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在黄萎病菌侵染早期的蛋白质组及表达谱分析

棉花在黄萎病菌侵染早期的蛋白质组及表达谱分析

论文摘要

棉花作为主要的纺织工业原料,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黄萎病作为一种维管束病害,每年对棉花生产造成的损失巨大。我们对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致病的分子机理了解的并不多。历史上对黄萎病致病机理存在两种看起来相互冲突的观点:一种认为黄萎病是由于真菌分泌的毒素导致的,另一种则认为黄萎病菌导致的维管束堵塞才是导致病害的原因。为了深入了解棉花与黄萎病菌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本论文利用蛋白质组学及表达谱学来探讨棉花在黄萎病菌侵染早期的变化。在建立有效接菌体系及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基础上,对强致病型V. dahliae侵染早期的棉花差异蛋白质组学进行了研究。而V. dahliae按照致病类型可以分为强中弱三种,为了解释弱致病型V.dahliae侵染后,棉花无病理症状的原因,使用Solexa测序表达谱学技术分析了棉花根部的差异表达基因。1.适于棉花幼苗蛋白质组研究的总蛋白质提取方法的建立为了找到一种适合棉花幼苗的蛋白质提取方法,对四种常用的植物蛋白质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氯乙酸-丙酮及酚提取法(Method D)提取的蛋白最优,在双向电泳(2D)凝胶上的蛋白点也最多(321);丙酮-酚提取法(MethodB)提取的蛋白在2D凝胶上显示出216个蛋白点;三氯乙酸-丙酮(Method A)提取法则不适于棉花的蛋白质提取,仅仅有少许的低分子量蛋白出现在2D凝胶上;酚提取法(Method C)提取的蛋白在2D凝胶上显示出240个点,但其凝胶背景较高。因此我们选择Method D,并对其进行了优化。利用优化的Method D提取的棉花总蛋白,通过双向电泳后,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在2D凝胶上可见900多个蛋白点,蛋白点数比优化前增加了约3倍。以上结果表明优化后的Method D更加适合棉花幼苗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优化的Method D方法为:首先使用三氯乙酸-丙酮沉淀蛋白质,去除色素等有机物质。然后进行洗涤,使用酚抽两次提蛋白样品减少蛋白损失,接着使用提取液抽提酚相去除可能的水溶性物质。最后使用醋酸铵甲醇溶液沉淀蛋白质,并使用甲醇与80%丙酮分别洗涤两次。用优化的Method D提取V. dahliae侵染前后的棉花叶片总蛋白,然后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分析。其中一个差异蛋白点Flavanone 3-hydroxylase (F3H)表现出明显的上调表达,进一步的实验证明伤处理棉花后F3H下游与Proanthocyanidins(PAs)合成相关的基因多表现为协同性的上调表达。这些结果表明PAs可能在V.dahliae侵染与伤诱导的棉花中扮演重要作用。然而实验也表明V. dahliae侵染后,棉花叶片差异蛋白较少。棉花根部可能是更好的V. dahliae与棉花互作研究材料,因为V. dahliae侵染是从根部开始。2. V. dahliae侵染早期,棉花根组织的差异蛋白组学研究在优化的Method D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适合棉花根部蛋白组提取方法。V.dahliae侵染棉花后棉花根部组织材料在0 h,24 h与72 h分别被收集,并提取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平均有830±11蛋白点在凝胶上被检测到。进一步通过质谱鉴定了34个差异表达蛋白的肽指纹图谱(Peptide-mass fingerprinting, PMF)。因为缺乏棉花的基因组序列,我们在数据鉴定时以高等植物的数据库为比对数据库。有15个蛋白点被鉴定,其中1个上调表达,10个下调表达,4个表现为临时上调表达。按照功能分,这些蛋白包括病原相关蛋白、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调节蛋白、折叠与修饰相关蛋白、糖与能量代谢相关蛋白及一些其它蛋白。总的来看,棉花受V. dahliae侵染后,首先建立早期的防御反应(如PR蛋白及ROS)。然而这并不足以有效保护棉花,V. dahliae可能通过抑制或者破坏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成功侵入棉花,棉花的正常生理功能很快被破坏,一些蛋白表现为明显的下调(如糖与能量代谢相关蛋白,折叠与修饰相关蛋白及细胞骨架蛋白)。3.与活性氧及细胞死亡相关的毒素抑制试验前述蛋白质研究表明棉花受V. dahliae侵染后,早期的一个防御反应与ROS相关,在此通过植物组织染色进一步证实了V. dahliae的侵染导致棉花微管组织内.的ROS及细胞死亡。进一步的实验还表明V. dahliae的上清液单独就能导致叶片的萎焉坏死。