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犯称谓语研究

冒犯称谓语研究

论文摘要

人们在言语活动中用来指人的词语所构成的系统是称谓系统,它包括名称系统和代词系统两大类。称谓系统中的词语有两种用法:指称性用法和称呼性用法。称呼性用法的结果就是称呼语。称谓语是语言现象,它不仅仅是词汇现象,而且是语法现象。冒犯言语和礼貌言语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体;冒犯言语不是一种偏离,而是一种常态;冒犯言行在形式和功能上并非一一对应,冒犯的言行可能实施消极的功能,也可以实施积极的功能。一些表情色彩中性的词语在一定的语境中也能构成冒犯。因此,冒犯称谓语是指发话者有意或无意使用的那些不/礼貌、不/友好、甚至侮辱性的引起受话者情感变化的指称和称呼词语。本文所探讨的是语言体系中音义结合的称谓语以及这些称谓语在言语活动中的指称性和称呼性用法。从方式的角度来看,冒犯称谓语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冒犯称谓语;从动机的角度,可以分为有意和无意冒犯称谓语;从对象的角度,冒犯称谓语可涉及受话者的性别、职业、人种、民族、身心等方面;从程度的角度,可以分为詈称、蔑称、贬称和倨称等。贬称与蔑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二者之间存在中间地带,即某一称谓语可以既是贬称,又是与蔑称。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着眼点不同、指称者和被指称者的社会地位不同、主客观因素介入的不同、词语的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强弱不同等几个方面。詈称就是为了宣泄愤怒、怨恨等情绪而使用的含有以恶言等否定色彩侮辱人的称谓语。与贬称和蔑称一样,它也有常态和变异两种用法。前者指这些称谓语使用时所表示的否定色彩,后者指使用时可表否定色彩以外的感情色彩。在语境中赋予蔑称和贬称以骂意后即可转变为詈称。绰号是本人姓名之外,他人依据名主相貌、姓名、生理或行为等特征所取的、表达取名者思想感情、主观评判的称谓词语。绰号具有以下特点:绰号获取的被动性、绰号的特征突显性、绰号的表情性、使用场合的非正式性、个体专属性、流动性、数量的非唯一性等。蔑称有蔑称词语和蔑称词语的组合两种形式。倨称可分为真实反映了身份的倨称和虚构身份的倨称。构成冒犯的姓名形式主要有:大名、姓名绰号、使用转用名、姓名的指代含义、姓氏﹢排行、乳名,爱称等。通过仿拟形成的冒犯称谓语的方式有:语言单位类型、意义类型、结构类型。冒犯称谓语的特点主要包括:使用的时效性、冒犯程度的差异性、使用的变异性、使用的局限性、语用效果的震撼性、对冒犯的敏感性等。使用的时效性主要体现为某些冒犯称谓语的消亡、语义的降格、感情色彩在不同的时期褒贬色彩不同。冒犯程度的差异性表现为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中,词语的褒贬色彩不同;不同词语的侮辱意味不同;不同的人对某一词语感情色彩的态度不同;对词语感情色彩的误解等。使用的变异性包括功能的变异性、性别角色的变异性以及感情色彩的变异性等几个方面。使用的局限性表现在使用场合、交际形式、使用对象等方面。语境因素对言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语境中进行交际时,不仅仅涉及在理解话语时依据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从已有知识结构中激活的长期记忆内容,还应该包括发话人在言语生成时即对语言和言语选择时对语境的认知和倾向性;同时我们认为三者密不可分,共同促成正确的言语的生成和理解。语境三要素——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对冒犯称谓语之间的转换以及其他类型的称谓语转换成冒犯称谓语时有制约作用,同时人们能动地利用上述语境因素为其交际目的服务,二者共同运作促成话语的建构。冒犯称谓语能实施表情功能、行事取效功能、社会文化功能等。冒犯称谓语能宣泄人的诸如忧伤、悲痛、愤怒、焦虑等情感;能昭示肯定、喜爱、赞扬以及等否定、贬斥、憎恶等情感;能表明交际者之间的群体意识,以及他之间的群体认同;能帮助确认发话者和受话者的身份。冒犯称谓语能实施责备、威胁、警告等言外行为,能获得取效结果。这种取效结果可能是预期的和非预期的,其有效性受语境因素的影响,同时有必要考虑取效结果的时效性和震撼力等。冒犯称谓语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文化。能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冒犯称谓语能体现性差心理、社会心理和认知心理。冒犯称谓语的社会心理包括:禁忌心理、偏见心理、模仿心理等;认知心理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立联想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冒犯称谓语的含义
