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引证法、综述法、历史比较法对卢卡奇的实践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研究了卢卡奇早期和晚期的不同实践观的转变过程,因为卢卡奇早期实践观的系统阐述是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代表的,而晚期的实践观的系统阐述是以《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为代表的,所以我们对卢卡奇实践观的转变的研究也主要基于对这两本著作中的实践观进行分析。在第一章,我们对卢卡奇实践观的研究状况做了一个全面的综述。首先,我们回顾了卢卡奇的生平,对其主要成果做了介绍和总结;然后,我们分别介绍了西方和我国对卢卡奇实践观的研究现状,指出两者对其进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侧重点的区别和联系;在对卢卡奇及其实践观作了总体上的介绍之后,我们详细阐述了卢卡奇实践观的理论来源,分析了其实践观的特点,指出卢卡奇的实践观重视实践的主体性,同时又特别强调实践的优先性;接下来,我们对卢卡奇实践观的理论缺陷做了深入分析,认为把实践的主体性作本体论的解释会导致陷入了唯心主义,只有坚持实践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相统一,才能坚持实践唯物主义而不背离唯物主义。在第二章,我们首先阐述了卢卡奇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并分析了他的实践观的基本特点;然后,我们基于卢卡奇早期的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详细分析了卢卡奇早期实践观;接着,我们又基于卢卡奇晚期的代表作《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详细分析了卢卡奇的晚期的实践观;我们对卢卡奇实践观中的理论缺陷也作了分析。这些工作为后文对卢卡奇早期晚期实践观的转变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第三章,我们详细讨论了卢卡奇的实践观从早期到晚期是怎样转变的。我们首先比较了卢卡奇在两个不同时期的实践观的差异,然后对这种转变的含义作了详细分析,认为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晚期实践观是对早期的超越。早期将实践问题归结为阶级意识问题,无产阶级只有具备了明确的阶级意识,才有可能完成革命任务。后期在重新考察之后,将实践优先性理论转变为了社会存在本体论观念。另外,从物化理论到异化思想的回归,是在对马克思思想的进一步研究后,对自己早期思想的批判和改进。而且,后期对意识形态批判的强调也发展了前期的阶级意识理论,在实践观上超越了前期,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第二,晚期实践观更加倾向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后期认识到实践的主体性应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其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而前期思想在许多地方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后期避免了早期的在本体论上的主体性倾向,强调生产劳动实践的重要性。总体性理论也吸收了马克思的研究成果,重视社会整体实践和资本生产的总过程。晚期对物化和异化二者关系的重新认识更贴近于马克思关于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思想。在第四章中,从写作时代、理论基础和哲学路线等几个角度分析和阐明了卢卡奇实践观转变的原因。首先,青年与晚年的思想历程和经历不同,两部著作的写作时代不同。前者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之后,当时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由于现实条件和理论分歧的原因受到挫折。后者写于二战后,苏联作为社会主义社会联合体,与资本主义西方相抗衡,斯大林主义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其次,前期受到黑格尔哲学的深刻影响,后期对马克思的思想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对黑格尔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最后,晚期将实践主体建立在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改变了早期的实践优先性理论。实践观转变的意义是,前期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后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