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斯花(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镇中心卫生院江苏新沂2214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2-0091-02
【摘要】目的通过对新式剖宫产术技术改进,使剖宫产手术方式得到进一步完善。方法对我院200例需行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别采用新式剖宫产术(100例)对照组及技术改进后剖宫产术(100例)观察组,观察随访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及进食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及术后6个月内腹痛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但Ⅱ组较Ⅰ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及进食时间早,切口愈合好,无切口血肿及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6个月内发生腹痛等肠粘连症状明显减少。结论技术改进后的新式剖宫产术式更加完善,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临床疗效确切及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率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式剖宫产术技术改进临床分析
新式剖宫产术[1,2]是以色列Stark医生发明的剖宫产新技术,和传统剖宫产[3]技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切口血肿、脂肪液化及术后腹痛肠粘连发生率高等情况,我院综合新式和传统剖宫产术式优缺点,进行技术改进,通过对我院2008年6月~2009年3月200例剖宫产患者进行临床对比性研究,发现新式剖宫产改进后临床效果更加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新式剖宫产术100例,观察组采用新式剖宫产技术改进后剖宫产术100例。两组患者在孕产妇年龄(23~42岁)、孕产次数、孕周时间、剖宫产手术指征上无显著性差异。
1.2手术方法
1.2.1对照组参照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及马彦彦主编《新式剖宫产术》采用新式剖宫产术。在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下,取耻骨联合上缘上约2~3cm,下腹部皱线稍偏上反弧形切口,长度约l1~13cm,切开皮肤,钝性撕拉皮下脂肪,切开筋膜层,撕拉腹直肌,显露并剪开腹膜,横向撕开扩大腹膜切口。在腹膜反折中上1/3交界处,切开脏层腹膜及子宫肌层长约2cm,弧形撕开腹膜反折及肌层。胎儿娩出。子宫壁常规注射缩宫素10IU,牵拉脐带,取出胎盘,用干纱布擦净宫腔残留组织及血块。观察宫缩及出血情况,用l号可吸收缝线连续单层毯边缝合子宫全层,不缝合腹膜反折及腹膜,用l号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肌肉筋膜,用4号丝线将皮肤、皮下组织一起褥式缝合3针,5~7日后拆除缝线。缝针间隔处用艾里斯钳对合钳夹皮肤约5分钟后松钳,敷料包扎创口。
1.2.2观察组在麻醉选择、切口选择及胎儿娩出和子宫切口缝合手术步骤上都和Ⅰ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切开的腹膜及手术切口缝合上。子宫缝合好后,用l号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腹膜,关闭腹腔。此后,参考胸外科及普通外科切口缝合方法,用l号可吸收缝线把肌层、筋膜及脂肪层从里向外连续缝合,皮肤切口用4-0可吸收缝线皮内缝合,无需拆线。
1.3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P<0.01为有显著性差异;P<0.05为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无显著差异,但患者在术后肠功能恢复及进食时间、切口发生血肿脂肪液化等手术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内腹痛等肠粘连发生率上有显著差异(P<0.01)或差异性(P<0.05)。见表1。
3讨论
新式剖宫产术是以色列Stark医生来我国介绍的新的剖宫产技术,其采用下腹部反弧形切口,对皮下脂肪组织采取撕拉方法,使该处的血管、神经依靠自身的弹性完整地保留下来,尤其是保留切口两侧较大的腹壁浅静脉,减少了手术出血,缩短了胎儿娩出时间。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旧式)的主要区别是:(1)打开子宫下段腹膜后不需要下推膀胱;(2)子宫创口采用全层可吸收线连续缝合;③不缝合腹膜反折及腹膜,临床效果满意,此种术式很快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4,5]。但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切口发生血肿脂肪液化及术后半年内腹痛等肠粘连情况[6~9]。分析原因:(1)新式剖宫产不缝合腹膜及切口缝合不严密,导致切口存有死腔,使腹腔和切口组织渗液积聚在死腔内,引起切口脂肪组织液化;(2)对切口脂肪组织及肌肉层采取撕拉方法,造成血管挫伤,易引起切口血肿;(3)由于不缝合腹膜,患者活动易引起腹腔肠管游离出腹腔外和腹壁粘连,形成肠粘连,导致术后经常性的腹痛。针对上述原因,我们进行了技术改进,采用连续缝合腹膜及切口组织的方法,消除了切口死腔,缝扎了切口血管,避免了切口血肿及脂肪液化的发生,同时缝合了腹膜关闭了腹腔,不会发生肠管外露腹腔,减少了肠粘连发生率。由于切口严密缝合,还能使患者早下床活动,不用担心切口裂开,促使肠功能尽早恢复。通过临床验证,剖宫产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笔者认为改进后的新式剖宫产技术,克服了一些技术不足,是对新式剖宫产术式的进一步完善,临床效果更加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26.
[2]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M].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5.
[3]苏应宽,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82~886.
[4]刘辉,王大力,李秀杰等.新式剖宫产术300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7):1.
[5]李彩云.新式剖宫产术180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19):80~81.
[6]龙显同,李银川,孙文娟.改良新式剖宫产术124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4l~42.
[7]李佳倪,高素清,周风珍.新式剖宫产术与盆腔粘连的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10):629~630.
[8]陈文梅.改良法新式剖宫产术268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2):3943~3944.
[9]靳银龙.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式与新式剖宫产术式腹腔粘连的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2):11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