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饲料中矿物质添加量对军曹鱼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郑一民[1](2020)在《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抗氧化、脂肪酸组成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鱼油一直是水产饲料的首选脂肪源,但是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和饲料工业的不断扩大,加之过度捕捞导致海洋渔业资源量不断下降,鱼油产量供不应求,鱼油的价格居高不下,因此,急需寻求和开发新的饲料脂肪源。植物油具有来源广泛、价廉质高和产量大等优点,其富含18碳多不饱和脂肪酸(18 Carbo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C18 PUFAs),容易被鱼类代谢,因此被认为是鱼油的优良替代油。由于海水鱼合成长链多不饱脂肪酸(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LC-PUFAs)的能力缺乏或较弱,而植物油中的LC-PUFAs含量极少,这成为制约植物油替代鱼油关键因素。然而,研究发现,一些广盐性鱼类如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和大西洋鲑(Salmo salar)能够将C18 PUFAs自行合成LC-PUFAs,但不同海水鱼类的合成能力存在差异。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是广盐性、肉食性热带海洋鱼类,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产量高、经济价值高、肉质细嫩且富含PUFAs的特点,被认为是我国南方人工网箱养殖的优良海水鱼种之一。目前,还未研究开发出真正理想的军曹鱼人工配合饲料,因此,有必要深入军曹鱼养殖生物学、营养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系统研究,其中包括对脂肪,尤其是PUFAs和LC-PUFAs的营养、生理、生化学研究。本论文研究了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鱼油、红花油和苏籽油)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和脂肪酸组成及合成LC-PUFAs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购自育苗场的军曹鱼稚鱼经驯化24天后,挑选47日龄、每尾初始体重12.60±0.35g、体长为11.86±0.21 cm的健康活泼幼鱼570尾,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养殖桶(桶容积为400L)38尾。分别用5组不同的饲料投喂:(1)基础饲料(对照组,CO组),(2)基础饲料加6%鱼油(FO组),(3)基础饲料加6%苏籽油(PO组),(4)基础饲料加6%红花油(SO组),(5)基础饲料加3%鱼油和3%红花油(SO+FO组)。饲养周期为12周,于12周取样并测定幼鱼生长、抗氧化、核酸和脂肪酸以及酶基因表达量等指标。主要结果如下:1.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显着提高军曹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成活率(SR)均显着高于(P<0.05)CO组鱼(92.38%),其中FO(100%)和SO+FO组鱼SR(100%)最高。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平均体重(BW)、相对增重率(RWG)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着高于(P<0.05)CO组鱼,其中SO+FO组鱼BW(150±1.90g)、RWG(1091±26.7%)和SGR(2.95±0.05%day-1)最高。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蛋白质效率(PER)显着高于(P<0.05)CO组鱼(1.38±0.03),其中SO+FO组鱼PER(1.74±0.02)最高。SO+FO组鱼的饲料系数(FCR)(1.24±0.03)显着低于(P<0.05)CO(1.56±0.03)组鱼。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肝体系数(HSI)显着高于(P<0.05)CO组鱼(2.26±0.24),其中SO组幼鱼HSI最高(2.68±0.27%)。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粗脂肪和水分含量均显着高于(P<0.05)CO组鱼。2.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不同程度地提高军曹鱼幼鱼的RNA、DNA和RNA/DNA比值。其中SO+FO组鱼肌肉合成RNA最多(239.48±0.79μg mg-1),显着高于(P<0.05)PO(201.19±0.81μg mg-1)、SO(194.86±0.93μg mg-1)和CO(143.44±1.25μg mg-1)组鱼。SO+FO组鱼肌肉的RNA/DNA比值也显着高于(P<0.05)CO、PO和SO组鱼。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鱼肌肉RNA/DNA比值与其SGR呈高度正相关。各组鱼组织器官RNA/DNA比值与相应SGR的相关性大小顺序为:肌肉R2>肝R2>脑R2>血清R2>心脏R2>肾R2。3.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显着提高军曹鱼幼鱼的抗氧化能力。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组织器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着高于(P<0.05)CO组鱼。摄食不同脂肪源各组鱼组织器官的丙二醛(MDA)均显着低于(P<0.05)CO组鱼。4.饲料中脂肪酸组成显着影响鱼体脂肪酸组成,不同脂肪源影响军曹鱼幼鱼的脂肪酸组成,然而影响程度因不同脂肪源而异,同一鱼不同组织器官对同一脂肪源的脂肪酸组成也不同,鱼不同组织器官的∑LC-PUFAs、∑n-6 PUFAs、∑n-3 PUFAs和n-3/n-6 PUFAs相异。5.饲料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肌肉、肝、脑、心脏和肾中Δ6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S2)基因表达影响显着高于(P<0.05)CO组鱼,其中PO和SO组鱼各组织器官的FADS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P<0.05)FO和SO+FO组鱼;饲料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肌肉、肝、脑、心脏和肾中脂肪酸延长酶5(ELOVL5)基因表达的影响显着高于(P<0.05)CO组鱼,且PO>SO>SO+FO>FO,其中PO和SO组幼鱼中ELOVL5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P<0.05)FO和SO+FO组鱼。由此得出结论: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可显着提高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RNA/DNA比值、FADS2和ELOVL5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影响鱼体脂肪酸组成。其中以添加3%鱼油和3%红花油效果最佳,饲料中n-3/n-6 PUFAs的最佳比为0.63。军曹鱼可能具有合成LC-PUFAs的能力,其合成能力与营养、环境有关。本研究既为配制科学合理、安全高效和实用的军曹鱼饲料提供了科学依据,又为军曹鱼人工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安文强[2](2020)在《脂肪源、n-3 HUFA水平及DHA/EPA比值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脂肪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本实验以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广东海洋大学东海岛海洋生物研究基地室内海水养殖系统中分别实施3个养殖实验。旨在研究脂肪源、n-3 HUFA及DHA/EPA水平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组织脂肪酸组成、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其m RNA表达量、免疫力及抗病力的影响。结果如下:1.以白鱼粉、豆粕、小麦谷朊粉为主要蛋白源,并分别以鱼油(FO)、大豆油(SO)、亚麻籽油(LO)、菜籽油(RO)及花生油(PO)为脂肪源,配制成5种等氮(粗蛋白约49%)、等脂(粗脂肪约11%)的实验饲料,分别投喂初重为17.67±0.03 g的石斑鱼幼鱼8周。结果表明:FO组有最大增重率(WG),显着高于SO、RO和PO组(P<0.05),与LO组无显着差异(P>0.05)。各处理组肝脏和肌肉的脂肪酸谱反映了5种饲料的脂肪酸组成特点。FO组有最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LO组肠道脂肪酶、胰蛋白酶及淀粉酶活性最高。FO组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着高于SO、RO和PO组(P<0.05),与LO组无显着差异(P>0.05)。LO组肝脏肉碱酯酰转移酶-1(CPT-1)活性最高,显着高于PO组(P<0.05),但与其它各组无显着差异(P>0.05)。FO组肌肉FAS、CPT-1和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活性最高,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最低。SO组肝脏CPT-1和过氧化物增殖酶体?(PPAR?)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RO和PO组(P<0.05),但与FO组无显着差异(P>0.05);LO组脂蛋白酯酶(LPL)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LO组载脂蛋白-100(Apo B-100)m RNA表达量有最大值,显着高于RO和PO组(P<0.05),但与FO和SO组无显着差异(P>0.05)。FO组肝脏CAT 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SO和RO组(P<0.05),但与LO和PO组无显着差异(P>0.05)。PO组与其它组相比,肝脏toll样受体3(TLR3)、toll样受体22(TLR22)及髓样分化因子88(My D88)m RNA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RO组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1?(IL-1?)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FO组(P<0.05),但与SO和PO组无显着差异(P>0.05)。PO组的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1(TGF-?1)m RNA表达量最低。FO组TGF-?1 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PO组(P<0.05),但与SO、LO和RO组无显着差异(P>0.05)。本实验表明,LO组石斑鱼生长性能与FO组无显着差异;植物油(VOs)完全替代FO会抑制石斑鱼抗氧化能力;PO会加剧炎症反应;SO和LO通过上调肝脏脂肪分解酶基因,提高了脂肪分解代谢能力;LO和RO提高了肠道消化吸收能力。2.通过调整饲料中鱼油和玉米油添加量,配制成6种含n-3 HUFA水平分别为0.65%(对照组)、1.00%、1.35%、1.70%、2.05%和2.40%的等氮(粗蛋白约50%)、等脂(粗脂肪约11%)的实验饲料,分别投喂初重为12.06±0.01 g的石斑鱼幼鱼8周。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n-3 HUFA水平的增加,WG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35%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2.40%组(P<0.05)。1.00%组体粗脂肪含量显着低于1.70%和2.40%组(P<0.05),但与其它各组无显着差异(P>0.05)。肝脏和肌肉的脂肪酸谱反映了饲料脂肪酸组成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血清甘油三酯(TG)的浓度随着饲料n-3 HUFA水平的增加而显着降低(P<0.05)。1.35%组血清总胆固醇(CHOL)显着低于2.05%组(P<0.05),但与其它各组无显着差异(P>0.05)。饲料n-3 HUFA水平显着影响攻毒前血清SOD、CAT、GSH-Px、溶菌酶(LZM)活性和补体C3含量(P<0.05),但对攻毒后血清LZM无显着影响(P>0.05)。攻毒后,血清CAT、GSH-Px、LZM活性和C3含量较攻毒前均明显增加,而SOD则呈相反趋势。1.35%组肝脏FAS活性最低,显着低于1.00%、1.70%和2.40%组(P<0.05),但与对照组和2.05%无显着差异(P>0.05)。在肌肉中,FAS活性随饲料n-3 HUFA的增加而降低,2.05%和2.40%组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CPT-1和HSL的活性分别在饲料n-3HUFA水平为2.05%和1.70%时达到最大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其它各组无显着差异(P>0.05)。