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代药治疗肾虚腰痛

以食代药治疗肾虚腰痛

一、以食代药治疗肾虚腰痛(论文文献综述)

魏莉[1](2021)在《基于文献探析佛医在抑郁症防治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立足于《大藏经》、僧医和居士所撰佛医经典及应用佛医思想的现代文献等,将其作为研究资料,进行深入挖掘、梳理、分类和探析,整理并归纳出佛医的抑郁症病因思想,并从治则和疗法类别出发,总结佛医经典防治抑郁症的方法,探析佛医对抑郁症防治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更多治疗思路与方法。论文首先从佛医经典出发,全面阐释佛医学概念,佛医理论基础、哲学观和医学观(生命观、疾病观),归纳与总结佛医病因学思想以及佛医对身、心、灵疾病的理解。分析和探讨佛医经典对抑郁症的消极症状、厌世等表现的病因的认识,从内因、外因和业因三方面深入阐释抑郁症的佛医学病因思想,即佛医学认为抑郁症是由内因(贪嗔痴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外因(四大不调或环境因素)以及业因三因夹杂、共同作用而产生。立足于佛医经典,梳理佛医防治抑郁症的方法,以佛医饮食疗法、方药疗法、佛门茶疗、佛香疗法、佛医针灸疗法、禅定疗法、音乐疗法、忏悔疗法、真言疗法等方面对佛医防治抑郁症的疗法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和分类。佛医讲求食疗、药疗、针灸、香药等多种方法联合应用,达到身、心、灵并治的作用。在食疗方面,佛医以清净饮食、顺应四时、调五味以养心为主要原则。寺院医学流传下的佛医书籍、居士所撰医书中有诸多方剂可用于防治抑郁症,论文立足于这些资料,将方剂按主治功效分为六种类型,归纳整理可用于防治抑郁症的佛医方剂。香料与禅茶,都作为佛门悟道增长智慧的媒介,可帮助修行者去除杂念和烦恼。佛医针灸治疗情志疾病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如针咒合用、心针与法针、心灸与法灸等等。禅定可安神定志、去除烦恼,是防治身心疾病的重要方法。随佛教音乐念诵、梵呗和转读以及聆听佛乐,可达到清净内心、释放压力、提升智慧的作用。忏悔疗法可减轻烦恼的业因,通过自我修行达到防治精神疾病的作用。真言疗法与药物、针灸等治法合用,常用于治疗难治性疾病。现代心理学者创设并提出一类心理疗法,即把佛教教义、修行方式等与现代心理治疗手段相整合的心理疗法。本论文梳理、归纳出正念疗法、内观疗法、慈悲聚焦疗法等多种起源于佛教思想,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心理疗法。论文首次针对这些疗法的整合形式、临床应用、研究和临床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丰富现代佛医治疗抑郁症的心理学方法,为抑郁症防治方法拓宽路径。

陈家敏[2](2021)在《《寿世青编》养生学术特色与方法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尤乘的《寿世青编》是中医养生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部重要的养生学着作,本文试图从《寿世青编》的学术思想源流着手,结合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对《寿世青编》的成书进行探讨。其次对书中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并对内容加以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究其养生学术思想与方法,最后对书末所载117余种养生方进行分析,以期为现代的养生理论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对现代的养生实践提供指导与借鉴。方法运用经典的文献研究法,研读《寿世青编》并广泛收集《寿世青编》相关文献资料,力求对其成书背景,中医养生主要医家着作及其学术思想,清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有一个全面且正确的把握;运用跨学科研究法,阅读明清相关的历史典籍以探究该书的成书背景,以便更好的理解其学术思想;运用历史比较法探究养生学术思想与方法在历史不同时期的发展,再运用对比分析法以及综合归纳分析法来探究《寿世青编》的学术思想源流;最后运用逻辑分析法以及综合归纳分析法来对养生思想、养生方法以及病后调理服食方进行归纳分析和整合,并运用对比分析法与其他医家的相关学术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提炼出其学术特色。结果1.《寿世青编》成书于清前期,在“清承明制”以及“轻徭薄赋”等政策下,于朝代更迭之际,社会尚算稳定,有利于医学发展;在流传过程中,版本众多;上卷辑各家养生论述并结合作者临床生活经验阐发未病时的养生大法,下卷指出病后先食疗再议药的原则与方法,并于卷末附病后调理服食方百余首。2.《寿世青编》旁征博引,其养生思想主要受到《内经》治未病、饮食有节、四时调摄以及道家调摄精气神、无为、导引和孙思邈养性、食治、服气等养生观及养生方法的影响。3.《寿世青编》的养生思想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因时因人,审因制宜;(2)五藏调养,贵在疗心;(3)内外兼养,动静相宜;(4)预防为上,尤重食疗。4.《寿世青编》卷末所附病后调理服食方有以下几个用方特点:(1)食药并用,粥酒为主;(2)病机归类,重视脾胃;(3)取材多样,简廉效宏。结论1.《寿世青编》的成书,不仅受到时下社会背景的影响,同样也受到已有的《内经》、道家、孙思邈等养生学术思想影响,这体现出古籍本身就具有文化与历史价值,作为养生古籍,更有中医文献学与医学研究价值;2.《寿世青编》着重强调了五藏调养这一养生思想,尤其是重视疗心,遵循了中医学五藏一体观以及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指导思想;重视精气神的调养以及气功导引术的调摄,动静结合,内外兼养,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形神一体观;3.《寿世青编》强调病后先食疗再议药,并列食疗方百余首,“民以食为天”,将养生治病融入日常生活,更易于坚持使用,对普通民众日常养生有着很强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李萧,刘格,何延海[3](2020)在《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文中研究说明世间万物皆有双面,本草亦是如此。正向还是反向,入药还是入食,毒药抑或良药,本草的双面,期待着人们的发现。双面之"毒草良药"上古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人类对本草的认知体系,正是在一次次毒与药的分辨中建立完善起来的,在医者眼中,药物的毒烈特性也许正是某种顽疾的克星。南昌城内,老药工刘香保小心翼翼地将附子倒入清水中。乌黑的附子含有