为了验证V. dahliae毒素诱导的细胞死亡是否是通过主动调控植物而造成的,我们通过蛋白合成抑制剂(Cycloheximide, CHX)注射烟草叶片,实验表明CHX能有效延迟毒素导致的叶片坏死斑形成。然而ROS抑制剂(Diphenyleneiodonium chloride, DPI)及蛋白酶体抑制剂(Z-Leu-Leu-Leu-al, MG132)并不能阻止毒素导致的叶片坏死。这些结果告诉我们V. dahliae毒素是通过积极调控宿主蛋白质的合成来诱导植物细胞死亡的,但这些调控并不是已经研究发现的活性氧突发或者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26S proteasome system)。此外,V. dahliae毒素能在老叶片上快速导致细胞坏死,而在嫩叶片上则不能,这表明V. dahliae毒素导致的细胞坏死也与叶片的年龄有关。这与V. dahliae导致的叶片萎焉坏死症状是从植株底部的老叶片开始往顶端嫩叶片扩展的病理症状是一致的。4.弱致病V. dahliae侵染棉花后,棉花根部组织的表达谱分析弱致病V. Dahliae菌株侵染棉花后,并不能导致棉花产生明显的病理症状,然而通过PCR能够检测到V. dahliae已经进入棉花幼苗的根与茎中。在表达谱分析前,基于Solexa测序技术对RNA样本质量的要求,而实验室已有的实验方法提取的棉花根部组织RNA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通过比较几种提取方法,我们选择并优化了一种质量可靠的棉花根部组织RNA提取方法。提取V. dahliae侵染72 h后棉花根部组织的RNA样品,通过Solexa测序,以对照组(Control)样品得到的基因表达丰度信息为对照,分析实验组(Treatment)样品基因的相对表达丰度,共有2681个表达上调或下调的差异基因,其中包含1017个上调表达基因与1664个下调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后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包含在4条上调表达通路与3条下调表达通路中。这些上调表达通路包括:1),黄酮(Flavone)与黄酮醇(Flavonol)代谢通路;2),类黄酮类物质(Flavonoid)代谢通路;3),外芪类化合物(Stilbenoid),二芳基庚醇(Diary lheptanoid)及姜辣素(Gingerol)合成代谢途径,这几条通路的产物已经被证明具有抗氧化、抗微生物的性质;4),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外源物质代谢(Metabolism of xenobiotics)通路,该通路参与代谢细胞外有毒物质。下调表达通路包括:1),核糖体(Ribosome)相关通路;2),剪切体(Spliceosome)相关通路,Spliceosome与Ribosome分别参与基因的表达与蛋白翻译过程,这两个通路相关基因的下调表达表明,在V.dahliae的侵染下,植物本身的正常生理功能可能已被破坏,这个结论与棉花被弱致病菌侵染后表现的症状一致(棉花侧根严重坏死);3),甾族化合物(Steroid)代谢通路,该通路代谢产物能促进植物组织分化及生长,然而Steroid通路与病原菌互作的相关报道很少,因此我们使用Realtime-PCR验证该通路中一些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大多数Steroid通路基因表现为临时下调,然后明显上调表达。这个表达变化过程对应棉花根在V. dahliae侵染后的变化(棉花侧根在V. dahliae侵染早期快速坏死,后主根基部又长出一些新侧根)。一个可能的解释是Steroid通路代谢产物促进棉花新根的生长,这对棉花被V. dahliae侵染后的生存至关重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黄萎病菌研究进展
  • 1.1.1 种的分类
  • 1.1.2 生理型划分
  • 1.1.3 棉花黄萎病适宜环境
  • 1.2 黄萎病致病机理
  • 1.2.1 导管堵塞说
  • 1.2.2 毒素说
  • 1.3 棉花抗黄萎病机理
  • 1.3.1 组织结构抗性
  • 1.3.2 生理生化抗性
  • 1.4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1.4.1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 1.4.2 植物亚细胞蛋白质组
  • 1.4.3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 1.5 植物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1.5.1 转录组研究技术
  • 1.5.2 转录组学在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引言
  • 2.1 论文立题依据
  • 2.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棉花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建立
