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化机理论文-霍东

纳米化机理论文-霍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化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表面纳米化,SMAT,TC4钛合金,低温扩散连接

纳米化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霍东[1](2019)在《表面纳米化TC4钛合金低温扩散连接工艺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合金的密度低、比强度和比刚度高、耐腐蚀性好,并且在高温服役情况下力学性能优良,在航空航天、汽车轻量化、临床医学等方面被广泛的应用。常规的钛合金焊接存在焊接温度高、焊后变形大的缺点,对尺寸精度要求较高产品会严重影响成品合格率。为此,本文采用SMAT方法对TC4钛合金进行表面纳米化处理,制备表面纳米细晶层来实现低温扩散连接,减小扩散焊接过程的变形。首先对SMAT处理工艺参数对表面纳米化的影响进行了表征,探究了表面纳米化对TC4钛合金表面层性能的影响,分析了SAMT方法制备TC4钛合金表面纳米化的机理,确定了最佳的SMAT处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经SMAT处理后TC4钛合金衍射峰发生宽化,处理频率为20Hz,处理时间为2h时,表面层晶粒达到30nm以下,在TC4钛合金表面获得了一层100nm厚的纳米细晶层,内部晶粒大小在20nm到50nm左右。经SMAT处理后的试样相对未经SMAT处理的试样,表面粗糙度值变化不大,变化范围在0.1~0.2μm,表面层的纳米压痕硬度和显微硬度均有所升高。对表面纳米化处理后的试样进行了低温扩散连接实验,探究了表面纳米化处理参数对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探究了扩散连接工艺参数对母材表面纳米化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获得了表面纳米化试样最佳的低温扩散连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TC4钛合金经过表面纳米化处理后提高了界面扩散效率,接头焊合率有所提高,在连接温度750°C、连接时间60min、连接压力9Mpa时获得了最佳力学性能的接头,抗剪强度值为477MPa。同时探究了中间层纳米化对扩散连接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并与母材纳米化的接头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750°C情况下,中间层纳米化的连接时间30min、连接压力7MPa下获得接头的抗剪强度最大值为332MPa。(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艳君[2](2018)在《梯度纳米化镁合金表面强化机制及疲劳失效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随着航空航天、高速列车、武器装备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关键零部件的轻量化、环保化和长寿命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镁合金替代铝合金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镁合金结构件的安全使用性能却成为了制约其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利用超声表面滚压技术对AZ31B镁合金进行处理,并对镁合金表面强化机理、微观尺度力学行为以及疲劳失效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研究。(1)对超声表面滚压处理后镁合金的表面强化机理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变形初始阶段,孪生变形为主要变形机制;随着应变的增加,大量滑移系统被激活,位错和孪晶交替作用;同时,也将诱发产生动态再结晶。多种细化机制协调作用最终实现了材料表面纳米化,挤压态AZ31B镁合金变形层晶粒尺寸最小可以达到17.26 nm,晶粒细化效果十分显着。(2)根据弹塑性幂函数本构模型,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表面处理后挤压态AZ31B镁合金的微观尺度力学行为进行反分析,获得了各梯度纳米化变形层的弹塑性力学性能参数及其弹塑性本构关系,并对各层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预测。最后,获得了适用于UIRP处理后挤压态AZ31B镁合金的晶粒尺寸与力学性能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3)对超声表面滚压处理前后镁合金的疲劳断裂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强化处理后镁合金的疲劳强度从140 MPa提高到180 MPa,提高了28.6%;疲劳断口分析显示处理前后试样的裂纹源位置从最表面转移到次表面,说明处理后AZ31B镁合金表面的应力状态得到了改善,抑制了裂纹的产生。并从表面粗糙度、残余压缩应力、晶粒细化、应变硬化等角度分析其对镁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为提高镁合金疲劳寿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赵博[3](2018)在《高频冲击滚压处理40Cr钢的纳米化机理和综合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40Cr钢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适当的热处理以后能够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常用于轴类、齿轮以及中型塑料模具等机械零部件的制造。但是在工作过程中会以磨损、疲劳损伤、腐蚀等机制引发失效而造成严重后果。本文采用高频冲击滚压设备对40Cr钢进行表面纳米化处理。通过测量高频冲击滚压处理后距表层不同深度的硬度变化、残余压应力的变化、表面粗糙度以及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镜等表征手段对处理后40Cr钢的微观组织进行表征,分析40Cr钢的表面纳米化机理;对比研究分析高频冲击滚压处理前后40Cr钢的磨损量、摩擦系数、磨损形貌以及不同加载载荷下的磨损机制;最后对比研究了对应于3×10~6循环下的高频冲击滚压处理与未处理40Cr钢试样的疲劳强度。主要结论如下:(1)经过超声冲击滚压产生大约100μm左右的硬化层;处理后试样表面与原始试样表面的最大硬度分别是318 HV和185 HV,其表层硬度提高了71.8%,经过高频冲击滚压处理之后,表层的最大残余压应力值为-861 MPa,其有效深度约为1.58 mm,同时表面粗糙度从0.8减少到0.16。位错缠结导致晶粒细化过程、亚晶粒向纳米晶的转化和珠光体迭层结构破坏的现象构成了被加工的40Cr钢的表面纳米化机理。(2)40Cr钢经高频冲击滚压理后,磨损量明显减少,尤其是当加载载荷为50 N时,其磨损量分别是0.7 mg和4.7 mg,未处理40Cr试样的磨损机制随着载荷的增加由微氧化磨损和粘着磨损转变为疲劳磨损,而对去纳米化的试样的磨损机制是氧化磨损和粘着磨损,并未出现疲劳磨损。结果表明,高频冲击滚压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磨损性能。(3)疲劳断口分析表明:对应于3×10~6循环的高频冲击滚压试样与未处理的40Cr钢试样相比其疲劳强度提升了18.4%。断口观察发现疲劳裂纹都萌生于试样的表面,但是经过高频冲击滚压处理后试样的裂纹源数量比未处理试样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赵坤[4](2017)在《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金属材料上,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就表面纳米化技术而言,其主要是指一种把纳米晶材料自身的优异性能和传统的金属材料之间进行融合的新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表面存在的显微结构以及综合性能进行改善,其在发展空间上的前景是比较大的。本文将对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以及其机理作一分析和研究,希望有助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7年17期)

