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中草药治疗奶牛的疥螨病效果好(论文文献综述)
王占铭,李世杰,菅忆晨,宁长申,菅复春[1](2020)在《抗虫中药及其在防治动物外寄生虫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动物体外寄生虫,如:疥螨、蜱、虱、蝇蛆等,危害动物健康,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抗外寄生虫中药如橘皮、苦参、除虫菊、大风子等单方和擦疥散、明雄散等复方制剂具有安全、高效、不易产生耐药性、对环境友好的特点,而这些中药符合人们对畜禽产品安全无公害的基本要求,在抗外寄生虫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综述抗虫中药及其在外寄生虫病防治中的应用,以期为畜禽外寄生病防控提供参考。
梁悦[2](2020)在《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螨病的临床治疗试验》文中研究表明动物螨病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该病主要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和畜产品质量,增加饲养和治疗成本,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会危害人类健康。前期研究表明,丁香提取物微乳对皮肤、眼结膜无刺激、符合经皮肤给药制剂要求,该制剂对离体兔痒螨具有显着杀螨活性。本研究依据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行了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兔痒螨病的实验性临床试验和扩大性临床试验,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兔痒螨病的实验性临床试验: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自然感染痒螨病兔50只,随机均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丁香提取物微乳高、中、低剂量组(涂擦给药,每天分别4次、2次、1次,连用3 d),伊维菌素药物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另选10只健康兔作为健康对照组。试验第4天时进行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第7、14天时对治疗效果评价,结束时对试验兔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丁香提取物微乳不同剂量治疗后,病兔耳部症状明显改善,痂皮脱落,螨虫数量明显减少,耳部皮肤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层炎性细胞浸润病变明显减轻。高、中剂量组感染程度及评分、虫体减少率,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高、中剂量组效果相当(P>0.05),且治疗有效率和虫体转阴率100%。不同剂量组WBC、Lym、Gra、RBC、HGB等血液学指标,与药物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组的ALT、AST、TP、ALB、CK、CRE等血液生化指标,与疾病对照组比较,ALT、TP、CK、BUN、CRE等,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差异不显着(P>0.05),ALB极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高剂量组AST极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BUN变化无规律。不同剂量组解剖未见明显异常变化,心、肝、脾、肺、肾、胃、肠等脏器系数与疾病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剂量组的心脏系数、高剂量组的胃系数极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高剂量组组织观察未见明显异常。说明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具有显着治疗效果,且使用安全,临床推荐用法用量为:涂擦给药,每天2次,连用3 d。2.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兔痒螨病的扩大性临床试验:自然感染痒螨病兔6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只,分别为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组(涂擦给药,每天2次,连用3 d)和伊维菌素药物对照组。结果表明,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后第14天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评分从3.27±0.77降至0.51±0.71,有效率100%,虫体转阴率93.3%,治疗效果与伊维菌素溶液相当(P>0.05),且未见明显异常表现。说明按临床推荐用法用量,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治疗效果确切,且使用安全。