2.05%组肝脏CPT-1和2.40%组肝脏Apo B-100 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2.40%组肝脏甘油三脂脂肪酶(ATGL)活性显着高于1.35%和1.70%组(P<0.05)。随着饲料n-3 HUFA水平的增加,肝脏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及过氧化物增殖酶体?(PPAR?)m RNA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在肌肉中,随着饲料n-3 HUFA水平的增加,CPT-1、ATGL及PPAR?m RNA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1.70%和1.35%组达到最大值。攻毒前,2.40%组肠道TLR22和My D88 m RNA的表达量显着增加,2.05%组TNF-?和IL-1?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1.00%和1.35%组;此外,1.70%组肾脏TLR22和IL-1?m RNA表达量显着低于对照组。攻毒后,1.35%组肠道My D88 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1.00%和1.70%-2.40%组,1.70%组TNF-?和IL-1?m RNA表达量最低;1.70%组肾脏IL-10 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各组,而IL-1?m RNA表达量显着低于2.40%组。2.05%组肠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最高。随着饲料n-3 HUFA水平的增加,肠道OTUs数目显着下降(P<0.05)。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及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菌门。n-3 HUFA的添加可使拟杆菌科(Bacteroidales_S24-7_group)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增加。本实验表明,适宜的n-3 HUFA(1.47%-1.70%)可显着提高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抗病力和炎症抑制能力;促进了肝脏和肌肉脂肪分解代谢,抑制了合成代谢,降低了脂肪的沉积;饲料n-3 HUFA水平的增加,可以提高肠道益生菌的丰度,饲料中1.00%和1.35%的n-3 HUFA显着了促进了石斑鱼前肠组织结构完整性。3.通过调整DHA纯化油和EPA纯化油添加量,配制成5种DHA/EPA比值分别为0.77(对照组)、1.31、2.44、3.20和4.10的等氮(粗蛋白约48%)、等脂(粗脂肪约12%)的实验饲料,投喂初重9.87±0.02 g的石斑鱼幼鱼8周。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DHA/EPA比值的增加,WG与SGR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31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4.10组(P<0.05),与其它各组无显着差异(P>0.05)。随着DHA/EPA比值的增加,血清TG含量显着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显着升高(P<0.05)。1.31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最低,显着低于4.10组(P<0.05)。2.44组血清SOD、CAT及GSH-Px的活性显着高于0.77和1.31组(P<0.05)。血清LZM、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免疫球蛋白(Ig M)含量随DHA/EPA比值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2.44和3.20组达到最大值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20和4.10组肝脏CPT-1和G6PD活性显着高于0.77和1.31组(P<0.05)。2.44和3.20组肌肉CPT-1和LPL活性显着高于0.77和1.31组(P<0.05)。2.44组肝脏CPT-1和PPAR?m RNA表达量最高,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20组肝脏FAS m RNA表达量最低,显着低于对照组和1.31组;对照组肝脏ACC?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2.44组肌肉CPT-1 m RNA表达量最高,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1.31组的6GPD m RNA表达量显着低于4.10组(P<0.05)。本实验表明,饲料DHA/EPA比值为2.12时,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有最佳的WG;适宜的DHA/EPA比值(1.31-3.20)可显着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及降低脂肪的过量沉积。
王璞[3](2020)在《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对磷、铁的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一:基于生长和饲料利用率评价大口黑鲈饲料中可消化磷需求量本试验研究了在大口黑鲈的实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磷酸二氢钙(MCP)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鱼体组成、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沉积率、椎骨的钙和磷含量以及血浆钙和磷含量的影响,以评估大口黑鲈饲料磷的最佳需求。配制了六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通过补充MCP(0、5、10、15、20和25 g/kg)使其含有不同水平的可消化磷(5.7、6.7、7.8、8.7、9.3和10.0 g/kg)。每种饲料饲喂三组大口黑鲈幼鱼(初始体重16.5±0.15 g,每组25尾),养殖试验共持续60天。结果表明,随着磷水平的升高,鱼体增重率显着增加,饲料系数,脏体比和肝体比显着降低(P<0.05)。随着磷水平的升高,全鱼的粗灰分,磷和钙含量,磷的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沉积率也显着增加(P<0.05)。当饲料可消化磷分别达到9.3、9.3和7.8 g/kg后,椎骨磷和钙水平以及血浆磷基本达到稳定,不再显着增加(P>0.05)。基于增重率和椎骨磷含量的折线模型分析表明,大口黑鲈的可消化磷需求量分别为8.9和9.6g/kg。综上,在饲料中添加MCP可以改善大口黑鲈的生长和饲料利用率,建议饲料中可消化的磷需求量为8.9 g/kg。试验二:不同磷水平饲料中补充柠檬酸对大口黑鲈的作用效果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柠檬酸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质利用和氮(N)、磷(P)排放的影响。分别配制磷酸二氢钙(MCP)添加量为5、10、15 g/kg的三组饲料(P5,P10,P15),在P5,P10饲料中分别添加10 g/kg的柠檬酸,共5组试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6.0±0.16 g)的大口黑鲈60天。结果显示,随着MCP添加量的增加,大口黑鲈增重率、全鱼粗灰分、全鱼磷、蛋白沉积率、磷沉积率、磷消化率、P排放量、椎骨磷和血浆磷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N排放量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着下降(P<0.05)。在P5饲料中添加柠檬酸,显着提高了鱼体增重率(+5.6%)和血浆磷含量,降低了饲料系数(-0.05)和N排放量(P<0.05),达到了和P10组基本一致的水平(P>0.05);在P10饲料中添加柠檬酸,在数值上改善了生长性能(P>0.05),达到了和P15组基本一致的水平(P>0.05)。此外,在P5,P10饲料中补充柠檬酸,均显着提高了磷消化率,降低了P排放量(P<0.05)。综上所述,在低磷饲料中添加10 g/kg的柠檬酸可改善大口黑鲈生长、提高饲料和磷的利用率。试验三:大口黑鲈对铁需求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铁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营养成分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分别配制铁含量为187.1 mg/kg和104.8 mg/kg的基础实用饲料和半纯化饲料,在两个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无机铁(硫酸亚铁)0、50、100、200、400 mg/kg,制成10组饲料,饲喂体重为13.52±0.15 g的大口黑鲈8周。结果表明,在半纯化饲料和实用饲料中,随铁添加量增加,大口黑鲈增重率、蛋白沉积效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量、血清铁含量和过氧化氢酶含量增加,饲料系数降低(P<0.05),当铁添加量达到100 mg/kg后,上述指标基本达到稳定;根据增重和添加量的折线回归分析,所确定的实用饲料和半纯化饲料中的适宜铁添加量分别是76.6 mg/kg和81.9 mg/kg;此外,实用饲料在生长性能、血红蛋白含量、血清铁含量等方面要显着优于半纯化饲料(P<0.05)。综上,大口黑鲈实用饲料和半纯化饲料中铁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76.6 g/kg和81.9 g/kg,此时饲料中的总铁含量分别为263.7mg/kg和186.7 mg/kg。试验四:大口黑鲈饲料中有机铁的效价评估本试验旨在评估有机铁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效价。配制以酪蛋白和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的半纯化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对照组)分别补充无机铁(硫酸亚铁)50、100和200 mg/kg,有机铁(酵母铁)25、50和100 mg/kg,共7组饲料,饲喂大口黑鲈(13.52±0.15 g)8周。结果表明,添加两种铁源显着影响了增重率,饲料系数,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P<0.05)。饲料中补充无机铁≥50 mg/kg和有机铁≥25 mg/kg,显着提高了增重率,降低了饲料系数;当无机铁的添加量达到100 mg/kg,有机铁的添加量达到50 mg/kg时,血红蛋白含量基本达到稳定,而红细胞的数量则随铁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根据增重率和血红蛋白的回归分析,以FeSO4为铁源时,铁的补充量为92.0-104.5 mg/kg,以有机铁为铁源时,铁的补充量为46.2-51.1 mg/kg。以增重率和血红蛋白为评价指标,有机铁对无机铁的相对生物效价为197%和218%。
于万峰[4](2020)在《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锌和硒需求量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实验饲料分别以硫酸铜(Cu SO4·5H2O)为铜源、硫酸锌(Zn SO4·H2O)为锌源、亚硒酸钠(Na2Se O3)为硒源,通过摄食生长的实验,来探讨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锌和硒的适宜需求量。1.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需求量的研究通过向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Cu SO4·5H2O,配制成铜含量分别为2.86(未添加铜组)、5.72、6.49、7.68、9.71和10.43 mg/kg的6组实验饲料。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25尾卵形鲳鲹幼鱼(初始体重:5.36±0.08 g),饲养62天。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铜可显着提高卵形鲳鲹幼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并能显着降低其饲料系数(P<0.05)。各组间的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以及全鱼和肌肉组成无显着差异(P>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及其碱性磷酸酶活性在6.49 mg/kg组有峰值,并显着高于未添加铜组(P<0.05),而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在6.49 mg/kg组有最低值。饲料中添加适量铜可显着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其铜蓝蛋白的活性(P<0.05),并能显着降低其丙二醛的含量(P<0.05)。