  • 3.1 实验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生化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1.4 相关试剂与缓冲液配方
  • 3.2 实验方法
  • 3.2.1 蛋白质的提取
  • 3.2.2 蛋白质定量与SDS-PAGE电泳
  • 3.2.3 蛋白质双向电泳
  • 3.2.4 凝胶染色及图像采集分析
  • 3.2.5 蛋白质质谱分析与检索
  • 3.2.6 V.dahliae培养与棉花接菌
  • 3.2.7 RNA反转录方法
  • 3.2.8 Realtime-PCR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蛋白提取方法比较
  • 3.3.2 双向电泳
  • 3.3.3 Method D基础上的优化
  • 3.3.4 V.dahliae侵染后棉花叶片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
  • 3.3.5 黄萎病与伤处理诱导原花色素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
  • 3.4 讨论
  • 3.4.1 棉花总蛋白的双向电泳
  • 3.4.2 V.dahliae侵染后,棉花叶片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3.5 小结
  • 第四章 V.dahliae侵染后棉花根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材料
  • 4.1.2 生化试剂
  • 4.1.3 仪器设备
  • 4.1.4 相关试剂与缓冲液配方
  • 4.2 实验方法
  • 4.2.1 V.dahliae接菌
  • 4.2.2 蛋白质提取
  • 4.2.3 蛋白质样品溶解与定量
  • 4.2.4 双向电泳与凝胶染色
  • 4.2.5 图像采集与分析
  • 4.2.6 蛋白质质谱分析与检索
  • 4.2.7 棉花根部活性氧检测
  • 4.2.8 棉花组织死亡细胞检测
  • 4.2.9 毒素及抑制剂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有效可靠的棉花接菌方法
  • 4.3.2 棉花根部组织材料的双向电泳
  • 4.3.3 V.dahliae侵染条件下,棉花根部组织差异蛋白质组学
  • 4.3.3.1 上调表达蛋白
  • 4.3.3.2 临时上调表达蛋白
  • 4.3.3.3 下调表达蛋白
  • 4.3.4 V.dahliae侵染后,棉花微管组织组织中活性氧的积累与细胞坏死
  • 4.3.5 活性氧不是导致细胞坏死的原因
  • 4.3.6 V.dahliae毒素诱导的植物细胞死亡需要启动植物新蛋白质的合成,并且是年龄依赖性的 #544.4 讨论
  • 4.4 讨论
  • 4.4.1 V.dahliae侵染后,棉花根部的差异蛋白质组学
  • 4.4.2 V.dahliae上清毒素的致病及抑制实验
  • 4.5 小结
  • 第五章 弱致病V.dahliae侵染后,棉花根表达谱分析
  • 5.1 实验材料
  • 5.1.1 材料
  • 5.1.2 生化试剂
  • 5.1.3 相关试剂与缓冲液配方
  • 5.2 实验方法
  • 5.2.1 棉花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 5.2.2 平衡酚(pH 5.5)与RNA提取缓冲液配制
  • 5.2.3 RNA提取步骤
  • 5.2.4 改进的试剂盒方法来提取RNA
  • 5.2.5 表达谱分析
  • 5.2.6 RNA反转录方法
  • 5.2.7 Realtime-PCR方法
  • 5.2.8 Realtime-PCR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弱致病型V.dahliae侵染导致棉花幼苗矮小
  • 5.3.2 RNA提取方法的建立
  • 5.3.3 V.dahliae侵染后,棉花根Solexa表达谱分析结果
  • 5.3.4 上调表达通路
  • 5.3.5 下调表达通路
  • 5.4 讨论
  • 5.4.1 真菌孢子可能在致病中发挥作用
  • 5.4.2 Solexa结果
  • 5.4.3 Steroid合成通路基因参与棉花侧根生长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1.1 棉花双向电泳技术建立
  • 6.1.2 棉花根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6.1.3 弱致病V.dahliae侵染棉花后,棉花根部组织差异表达基因
  • 6.2 论文的创新
  • 6.2.1 建立棉花研究的蛋白质组及表达谱实验体系
  • 6.2.2 黄萎病菌胞外毒素通过主动调控植物的蛋白合成导致植物坏死
  • 6.2.3 黄萎病菌弱致病株不会导致棉花萎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甾族化合物代谢调控密切相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缩略词表
  • 附录2 学习期间主持、参加的主要项目和发表的文章