赵晶,魏凯,闫振贵,彭军,朱瑞良,胡莉萍,闫川,朱书峰,司波,苏坡[3](2018)在《规模化奶牛场常见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控》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奶牛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规模化条件下的奶牛养殖业在追求快速、效益、经济的前提下,也存在一些问题。疾病多发是奶牛养殖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其中,寄生虫病尤其是像球虫病这类隐性感染的消耗性疾病容易让养殖企业忽视或者错诊为一般病症,治疗不及时、不恰当,将损失严重。因而了解奶牛常见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和特点,提高对其防控水平有重要意义。1规模化奶牛场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严作廷,王东升,荔霞,张世栋[4](2011)在《天然植物药物防治家畜螨虫病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螨虫病是引起家畜生产性能下降,影响消化吸收,甚至造成动物死亡,同时也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而家畜螨病主要用化学药物防控,这类药物对生态环境具有不良影响,因此,寻找低毒、高效的天然植物杀螨药物受到人们的关注。作者对植物杀螨药物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5](2011)在《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猪高热病在不少地方经常发生,尤其是高温高湿夏季。
付明哲,宋晓平,吴明明,王小蕊,冯艳[6](2009)在《中药对螨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中药用于治疗螨病具有安全、高效、低毒等特点,从中药筛选杀螨成分,并进行结构改造及临床验证,已成为研制新型杀螨剂的重要途径。论文综述了中药对螨病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东升,严作廷,李世宏,谢家声,梁纪兰[7](2008)在《抗动物外寄生虫中草药研究进展及应用概况》文中指出
阮世良[8](2008)在《蠕形螨感染犬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中西药防治研究》文中指出32只4月龄健康家犬随机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和实验组(分为中西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健康组与感染组分开隔离饲养。以蠕形螨病犬的皮肤刮取物,接种在实验组犬皮肤上,观察感染情况,每组筛选感染强度基本一致(以皮肤变化为准)的6只病犬和6只健康犬为实验动物,进行正式实验。分别在接种后5、10、15、20、25、30、35、40d观察体温、呼吸、脉搏及临床表现,采血进行血液常规检验、淋巴细胞转化、淋巴细胞周期、免疫球蛋白等相关指标的检测;第5、10d进行显微镜检查。在第20d时进行治疗:中药组用肤螨灭涂擦,1次/2d,连续10次;西药组用伊维菌素0.2mg/kg体重,皮下注射,1次/5d,连续4次;中西药组用肤螨灭和伊维菌素联合治疗,观测其疗效。结果表明:1.采用临床感染蠕形螨犬的皮肤刮取物直接接种在实验犬皮肤上,第5d即可表现蠕形螨感染的表现:出现红斑、丘疹、结痂、掉毛、瘙痒等症状。第10d镜检蠕形螨病的感染率高达83.33%(20/24)。但接种后20d感染犬体温、脉搏数、呼吸数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感染犬精神情况良好,饮食正常。除皮肤的明显变化外,未见其他明显临床异常。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蠕形螨寄生于皮肤的毛囊内或皮脂腺内,引起毛囊周围细胞浸润、充血水肿、毛囊角化过度等病理变化。2.蠕形螨感染犬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数均下降,白细胞数在感染后5~10d明显增多(P<0.05或0.01),此后呈现下降趋势。3.蠕形螨感染犬血液淋巴细胞转化OD值逐渐下降,从而降低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感染初期,犬血液淋巴细胞周期G0/G1期值升高,PI值降低,免疫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感染后期,犬血液淋巴细胞周期G0/G1期值降低,PI值升高,免疫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增强。4.蠕形螨感染犬血清中IgG、IgM、IgA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gG、IgM、IgA含量在很小范围内波动,说明蠕形螨感染对犬的体液免疫功能影响不明显。5.以传统西药(伊维菌素0.2mg╱kg体重,皮下注射,1次/5d,连续4次)、自制中药“肤螨灭”(涂擦,1次/2d,连续10次)及二者结合的方法治疗蠕形螨感染犬,给药后20d,中西药组、中药组和西药组治愈率分别为100%、83.33%和50%;总有效率分别为100%、100%、83.33%。停药后30天,中西药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复发率分别为0%、0%和33.33%。6.伊维菌素与“肤螨灭”结合治疗在提高红细胞数和血小板数、血红蛋白含量,提高血液淋巴细胞的转化能力,提高血清IgG、IgM、IgA含量方面略优于单用“肤螨灭”,比单用伊维菌素治疗有明显的优势。中西药组能降低犬血液淋巴细胞周期G0╱G1期值、升高PI值从而提高犬的免疫能力。