张旭[4](2019)在《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疗法与常规西医保守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存在的疗效差异,通过亚组的分析来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患者群,优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研究采用前瞻性的队列研究,纳入临床患者,根据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暴露组和对照组,暴露组纳入治疗方法为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的患者,对照组纳入治疗方法为常规西医保守疗法的患者。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VAS评分、中医证候半定量评分,比较两组治疗的疗效,同时依据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工作时长、病变节段、伴随病变、中医证型进行亚组分析,探索影响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1例患者,其中暴露组96例,对照组65例,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且基线资料齐同,具有可比性。在暴露组中临床症状改善的有82例患者,总有效率达到85.42%;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的有5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76.92%。通过暴露组和对照组相比,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差值有统计学差异(Z=-2.074,P=0.038);而两组治疗后的JOA评分有统计学差异(Z=-2.737,P=0.006)。中医证候半定量评分结果显示:在暴露组中血瘀证证型的患者中医证候半定量评分值改善明显,且在血瘀证证型患者群中,暴露组疗法优于对照组疗法,说明暴露组疗法适宜于血瘀证患者群。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比较两组改善疼痛程度的情况中,暴露组在女性、51-60岁、BMI超重、病程在1-5年、日常工作时间在4-6小时、病变双节段、有伴随病变、血瘀证证型这些亚组中,可能更具有改善疼痛的作用;对照组在BMI正常、病程小于0.5年、日常工作在2-4小时、湿热证证型这些亚组中,相比暴露组可能更具有改善疼痛的作用。在比较两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中,暴露组在女性、61-70岁、BMI超重、病程在1-5年、日常工作时间在2-4小时、病变双节段和三节段及以上、无伴随病变、血瘀证证型这些亚组中,可能更具有改善腰椎功能的作用;对照组在BMI正常、病程大于5年、日常工作在6小时以上、湿热证证型这些亚组中,相比暴露组可能更具有改善腰椎功能的作用。结论:1.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疗法可明显降低VAS疼痛评分,具有缓解患者疼痛的作用。3.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疗法可明显升高JOA评分,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4.血瘀证证型是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疗法较适宜的中医证型。5.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有特定的优势患者群。

孟玺[5](2018)在《《圣济总录·食治门》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圣济总录》卷第188至190为“食治门”,其内容由一篇“食治统论”及内、外、妇、儿、五官等29类病证的307首食疗方组成。《圣济总录·食治门》在“食治统论”及“食治产后”部分有相关医论,分别参考了《黄帝内经素问》《千金要方·食治》《食医心鉴》《太平圣惠方》的部分内容并加以发挥。可考证到出处的食疗方多源自唐宋时期医书,以《食医心鉴》《太平圣惠方》为最。《圣济总录·食治门》在引用先前医书食疗方的同时,并对部分食疗方进行改进。此外,还有众多食疗方首见于《圣济总录·食治门》。这些食疗方扩展了食治所治病证种类,促进了食治的发展。本门包含病证,其分类编排大致与全书分门体例相同,以病证分类,按一定顺序排列,并结合实际情况将病证分类稍作改动。本门无论是食疗方还是药食的使用,与其他门相比,都有其独到之处。其中食疗方剂型多样,包含粥、羹、饮、臛及各种面食等多种类型。剂型的选择受到医学理论与宋代饮食文化的共同影响。方中药物多为食物,包含肉类、米谷类、蔬菜水果等众多食材,且选材考究,亦受到医学理论与饮食文化的共同影响。用药与其他门相比,多使用平和之品,药物的茎叶与药汁也多有使用。将《圣济总录·食治门》与《千金要方·食治》《食医心鉴》以及《太平圣惠方》食治部分比较,可以大致管窥唐宋时期食治理论与食疗方发展脉络。此时期有关食治的文献大多条理清晰,先论后方。而且食疗方经历了食物由单味至多味、治疗疾病由少到多的过程。

高慧强[6](2018)在《十宝汤对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十宝汤治疗肾精亏虚型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8月-2017年9月此时间段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及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银川医院两所医院门诊辨证为肾精亏虚型的男性更年期综合征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30例服用十一酸睾酮8周,饭后口服每次80mg,每日2次;2周后改变原始剂量将每次80mg改成每次40mg,原先服药频次不变;第2组30例服用十宝汤8周,饭后半小时温服,一次150ml,每日2次。在治疗前后均检测血清总睾酮水平并采用伊斯坦布尔Bosphorus心理系的PADAM症状自我评分表对十一酸睾酮和十宝汤治疗地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症状进行评分。将评分表以及检测的结果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十一酸睾酮、十宝汤治疗前后检测的血清总睾酮水平存在差异性(P<0.01);二者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根据伊斯坦布尔症状评分表,其症状比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两组治疗前后体能和血管舒缩症状、精神心理症状、性功能症状改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l);两组间症状改善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后其检测指标TT、FT均有所提高,SHBG有所下降较治疗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间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在治疗后其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1.十宝汤与十一酸睾酮在治疗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方面进行对比,其血清总睾酮水平、症状改善以及二者疗效无明显差异性。2.十宝汤通过温肾壮阳、填精固本,补益肝、脾、肾三经,调和阴阳动态平衡、整体论治肾精亏虚型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3.十宝汤在治疗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时未表现出不良反应,使用安全。

