资源,东、西坡捕食线虫真菌的物种丰富度和检出率随着坡位升高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两个坡向的优势种均为Arthrobotrys thaumasium。结论:高黎贡山北段东、西坡捕食线虫真菌的分布存在异质性,温度和降雨量作为坡向的间接影响因子可能是造成异质性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周新娟,邓巍,滕曼,刘硕然,肖文[5](2018)在《火烧对苍山捕食线虫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大理苍山火烧迹地、近火烧地和非火烧地土壤中的捕食线虫真菌进行调查,了解火烧对捕食线虫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采集苍山北部鱼山、中部感通寺和南部江风寺火烧迹地、近火烧地以及中部兰峰非火烧地土壤样品共208份,采用传统分离方法分离和纯化捕食线虫真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物种鉴定,按照新分类系统进行分类。结果:从208份土样中共分离出150株捕食线虫真菌,初步鉴定为3属18种(其中待定种1种)。火烧迹地、近火烧地及非火烧地中,Dactylellina属、Drechslerella属和Arthrobotrys属真菌出现的频率依次为67.39%、20.65%、11.96%,52.94%、8.82%、38.24%,29.16%、0.00%、70.84%;优势种分别为Dactylellina ellipspspora(OF=36.59%),Dactylellina ellipspspora(OF=16.36%)和Dactylellina drechsleri(OF=16.36%),Arthrobotrys oligospora(OF=30.00%);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2.05、2.35、1.82。结论:火烧会明显改变土壤中捕食线虫真菌的群落结构,促使捕食线虫真菌群落发生演替。(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李军燕,罗宏亮,王瑞,杨莲茹,赵治国[6](2018)在《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捕食马圆线虫幼虫动态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在捕食线虫的过程中产生的细微变化,如捕食器的形成过程,捕获虫体前后的变化等,利用线虫叁期幼虫作为诱导物,在玻片培养基中刺激捕食性真菌产生捕食器,然后对其捕食线虫过程进行了适时动态的观察。结果显示,接种有较强活力的线虫叁期幼虫2h后捕食器,即菌环开始形成,而后联合形成菌网;4h后虫体被捕食器捕获,24h后线虫即被完全致死;5d后,虫体发生皱缩直至完全消解。D.flagrans还可以自发产生捕食器(菌环),显示了其较强的捕食线虫的效率和能力。本研究为阐明捕食性真菌捕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10期)

王文蕊,陈林军,李莹莹,罗晓平,张伟[7](2018)在《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冻干生物制剂临床应用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捕食线虫性真菌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线虫天敌,利用它们捕获外界环境中发育的家畜线虫幼虫,使其在感染家畜之前便被杀死,就可避免家畜的感染或重复感染。在我国目前广泛使用化学驱虫药进行驱虫的现实情况下,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探索一种捕食性真菌生物防控的临床应用方法,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研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包头萨拉齐、呼伦贝尔西旗、呼和浩特郊区等多个地区,进行了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与驱虫药联合应用模式的研究。即选用耐高温及高压的菌种袋作为玉米粒培养基的培养容器,对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厚壁孢子进行批量培养,然后经孢子洗脱液将孢子洗脱后,将其制备成冻干制剂进行临床应用模式研究。通过设立不同的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使用常用驱虫药伊维菌素、丙硫咪唑进行驱虫的同时,配合口服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厚壁孢子。然后在不同时间进行动物直肠采粪,对粪便进行第叁期幼虫培养,然后检测比较不同组别粪便中感染性幼虫的数量,评价上述捕食线虫性真菌临床应用模式效果。结果表明,将D.flagrans冻干制剂与驱虫药-伊维菌素联合应用于绵羊的寄生性线虫病防治,可使粪便中幼虫数量降低100%,效果优于单独用药组;且这种联合应用方式方便给菌和给药,节省劳力;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捕食性真菌的杀虫作用。实践证明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冻干生物制剂与驱虫药物联合使用的临床应用模式,可取得较好的家畜线虫病临床防控效果,值得进一步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在这种化学驱虫药与捕食性真菌联合起来进行临床应用中,前者作用于家畜体内的线虫成虫,而后者作用于药物驱虫后所排虫卵转而发育的线虫幼虫,两者相互补充,可达到较理想的家畜线虫感染防控实际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寄生虫学青年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8-08-10)

