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铟氧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热力学研究

铜铟氧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热力学研究

论文摘要

铜铟氧化物(copper Indium oxide,简称CIO)是重要的透明导电氧化物。本论文对CIO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热力学进行了研究。采用双参数模型估算了LiInO2、NaInO2和CuInO2常温下的热力学数据。以3N的铟、铜、Li2CO3、Na2CO3等为原料,氢氧化钠溶液为沉淀剂,葡萄糖溶液为还原剂,采用阳离子交互反应法和化学还原共沉淀法制备CIO纳米粉体。通过采用XRD、SEM和TEM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粉体进行了表征。1、热力学计算表明:(1)固相反应法制备CuInO2为可逆反应,温度升高对CuInO2分解和Cu20的氧化有利,降低温度对CuInO2的生成有利。(2)固相反应法制备LiInO2的转折点温度为1266K,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对LiInO2的生成有利。当温度为974K时,原料Li2CO3大量吸热分解,分解产物Li20与In203发生放热反应生成LiInO2。(3)固相反应法制备NaInO2的转折点温度为293.45K,为放热反应,反应熵△S。>0,升高温度对NaInO2的生成有利。原料Na2CO3比较稳定,当温度高于1468K时才开始分解,分解产物Na2O基本不与In203反应。(4)以LiInO2或NaInO2作为原料之一,通过阳离子交互反应法制备CuInO2粉体的反应温度不宜超过673K,当温度高于924K时,CuInO2大量分解为Cu20和In203,分解产物Cu20易被氧化为CuO。2、实验研究证明:以Li2CO3或Na2CO3为原料与In203在1273K下反应可制备得LiInO2或NaInO2。LiInO2或NaInO2与CuCl在773K下发生阳离子交互反应生成易分解的CuInO2。该方法耗时久,能耗高,效率低,而化学还原共沉淀法较固相反应法和阳离子交互反应法更有优势。化学还原共沉淀法制备CIO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共沉淀反应温度为303-313K;沉淀剂浓度为200g/L;还原剂浓度为360g/L;还原陈化时间为15-25min;反应终点pH值为10-11;超声波分散;强烈搅拌;绶慢加入沉淀剂;无水乙醇洗涤分散;前驱体氩气气氛保护、在773K-973K下保温2-3h,可得到粒度为23.53nm、颗粒呈球状,团聚少,分散性好,颜色为棕褐色的Cu2O-In2O3纳米粉体。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TCO的发展历史及主要类型
  • 1.1.1 TCO的发展历史
  • 1.1.2 TCO的主要类型
  • 1.2 制备p-TCO的技术理论基础
  • 1.3 黄铜矿型p-TCO的晶体结构及其性质
  • 1.3.1 黄铜矿型p-TCO的晶体结构
  • 1.3.2 黄铜矿型p-TCO的光电性质
  • 1.4 黄铜矿型p-TCO的主要用途
  • 1.5 CIO发展现状及制备方法
  • 1.5.1 CIO发展现状
  • 1.5.2 CIO粉体及薄膜的制备方法
  • 1.6 团聚的机理及消除方法
  • 1.6.1 团聚的机理
  • 1.6.2 团聚的消除方法
  • 1.7 课题的背景、研究特色及内容
  • 1.7.1 课题的背景
  • 1.7.2 课题的研究特色
  • 1.7.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8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制备CIO纳米粉体热力学研究
  • 2.1 概述
  • 2.2 CIO热力学参数的估算
  • 2.2.1 生成焓的估算
  • 2.2.2 标准熵的估算
  • 2.2.3 恒压比热容的估算
  • 2.2.4 标准生成Gibbs自由能的估算
  • 2.3 制备CIO粉体热力学研究
  • 2.4 不同温度下制备CIO粉体热力学研究
  • 2.4.1 热力学计算所用公式
  • 2.4.2 固相反应法制备CIO粉体热力学讨论
  • 2.4.3 阳离子交互反应法制备CIO粉体热力学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IO纳米粉体的制备
  • 3.1 概述
  • 3.2 实验原料及化学试剂
  • 3.3 实验设备及仪器
  • 3.4 实验
  • 3.4.1 溶液配制
  • 3.4.2 前驱体制备
  • 3.4.3 CIO纳米粉体制备
  • 3.4.4 不同方法制备CIO粉体原则工艺流程图
  • 3.5 粉体表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 沉淀生成的机理
  • 4.2 化学还原共沉淀法制备CIO前驱体的结果与讨论
  • 4.2.1 pH值对CIO前驱体的影响
  • 4.2.2 还原陈化时间对前驱体的影响
  • 4.2.3 反应温度对前驱体粒度的影响
  • 4.2.4 沉淀剂浓度与粒度的关系
  • 4.2.5 pH值与CIO前驱体回收率的关系
  • 4.2.6 沉淀剂加入速度与前驱体粒度的关系
  • 4.2.7 搅拌强度与CIO前驱体性能的关系
  • 4.2.8 分散剂对CIO前驱体的影响
  • 2与LiInO2粉体的结果与讨论'>4.3 制备NalnO2与LiInO2粉体的结果与讨论
  • 2与LiInO2粉体制备'>4.3.1 NaInO2与LiInO2粉体制备
  • 2粉体XRD表征'>4.3.2 LiInO2粉体XRD表征
  • 2的结果与讨论'>4.4 阳离子交互反应法制备CuInO2的结果与讨论
  • 4.5 化学还原共沉淀法制备CIO粉体的表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课题
  • 相关论文文献