赵令竹[7](2017)在《《黄帝内经》寒性疾病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项研究通过对散在于《黄帝内经》162篇中因寒邪所致疾病或与寒相关等寒性疾病的系统梳理,从考辨这些疾病之病名,明确其含义入手,探讨《内经》寒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规律,初步形成系统的寒性疾病因机证治理论,以规范病名、促进对寒性疾病的全面认识,从而为中医术语的规范化和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黄帝内经素问》与1956年版《灵枢经》为底本,参考历代《内经》注家的注释,同时参考张登本《内经词典》及郭霭春《黄帝内经词典》,亦参读《尔雅》《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等字辞书及其它相关书籍,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借助发生学、诠释学及分析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对《内经》寒性疾病进行全面探讨。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黄帝内经》寒性疾病理论概述。首先对《内经》中与“寒”相关的16个字词进行释义,辨析其寒冷程度的差异,明确其在《内经》中的用法;其次分别从理论方面阐述了寒性疾病的病因有内外寒之分,病机有阴寒至盛、阳虚生寒,特点为季节性与地域性、易感人群特定,诊断以望诊与脉诊为主,治疗分内治法、外治法及情志疗法等,预防以防寒为要。第二部分为《黄帝内经》寒性疾病要览。包括因寒邪所致疾病及与寒相关疾病两类。其中因寒邪致所致疾病又有外寒所致、阳虚(内寒)所致及内外之寒共致之分,与寒相关疾病又有寒湿之邪所致、风寒之邪所致、风寒湿之邪所致及水病之别。对本部分所选疾病的病名及因机证治进行了概要论述。第三部分为《黄帝内经》寒性疾病研究举隅。针对该类疾病中重要疾病,就后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源流梳理,形成清晰的临证理论框架。对“肺咳”、“寒厥”、“寒痹”、“洞泄”从病名及其衍化、病因病机及主症、治疗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深化对相关疾病的认识。研究结果:1.《内经》中与“寒”相关的词语有:冷、凉、清、凊、凄、凝、冽、凓、冻、洒淅、洒洒、洒然、淅淅、泝泝等16个。2.通过对《内经》162篇全部原文的逐一查找及筛选,得到因寒邪所致及与寒相关疾病病名90个,分别为:真心痛,心痛,厥心痛,脾心痛,肾心痛,胃心痛,心疝,隔中,惊骇,善畏,肺消,肺疝,大肠胀,?胀,噫,哕,寒下,积,厥逆,头半寒痛,?疝,颓疝,痈肿,肤胀,石瘕,肠覃,大偻,四厥,清病,寒病,寒清,狂,洞泄,后泄,满病,真头痛,腰痛,瘘,肺咳,鹜溏,濡泄,濡泻,寒中,痞逆,胕肿,寒疡,皮,肉苛,霍乱,寒疾,腹满,飧泄,目风,齿寒,痹厥,胃风,痹,肝痹,肠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行痹,痛痹,着痹,寒痹,风痹,仲春痹,孟春痹,季春痹,仲夏痹,孟夏痹,季夏痹,仲秋痹,孟秋痹,季秋痹,仲冬痹,孟冬痹,季冬痹,阴痹,肉痹,大痹,周痹,血痹,跖跛,水,石水,涌水。结论:1.《内经》中“寒”为冷,也有扞格之义。“凉”“冷”“清”三字在冷的程度上要轻于寒,而“凄”“凝”“凛”“冽”“凓”(今简化为“栗”)更与寒字相近。以上诸字,散文可通,对文有别。“洒淅、洒洒、洒然、淅淅(另有作“泝泝”者,当是“淅淅”之俗体)”,多用于形容寒冷的状态。2.《内经》寒性疾病的病因有内外寒之分,病机有阴寒至盛、阳虚生寒之不同,有季节性、地域性、易感人群特定等特点,主要借助望诊与脉诊来诊断,治疗分内治法、外治法及情志疗法,预防上以主动御寒为主。3.《内经》因寒所致及与寒相关疾病共有90个。其中因寒邪所致疾病共计39个,分外寒、阳虚(内寒)及内外之寒合邪三类。外寒致病计31种,阳虚(内寒)致病计7种,内外之寒合邪致病有1种。与寒相关疾病共计51个,分寒湿、风寒、风寒湿及水病四类。寒湿致病计12种,风寒致病计5种,风寒湿致病计31种,水病计3种。4.《内经》寒性疾病研究举隅的主要结论有:(1)《素问》之“肺咳”,本指因寒所致肺气上逆的咳嗽,后世演变或指外感咳嗽中寒咳、冷嗽(亦称寒嗽),或指内伤咳嗽,或指过忧所致的咳嗽。(2)《内经》之“寒厥”,以手足逆冷为特征,以房事过度,肾阳虚损为主要病因病机,亦称冷厥。后世又补充寒邪直中阴经这一重要病机,“寒厥”的症状出现转变。《内经》倡用针法治疗,后世以温补肾阳的内治法为主。(3)《内经》之“寒痹”,为风寒湿杂至而导致的血气凝结之病。后世在遵从《内经》针刺、药熨法的基础上,创立了辛温散寒、温肾祛寒等有效方剂,且重视补益气血之法。(4)《内经》之“洞泄”,有风寒湿侵袭所致者,亦有因脾肾虚弱所致者。后世医家重视温补祛邪与酸涩固脱之法的应用。此病与飧泄、濡泄的不同在于,前者以食入即下、泄泻势急得名,后两种则以排泄物的性质命名,即便质清稀如水者为濡泄,水谷不分者为飧泄。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系统收集并详细辨析了《内经》与“寒”相关的诸多字词,明确其本义及在《内经》中的含义用法,为深入理解原文提供了帮助。2.提出了“寒性疾病”的纳入标准有三,满足其中两个则可判定为寒性疾病。3.全面系统梳理出《内经》因寒所致疾病及与寒相关疾病共有90个,并首次对此进行了概要论述。