饲喂铜含量为6.49 mg/kg的饲料能显着提高卵形鲳鲹幼鱼肝脏和肌肉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其总抗氧化能力(P<0.05)。以特定生长率、血清铜蓝蛋白活性以及肝脏和肌肉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的适宜需求量分别为7.40、7.06、6.44和7.27 mg/kg。2.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锌需求量的研究基础饲料添加不同梯度的Zn SO4·H2O,配制成锌含量分别为38.1(未添加锌组)、47.8、62.6、73.2、95.3和105.0 mg/kg的实验饲料。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初始体重为(5.71±0.08)g的卵形鲳鲹幼鱼25尾,饲养56天。实验结果表明,62.6~105.0 mg/kg组的终末体重和增重率均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 mg/kg组的饲料系数均显着低于未添加锌组(P<0.05)。47.8~105.0 mg/kg组的鱼体灰分含量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mg/kg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均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 mg/kg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和47.8 mg/kg组(P<0.05)。47.8~105.0 mg/kg组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mg/kg组的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和47.8 mg/kg组(P<0.05),73.2~105.0 mg/kg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73.2 mg/kg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mg/kg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和105.0 mg/kg组(P<0.05),47.8~105.0 mg/kg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 mg/kg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和47.8mg/kg组(P<0.05)。以增重率和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锌的适宜需求量分别为57.04和65.95 mg/kg。3.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硒需求量的研究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Na2Se O3,配制成硒含量分别为0.41、0.60、0.73、0.80、0.90和1.12 mg/kg的6种等氮等脂饲料。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初始体重为(15.04±0.20)g的卵形鲳鲹幼鱼25尾,饲养50天。实验结果表明,0.60~1.12 mg/kg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0.41 mg/kg组(P<0.05),0.80~1.12 mg/kg组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0.41 mg/kg组(P<0.05)。各组间的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以及全鱼组成无显着差异(P>0.05)。饲喂硒含量为0.73 mg/kg的饲料能显着提高卵形鲳鲹幼鱼的血清白蛋白含量及其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在0.90 mg/kg组有峰值,并显着高于0.41 mg/kg组(P<0.05)。饲料中各硒添加组的血清和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着高于0.41 mg/kg组(P<0.05),0.73~1.12 mg/kg组的肝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显着高于0.41和0.60 mg/kg组(P<0.05),0.60 mg/kg组的肝脏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有最大值并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喂硒含量为0.73 mg/kg的饲料能显着提高卵形鲳鲹幼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肝脏过氧化氢酶的活性(P<0.05)。0.73~1.12 mg/kg组的全鱼中硒含量显着高于0.41 mg/kg组(P<0.05)。以增重率、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全鱼中硒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硒的适宜需求量分别为0.66、0.82和0.76mg/kg。
郭鑫伟[5](2019)在《饲料蛋白质、糖脂比及铁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营养生理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选取初重为6-9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为研究对象,进行8周的养殖实验,通过评估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饲料蛋白质水平与其生长、血清相关激素和消化酶活性的相关性,探究珍珠龙胆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对其健康生长的影响;评估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生长、饲料利用、血清指标、消化酶活性以及糖脂代谢等指标寻求满足鱼体最大限度利用非蛋白能源进行生长的最佳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比例;评估三种不同铁源、三种不同铜源对珍珠龙胆生长、抗氧化酶活性、组织矿物元素含量以及肠道形态结构等的影响。本文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珍珠龙胆[初始体质量(6.50±0.00)g]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投喂35%、40%、45%、50%、55%和60%蛋白质水平的饲料。结果显示,50%组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55%和60%组血清总蛋白显着高于35%组(P<0.05);50%组血清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INS)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45%组血清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50%组胃蛋白酶活性和肠胰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肠淀粉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在55%和60%组达到最低值。WGR与血清GH之间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以WGR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拟合得出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需要量为51.57%。2、配制糖脂比(carbohydrate to lipid ratios,C/L)分别为0.82、1.03、1.28、1.58、1.94和2.27的6组等氮(蛋白质水平50.27%)等能的饲料投喂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初始体质量7.70±0.05 g),评估其最适饲料糖脂比。结果表明:饲料糖脂比对WGR和SGR无显着影响(P>0.05),随着饲料糖脂比的升高,C/L1.03和C/L1.58组鱼体蛋白保留率(PRR)显着高于C/L2.27组(P<0.05);C/L0.82-C/L1.58组,肌肉总糖随饲料糖脂比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血清葡萄糖(GLU)、胰岛素(INS)随饲料糖脂比升高逐渐上升,而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L)和胰高血糖素(GC)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胃蛋白酶、肠脂肪酶和肝脏淀粉酶活性随着糖脂比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肠淀粉酶随着糖脂比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肝脏己糖激酶(HK)、6-磷酸果糖-1-激酶(PFK-1)随着糖脂比的升高而上升,且在C/L1.94组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丙酮酸激酶(PK)、柠檬酸合酶(CS)随着糖脂比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除C/L1.94组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随着饲料糖脂比的升高逐渐下降。C/L1.03、C/L1.58和C/L1.94组糖原合酶(GSase)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C/L1.58组糖原磷酸化酶(GPase)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C/L1.94组肉碱脂酰转移酶(CPT)、乙酰CoA羧化酶(ACC)、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和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C/L1.58组脂蛋白脂肪酶(LPL)、肝脂酶(HL)活性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以SGR为判定依据,经二次曲线拟合得到,珍珠龙胆石斑鱼最适的糖脂比为1.66。3、本试验旨在研究配合饲料中添加硫酸亚铁(FeSO4)、甘氨酸亚铁(Fe-Gly(II))、羟基蛋氨酸铁(MHA-Fe)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幼鱼生长、形态学指标、抗氧化酶活性、组织矿物元素含量以及肠道形态结构等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9.00±0.49)g的珍珠龙胆270尾,分别饲喂等氮等脂的三种试验饲料。结果表明:不同铁源各组间成活率(SR)、WGR、SGR均无显着差异(P>0.05),MHA-Fe组肥满度(CF)显着高于其余两组(P<0.05);MHA-Fe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高于Fe-Gly(II)组和FeSO4组(P<0.05),MHA-Fe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着低于Fe-Gly(II)组和FeSO4组(P<0.05),FeSO4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着低于Fe-Gly(II)组和MHA-Fe组(P<0.05);MHA-Fe组全鱼、脊椎骨铁(Fe)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珍珠龙胆MHA-Fe组前、中、后肠皱襞高度(PH)显着高于FeSO4组和Fe-Gly(II)组(P<0.05),MHA-Fe组前、中、后肠皱襞宽度(PW)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MHA-Fe组中肠肌层厚度(MT)显着高于Fe-Gly(II)组和FeSO4组(P<0.05)。综合考虑生长、形态学指标、抗氧化酶活性、组织矿物元素含量以及肠道形态结构,MHA-Fe通过提高CAT、T-SOD活性,降低MDA活性从而增强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抗氧化力,并且有利于铁元素的沉积。同时饲料中添加MHA-Fe和Fe-Gly(II)可以改善鱼体肠道健康。4、本试验旨在研究硫酸铜(CuSO4)、甘氨酸铜(Cu-Gly)、羟基蛋氨酸铜(Cu-HMA)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幼鱼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9.00±0.00)g的珍珠龙胆270尾,分别饲喂等氮等脂的三种试验饲料。结果表明:Cu-Gly组和Cu-HMA组WGR、SGR显着高于CuSO4组(P<0.05),Cu-HMA组HSI、脏体比(VSI)显着高于CuSO4组和Cu-Gly组(P<0.05),各组间CF无显着差异(P>0.05);Cu-HMA组和Cu-Gly组脊椎骨铜含量显着高于CuSO4组(P<0.05);CuSO4组血清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着高于Cu-Gly组和Cu-HMA组(P<0.05),且CuSO4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着低于Cu-Gly组和Cu-HMA组(P<0.05),CuSO4组血清铜蓝蛋白(CP)显着高于Cu-Gly组和Cu-HMA组(P<0.05);Cu-HMA组中肠和后肠PH显着高于CuSO4组和Cu-Gly组(P<0.05)。综合考虑生长、形态学指标、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组织矿物元素含量以及肠道形态结构,饲料中添加Cu-Gly和Cu-HMA均能显着改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肠道形态及血清脂质代谢,进而改善生长。