王文蕊[8](2018)在《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临床应用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捕食线虫性真菌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线虫天敌,利用它们捕获外界环境中发育的家畜线虫幼虫,使其在感染家畜之前便被杀死,就可避免家畜的感染或重复感染。在我国目前广泛使用化学驱虫药进行驱虫的现实情况下,将化学驱虫药与捕食性真菌联合应用,前者作用于家畜体内的线虫成虫,而后者作用于药物驱虫后所排虫卵转而发育的线虫幼虫,两者相互补充,可达到较理想的家畜线虫感染防控实际效果。为此,本研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包头萨拉齐、呼伦贝尔西旗、呼和浩特郊区等多个地区,进行了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与驱虫药联合应用模式的研究。首先进行了捕食线虫性真菌D.flagrans孢子悬液与驱虫药联合临床应用试验,结果显示,捕食线虫性真菌D.flagrans与伊维菌素联合应用组的幼虫减少率高于单独用药组;而单独用菌组对动物体内线虫成虫的生存和虫卵产生没有影响,且只对随粪便排出虫卵孵化出的幼虫,发挥捕获杀灭作用。上述情况表明,捕食线虫性真菌与驱虫药物联合应用这种模式是完全可行的,并可以取得较好的家畜线虫感染防控效果。为了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更方便地进行捕食线虫性真菌与驱虫药物联合应用,根据两者的实际使用量,进行了不同的配比,用D.flagrans冻干厚壁孢子和驱虫药物,制备了D.flagrans真菌联合丙硫咪唑药物片剂及D.flagrans真菌联合伊维菌素胶囊剂。经检测,两种联合剂型对线虫幼虫的实验室杀虫率均可达95%左右,这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制备的捕食性真菌-驱虫药联合制剂进行了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捕食线虫性真菌D.flagrans与驱虫药联合制剂组的平均幼虫减少率在第6天(144h)时,可达到98.4%~97.0%(丙硫咪唑合剂、伊维菌素合剂),而单独用药组分别为60.7%~83.0%(伊维菌素、丙硫咪唑),表明了捕食性真菌D.flagrans与驱虫药联合制剂的应用,既不影响药物药效的正常发挥,又节省了人力与物力的投入,方便了捕食性真菌的临床应用,减少了驱虫后虫卵排出发育形成幼虫对草场的污染。以上研究结果证实,将捕食线虫性真菌与驱虫药联合应用的模式,比单纯使用捕食性真菌或化学驱虫药,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胃肠道线虫防控效果;并且联合剂型的初步制备成功,也为今后进一步的捕食性真菌生产实践应用及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范喜杰,张欣,张发,杨晓燕[9](2018)在《大理州温泉捕食线虫真菌资源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大理白族自治州温泉中的捕食线虫真菌资源进行调查。方法:从大理市、祥云县、弥渡县、剑川县、漾濞县采集温泉底泥共105份,对捕食线虫真菌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结果:共分离到2属14种捕食线虫真菌,发现一个新种(Arthrobotrys xiangyunensis sp.nov);Arthrobotrys musiformis是温泉捕食线虫真菌中的优势种,检出率为26.92%。在所分离到的捕食线虫真菌中,产黏性菌网的菌种占优势(86.54%)。结论:大理温泉中存在丰富的捕食线虫真菌资源,产黏性菌网的捕食线虫真菌为温泉中捕食线虫真菌的优势种群。(本文来源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范喜杰[10](2018)在《捕食线虫真菌毒力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捕食线虫真菌的传代次数、捕食器官、空间分布等对捕食线虫真菌毒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对微生物在自然状态下毒力变化规律的了解。方法1、菌株准备:从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种质资源库的菌种中心中根据菌种的空间分布挑选捕器分别为产黏性菌网、收缩环、黏性分枝和黏球的同种不同株和不同种的菌株。2、菌株复活及进一步鉴定:从菌种库获取的菌株在CMA和PDA培养基上进行复活、纯化;并结合形态和分子进一步确定种。3、传代实验:将定种的菌株重新转接到CMA培养基上,此为第1代培养物;当此平板长好后再次转接到新的CMA培养基中,此为第2代;依此类推,直至传代到第5代。4、将第1代菌株作为研究不同土质、捕食器官、流域、经纬度和水陆等因素下毒力变化的检测菌株。5、毒力的测定:待第1-5代菌株的菌丝铺满平板后,用自制捕食线虫真菌毒力测定仪测量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并计算。结果1、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减弱;产黏性菌网的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随传代次数的增加下降趋势最为明显。2、产不同捕食器官的捕食线虫真菌毒力存在差异,总体结果为捕食器官为黏球和收缩环的菌株毒力最大,其次为黏性分枝,黏性菌网的菌株毒力最小。3、在不同土质内的捕食线虫真菌的各种捕食器官构成不存在差异,但不同土质中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存在一定差异性。4、不同经纬度内捕食线虫真菌毒力都存在一定差异性。5、在大尺度上,叁江并流区域内捕食线虫真菌毒力存在一定差异;滇南和滇北区域内捕食线虫真菌毒力存在差异,但滇东和滇西两区域内的捕食线虫真菌毒力不存在差异性;小尺度下,澜沧江流域上游和下游的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存在明显差异。6、水陆间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存在显着差异,且陆地上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大于水中的。7、同种不同株的Arthrobotrys oligospora在单流域内和流域间都存在一定差异性。结论传代次数、捕食器官、土质、流域、经纬度和水陆等因素都会影响捕食线虫真菌的毒力。(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期刊2018-05-08)