刘杰,戎园波,靳承苏,郝嘎子,肖磊[5](2017)在《基于临界电子激发能研究硝胺炸药纳米化降感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实测记录了硝胺炸药颗粒在电子能作用下开始发生分解变形(在颗粒表面产生裂纹)时的状态,结合Image Pro Plus图形处理软件,计算出了硝胺炸药颗粒开始发生分解变形所需的临界电子激发能。研究结果表明:当颗粒粒径大于10μm时,随着粒径减小,硝胺炸药颗粒临界电子激发能减小;当颗粒粒径小于约10μm后,临界电子激发能随粒径减小而迅速增大;当颗粒粒径减小至约0.5μm时,随着粒径进一步减小,临界电子激发能变化不大。本研究以实测计算的临界电子激发能为基础,可从能量角度解释硝胺炸药纳米化降感机理,对指导纳米硝胺炸药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7年06期)

董超[6](2017)在《超声冲击及再结晶退火对304不锈钢表面组织性能影响及纳米化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声冲击处理作为一种新的表面处理技术,与喷丸强化处理类似,在超声冲击表面处理过程中,高频振动的冲击针作用在材料表面,使得被加工试样表层发生剧烈塑性变形,在表层产生大量的位错、形变孪晶等塑性变形产物。位错与位错之间、孪晶与孪晶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在表层产生位错墙和位错胞,发生形变强化。为了探究超声冲击技术对304不锈钢表面纳米化的机理,利用超声冲击技术对304不锈钢表面进行表面处理,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等分析测试设备,研究在不同冲击道次下不锈钢表面自身纳米化机理,进而分析超声冲击对不锈钢表面及组织的强化机理。实验发现,超声冲击通过在304不锈钢表面产生一层纳米晶来提高其硬度、耐磨性等性能。此外,超声冲击通过在试样表层引入残余压应力来提高其疲劳裂纹扩展性能。冲击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也是强化304不锈钢表面的一种方式。此外,在超声冲击基础上,进行再结晶退火。结果表明,在400℃退火温度条件下,冲击态的304不锈钢发生了再结晶细化,随着退火温度的逐渐升高,304不锈钢表层的晶粒尺寸逐渐变大;表层形变孪晶数目减少,孪晶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减弱。实验发现,材料表层在产生纳米晶组织的同时还产生了残余压应力。表层晶粒塑性变形的方式主要是孪生。材料表层产生大量的位错和形变孪晶,同时发生了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随着形变量的增加,表层的马氏体体积分数增加;表层晶粒尺寸逐渐变小;纳米晶细化层深度、硬度随着冲击道次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超声冲击在材料表层引入了残余压应力,提高了材料的疲劳寿命。再结晶退火后,相比冲击态的304不锈钢试样,材料退火之后的表层硬度明显降低。在400℃左右发生再结晶现象,表层的晶粒尺寸减小。 400℃之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再结晶晶粒开始长大,残余应力逐渐释放;表层的奥氏体含量越来越多,发生了马氏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7-06-30)