袁祥生[8](2017)在《通痹舒筋丸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具有“祛痰活络、化瘀通经、祛风散寒湿、通痹止痛、补益肝肾”功效的通痹舒筋丸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分析各项疗效观察指标及方药作用机制,明确通痹舒筋丸在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方面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从临床研究与理论两个方面全面、系统的探讨通痹舒筋丸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作用机制,为通痹舒筋丸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提供参考和依据;并探讨从“痰瘀、风寒湿、肝肾亏虚”论治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化设计、平行对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记录两组受试者需观察对比的各项指标,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通痹舒筋丸,温开水送服,每次5克,每日2次,连续用药2个月;对照组口服腰痹通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连续用药2个月。治疗结束后,再次记录两组受试者需观察对比的各项指标,组内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组间进行治疗后的对比分析;且在治疗结束后进行安全性分析。研究数据运用SPSS21.0软件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JOA评分、VAS评分、CODI指数、步行距离及直腿抬高试验和腰后伸试验阳性体征出现的例数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及同质性。(2)两组治疗后的JOA评分、CODI指数、步行距离的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JOA评分、VAS评分、CODI指数、步行距离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的阳性体征对比P腰后伸试验>0.05、P直腿抬高试验>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力、皮肤感觉及腱反射改变情况,两组均无明显变化。(4)治疗组:临床治愈3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3%;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没有发生不良反应。结论:(1)在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方面,通痹舒筋丸是有效的药物,能明显减轻患者的腰腿部疼痛,增加行走距离,提高步行能力,改善患者的活动功能,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2)痰瘀阻络、风寒湿痹阻、肝肾亏虚是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常见的病因病机,从“痰瘀、风寒湿、肝肾亏虚”论治该病患者具有可行性和临床实用性。总之,通痹舒筋丸能明显减轻高龄DLSS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对高龄轻、中、重度患者以及拒绝手术、手术风险高或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不失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徐长琼[9](2016)在《蜂针现代文献及名家特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背景:随着国家对中医特色疗法发展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蜂针疗法在中医特色传统疗法中展现出的独特的疗效与魅力,已成为当今中医界研究热点,对它的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但纵观这些研究成果,研究比较单一,多注重于临床对于疾病的总结,对它的整个发展趋势把握的不够,比较零散,并没有对它的发展规律做出总结。二、研究目的:1.系统收集整理现代蜂针文献,对蜂针疗法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高产作者、文献的种类、蜂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等进行计量学统计并进行系统分析,探讨蜂针疗法的发展与应用规律,并对如何更好的发展蜂针疗法进行初步的探讨。2.总结蜂针名家的特色及蜂针特点,完善蜂针疗法的研究,进一步、更加详细的探索蜂针疗法应用规律。3.在导师李万瑶发表蜂针文献、着作及临床跟诊学习的基础上对其蜂针经验进行总结,总结其蜂针针法,并对蜂针针法的操作进行插图绘制,图文并茂的展现其针法特色,最后以医案的形式说明李万瑶的蜂针特色及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三、研究方法: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法,以及临床跟诊学习为主。1.文献研究法:分析蜂针文献年度发表状况、杂志分布、作者分布、文献类型等以了解蜂针发展状况。分析蜂针治疗病种及方法,以了解蜂针临床应用规律。2.归纳法:在上一轮蜂针文献统计的基础上,从发表文献最多、有着作及在蜂针界有较大影响力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筛选蜂疗名家,对他们的蜂针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其创新之处及特色蜂疗技术。3.对比研究法:对各医家蜂针特点的分析,从治疗疾病、人群、针法、不良反应等方向比较分析,从而更加突出各医家蜂针特色。4.临床跟诊学习:跟诊导师李万瑶教授学习,以得出其蜂疗特色及蜂针针法,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蜂针针法。四、研究内容: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蜂针疗法的现代文献计量学统计,主要从蜂针疗法整体发展状况来论述,包括蜂针疗法现代文献的年度分布、杂志分布、高产作者、文献类型、高效病种等几个方面;第二部分,各医家蜂针的学术思想与蜂针特点,主要包括各医家生平、对蜂针理论的阐发、蜂针针法的研究、蜂针不良反应的研究、蜂针的临床应用特点以及现代各医家对蜂针疗法的创新点;第三部分,为李万瑶教授的蜂疗特色及学术观点,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探讨,一是跟诊学习收集病例、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有益谈话及其发表文献、出版书籍等方式对李万瑶蜂针学术思想及特色进行探讨;二是总结其蜂针针法并通过自绘插图的形式表现李万瑶教授蜂针针法的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三是例举部分案例以说明其蜂疗思想及蜂针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五、研究结果(一)蜂针的现代文献研究1.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蜂针的文献量持续增长,有二个高峰期,1995年及2006年,近几年呈平稳发展状态。2.从蜂针文献发表杂志上来看,以《蜜蜂杂志》及《中国蜂业》位居榜首。3.发表蜂针文献的高产作者,李万瑶教授,其发表文献位居第一。4.蜂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来看,以临床治疗病例类文献居多,共882篇;基础理论研究类次之,共228篇;其次是实验研究类次之,共175篇,以研究蜂毒药理及其动物实验为主;蜂针穴位、蜂针针法、蜂针的不良反应文献研究较少,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5.蜂针不良反应年度分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起步较晚,1986年才有蜂针过敏反应的文献出现。6.从临床治疗病例类文献中,对临床研究文献类型进行分析,个案报道在03-06年段达到高峰后有所下降;自身前后对比研究文献在96-98年达到高峰后有所下降,此后呈持续发展状态;分组对照研究文献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说明蜂针疗法文献正在走向规范化。7.通过蜂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所得到的882篇临床相关文献,可知蜂针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很广泛,为了进一步详细探究蜂针疗法临床治疗疾病病种,对临床882篇文献进一步筛选及分析。共获得16个系统的蜂针疗法临床研究文献827篇。