捕食线虫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大理苍山地区不同尺度坡向上捕食线虫真菌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利用系统采样法对大理苍山东、西坡及其次级南、北坡的捕食线虫真菌进行调查。按照五点采样法采集苍山东、西坡及其次级南、北坡土壤样品共300份。采用传统方法对捕食线虫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所得菌株,按照新分类系统进行分类,鉴定为3属12种57株捕食线虫真菌。结果表明:苍山各尺度坡向捕食线虫真菌检出率和多样性指数均是西坡大于东坡,次级南坡大于次级北坡。次级南、北坡向间捕食线虫真菌群落差异大于东、西坡向间;西坡次级南、北坡向间的群落差异最大;东、西坡向的次级南坡向间群落差异也较大;东坡次级北坡与西坡次级北坡间的群落最为相似。产黏性菌网的Arthrobotrys属、产黏性球和黏性分枝的Dactylellina属在东、西坡及其次级南、北坡间均有分布,而产收缩环的Drechslerella属仅在西坡有分布。因此,坡向是影响苍山捕食线虫真菌空间分布格局的驱动因子之一,不同尺度坡向上捕食线虫真菌分布格局存在差异;次级南、北坡间捕食线虫真菌群落差异性比东、西坡间大,小尺度坡向间地理屏障对捕食线虫真菌分布格局的影响大于大尺度坡向间环境异质性的作用;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均会影响到捕食线虫真菌的群落构建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捕食线虫真菌论文参考文献

[1].周新娟.火烧对捕食线虫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D].大理大学.2019

[2].邓巍,王家亮,刘李蕾,房以好,刘硕然.坡向尺度差异对大理苍山捕食线虫真菌分布格局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3].王文蕊,杨晓野,王瑞,陈林军,李莹莹.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flagrans冻干制剂临床模式[J].中国兽医学报.2019

[4].王家亮,刘硕然,周汉宇,房以好,肖文.高黎贡山北段东、西坡捕食线虫真菌分布格局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8

[5].周新娟,邓巍,滕曼,刘硕然,肖文.火烧对苍山捕食线虫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大理大学学报.2018

[6].李军燕,罗宏亮,王瑞,杨莲茹,赵治国.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flagrans捕食马圆线虫幼虫动态观察[J].动物医学进展.2018

[7].王文蕊,陈林军,李莹莹,罗晓平,张伟.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flagrans冻干生物制剂临床应用模式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寄生虫学青年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8

[8].王文蕊.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flagrans临床应用模式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9].范喜杰,张欣,张发,杨晓燕.大理州温泉捕食线虫真菌资源调查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8

[10].范喜杰.捕食线虫真菌毒力影响因素研究[D].大理大学.2018

标签:;  ;  ;  ;  

捕食线虫真菌论文-周新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