  • 附录3 根差异蛋白质质谱图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4个棉花品种对不同黄萎病菌的抗性差异比较[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10)
    • [2].黄萎病菌毒素联合法鉴定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9)
    • [3].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的序列和表达分析[J]. 棉花学报 2016(06)
    • [4].陆地棉漆酶基因家族鉴定及在黄萎病菌胁迫下的表达分析[J]. 作物学报 2019(12)
    • [5].黄萎病菌致病及植物抗黄萎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01)
    • [6].向日葵黄萎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02)
    • [7].高产棉田枯、黄萎病的综合防治[J]. 农民致富之友 2019(15)
    • [8].不同棉花品种及施钾量对黄萎病抗性生理机制的影响[J]. 棉花学报 2019(01)
    • [9].不同棉区黄萎病菌对4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J]. 中国棉花 2015(08)
    • [10].磁化水处理对棉花枯萎、黄萎病菌的生物效应[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6(04)
    • [11].一个受黄萎病菌诱导的海岛棉功能基因GbVWR的克隆与表达[J]. 作物学报 2016(12)
    • [12].黄萎病菌毒素粗提液对棉花抗性酶的诱导[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12)
    • [13].棉花自毒物质对幼苗生理作用和棉花枯、黄萎病菌丝生长的影响[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2(01)
    • [14].黄萎病菌胁迫下野生茄子托鲁巴姆防卫反应的生理生化分析[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1(07)
    • [15].1株拮抗棉花枯、黄萎病菌的纤维素分解菌筛选[J]. 西北农业学报 2016(11)
    • [16].黄萎病胁迫影响棉花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机理[J]. 棉花学报 2018(02)
    • [17].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展[J]. 作物学报 2012(09)
    • [18].半野生棉抗黄萎病筛选及根系分泌物对黄萎病菌的影响[J]. 棉花学报 2011(05)
    • [19].茄子种质资源对黄萎病的抗性鉴定[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9(01)
    • [20].云南野生茄资源黄萎病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06)
    • [21].内蒙古自治区主栽马铃薯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鉴定[J]. 植物保护学报 2018(06)
    • [22].陆地棉VR018抗黄萎病QTL定位[J]. 江苏农业学报 2018(06)
    • [23].陆地棉PPO基因全基因组鉴定及对黄萎病菌的响应分析[J]. 棉花学报 2017(05)
    • [24].棉花CRVW的克隆与抗黄萎病功能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11)
    • [25].向日葵黄萎病菌拮抗木霉菌的筛选[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26].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型鉴定的主要方法综述[J]. 湖北农业科学 2008(11)
    • [27].新疆棉田土壤黄萎病菌致病类型和微菌核定量分析[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28].黄萎病菌胁迫下棉花根系茉莉酸、水杨酸含量的动态变化[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2)
    • [29].韩国大丽轮枝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英文)[J].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2(01)
    • [30].葡萄黄萎病菌寄主范围测定试验[J]. 农村科技 2017(11)

    标签:;  ;  ;  ;  

    棉花在黄萎病菌侵染早期的蛋白质组及表达谱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