  • 1.1.1 称谓语的含义
  • 1.1.2 冒犯的含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的主要视角
  • 1.2.2 国外研究的主要视角
  • 1.3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1.3.1 创新点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冒犯称谓语的类型
  • 2.1 冒犯称谓语的分类
  • 2.1.1 方式角度
  • 2.1.2 动机角度
  • 2.1.2.1 称谓语使用不当而无意贬低对方
  • 2.1.2.2 使用尊称称呼自己或己方而造成的无意冒犯
  • 2.1.2.3 使用“简称”但谐音不佳而造成的冒犯
  • 2.1.2.4 使用尊称但忽视观念变化而无意冒犯对方
  • 2.1.2.5 称谓语变换不当造成的无意冒犯
  • 2.1.3 对象角度
  • 2.1.3.1 性别冒犯称谓语
  • 2.1.3.2 职业冒犯称谓语
  • 2.1.3.3 人种冒犯称谓语
  • 2.1.3.4 民族冒犯称谓语
  • 2.1.3.5 身心冒犯称谓语
  • 2.2 冒犯称谓语的界定
  • 2.2.1 蔑称和贬称
  • 2.2.1.1 贬称与蔑称研究的混乱
  • 2.2.1.2 贬称与蔑称的关系
  • 2.2.2 詈称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 2.2.2.1 詈称与詈骂
  • 2.2.2.2 詈称、蔑称与贬称
  • 2.2.3 绰号的界定
  • 2.2.3.1 国内外学者的界定
  • 2.2.3.2 本文的界定
  • 2.3 冒犯称谓语的构成形式
  • 2.3.1 蔑称的构成形式
  • 2.3.1.1 蔑称词语
  • 2.3.1.2 蔑称的组合
  • 2.3.2 倨称的构成形式
  • 2.3.2.1 真实反映了身份的倨称
  • 2.3.2.2 虚构身份的倨称
  • 2.3.3 由姓名构成冒犯的形式
  • 2.3.3.1 大名
  • 2.3.3.2 姓名绰号
  • 2.3.3.3 转用名
  • 2.3.2.4 姓名的指代含义
  • 2.3.3.5 姓氏﹢排行
  • 2.3.3.6 乳名
  • 2.3.3.7 爱称
  • 2.3.4 由仿拟构成的冒犯称谓语的形式
  • 2.3.4.1 语言单位类型
  • 2.3.4.2 意义类型
  • 2.3.4.3 结构类型
  • 第三章 冒犯称谓语的特点
  • 3.1 使用的时效性
  • 3.2 冒犯程度的差异性
  • 3.3 使用的变异性
  • 3.3.1 功能的变异性
  • 3.3.2 性别角色的变异性
  • 3.3.3 感情色彩的变异性
  • 3.3.3.1 名词性尊称变异用法的形式
  • 3.4 使用的局限性
  • 3.5 语用效果的震撼性
  • 3.6 对冒犯的敏感性
  • 第四章 冒犯词语与冒犯话语
  • 4.1 语境研究概述
  • 4.2 语境要素的介入
  • 4.2.1 语言语境
  • 4.2.1.1 搭配的作用,如
  • 4.2.1.2 句型的影响,如
  • 4.2.1.3 基调的调控,如
  • 4.2.2 情景语境
  • 4.2.2.1 交际场合
  • 4.2.2.2 交际对象
  • 4.2.3 文化语境
  • 4.2.3.1 同一文化背景
  • 4.2.3.2 异域文化背景
  • 第五章 冒犯称谓语的功能
  • 5.1 表情功能
  • 5.1.1 情感宣泄功能
  • 5.1.2 情感昭示功能
  • 5.1.3 群体归属功能
  • 5.1.4 身份确认功能
  • 5.2 行事取效功能
  • 5.2.1 行事功能
  • 5.2.2 取效功能
  • 5.3 社会文化功能
  • 5.3.1 文化的正面反映功能
  • 5.3.2 文化的反面标记功能
  • 5.3.3 道德评价功能
  • 第六章 冒犯称谓语的社会文化心理
  • 6.1 冒犯称谓语与性差心理
  • 6.1.1 冒犯绰号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 6.1.1.1 绰号与性别差异
  • 6.1.1.2 冒犯绰号与性别差异
  • 6.1.2 詈称、詈语使用的性别差异
  • 6.1.2.1 詈语使用态度中的性别差异