从数据统计与文献分析结果可知,蜂针涉及病种广泛,其中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病症文献数量最多,为332篇,文献量占5篇以上的有类风湿关节炎为103篇、强直性脊柱炎34篇、膝骨性关节炎24篇、腰椎间盘突出23篇、肩周炎18篇、痹证15篇、痛风13篇、颈椎病11篇、风湿性关节炎7篇、腱鞘炎6篇、风湿病5篇、骨质增生5篇、腰腿痛5篇;其次为神经系统病症121篇,文献量占5篇以上的有面神经麻痹12篇、坐骨神经痛12篇、偏瘫8篇、面瘫8篇、面神经炎6篇、三叉神经痛5篇、多发性硬化症5篇;肿瘤62篇,文献量5篇以上的有肺癌9篇、肝癌8篇、恶性肿瘤6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58篇,文献量5篇以上的有乳腺增生7篇、前列腺炎6篇、慢性盆腔炎6篇、卵巢囊肿5篇;呼吸系统病症54篇,5篇以上的有哮喘10篇、支气管哮喘9篇、感冒7篇、过敏性鼻炎7篇;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47篇,其中文献量5篇以上的有痤疮6篇、银屑病6篇;传染病和寄生虫病39篇,其中5篇以上为乙型肝炎9篇、带状疱疹7篇;消化系统病症33篇,其中5篇以上为肝硬化占8篇;循环系统病证为28篇,占5篇以上为痔疮9篇;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22篇,其中5篇以上的为糖尿病13篇;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占15篇,以损伤为主;精神和行为障碍病症为6篇;眼和附器病症,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病症为4篇;耳和乳突病症和血液和造血器官病症最少仅1篇。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症文献占比为40.15%,其次为神经系统病症为14.63%,肿瘤为7.50%,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为7.01%,呼吸系统病症为6.53%,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为5.68%,其他系统病症均未超过5%。8.本研究共16个系统271种蜂针治疗病症,其中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病症数量最多,为53种,其次为神经系统病症,数量为44种,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为29种,肿瘤为27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为24种,消化系统病症为18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17种,呼吸系统病症为16种,循环系统病证为13种,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为12种,其它系统病症均未超过10种。9.蜂针及蜂毒结合他法治疗病例的文献研究中,以结合蜂产品治疗疾病文献量最多,共182篇文献中有提及,其次为中药139篇提及,第三为针刺疗法,共75篇文献提及,最少的是手术与化疗,仅2篇;从结合种类来看,结合1种的226篇,结合2种的68篇,结合3种27篇,结合4种及以上为15篇(二)蜂针医家特色研究1.在文献研究及其发表着作的基础上总结了陈伟、房柱、陈恕仁、王孟林、成永明、韩巧菊蜂针医家的蜂疗特色。2.对导师李万瑶教授蜂针特色进行了总结。对152例病人进行观察,病种为类风湿关节炎45例、面神经炎20例、强直性脊柱炎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风湿性关节炎12例、肩周炎12例、骨性关节炎10例、癌症8例、扭伤8例、腱鞘囊肿7例。治疗方法中,单纯蜂针60例、蜂针+针刺+拔罐43例、蜂针+口服蜂产品22例、蜂针+穴位注射9例、蜂针+刺血拔罐+蜂产品7例、蜂针+拔罐(含刺血拔罐)6例、蜂针+皮肤针4例、蜂针+皮肤针+耳穴1例。穴位使用为类风湿关节炎以阿是穴、大骨空、小骨空、八风、八邪、阳池、阳溪、膝眼、解溪、悬钟、太溪、昆仑、环跳、粱丘、委中、足三里、曲池、风池、大椎、四缝、阳陵泉、肾俞、肝俞、身柱、丰隆为主,其中阿是穴、大骨空、小骨空使用频率最高;面神经炎以翳风、牵正、地仓、颊车、阳白、风池、四白、合谷为主,其中翳风使用频率最高;强直性脊柱炎以夹脊穴、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环跳、腰阳关、昆仑、委中、阳陵泉、大椎、大柱为主,其中夹脊穴使用频率最高;腰椎间盘突出症以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悬钟、昆仑、秩边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风湿性关节炎以阿是穴、血海、曲池、外关、阳陵泉、足三里、太溪、三阴交、丰隆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肩周炎以阿是穴、曲池、肩鹃、肩贞、肩骼、肩前、臂孺、合谷、手三里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膝骨性关节炎以阿是穴、膝眼、血海、梁丘、膝阳关、足三里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癌症以背俞穴、阿是穴、肺俞、膻中、中府、云门、气海、血海、命门、关元、足三里为主,其中背俞穴使用频率最高;扭伤以阿是穴、肾俞、解溪、悬钟、丘墟、阳溪、大陵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腱鞘囊肿以囊肿顶端、囊肿周围、外关、阳溪、养老为主,其中囊肿顶端使用频率最高。在蜂针针法上,总结出十种蜂针针法,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其操作方法,最后以病案形式体现类风湿关节炎、面神经炎等疾病的蜂针诊治特色及不同蜂针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六、研究结论1.蜂针现代文献二个高峰期可能受1981年《蜜蜂杂志》创刊的影响以及蜂疗医院、蜂疗诊所、蜂针学术会、研讨会、蜂针学习班的陆续开办,到2006年文献发表的数量达到高峰125篇,另外可能与2007年出台的“蜂蜇疗法纳入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的针刺类”这一政策有关;杂志分布以《蜜蜂杂志》与《中国蜂业》位居榜首,可能与大部分蜂疗者为民间养蜂人或蜂业工作者有关,或者是蜂针医家为建立起与养蜂人之间的联系而投此类刊物;追踪研究李万瑶这些高产作者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有助于把握蜂针疗法的发展动态,其高产作者如李万瑶教授为蜂针疗法从民间走向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蜂针疗法的现代文献类型进行分析,可知蜂针疗法的发展中的不足,从统计结果上来看,蜂针文献偏重于临床研究,其临床文献数量尚可,但其质量有待提高,多数为个案报道;蜂针针法及不良反应研究缺乏,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蜂针研究方向侧重点与国外不同,国内侧重点在于蜂针经络理论,国外重在对蜂毒药理研究;蜂针治疗高效病种为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病症及神经系统病症,蜂针治疗病种正广泛、扩大化:此外,蜂针常与其它疗法配合疗法,这大大提高了蜂针疗法的疗效,也扩大的蜂针治疗疾病范围。2.陈伟蜂针特点:做好养蜂等蜂刺疗法前的基本功;擅于观察总结蜂刺治疗高效病种;独特的蜂剌取穴;自创蜂刺疗法的“作用点”;重视不良反应的预防。房柱蜂针特点:首次提出蜂针疗法的概念,重视蜂针理论研究;重视经络皮部理论在蜂针中的应用;将经络全息论与蜂针疗法相结合;善于总结了蜂针针法;重视蜂产品的研究;蜂针不良反应的预防。陈恕仁蜂针特点:治疗高效病种为不孕不育如男性阳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而不孕不育为其特色;蜂针针法有活蜂直剌法、散刺法等;蜂针取穴的方法多样,根据患者辩证分型取穴,以及配合子午流注计算盘等,另外,对蜂产品研究颇深,常配合蜂针疗法治疗疾病。王孟林研制多种蜂产品制剂配合蜂针治疗疾病;研发了多种蜂产品制剂;蜂疗医治骨关节病;应用双元三面疗法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成永明蜂针特点:创立无痛蜂疗法;重视蜂疗的推广应用;配合它法治疗,充分发挥蜂疗优势;善于发掘蜂针特效穴;善治儿科疾病,重视不良反应,善于归纳总结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并克服之,是其特色。韩巧菊创造“中医蜂疗四联法”,将蜂疗与其它疗法联合治疗疾病疗效显着。3.从临床跟诊学习中,将李万瑶教授的蜂针思想、蜂针特色及蜂针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其蜂针特色包括:①重视经络理论,皮部理论;②重视辩证论治、辩证取穴,善于挖掘蜂疗特效穴;③善于研究蜂针针法,创立了10种蜂针针法:蜂针直刺法、蜂针散刺法(拔针散刺法、蜂体散刺法)、蜂针点刺法(挤毒囊点刺法、多位点刺法)、减毒蜂刺法(速刺速拔针法、移针蜂刺法、拔刺减毒法)、蜂针丛集刺法(散点刺丛集刺法、直刺丛集刺法)、蜜蜂自动刺法、晕蜂速刺法、护蜂针刺法、挂蜂针刺法、垫物蜂针法;④善治痛证:⑤蜂针针法及蜂针用量因人而异;⑥擅用蜂针针法配合其它疗法治疗;⑦蜂针治未病思想,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蜂蜜、王浆等蜂产品有补中益气之效,李教授常用王浆蜜配合王浆蜜保健治疗:⑧高度重视蜂针不良反应的预防;⑨注重患者感受;⑩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