李日美[6](2019)在《低鱼粉饲料添加肌醇、锌对凡纳滨对虾和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营养生理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幼虾和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在低鱼粉条件下分别研究肌醇和锌不同添加量对凡纳滨对虾幼虾和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免疫酶活性、抗氧化性、抗病力及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本论文4个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不同肌醇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及肠道菌群构成影响。本实验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共挑选1280尾均重(0.65±0.01)g健康均匀的凡纳滨对虾幼虾作为实验材料。分别添加不同量0 mg/kg(高鱼粉对照组HC),0 mg/kg(低鱼粉对照组LC),150 mg/kg,300 mg/kg,600 mg/kg,900 mg/kg,1200 mg/kg,2000 mg/kg肌醇制作成8种饲料并命名为HC,LC,150,300,600,900,1200,2000。养殖周期为8 W。实验结果:饲料中添加醇对凡纳滨对虾幼虾存活率无显着影响(P>0.05);HC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着高于LC(P<0.05),饲料系数显着降低(P<0.05);低鱼粉饲料中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在肌醇添加量为1200 mg/kg时达到最大值;当添加量为150 mg/kg时,饲料系数最低为1.46,其它各添加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TP、TG、TC先升高后下降。SOD、PO、T-AOC及C3含量,添加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凡纳滨对虾幼虾全肠OTUs数目,低鱼粉饲料中对照组与添加组无显着差异(P>0.05)。以增重率作为判断依据通过多项式模型得出,饲料中添加1761.5 mg/k g肌醇可显着促进对虾的生长性能,并提高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2.低鱼粉饲料中添加肌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酶活性及肠道菌群构成影响。本实验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共挑选960尾均重(7.40±0.01)g健康均匀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作为实验材料。添加不同量0mg/kg(高鱼粉对照组HC),0 mg/kg(低鱼粉对照组LC),150 mg/kg,300 mg/kg,600 mg/kg,900 mg/kg,1200 mg/kg,2000 mg/kg肌醇分别制作成8种饲料并命名HC,LC,150,300,600,900,1200,2000,养殖周期为8 W。实验结果:增重率150 mg/kg添加组显着高于LC组(P<0.05),其余添加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肌醇添加水平对石斑鱼的SGR、FCR及PER无显着影响(P>0.05)。TG、TC、和HDL-C均显着提高,LDL-C显着降低。肠道菌群结果表明:低鱼粉饲料中前肠中OTUs数目,以1200 mg/kg和2000 mg/kg组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中肠和后肠的OTUs数目,添加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影响(P>0.05)。以增重率作为判断依据通过折线模型得出,饲料中添加214.33 mg/kg肌醇可显着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提高血清和肝脏酶活性。3.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不同量的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抗病力及肠道菌群构成影响。本实验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共挑选1280尾均重(0.45±0.01)g健康均匀的凡纳滨对虾幼虾作为实验材料。投喂添加不同量0 mg/kg(高鱼粉对照组HC),0 mg/kg(低鱼粉对照组LC),20mg/kg,40 mg/kg,60 mg/kg,80 mg/kg,100 mg/kg,150 mg/kg锌分别制作成8种不同的饲料并命名为HC,LC,20,40,60,80,100,150。投喂,养殖周期8 W。实验结果:低鱼粉饲料中,60 mg/kg添加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LC(P<0.05),低于HC(P<0.05);当添加80 mg/kg时,饲料系数最低,其它各组显着低于LC(P<0.05);当添加量为80 mg/kg时,蛋白质效率最高。低鱼粉饲料中血清生化指标TP、TG、T-CHO、HDL-C和LDL-C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锌添加先上升后下降。T-AOC、SOD活性,添加组均显着高于LC(P<0.05)。通过哈维弧菌攻毒实验96 h,低鱼粉饲料中凡纳滨对虾存活率添加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以增重率作为判断依据得出,饲料中添加94.46 mg/kg锌可显着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抗病力。4.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活性、抗病力及肠道菌群构成影响。本实验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共挑选960尾均重(12.00±0.01)g健康均匀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作为实验材料。投喂添加不同量0 mg/kg(高鱼粉对照组HC),0 mg/kg(低鱼粉对照组LC),20 mg/kg,40 mg/kg,60 mg/kg,80 mg/kg,100 mg/kg,150mg/kg锌分别制作成8种不同的饲料并分别命名为HC,LC,20,40,60,80,100,150,养殖周期为8 W。结果表明:低鱼粉饲料中WGR、SGR添加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当添加量为40 mg/kg时,FCR最低,其它各组显着低于LC(P<0.05);而PER的变化规律则与FCR相反。血清T-AOC、SOD活性,在添加20 mg/kg达到最大值。通过肠道菌群分析,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前肠有效OTUs无显着影响(P>0.05);中肠OTUs数目HC显着高于LC(P<0.05),低鱼粉饲料中,20 mg/kg添加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00 mg/kg添加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添加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后肠OTUs数目HC与LC无显着差异(P>0.05),低鱼粉饲料中,对照组显着低于80mg/kg锌添加组(P<0.05),与其余添加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通过哈维弧菌攻毒实验7 d,低鱼粉饲料中添加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以增重率WGR作为判断依据得出,锌最适添加量为22.9 mg/kg。
麻永财,张关荣,李孟孟,陈汉毅,宁丽军,谢帝芝,李远友[7](2019)在《军曹鱼营养需求与饲料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前,养殖鱼类已成为满足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主要来源。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然而,目前饲养军曹鱼仍主要依靠冰鲜杂鱼,特别是大规格鱼的养殖,这严重制约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研发适合不同生长阶段需要的配合饲料非常必要。文章重点总结了军曹鱼对蛋白质、脂肪、氨基酸、脂肪酸、微量营养素等的需求,饲料中鱼粉和鱼油替代研究,饲料添加剂应用及其饲料产业发展现状,以期为军曹鱼营养需求和配合饲料开发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杨原志,聂家全,谭北平,董晓慧,杨奇慧,迟淑艳[8](2016)在《硒源与硒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肝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旨在研究硒源和硒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肝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以确定军曹鱼幼鱼对不同硒源的最适需要量。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3、0.6、0.9和1.2 mg/kg(以硒计)的亚硒酸钠(Se-S)或蛋氨酸硒(Se-Met),配制9种试验饲料(共用对照饲料),饱食投喂初始体重为(22.18±0.35)g的军曹鱼幼鱼10周。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放养30尾试验鱼。结果表明:1)硒水平对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有极显着影响(P<0.01),但对成活率(SR)和饲料系数(FCR)无显着影响(P>0.05);硒源及硒源与硒水平的交互作用对SGR、W GR、FCR和SR均无显着影响(P>0.05)。SGR和W GR随着硒水平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2)硒水平极显着影响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清GSH-Px活性(P<0.01),并显着影响血清GR活性(P<0.05);硒源极显着影响肝脏GR、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MDA含量及血清T-SOD活性(P<0.01);硒源和硒水平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肝脏CAT活性和MDA含量及血清T-SOD活性(P<0.05)。肝脏和血清GSH-Px活性随着硒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稳定趋势,GR活性呈先下降后稳定趋势。2种硒源均在添加量为0.9 mg/kg时有最高的肝脏GSH-Px活性,最低的肝脏GR活性。肝脏CAT活性随着硒水平的升高逐渐升高。3)脊椎骨、全鱼和肝脏硒含量随硒水平的升高而增加。硒源极显着影响脊椎骨硒含量(P<0.01),硒源和硒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着影响肝脏和脊椎骨硒含量(P<0.01)。以蛋氨酸硒和亚硒酸钠为硒源,通过二次回归曲线分析得出饲料硒水平分别为1.29和1.46 mg/kg时军曹鱼幼鱼可以获得最大SGR。以SGR和全鱼硒含量为判据,军曹鱼幼鱼对蛋氨酸硒的生物利用率分别相当于亚硒酸钠的1.20和2.90倍。
