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棉花立枯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疆天山以南棉区棉花病害,红腐病,立枯病,致病力测定
棉花立枯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周扬,吴琼,刘梦丽,白剑宇,李进[1](2017)在《南疆棉区棉花立枯病菌和红腐病菌种间及种内菌株间的致病力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棉花立枯病和红腐病是新疆棉区主要的两种苗期病害,获得强致力菌株,筛选针对两病的抗病品种及防病药剂。【方法】研究用分离自新疆天山以南各棉区的30个立枯丝核菌菌株和30个串珠镰刀菌分别对感病品种(冀棉11)进行人工接种后对上述菌株进行致病力比较。【结果】在两种病原菌间和种内的不同菌株间均存在显着的致病力差异;30个立枯丝核菌菌株中,强致病力菌株有8株,占总数的26.7%;30株串珠镰刀菌菌株中,强致病力菌株有6株,占总数的20%;两种病原菌之间立枯丝核菌的致病力极显着高于串珠镰刀菌;两种病原菌中,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间存在显着的致病力差异,南疆四地中,来源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菌株致病力相对较强,来源于克孜勒苏自治州的菌株致病力相对较弱,同一地区的同一病原的不同菌株间也存在显着的致病力差异。【结论】新疆天山以南棉区立枯丝核菌的致病力极显着地高于串珠镰刀菌;两种病原菌间及种内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间均存在显着的致病力差异。(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井岩[2](2012)在《中国北方棉区棉花立枯病菌融合群鉴定及优势融合群的特异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立枯病是棉花苗期重要的土传真菌病害之一,该病害在棉花苗期发生普遍,尤其是重茬棉田,发病率高达50%-60%,直接影响棉花的密植匀株,间接诱发中后期病害及铃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我国是世界上的产棉大国,2004-2008年间棉花均产量达678.14万吨,占世界原棉年均总产量的27.91%,如何有效的防治棉花立枯病害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河北和河南为代表的北方棉区是我国棉花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的25%以上,棉花立枯病对该地区棉花的危害比较严重,本研究对该地区棉花立枯病菌的融合群类群进行了系统鉴定并对其优势融合类群AG4-HG-Ⅰ进行了特异性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山东、河北和河南叁省采集棉花立枯病标本和土壤各100余份,使用带菌土壤温室中种植棉苗诱发病菌,从诱导发病的植株上再分离病菌,以此作为对一些田间标本采集量不足的补充。对采集到的棉花立枯病病株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方法进行分离,获得198个丝核菌分离物。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多核丝核菌的AG4-HG-Ⅰ、 AG4-HG-Ⅲ融合群以及双核丝核菌的AG-A、AG-F、AG-Fb融合群。其中AG4-HG-Ⅰ是优势融合类群,占分离菌株总数的88.38%,其次是AG4-HG-Ⅲ群,占10.10%,AG-A、 AG-F、AG-Fb各仅有1株。双核丝核菌AG-A、AG-F和AG-Fb融合群是国内首次从棉花植株上分离获得。2.菌株的核相观察显示:双核类的丝核菌细胞核均为2个;多核类的在3个以上。AG4-HG-Ⅰ和AG4-HG-Ⅲ虽然都属于多核类的AG-4融合群,但是两个不同亚群的细胞核数目存在较大差异:AG4-HG-Ⅰ亚群菌株细胞核数目在6-10个之间,AG4-HG-Ⅲ亚群菌株细胞核数目在3-5个之间。3.利用5.8S rDNA-ITS区序列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棉花立枯病菌不同融合群代表菌株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融合群(或亚群)的菌株,序列一致率达98-100%,而不同融合群(或亚群)菌株之间差异较大。说明此基因序列可以对丝核菌不同融合群或亚群的菌株进行有效区分和鉴定。依据本研究测得的16个代表菌株及13个源自GenBank且隶属不同融合群的菌株序列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可以看出,所有供试菌株被分成叁个大组。第一组为多核类丝核菌,包括AG-4融合群的两个亚群即AG4-HG-Ⅰ和AG4-HG-Ⅲ,这两个亚群在进化上关系较近;第二组为两个双核类丝核菌群,为AG-F和AG-Fb两个融合群;第叁组为双核类的AG-A融合群。进一步分析各融合群间的进化关系可以看出,双核类的AG-F和AG-Fb两个融合亚群与多核类的AG-4融合群亲缘关系相近,而同属于双核丝核菌的AG-A与AG-4融合群的进化关系相对较远。