阮娜[9](2005)在《杀螨中药筛选与丁香杀螨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化学杀虫杀螨剂的广泛使用带来的严重的“3R”问题(residual残留,resistance 抗性,resurgance 再猖獗)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随着人们健康环保意识的增强,对人畜及环境相对安全、低毒、不致残留、不易产生耐药的天然源药物成为杀螨剂发展的主导方向。为进一步研制和开发新型植物源杀螨活性成分,本研究对200 味中药进行杀螨活性筛选,并对丁香的杀螨活性成分进行追踪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取得了以下结果: 1.具有杀螨活性植物的筛选:采用点滴法离体杀螨试验观察了200 味中药工业酒精提取物对家兔痒螨(P.communis cuniculi)成虫的杀灭活性。试验结果表明,50%浓度的丁香、蓖麻子、枳实、桔叶、预知子、藁本等20 味中药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杀螨活性,均可在2h 以内杀死全部供试螨虫,其中丁香杀螨活性最为突出,平均16min 可杀死全部供试螨虫。2.丁香化学成分预试与杀螨活性部位筛选:采用试管法对中药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的化学成份进行了预试。试验结果表明:丁香中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和酚性物质。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蒸馏水五种溶剂对丁香进行部位提取,采用离体杀螨试验观察各部位提取物的杀螨活性。结果表明:丁香石油醚提取物20min、氯仿提取物105min、乙酸乙酯提取物53min 左右可杀死全部供试螨虫,正丁醇提取物和蒸馏水提取物不具备杀螨活性。其中丁香石油醚提取物杀螨活性最为突出,是丁香的主要杀螨活性部位。3.丁香杀螨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采用硅胶柱层析法,以石油醚:乙酸乙酯溶剂系统梯度洗脱,对丁香石油醚提取物进行分离,得到AF 等6 段混合物,离体杀螨试验发现,C 段混合物具有突出的杀螨活性,50%浓度平均15min可杀死全部供试螨虫。对C 段混合物进行TLC 检查,发现C 段混合物显示3 个Rf 值不同的斑点。采用制备薄层对C 段混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3 种浅黄色油状物I、Ⅱ、Ⅲ,离体杀螨试验表明,纯化物Ⅲ50%浓度溶液平均12min 可杀死全部供试螨虫,杀螨效果明显优于纯化物I、Ⅱ。化合物Ⅲ6h 对兔痒螨的致死中浓度(LC50)测定结果表明,其6h的LC50 为0.1684mg/mL。对化合物Ⅲ理化性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及结构鉴定。结果化合物Ⅲ被鉴定为丁香酚。
管杰崇,染树强,何庆林,陈永霖[10](2002)在《用中草药治疗奶牛的疥螨病效果好》文中指出
二、用中草药治疗奶牛的疥螨病效果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中草药治疗奶牛的疥螨病效果好(论文提纲范文)
(1)抗虫中药及其在防治动物外寄生虫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抗外寄生虫中药 |
1.1 陈皮 |
1.2 苦参 |
1.3 除虫菊 |
1.4 大风子 |
1.5 蒲公英 |
1.6 百部 |
1.7 丁香 |
2 抗外寄生虫中药复方 |
2.1 擦疥散 |
2.2 明雄散 |
2.3 疥癣膏(经验方) |
2.4 杀蜱中药复方 |
3 抗外寄生虫中药商品制剂及其应用 |
4 展望 |
(2)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螨病的临床治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动物螨病及丁香研究进展 |
1.1 动物螨病 |
1.1.1 病原及流行病学 |
1.1.2 临床症状 |
1.1.3 病理变化 |
1.1.4 诊断 |
1.1.5 治疗 |
1.1.6 预防 |
1.2 丁香的研究进展 |
1.2.1 丁香的化学成分 |
1.2.2 丁香的药理作用 |
1.2.3 制剂及应用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的实验性临床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检测指标 |
2.1.4 疗效判定标准 |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的治疗效果 |
2.2.2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2.2.3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4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的治疗效果 |
2.3.2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血液指标的影响 |
2.3.3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脏腑器官组织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扩大临床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检测指标 |