黄晶晶[7](2016)在《AZ91D镁合金激光冲击纳米化强化机理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冲击表层纳米化作为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的一种延伸,是激光冲击研究的新领域。它提高了金属材料表层的综合机械性能,特别是金属的强度、微观硬度和抗腐蚀能力等性能。金属的综合机械性能和微观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所以,对金属的综合机械性能在激光冲击强化后的改变以及微观结构变化趋势,以及激光冲击纳米化的形成机制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AZ91D镁合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并研究了激光冲击纳米化对AZ91D镁合金的综合机械性能和表面形貌的影响,表面纳米化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以及AZ91D镁合金的热稳定性能和抗腐蚀性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激光冲击强化,分析了其中的影响因素,并且阐述了晶粒纳米化和晶界、位错的关系;验证了表面纳米化在激光冲击下的可行性,获得了激光冲击AZ91D镁合金的合理工艺参数。(2)分析激光冲击纳米化条件下AZ91D镁合金的表面形貌、粗糙度和显微硬度,并观察了表面的微观组织,总结获得AZ91D镁合金表面纳米化的形成。(3)阐述了激光冲击AZ91D镁合金表面纳米化的机理:激光冲击促使位错在组织内的滑移造成了位错之间的互相缠结,导致应力集中,从而产生了组织内部的机械孪生;材料发生细化的晶粒内部,形成了网状结构的位错胞和大小不一的位错缠结;位错缠结进一步向小角度、取向随机的亚晶界变化,粗大晶粒由此被分化为细小的亚晶粒:在连续吸附位错的基础上亚晶界开始向大角度的晶界转化,纳米晶也随着形成。分析并获得微观演变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宏观硬度的变化是由位错的密度变化和晶粒结构变化引起的。(4)研究表明了AZ91D镁合金表层纳米晶在300°C之前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能。纳米晶的本征结构、合金元素和成分组成、冷作硬化率及晶体缺陷这四大因素使得镁合金在激光冲击后保持良好的热稳定性能。(5)探究了AZ91D镁合金表层纳米晶在3.5%NaCl电解质中的抗腐蚀性能。从宏观和微观形貌方面证明了纳米化后的AZ91D镁合金的抗腐蚀能力获得提升,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抗腐蚀能力的提高原因。(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6-04-01)

李慧敏,李淼泉,刘印刚,刘洪杰[8](2015)在《钛合金表层机械处理的纳米化组织、力学性能与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诱发局部剧烈塑性变形方法是钛合金表层纳米化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表层机械研磨方法、超音速微粒轰击方法、高能喷丸方法和激光脉冲喷丸方法等。通过控制表层机械处理参数可在钛合金表层制备出一定厚度的纳米组织,并沿厚度方向由纳米晶逐渐过渡到基体的粗晶组织;表层纳米组织的形成明显提高了钛合金表层的强度、硬度和抗腐蚀性能等。钛合金的表层纳米化机理受α相和β相含量的影响较大,α相含量为主的钛合金中孪晶分割细化机制占主导地位;β相含量为主的钛合金中位错分割细化机制占主导地位。在总结钛合金表层纳米化近年来取得的进展基础上指出了该技术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裴广玉[9](2014)在《表面纳米化铜低温扩散焊接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扩散焊接技术属于压焊的一种,与传统焊接方式相比,具有焊接接头质量好、焊接温度低、引起组织性能劣化程度小等优点。而且扩散焊接可以实现物理化学性能差别较大的异种材料之间的焊接,甚至可以焊合相互不溶解或在熔焊时会产生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的异种材料,同时因此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表面纳米化技术是一种比较新的表面改性技术,与传统改性技术相比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技术简单、形成的纳米层不易剥落分离、不改变基体状态等。特别是金属材料经表面纳米化后表现出很多优异的性能,比如表面强度、硬度提高;耐腐蚀性和耐磨性提高;疲劳性能改善;表面原子扩散的能力增强等。利用纳米材料的高扩散性,将表面纳米化技术与扩散焊技术相结合,可以得到显着提升材料扩散焊接接头质量的效果。为了论证表面纳米化技术对扩散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本文以纯铜为研究对象,利用表面机械滚压技术对纯铜试样进行表面纳米化处理,并利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万能试验机等测试手段,分析了表面纳米化技术对纯铜表层性能的影响,并从扩散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特征、显微硬度、剪切强度等方面,分析了表面纳米化技术对纯铜扩散焊接接头质量的影响,并通过添加镍中间层来研究镍原子在纯铜试样中的扩散行为。本文首先利用表面机械滚压(SMR)技术,对纯铜试样进行表面纳米化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滚压次数的增加,纯铜表层晶粒逐渐被细化,变形区域也逐渐加深。在处理20次后,纯铜表层的晶粒达到纳米级别,晶粒尺寸从表层至心部呈梯度分布,纯铜试样表层的显微硬度值也显着提高,是基体的1.5倍。通过在300℃、400℃和500℃下分别对未经表面纳米化处理的纯铜母材和经表面纳米化处理的纯铜试样进行扩散焊接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温度下,经过表面纳米化处理的纯铜试样焊缝结合程度好,焊缝接头界面处晶粒较为细小且显微硬度值较高,而且焊接接头的剪切强度明显高于未经表面纳米化处理的纯铜母材试样的。随着温度从300℃升到400℃,两种试样的剪切强度都有所增高,但500℃时,由于组织劣化,剪切强度不再增加,甚至有所下降。添加镍中间层后,300℃时,镍中间层中铜镍原子的相互扩散很少,随着温度的升高,镍中间层逐渐消失,500℃时,铜镍原子的相互扩散更加充分。(本文来源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期刊2014-12-01)