4.采用麦粒-土壤接种法对棉花立枯病菌的优势融合类群AG4-HG-I菌株以及分离得到的双核丝核菌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的AG4-HG-I群菌株均有较强的致病性,平均病情指数为55-100,叁个双核丝核菌对棉花幼苗的平均病情指数为12.77。5.用叁个双核丝核菌针对棉花立枯病优势致病群AG4-HG-I进行生防效果测定,用DPS软件对病情指数进行student t值检验。结果表明:叁个双核丝核菌菌株对棉花立枯丝核菌AG4-HG-I融合群菌株的生防效果不明显。6.利用35个ISSR引物对来自不同寄主上的AG4-HG-I融合群菌株(8个),以及12个其他融合群菌株进行ISSR分析。从中选取出8个能对AG4-HG-I群菌株扩增出特异性条带的引物,利用这些引物对各融合群代表性菌株进行ISSR-PCR扩增,将仅对AG4-HG-I融合群特异的片段进行胶回收、测序,并根据测序结果设计出针对AG4-HG-I的特异性引物对。7.用所合成的引物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引物对J6-S和J6-A能针对AG4-HG-I群菌株扩增出特异性片段,所扩增的片段大小为363bp,属于其他融合群的丝核菌菌株没有扩增到任何片段;利用设计的引物分别检测用AG4-HG-I融合群菌株接种的土壤、采自连作棉田的土壤、采自麦田的土壤、灭菌土壤,一次PCR仅在AG4-HG-I融合群菌株接种的土壤中能检测到该特异性条带,其它土壤中没有检测到该特异性条带;采用二次PCR在棉田土壤中也能够扩增出该特异性条带,灭菌的土壤中没有得到此特异性条带,说明此引物对棉田连作土壤中的AG4-HG-I群菌株能进行检测,但检测的灵敏度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玉山江·买买提,郭庆元,迪娜热·甫拉提[3](2007)在《新疆南疆棉花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丝融合群及其营养体亲和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采自南疆主要植棉区的4地(州)18县(市)的棉花立枯病病株上分离得到455个病原分离物,从中鉴定出345个立枯丝核菌(Rhizotonia solani Kühn)菌株。采用菌丝融合性判定方法判明345个立枯丝核菌菌株分属于AG-1,AG-4和AG-5叁个菌丝融合群,其出现频率分别为3.76%,91.88%,4.35%。其中AG-4在所有立枯丝核菌菌株中出现频率最高(91.88%),是南疆棉花立枯丝核菌的优势菌群。营养体亲和性判别结果表明,各菌丝融合群均有营养体亲和群分化,其中判定为AG-4的317个菌株分属于3个营养体亲和群,判定为AG-1的13个菌株和判定为AG-5的15个菌株各自分属于2个营养体亲和群。(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颜思齐,林桂芸,吴帮承,李华荣[4](1993)在《水稻、小麦、玉米纹枯病菌和棉花立枯病菌对小麦的致病力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谷类作物纹枯病和棉花立枯病是重要的土传病害。生产上普遍有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轮、套作的习惯。为澄清上述作物在轮、套作情况下,该等作物的丝核菌病害是否产生交互侵染及其严重程度,作者在重庆,于1984~1986年的两个冬小麦自然生长季节,在长8m的水泥槽(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1993年03期)
李爱贞,柏连阳,李宣铿[5](1992)在《896型棉花复合种衣剂对棉立枯病菌、炭疽病菌和菜缢管蚜的毒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立枯病、炭疽病是我省棉花苗期的主要病害,二者常混合发生,发病严重时可造成缺苗断垄。棉蚜是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造成植株生长缓慢,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针对这一情况,湖南省化工研究院研制开发了896型棉花复合种衣剂(896—B和896—C),用来防治棉苗立(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1992年05期)
棉花立枯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棉花立枯病是棉花苗期重要的土传真菌病害之一,该病害在棉花苗期发生普遍,尤其是重茬棉田,发病率高达50%-60%,直接影响棉花的密植匀株,间接诱发中后期病害及铃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我国是世界上的产棉大国,2004-2008年间棉花均产量达678.14万吨,占世界原棉年均总产量的27.91%,如何有效的防治棉花立枯病害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河北和河南为代表的北方棉区是我国棉花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的25%以上,棉花立枯病对该地区棉花的危害比较严重,本研究对该地区棉花立枯病菌的融合群类群进行了系统鉴定并对其优势融合类群AG4-HG-Ⅰ进行了特异性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山东、河北和河南叁省采集棉花立枯病标本和土壤各100余份,使用带菌土壤温室中种植棉苗诱发病菌,从诱导发病的植株上再分离病菌,以此作为对一些田间标本采集量不足的补充。