段春红[10](2014)在《褚玉霞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用药经验的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褚玉霞教授是我省着名中医妇科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近5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学术见解,擅长中医妇科经、带、胎、产及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对不孕症、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痛经、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的保胎治疗等有很深的造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的:整理研究褚玉霞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以药对的形式总结其临证用药经验。方法:通过随师侍诊、实时采集并整理病历、查阅导师论文着作文稿、历届研究生论文以及拜访请教老师,接受言传身授等方式收集整理资料。将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研究,撰写论文。结果:整理总结为“导师简介”、“学术思想及治学方法”、“用药心悟”、“单味药运用”、“附录”等五部分:①“导师简介”部分主要介绍了先生的生平简介及行医经历。②“学术思想及治学方法”部分概括为“女病治疗,重视调周”;“用药精专,重在调和”;“中西汇通,汲取新知”;“治学严谨,持之以恒”;“医技精湛,医德高尚”。③“用药心悟”以药对的形式介绍先生的临证用药经验。④“单味药运用”介绍先生对单味药的不同用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经验体会。⑤“附录”部分收录了研究生总结导师经验现状的综述及本人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等。

二、以食代药治疗肾虚腰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食代药治疗肾虚腰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探析佛医在抑郁症防治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意义
        1 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造成巨大的卫生和经济负担
        2 抑郁症防治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3 佛学是一门启迪心灵和觉悟人生智慧的学问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资料收集与整理
        2 从病因和方法类别出发总结佛医学防治抑郁症方法
    第三节 创新点
    第四节 佛医学概念和本文研究的佛医学文献
        1 佛医学概念
        2 佛医学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佛医学的起源、思想内涵和研究现状
        1 佛医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2 佛医的医学观
        3 佛医学研究现状
    综述二 抑郁症病因及诊疗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1 抑郁症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2 抑郁症诊疗的研究现状
    综述三 佛教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1 佛教思想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2 佛教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第一章 佛医经典对抑郁症病因的认识
    第一节 内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
    第二节 外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业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
第二章 佛医防治抑郁症的疗法
    第一节 饮食疗法
        1 清净饮食,调神益智
        2 顺应四时,养身以养心
        3 调五味以养心
    第二节 佛药、方剂疗法
        1 理气解郁的佛医方药
        2 养心安神的佛医方药
        3 治疗补益肝肾,填髓益精的佛医方药
        4 补益气血治疗抑郁症的佛医方剂
        5 健脾利湿、温阳化痰的佛医方药
        6 开窍醒神的佛医方药
    第三节 佛医茶疗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1 佛医茶疗养心的作用
        2 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佛门茶疗方
    第四节 佛香疗法宁心安神
        1 熏烧安息香可安神宁心
        2 檀香外用可清热除烦
        3 苏合香可化痰醒神解郁
        4 佛医香方可清心、醒脑除烦
    第五节 佛医针灸可医治心灵疾病
        1 佛医针刺疗法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特色
        2 佛医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特色
    第六节 禅定疗法防治抑郁症
        1 禅定防治抑郁症的方法
        2 禅定疗法中的注意事项
    第七节 佛教音乐疗法改善抑郁症症状
        1 佛乐疗法的形式和治疗作用
        2 抑郁症患者可选择念诵或聆听的佛教音乐
    第八节 忏悔疗法用于改善抑郁症症状
        1 忏悔疗法产生效果的基础
        2 忏悔疗法的种类和方式
    第九节 真言疗法
    第十节 小结
第三章 应用佛学思想的用以治疗抑郁症的心理疗法
    第一节 正念疗法防治抑郁症
        1 正念减压训练治疗抑郁症
        2 正念认知训练治疗抑郁症
        3 辩证行为疗法
    第二节 慈悲聚焦疗法
    第三节 内观疗法治疗抑郁症
    第四节 慈心禅治疗抑郁症
    第五节 关于BDIs相关问题的思考
        1 BDIs只借鉴佛教的某个概念或修行方法却忽略佛教对病因的认识
        2 对BDIs去宗教化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3 对BDIs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探讨
        4 小结
第四章 佛医学在抑郁症防治的应用价值探讨
    第一节 佛医学对抑郁症病因的独特见解可为抑郁症诊疗提供更多思路
    第二节 佛医疗法为抑郁症防治提供更多思路和参考
    第三节 佛医疗法对创立防治抑郁症的本土心理学新疗法提供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寿世青编》养生学术特色与方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寿世青编》概要
    2.1 《寿世青编》内容简介
    2.2 《寿世青编》作者生平及着作
    2.3 《寿世青编》的版本流传情况
3 《寿世青编》的成书背景
    3.1 时代背景
        3.1.1 社会背景
        3.1.2 经济背景
    3.2 理论溯源
        3.2.1 《内经》的影响
        3.2.2 道家思想的影响
        3.2.3 孙思邈养生思想的影响
4 《寿世青编》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4.1 因时因人,审因制宜
        4.1.1 顺时养生
        4.1.2 因人养生
    4.2 五藏调养,贵在疗心
        4.2.1 五藏调养
        4.2.2 疗心
    4.3 内外兼养,动静相宜
        4.3.1 养内贵乎静
        4.3.2 养外贵乎动
    4.4 预防为上,尤重食疗
        4.4.1 养正避邪,善治未病
        4.4.2 先食疗再议药
5 病后调理服食方分析
    5.1 食药并用,粥酒为主
    5.2 病机归类,重视脾胃
    5.3 取材多样,简廉效宏
6 结语
7 存在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综述《寿世青编》养生学术特色与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 个人简介
11 致谢