3.1.4 疗效判定标准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规模化奶牛场常见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规模化奶牛场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
1.1 奶牛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
1.2 无明显的季节性 |
1.3 呈现慢性和隐性经过 |
2 奶牛常见的寄生虫病特点及防控措施 |
2.1 奶牛球虫病 |
2.1.1 病原特征 |
2.1.2 流行特点 |
2.1.3 致病作用和症状 |
2.1.4 诊断 |
2.1.5 治疗与预防 |
2.2 奶牛疥螨病 |
2.2.1病原特征 |
2.2.2 流行特点 |
2.2.3 致病作用和症状 |
2.2.4 诊断 |
2.2.5 治疗与预防 |
2.3 奶牛皮蝇蛆病 |
2.3.1 病原特征 |
2.3.2 流行特点 |
2.3.3 致病作用和症状 |
2.3.4 诊断 |
2.3.5 治疗与预防 |
2.4 奶牛弓首蛔虫病 |
2.4.1 病原特征 |
2.4.2 流行特点 |
2.4.3 致病作用和症状 |
2.4.4 诊断 |
2.4.5 治疗与预防 |
3 建议与展望 |
(4)天然植物药物防治家畜螨虫病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味天然植物杀螨剂 |
2 复方植物杀螨剂的应用 |
3 天然植物源提取物杀螨药物的研究 |
4 天然植物杀螨药物防治螨虫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展望 |
(5)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特点 |
2 临床症状 |
3 剖检变化 |
4 预防措施 |
5 治疗方案 |
(6)中药对螨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对螨病的治疗作用 |
1.1 中药复方的治疗作用 |
1.2 单味药的治疗作用 |
2 中药杀螨活性成分的研究 |
3 中药杀螨作用机理的研究 |
4 结语 |
(8)蠕形螨感染犬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中西药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 |
1 皮肤的解剖生理学 |
1.1 表皮 |
1.2 真皮 |
1.3 表皮和真皮交界处 |
1.4 皮肤附属器 |
1.5 皮肤的新陈代谢 |
2 犬皮肤病分类 |
2.1 细菌性皮肤病-脓皮病 |
2.2 真菌性皮肤病 |
2.3 过敏性皮肤病 |
2.4 内分泌紊乱性皮肤病 |
2.5 先天性和遗传性皮肤病 |
2.6 皮肤肿瘤 |
2.7 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病 |
3 蠕形螨病 |
3.1 蠕形螨的形态 |
3.2 蠕形螨的分类 |
3.3 病原和发病机制 |
3.4 流行病学 |
3.5 免疫学 |
3.6 临床症状及诊断 |
3.7 治疗 |
4 本研究的日的与意义 |
蠕形螨感染犬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中西药防治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地点及时间 |
1.2 供试药物 |
1.3 试剂及器材 |
1.4 供试动物及处理 |
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1 临床观察 |
2.2 血液常规指标 |
2.3 皮肤病理切片 |
2.4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
2.5 体液免疫功能 |
2.6 中西药治疗观察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临床检查 |
3.2 血液常规指标 |
3.3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
3.4 体液免疫指标的变化 |
3.5 皮肤病理切片 |
3.6 中西药治疗效果的观察 |
4 讨论 |
4.1 蠕形螨犬模型的建立及感染犬的主要临床表现 |
4.2 蠕形螨感染犬血液指标的变化 |
4.3 蠕形螨感染犬淋巴细胞转化的变化 |
4.4 蠕形螨感染犬淋巴细胞周期的变化 |
4.5 蠕形螨感染犬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
4.6 蠕形螨感染犬皮肤病理组织学变化 |
4.7 犬蠕形螨病的药物防治 |
5 结论 |
附图(皮肤切片显示病理变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杀螨中药筛选与丁香杀螨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动物螨病与丁香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1 动物螨病及其控制的研究现状 |
1.1.1 动物螨病的流行特点及危害 |
1.1.1.1 螨病的流行特点 |
1.1.1.2 螨病的流行性及危害 |
1.1.2 螨病病源学及其诊断方法 |
1.1.2.1 螨病病源学 |
1.1.2.2 螨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 |
1.1.2.3 螨病的诊断方法 |
1.1.3 螨病的防治与控制 |
1.1.3.1 生物防治 |
1.1.3.2 免疫防治 |
1.1.3.3 药物防治 |
1.2 丁香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 |