陈强,刘泓宇,谭北平,董晓慧,迟淑艳,杨奇慧,章双[9](2016)在《饲料胆固醇对军曹鱼幼鱼生长、血液生化指标及脂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在以豆粕、酪蛋白、鱼粉(质量分数分别为33%、17%、15%)为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0.4%、0.8%、1.2%、1.5%和2.0%的胆固醇,制成6种等氮等能饲料,养殖初始体质量为(24.00±0.19)g的军曹鱼幼鱼(Rachycentron canadum)8周,研究胆固醇对其生长、体成分、血液生化指标和脂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低水平胆固醇对军曹鱼生长有改善作用,而高水平胆固醇对生长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增重率(WGR)(P>0.05)、成活率(SR)(P<0.05)、饲料系数(FCR)(P>0.05)在0.4%组较佳,随添加量的增加,各组幼鱼有增重率、成活率降低,饲料系数增大趋势。幼鱼肝体比、脏体比、肝脏病变率有增大趋势。添加胆固醇后,全鱼、肝脏和肌肉中粗脂肪0-0.4%组有上升趋势,0.4%-2.0%组有下降趋势;鱼体粗蛋白有上升趋势,肝脏中胆固醇有先降后升趋势,但水分和灰分的变化不大(P>0.05)。血清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有上升趋势。肝脏中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有先升后降趋势。在以豆粕为主要蛋白源的饲料中添加少量胆固醇(0.4%组)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军曹鱼幼鱼生长,影响机体脂代谢,但过多添加会抑制生长,并造成肝脏病变。以SR为判据,饲料中军曹鱼对胆固醇最适需要量为0.566%。
刘迎隆[10](2014)在《不同添加量的糖对军曹鱼生长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以初始体重为172.56±0.80g和598.44±4.60g的军曹鱼(Rachycentroncanadum L)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糖添加水平对不同规格的军曹鱼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和糖代谢酶活性以及初始体重为170g的军曹鱼餐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鱼粉为蛋白源,鱼油、豆油、大豆卵磷脂为脂肪源,分别添加0%、6%、12%、18%、24%和30%的小麦淀粉(以微晶纤维素调平)制作成6种等氮(45%)等脂(9.4%)的饲料。实验采用1.5m×1.5m×2.5m浅海网箱养殖,每个处理3个重复,放养密度分别为25尾/箱(170g规格组)和10尾/箱(600g规格组)。每天饱食投喂2次,实验持续10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投饲高糖饲料的处理(24,30%)与低糖饲料的处理(0%)相比具有更高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随着糖添加量的增加,代谢能/摄入能逐渐减少,生长能/摄入能逐渐增大。在初始体重170g处理组中,投饲高糖饲料(24,30%)的处理组全鱼、肝脏以及肌肉脂肪含量显着高于投饲低糖饲料的处理(0%),但在初始体重600g处理组中却没有发现显着差异。随饲料中糖添加量的增加军曹鱼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显着升高。在两个不同的生长阶段,随着糖添加量的增加,军曹鱼对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均显着升高,而其对肠道中总蛋白酶活性无显着差异。在初始体重为170g的处理组中,相较于投饲低糖饲料的处理(0%),投饲高糖饲料的处理(24,30%)军曹鱼肝脏中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肠道中淀粉酶活性以及血糖、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均显着升高,但在初始体重为600g的处理组中上述各指标却没有发现显着差异。综上所述,以SGR和FER为评判指标,170g规格军曹鱼最适糖添加量(小麦淀粉为糖源)为23.14-25.30%;600g规格军曹鱼最适糖添加量为23.24-23.51%,另外,饲料中添加高糖会显着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同时干物质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也随着糖添加量的增加而显着增高。另外,170g规格的军曹鱼高糖饲料组鱼体、肝脏和肌肉中脂肪含量,肝脏中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肠道中淀粉酶活性,以及血糖、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着升高,而对600g规格的军曹鱼影响不显着。2、经过10周养殖实验后,将剩余的170g的军曹鱼留在原来的网箱中,进行饥饿处理后,再饱食投喂之前的饲料,然后在投喂前(0h)和投喂后2h、5h、7h、24h后每个网箱随机选取2尾鱼,并对其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再投喂饲料后各处理组军曹鱼血糖含量均在05h升高,在5h时达到峰值,并显着高于其他时间组,摄食5h后开始下降,7h时基本恢复到投喂前水平;血清总蛋白含量在不同处理组以及同一处理组的不同时间点上均没有显着差异;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在05h显着升高,5h后其含量开始下降,7h时基本恢复到投喂前水平。其中0%、6%和12%组,摄食5h后其甘油三酯含量显着高于摄食前与摄食后7h和24h,而在18%、24%和30%组中,其含量无显着差异;0%淀粉组血清中胆固醇在02h显着升高,2h时达到峰值,在27h呈下降趋势,之后趋于平稳。其他处理组都是在05h升高,5h后开始下降,在7h时基本恢复到投喂前水平。18%30%组,摄食后5h血清中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摄食前与摄食后24h。军曹鱼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05h显着升高,摄食5h后其含量开始下降,7h时基本恢复到投喂前水平,但各组不同时间点间均无显着性差异。而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除在24%添加组中,摄食后5h显着高于摄食前(0h)及餐后24h处理组,其他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170g规格军曹鱼禁食再摄入不同含量的小麦淀粉后其血清中血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随着饲料中糖添加量的增加,其峰值先增加,后趋于平稳。170g规格军曹鱼禁食再摄入一定量的小麦淀粉后其血清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会升高,对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影响不显着。
二、饲料中矿物质添加量对军曹鱼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饲料中矿物质添加量对军曹鱼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抗氧化、脂肪酸组成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脂肪营养概况 |
1.1.1 脂肪的营养生理功能 |
1.1.2 鱼类饲料中的脂肪源 |
1.1.3 脂肪源在鱼类饲料中的应用 |
1.2 PUFAs概述 |
1.2.1 PUFAs的功能 |
1.2.2 PUFAs在体内的合成代谢 |
1.2.3 PUFAs的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
1.3 PUFAs对鱼类的影响 |
1.3.1 PUFAs对鱼类生长、发育和成活的影响 |
1.3.2 PUFAs对鱼类抗氧化的影响 |
1.3.3 PUFAs对鱼类核酸代谢的影响 |
1.3.4 PUFAs对鱼类脂肪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
1.3.5 PUFAs对鱼类脂肪去饱和酶和脂肪酸延长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1.4 鱼类对PUFAs的需求量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特性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鱼 |
2.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
2.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
2.2.4 军曹鱼的饲养与管理 |
2.2.5 样品采集 |
2.2.6 样品分析测定 |
2.2.7 数据计算公式及数理统计 |
2.3 结果 |
2.3.1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发育和成活的影响 |
2.3.2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肝体系数和体成分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RNA/DNA比值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鱼 |
3.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
3.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
3.2.4 军曹鱼的饲养与管理 |
3.2.5 样品采集 |
3.2.6 样品分析测定 |
3.2.7 数理统计 |
3.3 结果 |
3.3.1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肌肉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
3.3.2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肝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
3.3.3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脑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
3.3.4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心脏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
3.3.5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肾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
3.3.6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血清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鱼 |
4.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
4.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
4.2.4 军曹鱼的饲养与管理 |
4.2.5 样品采集 |
4.2.6 样品分析测定 |
4.2.7 数理统计 |
4.3 结果 |
4.3.1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4.3.2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4.3.3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的影响 |
4.3.4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 |
4.3.5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丙二醛(MDA)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脂肪源添加剂对军曹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鱼 |
5.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
5.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
5.2.5 样品采集 |
5.2.6 样品分析测定 |
5.2.7 数理统计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FADS2和ELOVL5 基因表达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实验鱼 |
6.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
6.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
6.2.4 军曹鱼的饲养与管理 |
6.2.5 样品采集 |
6.2.6 样品分析测定 |
6.2.7 数理统计 |
6.3 结果 |
6.3.1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FADS2 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2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ELOVL5 基因表达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专利情况 |
(2)脂肪源、n-3 HUFA水平及DHA/EPA比值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脂肪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鱼类对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
1.3 脂肪和脂肪酸在组织间的转运 |
1.3.1 脂肪的转运 |
1.3.2 脂肪酸的转运 |