    • [1].未来5年全球氧化镁纳米粉体需求量将大幅增长[J]. 中国粉体工业 2013(03)
    • [2].纳米粉体处理设备[J]. 中国粉体工业 2008(02)
    • [3].陶瓷可饱和吸收体用Co:MgAl_2O_4纳米粉体的制备[J]. 陶瓷学报 2019(06)
    • [4].纳米粉体连续高压分散装置的特性研究[J].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20(08)
    • [5].Sm:LuAG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光谱性能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 [6].催化反应制备碳化硅纳米粉体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及实验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7(09)
    • [7].掺钕钇铝石榴石纳米粉体的合成与表征[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8].介质环境对铜丝电爆炸制备纳米粉体的影响[J]. 物理学报 2015(07)
    • [9].以半胱氨酸和锌粉为前驱物大量制备硫化锌纳米粉体[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03)
    • [10].Y_2O_3:Eu~(3+)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11].爆炸合成纳米粉体及其团聚控制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20(12)
    • [12].降温型聚氨酯/纳米粉煤灰注浆材料的降温机理分析[J]. 煤炭学报 2019(S1)
    • [13].金属纳米粉体钝化设备和工艺研发[J]. 中国科技信息 2019(Z1)
    • [14].溶胶-沉淀一步法合成钛酸锶纳米粉体[J]. 安徽化工 2017(02)
    • [15].二硫化钨纳米粉体作为锂基润滑脂添加剂的摩擦学研究[J]. 摩擦学学报 2015(06)
    • [16].纳米粉在镁碳砖生产工艺中的应用[J]. 耐火材料 2014(06)
    • [17].共沉淀法制备Tm:YbSAG纳米粉体及其发光性能[J]. 硅酸盐学报 2015(08)
    • [18].煅烧铟锡氢氧化物和氯化钠混合粉末制备铟锡氧化物纳米粉体[J]. 中国科技论文 2013(12)
    • [19].球形Fe2O3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对聚乙烯的增强作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14)
    • [20].碳化铈水解氧化法制备CeO_2纳米粉[J]. 无机材料学报 2012(05)
    • [21].微波等离子体技术在纳米粉体中的应用[J]. 山东化工 2012(05)
    • [22].纳米粉体在聚烯烃改性中的研究进展[J]. 上海塑料 2012(02)
    • [23].纳米粉体团聚解决方法及分散技术的研究[J].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2(05)
    • [24].纳米粉体表面改性研究现状[J]. 稀土 2011(01)
    • [25].纳米粉体表面改性的必要性和应用前景[J]. 船电技术 2011(03)
    • [26].陈化过程中湿度、温度及时间对Nd:YAG纳米粉体的影响[J]. 无机材料学报 2011(12)
    • [27].尖晶石纳米粉体的微晶结构与吸光特性[J].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0(01)
    • [28].新型溶胶-凝胶法制备铌酸锂钠钾纳米粉体[J].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9(01)
    • [29].纳米粉体分散技术的研究进展[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2)
    • [30].N掺杂介孔TiO_2纳米粉体的制备[J]. 化工新型材料 2009(04)

    标签:;  ;  ;  ;  ;  

    铜铟氧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热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