1.2.1 植物基源 |
1.2.2 化学成分 |
1.2.2.1 挥发油 |
1.2.2.2 黄酮及其甙类 |
1.2.2.3 其它成分 |
1.2.3 药理活性 |
1.2.3.1 抗菌消炎作用 |
1.2.3.2 麻醉止痛作用 |
1.2.3.3 抗血栓作用 |
1.2.3.4 温中止泻作用 |
1.2.3.5 解热降温作用 |
1.2.3.6 保肝利胆作用 |
1.2.3.7 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
1.2.3.8 抗寄生虫作用 |
1.2.3.9 防腐保鲜 |
1.2.3.10 其它作用 |
1.3 小结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植物源中药杀螨活性筛选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2.1 200 种植物源中药提取物杀螨活性初步筛选 |
2.1.2.2 37 种植物源中药提取物体外杀螨效果比较 |
2.2 结果 |
2.2.1 200 种植物源中药提取物杀螨活性初步筛选结果 |
2.2.2 37 种植物源中药提取物体外杀螨效果比较结果 |
2.3 讨论与分析 |
2.3.1 关于植物源杀螨剂 |
2.3.2 丁香的杀虫杀螨活性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丁香化学成分预试验与杀螨活性部位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2.1 丁香化学成分预试验 |
3.1.2.2 丁香杀螨活性部位筛选 |
3.2 结果 |
3.2.1 丁香化学成分预试验 |
3.2.2 丁香杀螨活性部位筛选结果 |
3.3 分析与讨论 |
3.3.1 丁香化学成分预试验 |
3.3.2 丁香杀螨活性部位筛选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丁香杀螨活性成分追踪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2.1 丁香石油醚部位提取物分离 |
4.1.2.2 C 段洗脱物的分离 |
4.1.2.3 化合物Ⅲ体外杀螨活性试验 |
4.1.2.4 化合物Ⅲ的结构鉴定 |
4.2 试验结果 |
4.2.1 石油醚提取物的分离结果 |
4.2.1.1 丁香石油醚提取物TLC 检查结果 |
4.2.1.2 硅胶柱层析分离结果 |
4.2.1.3 柱层析分离物离体杀螨试验结果 |
4.2.2 C 段的分离结果 |
4.2.2.1 制备薄层色谱分离结果 |
4.2.2.2 离体杀螨试验结果 |
4.2.3 化合物Ⅲ体外杀螨活性测定结果 |
4.2.3.1 化合物Ⅲ与丁香酚对照品活性比较试验 |
4.2.3.2 化合物Ⅲ LC_(50) 测定结果 |
4.2.4 化合物Ⅲ的结构鉴定结果 |
4.2.4.1 理化性质检测结果 |
4.2.4.2 TLC 检测结果 |
4.2.4.3 化合物Ⅲ中丁香酚含量测定结果 |
4.2.4.4 化合物Ⅲ结构测定结果 |
4.3 分析与讨论 |
4.3.1 丁香杀螨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 |
4.3.2 丁香的杀螨活性成分的活性研究 |
4.3.3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
4.3.4 化合物Ⅲ结构鉴定 |
4.3.5 丁香酚的杀虫杀螨活性 |
4.4 小结 |
结论 |
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用中草药治疗奶牛的疥螨病效果好(论文参考文献)
- [1]抗虫中药及其在防治动物外寄生虫病中的应用[J]. 王占铭,李世杰,菅忆晨,宁长申,菅复春.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0(05)
- [2]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螨病的临床治疗试验[D]. 梁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规模化奶牛场常见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控[J]. 赵晶,魏凯,闫振贵,彭军,朱瑞良,胡莉萍,闫川,朱书峰,司波,苏坡. 山东畜牧兽医, 2018(01)
- [4]天然植物药物防治家畜螨虫病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J]. 严作廷,王东升,荔霞,张世栋. 中国畜牧兽医, 2011(11)
- [5]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J].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4)
- [6]中药对螨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J]. 付明哲,宋晓平,吴明明,王小蕊,冯艳. 动物医学进展, 2009(12)
- [7]抗动物外寄生虫中草药研究进展及应用概况[J]. 王东升,严作廷,李世宏,谢家声,梁纪兰. 中兽医学杂志, 2008(03)
- [8]蠕形螨感染犬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中西药防治研究[D]. 阮世良. 四川农业大学, 2008(02)
- [9]杀螨中药筛选与丁香杀螨活性成分研究[D]. 阮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10]用中草药治疗奶牛的疥螨病效果好[J]. 管杰崇,染树强,何庆林,陈永霖. 中国奶牛,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