1.4 鱼类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研究进展 |
1.4.1 植物油替代鱼油对鱼类生长性能的影响 |
1.4.2 植物油替代鱼油对鱼类脂肪代谢的影响 |
1.4.3 植物油替代鱼油对鱼类免疫功能的影响 |
1.5 鱼类对n-3 HUFA需要量及DHA/EPA比值的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饲料脂肪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组织脂肪酸组成、抗氧化能力、脂肪代谢及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设计及饲料制作 |
2.1.2 养殖管理 |
2.1.3 样品采集 |
2.1.4 分析方法 |
2.1.5 计算公式及数据统计 |
2.2 结果 |
2.2.1 饲料脂肪源对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2 饲料脂肪源对石斑鱼体成分和组织脂肪酸的影响 |
2.2.3 饲料脂肪源对石斑鱼血清生化指标和酶活的影响 |
2.2.4 饲料脂肪源对石斑鱼肝脏抗氧化指标和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
2.2.5 饲料脂肪源对石斑鱼肝脏和肌肉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2.2.6 饲料脂肪源对石斑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2.7 饲料脂肪源对石斑鱼前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
2.2.8 饲料脂肪源对石斑鱼肝脏脂肪代谢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2.2.9 饲料脂肪源对石斑鱼肝脏抗氧化酶及炎症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结论 |
3 饲料n-3HUFA水平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组织脂肪酸组成、抗氧化能力、脂肪代谢及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设计及饲料制作 |
3.1.2 养殖管理 |
3.1.3 样品采集 |
3.1.4 分析方法 |
3.1.5 计算公式及数据统计 |
3.2 结果 |
3.2.1 饲料n-3HUFA对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饲料n-3HUFA对石斑鱼体成分的影响 |
3.2.3 饲料n-3HUFA对石斑鱼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2.4 饲料n-3HUFA对石斑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5 饲料n-3HUFA对石斑鱼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
3.2.6 饲料n-3HUFA对石斑鱼肝脏抗氧化指标和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
3.2.7 饲料n-3HUFA对石斑鱼肝脏和肌肉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3.2.8 饲料n-3HUFA对石斑鱼肝脏和肌肉脂肪代谢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2.9 饲料n-3HUFA对石斑鱼肠道炎症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2.10 饲料n-3HUFA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肾脏炎症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2.11 饲料n-3HUFA对石斑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12 饲料n-3HUFA对石斑鱼前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13 饲料n-3HUFA对石斑鱼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结论 |
4 饲料DHA/EPA比值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组织脂肪酸组成、抗氧化能力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设计及饲料制作 |
4.1.2 养殖管理 |
4.1.3 样品采集 |
4.1.4 分析方法 |
4.1.5 计算公式及数据统计 |
4.2 结果 |
4.2.1 饲料DHA/EPA比值对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2 饲料DHA/EPA比值对石斑鱼体成分及组织脂肪酸的影响 |
4.2.3 饲料DHA/EPA比值对石斑鱼血清生化指标、转氨酶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4.2.4 饲料DHA/EPA比值对石斑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2.5 饲料DHA/EPA比值对石斑鱼肝脏和肌肉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4.2.6 饲料DHA/EPA比值对石斑鱼肝脏和肌肉脂肪代谢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结论 |
5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3)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对磷、铁的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鱼类的磷营养 |
1.1.1 磷对鱼类生长性能的影响 |
1.1.2 磷对鱼体营养物质组成的影响 |
1.1.3 磷对鱼类消化吸收的影响 |
1.1.4 磷对鱼类组织中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
1.1.5 鱼类磷需求量 |
1.1.6 饲料中影响鱼类磷利用的因素 |
1.1.6.1 磷源 |
1.1.6.2 钙磷比 |
1.1.6.3 植酸酶 |
1.1.6.4 酸化剂 |
1.2 鱼类的铁营养 |
1.2.1 铁对鱼类生长性能的影响 |
1.2.2 铁对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1.2.3 铁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2.4 铁对消化吸收的影响 |
1.2.5 铁对矿物元素的影响 |
1.2.6 鱼类对铁的需求量 |
1.3 展望 |
第二章 基于生长和饲料利用率评价大口黑鲈饲料中可消化磷需求量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料 |
2.2.2 试验鱼和饲养管理 |
2.2.3 样品采集 |
2.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4.1 生长指标与形体指标 |
2.2.4.2 营养成分分析 |
2.2.4.3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生长性能 |
2.3.2 全鱼、肌肉营养物质组成 |
2.3.3 营养物质利用率 |
2.3.4 椎骨及血浆钙、磷含量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磷水平饲料中补充柠檬酸对大口黑鲈的作用效果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料 |
3.2.2 试验鱼和饲养管理 |
3.2.3 样品采集 |
3.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2.4.1 生长性能 |
3.2.4.2 营养成分分析 |
3.2.4.3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生长性能 |
3.3.2 全鱼组成以及椎骨磷、血浆磷含量 |
3.3.3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
3.3.4 营养物质沉积率及N、P排放量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大口黑鲈对铁需求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料 |
4.2.2 试验鱼和饲养管理 |
4.2.3 样品采集 |
4.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2.4.1 生长性能 |
4.2.4.2 营养成分分析 |
4.2.4.3 血液学指标 |
4.2.4.4 矿物质含量 |
4.2.5 数据处理 |
4.3 结果 |
4.3.1 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 |
4.3.2 全鱼、肌肉和肝脏常规组成 |
4.3.3 血液指标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大口黑鲈饲料中有机铁的效价评估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料 |
5.2.2 试验鱼和饲养管理 |
5.2.3 样品采集 |
5.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2.4.1 生长性能 |
5.2.4.2 营养成分分析 |
5.2.4.3 血液学指标 |
5.2.4.4 矿物质含量 |
5.2.5 数据处理 |
5.3 结果 |
5.3.1 生长性能 |
5.3.2 体组成 |
5.3.3 血液指标 |
5.3.4 相对生物利用度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锌和硒需求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鱼类对铜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
1.1.1 铜的生理功能 |
1.1.2 铜的吸收与排泄 |
1.1.3 铜的缺乏症 |
1.1.4 海水鱼类对铜的需求量 |
1.2 鱼类对锌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
1.2.1 锌的生理功能 |
1.2.2 锌的吸收与排泄 |
1.2.3 锌的缺乏症 |
1.2.4 海水鱼类对锌的需求量 |
1.3 鱼类对硒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
1.3.1 硒的生理功能 |
1.3.2 硒的吸收与排泄 |
1.3.3 硒的缺乏症 |
1.3.4 海水鱼类对硒的需求量 |
1.4 鱼类对微量元素需求量的评价指标 |
1.5 影响鱼类对微量元素需求量的因素 |
1.6 卵形鲳鲹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需求量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饲料 |
2.1.2 饲养管理 |
2.1.3 样品采集 |
2.1.4 生长指标 |
2.1.5 体成分组成 |
2.1.6 血清生化指标 |
2.1.7 血清抗氧化指标 |
2.1.8 肝脏与肌肉抗氧化指标 |
2.1.9 数据的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2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全鱼与肌肉组成的影响 |
2.2.3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4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2.5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肝脏与肌肉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2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全鱼与肌肉组成的影响 |
2.3.3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4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锌需求量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饲料 |
3.1.2 饲养管理 |
3.1.3 样品采集 |
3.1.4 生长指标 |
3.1.5 体成分组成 |
3.1.6 血清抗氧化指标 |
3.1.7 肝脏抗氧化指标 |
3.1.8 血清生化指标 |
3.1.9 数据的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鱼体组成的影响 |
3.2.3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2.4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2.5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2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鱼体组成的影响 |