金磊[10](2014)在《β钛合金生物活性涂层和表面自身纳米化制备、形成机理及耐蚀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β钛合金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比强度和低弹性模量成为目前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作为生物惰性材料,p钛合金植入后与新生骨之间难以实现骨性结合,同时,其长期在人体内环境下使用还存在着表面遭受腐蚀的可能,因此,对p钛合金进行表面改性是目前研究这类材料的关键。为进一步改进涂层结合力和提高耐蚀性,本论文研究在新型表面改性工艺下p钛合金表面改性层制备、生物活性与耐蚀性能,为p钛合金在临床上的应用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本论文以亚稳β型Ti-30Nb-8Zr-0.8Fe (TNZF)钛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预阳极氧化(AO)+微弧氧化技术(MAO)相结合的方法改善表面多孔层的组织结构,通过减少致密层孔隙率的方法达到提高耐腐蚀性能的目的;采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技术将合金表层晶粒原位细化至纳米量级。通过XRD、OM、SEM、TEM等分析测试方法考察TNZF钛合金表面改性层的组织与微观结构特征,探讨表面改性层的形成机制;并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及极化曲线分析,揭示表面改性层的耐腐蚀机理。研究了MAO电压对含Ca、P多孔氧化膜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及成膜机理。结果表明,随电压升高,氧化膜微孔尺寸增大,Ca/P比增加,当电压达到350 V时,出现α-TCP相,并随电压升高,α-TCP相增加。电压达到450 V后,氧化膜表面出现熔融烧蚀,粗糙度下降。最佳MAO电压为400 V。MAO成膜机制如下:最初为阳极氧化生成钝化膜阶段;随后钝化膜被击穿,微小放电通道形成,Ca2+、PO43-离子主要以扩散机制形成非晶相;直至微弧放电阶段,火花放电瞬时产生高温使基体熔融气化向外喷溅,形成多孔的氧化膜外层,同时未熔融基体被高温氧化,氧原子向内扩散形成致密内氧化层,当电压大于350 V时,Ca2+、PO43离子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新的物质即α-TCP相。MAO膜层在0.9%NaCl溶液中,自腐蚀电位随电压升高向正向移动,并且阻抗值显着增大。在400 V电压下生成的MAO膜层在人体模拟液中浸泡10h后即有HA生成,浸泡1d后,氧化膜表面已基本被HA覆盖,这是由于氧化膜中含有少量的α-TCP相,能够在模拟液环境中诱导生成HA。阻抗谱显示,HA涂层阻碍腐蚀性介质在溶液和膜层之间扩散和迁移,具有良好的隔绝渗透作用。通过40 V预阳极氧化的方法,在TNZF合金表面生成约0.5μm厚的非晶态氧化物薄膜。AO+MAO与MAO氧化膜外层形貌与成分无明显差异,但氧化膜内层致密性升高、厚度增大,其原因可归结为:一、在前两个阶段形成的更厚的氧化膜阻挡了基体熔融产物向外喷射。由于降温速度较慢,熔融产物在氧化膜内部与基体界面处流动,均匀的堵塞放电通道底部。二、在膜层与基体界面处发生熔融喷射的同时,扩散过程也在不断进行。高温高压下氧向基体内部扩散形成渗氧层,最终演变成致密氧化层。由于AO+MAO能够提升致密层的质量,使致密层更为厚实均匀,从而明显提高了膜层在0.9%Na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通过SMAT方法在TNZF合金表面生成一定厚度的纳米晶层,研究了bcc结构β相的纳米化机制。结果表明,经SMAT 10min后产生约15μm厚,尺寸为20-50 nm的纳米晶层,且随着处理时间延长,纳米晶层厚度增加,在60min后趋于稳定,达到约30μm。同时,纳米晶由弥散分布逐渐聚合形成大尺寸纳米团簇。SMAT处理后表面显微硬度显着增加。合金经SMAT后侧面变形区由表及里可分为纳米晶区,严重变形区(以高密度位错为主)和中等变形区(以较低密度位错和形变孪晶为主)。表面纳米晶形成机制为:在强变形条件下,晶粒内部主、次滑移系开动造成大量位错增殖,高密度位错不断切割基体使晶粒碎化形成大量不规则小“碎块”。此后,位错密度继续增加造成弹性应变能增大,为降低系统能量,某些“碎块”优先发生晶格转动演变成纳米晶,同时在先形成的大尺寸纳米晶内部,大量位错使晶格发生倾转和弯曲,大尺寸纳米晶进一步碎化形成更小尺寸的纳米晶,最终形成随机取向的等轴纳米晶粒。TNZF合金纳米晶表面在0.9% NaCl溶液和0.2% NaF溶液中的电化学研究表明,低频阻抗值明显增加,相角在更宽的频率范围内接近90。,容抗弧曲率半径显着增大,自腐蚀电位正向移动,自腐蚀电流密度显着降低,耐蚀性能得到显着改善。其原因是纳米化后表面反应活性的增加使合金表面易于快速形成均匀致密的钝化层,起到良好的隔绝渗透作用,耐孔蚀能力大大增加。(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4-11-01)