  • 6.1.2.2 詈语使用频率的性别差异
  • 6.1.2.3 詈语使用强度的性别差异
  • 6.1.2.4 詈语针对对象上的性别差异
  • 6.1.2.5 詈语使用原因的性别差异
  • 6.2 冒犯称谓语的社会心理
  • 6.2.1 禁忌心理
  • 6.2.1.1 姓名是人灵魂的依附体
  • 6.2.1.2 姓氏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 6.2.1.3 姓名是个体尊严的符号
  • 6.2.2 偏见心理
  • 6.2.2.1 性别偏见中的职业
  • 6.2.2.2 性别偏见中的年龄
  • 6.2.2.3 性别偏见中的容貌
  • 6.2.2.4 性别偏见中的性情
  • 6.2.2.5 性别偏见中的角色
  • 6.2.3 模仿心理
  • 6.2.3.1 求新心理
  • 6.2.3.2 求雅心理
  • 6.2.3.3 认同心理
  • 6.3 冒犯称谓语的认知心理
  • 6.3.1 接近联想
  • 6.3.2 相似联想
  • 6.3.3 对立联想
  • 第七章 结语
  • 7.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7.2 冒犯称谓语研究的展望
  • 参考书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绰号:让人欢喜让人忧”班会实录[J]. 中国德育 2019(11)
    • [2].五改绰号[J]. 曲艺 2011(05)
    • [3].自觉与委婉——赵树理绰号叙事的主题意向[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4].从“事件”到“语言用例事件”看绰号的生成机制[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5(06)
    • [5].贪官的绰号[J]. 检察风云 2016(09)
    • [6].中学教师绰号现象的调查与分析[J]. 教师教育论坛 2016(06)
    • [7].“老虎”落马前的绰号与信号[J]. 农家之友 2016(07)
    • [8].阿拉提·阿斯木《时间悄悄的嘴脸》中的人物绰号探究[J]. 名作欣赏 2016(29)
    • [9].落马官员绰号的深层分析[J]. 领导科学 2015(03)
    • [10].绰号寓精神[J]. 秘书工作 2015(04)
    • [11].那些绰号[J]. 出版广角 2015(07)
    • [12].“大胃王”[J]. 作文 2019(01)
    • [13].矿大火爆全网的“江湖绰号”[J]. 求学 2020(37)
    • [14].我的绰号[J].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2018(Z2)
    • [15].历史人物的绰号[J]. 华人时刊 2019(07)
    • [16].杂谈那些历史人物的绰号[J]. 时代邮刊 2019(15)
    • [17].一个绰号闯江湖[J]. NBA特刊 2019(17)
    • [18].本期话题:不文明的绰号[J].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9(Z1)
    • [19].话说绰号[J].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9(11)
    • [20].当班级遭遇绰号风波[J]. 中小学德育 2011(05)
    • [21].让绰号变身[J]. 江西教育 2018(Z2)
    • [22].班级管理,“堵”不如“疏”——由起“绰号”引发的思考[J]. 贵州教育 2010(19)
    • [23].民国文士的绰号[J]. 教师博览 2012(04)
    • [24].民国文士的绰号[J]. 内蒙古教育 2012(07)
    • [25].《三国演义》之人物绰号及其维译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8)
    • [26].“每桶4美元”[J]. 成才之路 2011(32)
    • [27].《水浒全传》中的趣味绰号[J]. 课程教育研究 2012(07)
    • [28].起绰号的烦恼[J]. 小学生导读 2017(11)
    • [29].《水浒传》里的怪异绰号[J]. 读写月报 2017(35)
    • [30].绰号热[J]. 快乐作文 2018(Z3)

    标签:;  ;  ;  ;  ;  ;  ;  ;  

    冒犯称谓语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