3.3.3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4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硒需求量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饲料 |
4.1.2 饲养管理 |
4.1.3 样品采集 |
4.1.4 生长指标 |
4.1.5 体成分组成 |
4.1.6 血清生化指标 |
4.1.7 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 |
4.1.8 全鱼和脊椎骨中硒的沉积 |
4.1.9 数据的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2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鱼体组成的影响 |
4.2.3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4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2.5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2.6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全鱼和脊椎骨中硒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4.3.2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鱼体组成的影响 |
4.3.3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4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3.5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全鱼和脊椎骨中硒含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致谢 |
(5)饲料蛋白质、糖脂比及铁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营养生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石斑鱼营养研究进展 |
1.1.1 石斑鱼的市场前景 |
1.1.2 石斑鱼饲料蛋白及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 |
1.1.3 石斑鱼饲料糖脂比的研究 |
1.1.4 石斑鱼饲料不同铁源、铜源比较的研究进展 |
1.2 珍珠龙胆石斑鱼营养研究进展 |
1.2.1 珍珠龙胆生物学特性 |
1.2.2 珍珠龙胆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国内外营养研究进展 |
1.2.3 珍珠龙胆植物油源替代鱼油的国内外营养研究进展 |
1.2.4 珍珠龙胆饲料添加剂的国内外营养研究进展 |
1.3 评估营养需要量的统计学方法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
2 摄食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与血清激素和消化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
2.1.2 实验用鱼及养殖管理 |
2.1.3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
2.1.4 测定方法 |
2.1.4.1 生长及形体指标的计算 |
2.1.4.2 饲料养分及体成分的测定 |
2.1.4.3 血清生化及血清激素指标的测定 |
2.1.4.4 组织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
2.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2.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及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2.2.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胃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健康生长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
3.1.2 实验用鱼及养殖管理 |
3.1.3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
3.1.4 测定方法 |
3.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形态学和常规指标的影响 |
3.2.2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全鱼、肌肉和肝脏体成分的影响 |
3.2.3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血清指标的影响 |
3.2.4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胃肠肝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5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肝脏糖脂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2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血液指标的影响 |
3.3.3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胃肠肝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4 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肝脏糖脂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4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活性、矿物元素沉积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
4.1.2 实验用鱼及养殖管理 |
4.1.3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
4.1.4 测定方法 |
4.1.4.1 生长及形体指标的计算 |
4.1.4.2 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4.1.4.3 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 |
4.1.4.4 肠道石蜡切片的观察及测定 |
4.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2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体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
4.2.3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2.4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鱼体组织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
4.2.4.1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全鱼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
4.2.4.2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脊椎骨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
4.2.5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肠道结构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
4.3.2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3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矿物元素吸收的影响 |
4.3.4 三种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肠道形态的影响 |
4.4 小结 |
5 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
5.1.2 实验用鱼及养殖管理 |
5.1.3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
5.1.4 测定方法 |
5.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2.1 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5.2.2 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全鱼体成分和脊椎骨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
5.2.3 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2.4 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5.3.2 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抗氧化酶指标的影响 |
5.3.3 三种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肠道形态的影响 |
5.4 小结 |
6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6)低鱼粉饲料添加肌醇、锌对凡纳滨对虾和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营养生理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凡纳滨对虾对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需求的研究 |
1.2 石斑鱼对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需求的研究 |
1.3 肌醇的营养生理作用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
1.4 锌的营养生理作用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
1.5 鱼粉资源的应用优势与存在问题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肌醇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营养生理效应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饲料配方和制作 |
2.1.2 养殖管理 |
2.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1.4 实验指标及公式 |
2.1.5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实验结果 |
2.2.1 低鱼粉饲料中肌醇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和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
2.2.2 低鱼粉饲料中肌醇对凡纳滨对虾幼虾体成分的影响 |
2.2.3 低鱼粉饲料中肌醇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4 低鱼粉饲料中肌醇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影响 |
2.2.5 低鱼粉饲料中肌醇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肝胰腺酶活性影响 |
2.2.6 低鱼粉饲料中肌醇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肠道菌群影响 |
2.3 讨论 |
2.3.1 低鱼粉饲料中肌醇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与体成分影响 |
2.3.2 肌醇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3 肌醇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血清酶影响 |
2.3.4 肌醇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肝胰腺抗氧化能力影响 |
2.3.5 肌醇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肠道菌群结构影响 |
2.4 小结 |
3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肌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营养生理效应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饲料配方和制作 |
3.1.2 养殖管理 |