(4)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近五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灸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期分析
    前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类型
        2. 病例来源
        3. 样本量计算
        4. 诊断标准
        5. 纳入标准
        6. 排除标准
        7. 脱落标准
        8. 终止标准
        9. 剔除标准
        10. 分期标准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
        2. 技术路线
        3. 治疗方法
        4. 访视方法
        5. 观察指标
        6. 数据录入
        7. 统计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临床疗效评价
        3. 改善率分析
        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本课题研究依据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2.2 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疗法可明显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2.3 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疗法可明显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JOA评分,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2.4 血瘀证证型是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疗法最适宜的中医证型
        2.5 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疗法与常规西医保守疗法相比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有特定的优势患者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证候半定量评分标准表
附录2 腰椎功能评分表(JOA评分表)
附录3 不良事件调查表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圣济总录·食治门》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圣济总录·食治门》医论方源分析
    1 食治理论来源考
        1.1 医论来源
        1.2 医论来源文献分析
    2 方源考
        2.1 食疗方所引医书分析
        2.2 未查得方源食疗方分析
    3 所引方剂演变分析
        3.1 药食改变方剂分析
        3.2 药名演变分析
        3.3 剂型演变分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圣济总录·食治门》所涉病证考
    1 各科病证分析与本书各门比较
        1.1 内科
        1.2 妇科
        1.3 儿科
        1.4 外科
        1.5 五官科
        1.6 其他
    2 病证分类与编次特点及产生原因
        2.1 病证分类与编次特点
        2.2 产生以上特点原因分析
    3 小结
第三部分 《圣济总录·食治门》药食研究
    1 食疗方剂型分析
        1.1 粥类剂型
        1.2 羹类剂型
        1.3 面食类剂型
        1.4 肉类剂型
        1.5 饮类剂型
        1.6 饭类剂型
    2 食疗方食材分析
        2.1 动物类
        2.2 米谷类
        2.3 蔬果类
        2.4 调味品类
        2.5 其他
    3 食疗方药物分析
        3.1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类
        3.2 作为保健食品的药物
        3.3 保健食品禁用药品
        3.4 其他药品
    4 小结
        4.1 食疗方组方特点
        4.2 食疗方中食材特点
        4.3 食疗方中药物特点
        4.4 用药理论特点
第四部分 《圣济总录·食治门》与唐宋主要食治文献比较
    1 以“统论”统领篇章体例的延续
    2 由单味食物药用到食疗方的转变
    3 食疗方组方与制作由简单到复杂
    4 食疗方涉及疾病范围不断扩大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6)十宝汤对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受试者来源
    2.诊断标准
        2.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病例纳入标准
    4.病例排除标准
    5.剔除病例标准
    6.病例分组
    7.治疗方案
    8.观察指标
    9.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附录

