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杉科植物的表皮结构及其气孔参数分析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植物学
作者: 马清温
导师: 李凤兰
关键词: 杉科,角质层,气孔参数,第三纪
文献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杉科植物的表皮结构,建立杉科化石植物分类鉴定的表皮结构参照系;分析红杉属、水杉属、水松属和落羽杉属植物的气孔参数,根据统计学的结果定量分析在指示大气CO2浓度的研究工作中,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哪个更可靠;利用标本的枝叶和表皮结构的特征,确定采自中国黑龙江依兰始新世和云南吕合中新世地层杉科化石植物标本的分类地位。 杉科常绿植物的叶片通常为革质,落叶植物的叶片为纸质,落叶植物的叶片角质层比常绿植物的叶片角质层薄。非气孔区的表皮细胞排成规则的纵向行列,细胞长方形,细胞长轴与叶片长轴一致。水杉属的多数表皮细胞垂周壁明显弯曲,落羽杉属和杉木属有时微呈波状,其他属的表皮细胞垂周壁直。气孔区的表皮细胞形状有时为多边形,细胞长轴多数也与叶片长轴平行。叶片为双面气孔型或单面气孔型,多数植物的叶片近轴面和远轴面的气孔数量和分布不同。一般来说,条形叶和披针形叶的远轴面气孔分布状况和气孔数量稳定,远轴面的中部最稳定。条形叶远轴面的气孔分布于中脉两侧,形成纵向的气孔带。条形叶近轴面气孔分布状况和气孔数量变化大,近轴面的气孔数量有时与远轴面近似,但多数情况下比远轴面少,有时整个叶片的近轴面仅少数几个气孔或没有气孔分布。钻形叶的近轴面和远轴面的气孔数量近似,或叶片近轴面的气孔数量比远轴面的气孔数量多,气孔分布范围也比远轴面气孔分布范围广。气孔椭圆形,落羽杉属植物的气孔长轴方向与叶片长轴垂直或斜向排列,柳杉属植物的气孔多斜向排列。落羽杉属和柳杉属以外的杉科植物的气孔长轴多数与叶片长轴平行。保卫细胞下陷,细胞垂周壁加厚明显。保卫细胞的极端联合,细胞垂周壁向极部延长并向2侧弯曲。气孔的副卫细胞通常为4-7个。 根据对广州和杭州2个采集地水松标本气孔参数的t-检验结果,条形叶的气孔参数的变化比条状钻形叶气孔参数的变化小。条状钻形叶远轴面气孔指数的变化比近轴面气孔指数的变化小,也比近轴面和远轴面气孔密度的变化小。因此在指示大气CO2浓度的工作中,用水松的条形叶比条状钻形叶可靠,用气孔指数比用气孔密度可靠,用条状钻形叶的远轴面气孔指数比近轴面的气孔指数可靠。许多植物的叶内不同部位气孔参数也不同,分析从相同部位获取的北美红杉、水杉、水松和落羽杉的气孔参数发现,气孔指数的变异系数小于气孔密度的变异系数,气孔指数的稳定性比气孔密度的稳定性高。不论是定性分析还是t-检验和变异系数分析等定量研究的结果都表明,在利用气孔参数指示大气CO2浓度的工作中,用气孔指数指示大气CO2浓度比用气孔密度指示更为准确。 中国黑龙江依兰始新世和云南吕合中新世地层发现的标本的叶片形态和排列与杉科的红杉属、水杉属、水松属和落羽杉属植物相似。水松属和落羽杉属植物条形叶的质地为纸质,叶尖比较尖锐,基部下延部分不明显,平行沿小枝轴延伸等特征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角质层的获取
2.3 角质层的显微观察
2.3.1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观察植物的角质层
2.3.2 利用电子显微技术观察植物的角质层
2.4 数据的获取和统计方法
3 杉科植物的表皮结构
3.1 水松的表皮结构
3.1.1 表皮结构描述
3.1.2 比较与讨论
3.2 落羽杉属植物的表皮结构
3.2.1 表皮结构描述
3.2.2 比较与讨论
3.3 杉木属的表皮结构
3.3.1 表皮结构描述
3.3.2 比较与讨论
3.4 台湾杉属的表皮结构
3.4.1 表皮结构描述
3.4.2 比较与讨论
3.5 柳杉属的表皮结构
3.5.1 表皮结构描述
3.5.2 比较与讨论
3.6 巨杉的表皮结构
3.6.1 表皮结构描述
3.6.2 比较与讨论
3.7 密叶杉属的表皮结构
3.7.1 表皮结构描述
3.7.2 比较与讨论
3.8 杉科植物的环境指示意义
3.9 结果与讨论
3.9.1 杉科植物的枝叶特征及表皮结构
3.9.2 红杉属、水杉属、水松属和落羽杉属植物的主要鉴别特征
4 气孔参数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4.1 植物气孔参数分析
4.1.1 水杉和北美红杉的气孔参数
4.1.2 水松的气孔参数
4.1.3 落羽杉属植物的气孔参数
4.2 影响气孔参数的因素
4.2.1 环境因素对气孔参数的影响
4.2.1.1 大气CO_2浓度与气孔参数的相关性
4.2.1.2 影响气孔参数与大气CO_2浓度相关性的因素
4.2.1.3 环境因素对气孔参数的影响
4.2.2 植物本身影响气孔参数的因素
4.2.2.1 不同的植物种类气孔参数不同
4.2.2.2 植物体不同部位的叶片气孔参数不同
4.2.2.3 叶片发育状况影响气孔参数
4.2.2.4 单个叶片不同部位气孔参数的变化
4.2.2.5 角质层的大小对气孔参数的影响
4.3 结论
5 红杉属化石植物在中国的发现
5.1 标本描述
5.2 比较与讨论
5.2.1 化石标本与杉科植物的近似属比较
5.2.2 化石标本与红杉属的现生种比较
5.2.3 化石标本与红杉属的化石种比较
5.3 化石标本产地的气候分析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部分论文的英文稿
附录.1 Epidermal structures and stomatal parameters of Chinese endemic Glyptostrobus pensilis K. Koch (Taxodiaceae)
附录.2 The coast redwoods (Sequoia, Taxodiaceae) from the Eocene of Heilongjiang and the Miocene of Yunnan, China
8 个人简介
9 导师简介
10 在读期间获得主要成果目录
11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2
相关论文
- [1].云南中西部地区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和古气候研究[D]. 徐景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
- [2].木犀属(Osmanthus)的系统分类学研究[D]. 季春峰.南京林业大学2004
- [3].气孔运动过程中保卫细胞液泡的动态及其与微丝骨架的关系[D]. 高新起.中国农业大学2005
- [4].稀土对保卫、叶肉细胞钾通道以及气孔、蒸腾作用的影响[D]. 薛绍武.山西大学2005
- [5].中国紫草科植物花粉结构与演化的研究[D]. 刘家熙.东北林业大学2005
- [6].城乡环境梯度对樟树的生态效应及其气孔调控基础研究[D]. 赵兴征.浙江大学2006
- [7].水杉的系统发育地位及恢复评价[D]. 李媛媛.华东师范大学2006
- [8].榉属和水杉属的叶片气孔频率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响应[D]. 王雪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
- [9].几种红树植物叶的解剖学研究[D]. 李元跃.厦门大学2006
- [10].气孔对活性氧介导的胁迫信号反应的分子和生理机制研究[D]. 安国勇.河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