3.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3.1.4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实验结果 |
3.2.1 肌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肌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
3.2.3 肌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体成分的影响 |
3.2.4 肌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5 肌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血清免疫酶活性影响 |
3.2.6 肌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肝脏酶活性影响 |
3.2.7 肌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肠道菌群结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低鱼粉饲料中肌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2 低鱼粉饲料中肌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3 低鱼粉饲料中肌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免疫酶活性影响 |
3.3.5 低鱼粉饲料中肌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影响 |
3.3.6 低鱼粉饲料中肌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肠道菌群结构影响 |
3.4 小结 |
4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营养生理效应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饲料配方和制作 |
4.1.2 养殖管理 |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2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体成分的影响 |
4.2.3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4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影响 |
4.2.5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肝胰腺抗氧化性影响 |
4.2.6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抗病力的影响 |
4.2.7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肠道菌群结构影响 |
4.3 讨论 |
4.3.1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不同量的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和体成分影响 |
4.3.2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3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4.3.4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肝胰腺抗氧化活性影响 |
4.3.5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抗病力的影响 |
4.3.6 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肠道菌群结构影响 |
4.4 小结 |
5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营养生理效应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饲料配方和制作 |
5.1.2 养殖管理 |
5.1.3 样品采集 |
5.1.5 数据处理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5.2.2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体成分的影响 |
5.2.3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5.2.4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抗氧化酶活性影响 |
5.2.5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肝脏抗氧化能力影响 |
5.2.6 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抗病力的影响 |
5.2.7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肠道菌群结构影响 |
5.3 讨论 |
5.3.1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影响 |
5.3.2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5.3.3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抗氧化酶活性影响 |
5.3.4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影响 |
5.3.5 低鱼粉饲料中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抗病力的影响 |
5.3.6 低鱼粉饲料中肌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肠道菌群结构影响 |
5.4 小结 |
6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硒源与硒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肝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料 |
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
1.3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
1.4 计算公式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硒源和硒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硒源和硒水平对军曹鱼幼鱼肝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3 硒源和硒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组织硒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硒源和硒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硒源和硒水平对军曹鱼幼鱼肝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 硒源和硒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组织硒含量的影响 |
4 结论 |
(9)饲料胆固醇对军曹鱼幼鱼生长、血液生化指标及脂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饲料 |
1.2 实验动物和饲养管理 |
1.3 样品采集和测定 |
1.4 主要计算公式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饲料胆固醇含量对军曹鱼生长和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
2.2 饲料胆固醇水平对军曹鱼全鱼常规成分和肝脏胆固醇、粗脂肪以及肌肉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
2.3 饲料胆固醇水平对军曹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4 饲料中胆固醇含量对肝脏中脂质代谢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饲料胆固醇对军曹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饲料胆固醇对军曹鱼形态学参数的影响 |
3.3 饲料胆固醇对军曹鱼体成分的影响 |
3.4 饲料胆固醇对军曹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5 饲料胆固醇对军曹鱼脂质代谢的影响 |
4 结论 |
(10)不同添加量的糖对军曹鱼生长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1 第一章 综述:鱼类糖营养生理研究及军曹鱼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
1.1 军曹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各营养元素需求研究进展 |
1.1.1 军曹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现状 |
1.1.2 军曹鱼营养需求研究 |
1.2 糖类研究现状 |
1.2.1 影响因素 |
1.2.2 糖在鱼体内的代谢机制 |
1.2.3 鱼类糖代谢与摄食 |
1.2.4 鱼类糖代谢相关激素及调控因子 |
1.2.5 鱼类糖代谢相关代谢酶 |
附图表 |
2 第二章 饲料中不同糖添加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军曹鱼生长代谢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饲料配方与制作 |
2.2.2 实验养殖过程 |
2.2.3 样品收集与分析 |
2.3 结果 |
2.3.1 生长指标、氮收支模型及能量收支模型 |
2.3.2 全鱼及组织组成 |
2.3.3 血清生化指标 |
2.3.4 表观消化率 |
2.3.5 肠道消化酶、肝脏己糖激酶及丙酮酸激酶活性 |
2.4 讨论 |
2.4.1 生长指标、氮收支模型及能量收支模型 |
2.4.2 全鱼及组织组成 |
2.4.3 血清生化指标 |
2.4.4 表观消化率 |
2.4.5 消化酶及糖代谢重要酶活性 |
2.5 结论 |
附图表 |
3 第三章 摄食不同淀粉含量饲料后禁食再投喂对军曹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过程与样品采集 |
3.2.2 实验数据分析 |
3.2.3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附图 |
全文总结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饲料中矿物质添加量对军曹鱼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抗氧化、脂肪酸组成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D]. 郑一民. 广西大学, 2020
- [2]脂肪源、n-3 HUFA水平及DHA/EPA比值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脂肪代谢的影响[D]. 安文强.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3]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对磷、铁的需求研究[D]. 王璞.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4]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锌和硒需求量的研究[D]. 于万峰.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5]饲料蛋白质、糖脂比及铁铜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营养生理功能的影响[D]. 郭鑫伟.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6]低鱼粉饲料添加肌醇、锌对凡纳滨对虾和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营养生理效应研究[D]. 李日美. 广东海洋大学, 2019
- [7]军曹鱼营养需求与饲料研究进展[J]. 麻永财,张关荣,李孟孟,陈汉毅,宁丽军,谢帝芝,李远友. 水生生物学报, 2019(03)
- [8]硒源与硒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肝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J]. 杨原志,聂家全,谭北平,董晓慧,杨奇慧,迟淑艳. 动物营养学报, 2016(12)
- [9]饲料胆固醇对军曹鱼幼鱼生长、血液生化指标及脂代谢的影响[J]. 陈强,刘泓宇,谭北平,董晓慧,迟淑艳,杨奇慧,章双.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6(01)
- [10]不同添加量的糖对军曹鱼生长代谢的影响[D]. 刘迎隆.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