对采集到的棉花立枯病病株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方法进行分离,获得198个丝核菌分离物。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多核丝核菌的AG4-HG-Ⅰ、 AG4-HG-Ⅲ融合群以及双核丝核菌的AG-A、AG-F、AG-Fb融合群。其中AG4-HG-Ⅰ是优势融合类群,占分离菌株总数的88.38%,其次是AG4-HG-Ⅲ群,占10.10%,AG-A、 AG-F、AG-Fb各仅有1株。双核丝核菌AG-A、AG-F和AG-Fb融合群是国内首次从棉花植株上分离获得。2.菌株的核相观察显示:双核类的丝核菌细胞核均为2个;多核类的在3个以上。AG4-HG-Ⅰ和AG4-HG-Ⅲ虽然都属于多核类的AG-4融合群,但是两个不同亚群的细胞核数目存在较大差异:AG4-HG-Ⅰ亚群菌株细胞核数目在6-10个之间,AG4-HG-Ⅲ亚群菌株细胞核数目在3-5个之间。3.利用5.8S rDNA-ITS区序列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棉花立枯病菌不同融合群代表菌株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融合群(或亚群)的菌株,序列一致率达98-100%,而不同融合群(或亚群)菌株之间差异较大。说明此基因序列可以对丝核菌不同融合群或亚群的菌株进行有效区分和鉴定。依据本研究测得的16个代表菌株及13个源自GenBank且隶属不同融合群的菌株序列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可以看出,所有供试菌株被分成叁个大组。第一组为多核类丝核菌,包括AG-4融合群的两个亚群即AG4-HG-Ⅰ和AG4-HG-Ⅲ,这两个亚群在进化上关系较近;第二组为两个双核类丝核菌群,为AG-F和AG-Fb两个融合群;第叁组为双核类的AG-A融合群。进一步分析各融合群间的进化关系可以看出,双核类的AG-F和AG-Fb两个融合亚群与多核类的AG-4融合群亲缘关系相近,而同属于双核丝核菌的AG-A与AG-4融合群的进化关系相对较远。4.采用麦粒-土壤接种法对棉花立枯病菌的优势融合类群AG4-HG-I菌株以及分离得到的双核丝核菌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的AG4-HG-I群菌株均有较强的致病性,平均病情指数为55-100,叁个双核丝核菌对棉花幼苗的平均病情指数为12.77。5.用叁个双核丝核菌针对棉花立枯病优势致病群AG4-HG-I进行生防效果测定,用DPS软件对病情指数进行student t值检验。结果表明:叁个双核丝核菌菌株对棉花立枯丝核菌AG4-HG-I融合群菌株的生防效果不明显。6.利用35个ISSR引物对来自不同寄主上的AG4-HG-I融合群菌株(8个),以及12个其他融合群菌株进行ISSR分析。从中选取出8个能对AG4-HG-I群菌株扩增出特异性条带的引物,利用这些引物对各融合群代表性菌株进行ISSR-PCR扩增,将仅对AG4-HG-I融合群特异的片段进行胶回收、测序,并根据测序结果设计出针对AG4-HG-I的特异性引物对。7.用所合成的引物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引物对J6-S和J6-A能针对AG4-HG-I群菌株扩增出特异性片段,所扩增的片段大小为363bp,属于其他融合群的丝核菌菌株没有扩增到任何片段;利用设计的引物分别检测用AG4-HG-I融合群菌株接种的土壤、采自连作棉田的土壤、采自麦田的土壤、灭菌土壤,一次PCR仅在AG4-HG-I融合群菌株接种的土壤中能检测到该特异性条带,其它土壤中没有检测到该特异性条带;采用二次PCR在棉田土壤中也能够扩增出该特异性条带,灭菌的土壤中没有得到此特异性条带,说明此引物对棉田连作土壤中的AG4-HG-I群菌株能进行检测,但检测的灵敏度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棉花立枯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周扬,吴琼,刘梦丽,白剑宇,李进.南疆棉区棉花立枯病菌和红腐病菌种间及种内菌株间的致病力比较[J].新疆农业科学.2017
[2].井岩.中国北方棉区棉花立枯病菌融合群鉴定及优势融合群的特异性检测[D].山东农业大学.2012
[3].玉山江·买买提,郭庆元,迪娜热·甫拉提.新疆南疆棉花立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菌丝融合群及其营养体亲和群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7
[4].颜思齐,林桂芸,吴帮承,李华荣.水稻、小麦、玉米纹枯病菌和棉花立枯病菌对小麦的致病力比较[J].植物病理学报.1993
[5].李爱贞,柏连阳,李宣铿.896型棉花复合种衣剂对棉立枯病菌、炭疽病菌和菜缢管蚜的毒力测定[J].湖南农业科学.1992
标签:新疆天山以南棉区棉花病害; 红腐病; 立枯病; 致病力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