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言文教学不应割舍之痛

文化———文言文教学不应割舍之痛

李如凤(海州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23)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魂,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是大浪淘沙后依然闪耀着民族光辉和智慧的瑰宝。加强文言文教育,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陶冶心灵,熔铸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长期以来教师们普遍把文言文“嚼烂了喂给学生”,力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此种做法,使文言文教学陷入了纯知识记忆的恶性循环之中,传统的文化精髓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中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一、从“文字解读”切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承载着古人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意识。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一句,对国君之死,称为“崩”。古人对于死,有不同的称呼,《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崩”只能用于国君,其他人不可使用,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丧葬文化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中的“青衫”所折射出的有关唐代官员朝服颜色的相关文化背景,唐代官吏服饰颜色有明确规定:三品及以上官员的官服为紫色;四品、五品官员的官服为绯色;六品、七品官员的官服为绿色;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为青色,了解了这些,就更能理解白居易当时官居下位、被贬流放的悲伤心情了。

二、从“文本细节”入手,分析其隐含的文化意义

文言文课本的许多细节处蕴含着无尽的隐秘处,一旦深入探寻,就可以由点及面,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请看下面两处细节:

《鸿门宴》中刘邦到了项羽的军营,其座次排列:“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魏公子列传》中公子迎接侯生:“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按照当时礼节,不同的场合,座次尊卑有着严格的规定。君臣之间相对时,南向为尊,北向为次,君主坐北面南,臣下面北;主客之间相对,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因而宾东向,主西向;乘车时,左位为尊,右位为次。刘邦至项羽军中,刘邦为客,理应东向,但项羽偏偏自己东向,范增南向,刘邦北向,体现了项羽的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而魏公子虚尊位亲自迎接侯生,体现了魏公子的礼贤下士、谦虚待人。

这两处细节隐含了当时繁琐复杂的座次礼仪(餐桌礼仪和乘车礼仪),其背后是深沉的文化底蕴,如果不了解这些,就无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当然也就无法充分体现文言文的文化含义。

三、从“文章思想”剖析,阐释其内在的文化含义

文言文作品中包含着古人出众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篇篇是文质兼美的经典,充分体现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

例如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观点,强调自然规律不可违背,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保障物质基础;才能“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抓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由“王道之始”顺利过渡至“王道之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治。以现在的观念来看,即要求尊重自然,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强烈的环境意识、资源保护意识在今天看来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文章思想上剖析这些内在的价值,能够提高文言教学的文化含量,这种对自然的观察、对社会的感悟、对人情事理的深入思考,必能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启迪,获得一些真正的生存智慧。

四、从“文艺角度”欣赏,领略其潜在的文化含义

如果从艺术美的角度欣赏会发现一些文言文所具有的极易被忽视的另一种价值。

如林嗣环的《口技》再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夜间先睡后醒,醒而又睡的情形和一场火灾的场面,这固然是一篇精炼的文言文,但更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是一项精妙的民间技艺。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其背后的文化含义,感叹民间技艺的神奇和高超,折服于我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要让学生明确,直至今日,这仍然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再如魏学洢的《核舟记》,更是一篇艺术性相当高的文章。作者刻画了一个小小的核舟,其内容之丰富、情态之逼真,说明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美术品达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高度。如果课堂上只是停留在对字词的翻译、对内容的讲解上的话,那就不能了解其中文化层面的价值了,也就无从体会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了。

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不仅在遣词造句、结构安排上极其讲究,而且还是优秀的汉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强大魅力,又要让学生体会到汉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真正发挥文言文的价值。

标签:;  ;  ;  

文化———文言文教学不应割舍之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