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内科学
作者: 苗雅
导师: 张薇
关键词: 糖尿病心肌病,心肌间质纤维化,血小板反应素,转化生长因子,血管紧张素,缬沙坦
文献来源: 山东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背景 心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约80%死于心血管病。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作为一种独立的糖尿病心脏并发症日益引起重视,诊断DCM的三个要素是:(1)明确的长期糖尿病病史可能引起的心脏损伤。(2)存在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异常或其他结构功能损伤的证据。(3)可以排除其他已知的心脏疾病或其他有关疾病引起的心脏损害。DCM发生后,随着心功能的进行性恶化,死亡率很高。近20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在DCM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DCM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仍处在探索中,深入研究DCM的发生机制,探讨阻断DCM发病途径无疑对DCM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DCM的发生涉及多种影响因素。临床研究表明,DCM通常以舒张性心力衰竭为早期表现,即心肌松弛性减低和僵硬度增大,心肌间质纤维化在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无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心肌活检也证实有心肌间质纤维化,因此,心肌间质纤维化在DCM发病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在糖尿病肾脏纤维化和细胞培养实验中证实,血糖可以刺激TSP-1表达升高,而TSP-1是非活性型TGFβ1重要的激活因子,随后激活型的A-TGFβ1可以通过其细胞膜上的受体,将促纤维化信号传递到细胞内,进一步激活Smads蛋白家族,Smads相关蛋白的激活可以调控纤维基质和相关因子的表达。以上这些信号分子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国外可见零散的研究报道,但这一系列因子与DCM心肌间质纤维化的关系,国内外均未见系统的研究报道。
论文目录:
论文Ⅰ GTTS通路与糖尿病心肌病心肌间质纤维化的关系及缬沙坦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论文Ⅱ 糖尿病心肌病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发布时间: 2005-10-17
参考文献
- [1].白藜芦醇通过增加Nrf2表达和转录活性对糖尿病心肌病保护作用的研究[D]. 王冠.吉林大学2018
- [2].富马酸二甲酯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扈馨月.吉林大学2018
- [3].心肌胃促胰酶与糖尿病心肌病变关系的研究[D]. 丛丽.复旦大学2004
- [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D]. 张楠.浙江大学2007
- [5].内质网应激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 李震花.山东大学2008
- [6].胶原蛋白和骨架蛋白及钠/氢交换抑制剂对糖尿病心肌病变的研究[D]. 吴伟.中国医科大学2003
- [7].Inpp5f在糖尿病心肌病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柏丹娜.第四军医大学2015
- [8].调节自噬的活性物质筛选及抗肿瘤和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及机制[D]. 解静.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
- [9].JAK2/STAT3通路对糖尿病心肌病的调节作用及药物的干预效应[D]. 高海洋.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
- [10].Sulforaphane激活并上调Nrf2预防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D]. 白杨.吉林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能量代谢干预对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张峰.华中科技大学2007
- [2].RhoA/Rho激酶信号通路在心肌肥厚及糖尿病心肌病中的作用研究[D]. 关胜江.河北医科大学2009
- [3].黄芪散对糖尿病心肌病变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陈艳芬.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 [4].灯盏花素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D]. 王敏.浙江大学2010
- [5].降糖三黄片干预糖尿病心肌病早期心室重构的作用机理研究[D]. 王慧睿.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 [6].糖尿病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及钙离子调控蛋白基因表达的改变[D]. 周斌全.浙江大学2004
- [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D]. 张楠.浙江大学2007
- [8].葡萄子原花青素对糖尿病大鼠心肌保护机制的研究[D]. 程梅.山东大学2007
- [9].龙芽葱木总皂苷对大鼠早期糖尿病心肌病及糖尿病肾病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奚树刚.吉林大学2007
- [10].内质网应激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 李震花.山东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