纳米化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随着航空航天、高速列车、武器装备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关键零部件的轻量化、环保化和长寿命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镁合金替代铝合金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镁合金结构件的安全使用性能却成为了制约其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利用超声表面滚压技术对AZ31B镁合金进行处理,并对镁合金表面强化机理、微观尺度力学行为以及疲劳失效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研究。(1)对超声表面滚压处理后镁合金的表面强化机理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变形初始阶段,孪生变形为主要变形机制;随着应变的增加,大量滑移系统被激活,位错和孪晶交替作用;同时,也将诱发产生动态再结晶。多种细化机制协调作用最终实现了材料表面纳米化,挤压态AZ31B镁合金变形层晶粒尺寸最小可以达到17.26 nm,晶粒细化效果十分显着。(2)根据弹塑性幂函数本构模型,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表面处理后挤压态AZ31B镁合金的微观尺度力学行为进行反分析,获得了各梯度纳米化变形层的弹塑性力学性能参数及其弹塑性本构关系,并对各层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预测。最后,获得了适用于UIRP处理后挤压态AZ31B镁合金的晶粒尺寸与力学性能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3)对超声表面滚压处理前后镁合金的疲劳断裂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强化处理后镁合金的疲劳强度从140 MPa提高到180 MPa,提高了28.6%;疲劳断口分析显示处理前后试样的裂纹源位置从最表面转移到次表面,说明处理后AZ31B镁合金表面的应力状态得到了改善,抑制了裂纹的产生。并从表面粗糙度、残余压缩应力、晶粒细化、应变硬化等角度分析其对镁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为提高镁合金疲劳寿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化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霍东.表面纳米化TC4钛合金低温扩散连接工艺及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张艳君.梯度纳米化镁合金表面强化机制及疲劳失效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8

[3].赵博.高频冲击滚压处理40Cr钢的纳米化机理和综合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8

[4].赵坤.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及机理研究[J].明日风尚.2017

[5].刘杰,戎园波,靳承苏,郝嘎子,肖磊.基于临界电子激发能研究硝胺炸药纳米化降感机理[J].中国材料进展.2017

[6].董超.超声冲击及再结晶退火对304不锈钢表面组织性能影响及纳米化机理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

[7].黄晶晶.AZ91D镁合金激光冲击纳米化强化机理及其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6

[8].李慧敏,李淼泉,刘印刚,刘洪杰.钛合金表层机械处理的纳米化组织、力学性能与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5

[9].裴广玉.表面纳米化铜低温扩散焊接机理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4

[10].金磊.β钛合金生物活性涂层和表面自身纳米化制备、形成机理及耐蚀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4

标签:;  ;  ;  ;  

纳米化机理论文-霍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