(7)《黄帝内经》寒性疾病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医寒性疾病研究概况
    1 寒性疾病病因病机及发病的研究
    2 寒性疾病的辨证
    3 寒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寒性疾病理论概述
    1 与寒相关字词释义
        1.1 寒
        1.2 冷
        1.3 凉
        1.4 清,凊
        1.5 凄
        1.6 凝
        1.7 凛、冽、凓
        1.8 冻
        1.9 洒淅、洒洒、洒然、淅淅、泝泝
    2 病因
        2.1 寒邪
        2.2 寒冷饮食
    3 病机
        3.1 阴寒至盛
        3.2 阳虚寒生
    4 疾病特点
        4.1 季节性与地域性
        4.2 易感人群特定
    5 诊断
        5.1 望诊
        5.2 脉诊
    6 转归
    7 治疗
        7.1 内治法
        7.2 外治法
        7.3 情志疗法
    8 预防
        8.1 饮食起居防寒
        8.2 运动御寒
第二部分 《黄帝内经》寒性疾病要览
    1 因寒邪所致疾病
        1.1 外寒
        1.2 阳虚(内寒)
        1.3 内外之寒合邪
    2 与寒相关疾病
        2.1 寒湿之邪所致疾病
        2.2 风寒之邪所致疾病
        2.3 风寒湿之邪所致疾病
        2.4 水病
第三部分 《黄帝内经》寒性疾病举隅
    1 肺咳
        1.1 病名衍化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寒厥
        2.1 病名衍化
        2.2 病因病机及主症
        2.3 治疗
        2.4 转归
        2.5 鉴别
    3 寒痹
        3.1 病名衍化
        3.2 病因病机
        3.3 治疗
    4 洞泄
        4.1 病名衍化
        4.2 病因病机
        4.3 治疗
        4.4 预防
        4.5 转归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科技查新报告

(8)通痹舒筋丸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病例来源及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及分组
    3 疗效评定标准
    4 观察指标及观察点
    5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结果
    1 治疗前基线资料对比分析
    2 临床治疗结果对比分析
    3 安全性指标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DLSS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DLSS的研究进展
    3 DLSS的现代治疗进展
    4 高龄DLSS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
    5 李现林教授对高龄DLSS中医病因、病机、治法的认识
    6 通痹舒筋丸方药分析
    7 通痹舒筋丸治疗高龄DLSS的作用机理浅析
    8 本次临床观察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表
    附录2 腰腿疼痛VAS评分
    附录3 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
    附录4 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及课题参与情况
    附录5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9)蜂针现代文献及名家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蜂针疗法的起源及萌芽
        一、蜂毒注射液与活蜂蛰刺
        二、蜂针与毫针刺
        三、蜂针与浅刺
        四、蜂针与艾灸法、拔罐
    第二节 蜂针疗法的发展概况
        一、蜂疗人物及其发展
        二、蜂针疗法学会的发展
        三、蜂针疗法的呈现多方位发展
    第三节 蜂针疗法的研究概况
        一、蜂针实验研究概况
        二、蜂针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第二章 蜂针疗法的现代文献计量学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的检索策略
        二、蜂针疗法文献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蜂针疗法现代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
        二、蜂针疗法现代文献期刊分布
        三、作者分布
        四、蜂针医家主要发表杂志分布
        五、蜂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
        六、蜂针疗法不良反应文献年度分布
    第三节 蜂针疗法临床文献研究状况分析
        一、各年段临床治疗研究文献类型分析
        二、蜂针临床运用研究文献病种分析
        三、蜂针及蜂毒单独和结合他法治疗病种分析
        四、蜂针及蜂毒结合其它疗法的种类分析
        五、蜂针疗法配合其它疗法的种类数量
    第四节 讨论
        一、蜂针文献量年度变化
        二、蜂针文献发表杂志分布
        三、发表蜂针文献的高产作者分析
        四、蜂针单独治疗病例类研究
        五、蜂针疗法结合他法治疗病例类研究
        六、蜂针疗法的基础研究
        七、蜂针疗法实验研究
        八、蜂针不良反应的文献研究
        九、蜂针疗法的穴位研究
        十、蜂针疗法的针法研究
        十一、蜂针经验与体会
        十二、蜂针临床文献分析
第三章 现代各医家蜂针疗法的特色研究
    第一节 纳入标准与研究方法
        一、蜂针疗法医家纳入标准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蜂针主要医家特色研究
        一、陈伟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二、房柱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三、陈恕仁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四、王孟林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五、成永明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六、韩巧菊蜂针疗法特色
        七、其它蜂针医家蜂针特色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李万瑶教授蜂疗特色研究
        一、临床病例观察研究
        二、李万瑶教授蜂针针法研究
        三、李万瑶教授蜂针疗法临床案例举隅
        四、讨论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10)褚玉霞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用药经验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导师简介
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
    1.学术思想
        1.1 女病治疗,重视调周
        1.2 用药精专,重在调和
        1.3 中西汇通,汲取新知
    2.治学方法
        2.1 治学严谨,持之以恒
        2.2 医技精湛,医德高尚
用药心悟
    1.月经病之常用药对
    2.带下病之常用药对
    3.妊娠病之常用药对
    4.产后病之常用药对
    5.杂病之常用药对
单味药的运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四、以食代药治疗肾虚腰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探析佛医在抑郁症防治的应用价值研究[D]. 魏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寿世青编》养生学术特色与方法探析[D]. 陈家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J]. 李萧,刘格,何延海. 金桥, 2020(07)
  • [4]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期分析[D]. 张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圣济总录·食治门》学术思想研究[D]. 孟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十宝汤对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慧强. 宁夏医科大学, 2018(10)
  • [7]《黄帝内经》寒性疾病理论研究[D]. 赵令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5)
  • [8]通痹舒筋丸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袁祥生.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 [9]蜂针现代文献及名家特色研究[D]. 徐长琼.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10]褚玉霞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用药经验的整理研究[D]. 段春红.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1)

标签:;  ;  ;  ;  ;  

以食代药治疗肾虚腰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