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范畴化论文-赵彩玉

语言的范畴化论文-赵彩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言的范畴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范畴化,家族相似性,翻译,第二语言学习

语言的范畴化论文文献综述

赵彩玉[1](2019)在《量词范畴化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范畴化是人们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成共性认识的过程,基于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语言也是一个范畴化的过程,例如量词,量词的功能就是量词范畴化的功能。一些语言使用量词较频繁,但不是所有语言都有丰富的量词。通过对量词的研究,不仅对具体的翻译起指导作用;还可以通过量词的范畴化,了解到两种语言间的差异,促进第二语言教学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01期)

王冲,洪春子,佐治伸郎[2](2018)在《汉日“切割”类动词范畴化的跨语言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词汇是人类对外界认识的产物,范畴化是词汇语义形成及运用的出发点。人类对外界事物认知上的普遍性,决定了词汇范畴化的跨语言普遍特征。动词所指代的事物受感知的约束较少,因此与名词相比,其范畴化更具有跨语言的特性特征。本文采用多变量数据分析,探讨汉日"切割"类动词范畴化的共性和特性特征。研究发现:"切割工具""力的方向"的范畴化基准是两种语言的共性特征。汉语以"刀具种类""刀具的刀片数",日语以"物体空间特征""分离轨迹"为划分基准,这是两种语言范畴化的特性特征。结果表明:汉日两种语言的"切割"类事件范畴化既有共性特征又有特性特征,但其特性特征的基准也只在几个参数中获得。(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于秀金[3](2017)在《跨语言时-体-情态的范畴化、显赫性及扩张性——库藏类型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汲取库藏类型学有关语言中功能范畴的显赫性与扩张性的理念,构建了跨语言时-体-情态的认知范畴化层级,以阐释跨语言时-体-情态的表达形式倾向无明显界限的缘由以及世界语言可划分为时空原型为有界/无界的语言和时空原型为现实/非现实的语言。在时空原型为有界/无界的语言中,体范畴倾向作为有界/无界的原型,体比时-情态更易成为显赫范畴;在时空原型为现实/非现实的语言中,存在现实/非现实不显赫和显赫两种类型,现实/非现实不显赫时,时-体-情态中的任何范畴在不同语言中都可能成为显赫范畴,现实/非现实显赫时,要么时-体-情态都不显赫,要么时-体-情态中也有范畴显赫。英语和汉语均是时空原型为现实/非现实的语言,但英语中现实/非现实不显赫而时范畴显赫,汉语中现实/非现实显赫而时-体-情态均不显赫,汉语显赫现实/非现实具有向量范畴和领属范畴扩张的倾向,汉语中语法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时体助词、否定词、情态副词以及情态助动词这些形式手段在现实/非现实上的表达规律初步验证了我们的观点。本文的研究支持库藏类型学强调语言形式手段、注重形式和范畴间的双向视角的研究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语文》期刊2017年06期)

于秀金[4](2016)在《汉语(非)现实范畴的显赫性与扩张性——跨语言原型范畴化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跨语言(非)现实(realis/irrealis)和时-体-情态之间的显赫(mightiness)非均衡性假设,试图通过论证(非)现实为汉语的显赫范畴且具扩张性,来阐释汉语时-体-情态的形式纠缠问题,并初步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本研究结论如下:1)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范畴化在(非)现实范畴中产生原型效应和层级系统,(非)现实的原型范畴在不同语言中有别,时-体-情态叁个基本层次范畴以家族相似性聚合在(非)现实这一更高层次范畴下。2)(非)现实和时-体-情态之间存在显赫非均衡性,该假设具有跨语言普适性。当(非)现实为非显赫范畴时,下位层级上时-体-情态中任一范畴在不同语言中都可能成为显赫范畴;当(非)现实本身显赫时,时-体-情态中任一范畴倾向于非显赫。3)汉语中(非)现实是一个显赫范畴,而时-体-情态均为非显赫范畴,领属/存在范畴是汉语显赫(非)现实进行扩张的非原型范畴。(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王东山,刘德军,周邵玲[5](2016)在《语言非范畴化与研究生英语词汇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言学为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本文介绍了将语言非范畴化理论引入研究生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成果,并详细描述了语言非范畴化理论在研究生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指出语言非范畴化理论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词汇能力和阅读能力。(本文来源于《疯狂英语(理论版)》期刊2016年01期)

韩文瑛[6](2014)在《变译理论指导下的非范畴化语言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范畴化是相对范畴化而言的。原型作为范畴化的典型成员,可以体现某一范畴的特征,而非范畴化的成员,则不体现原型所具有的所有的典型特征。非范畴化的语言与原型语言特征不同,在理解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因此在翻译时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译。本文在变译理论指导下对非范畴化语言的翻译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4年08期)

耿维峰[7](2014)在《文化差异的语言表征及其翻译:认知范畴化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既定社会的意识形态,虽具非物质性却又游离于物质之间,必受客观之影响,诸如地理、历史、风俗等,从而有了跨或间际性(inter-)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medium),文化差异衍生了跨语言交际及翻译的自身矛盾。鉴于翻译的人类属性,不同学派提出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以为翻译矛盾的解决之道。本文主要探讨认知范畴化视角下如何看待基于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4年06期)

何静[8](2014)在《语言迁移和范畴化理论下的苗族中学英语词缀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教学也一直是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英语而言,词缀是许多词语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词缀的学习被认为是促进词汇学习的关键之一。实践中,同一个词缀在不同的语义下,意义也会不同。笔者发现苗语和英语存在一些相似用法的词缀。因此,笔者试图联系两者共性之处,并探索出一种能够提高苗族学生英语词缀学习成效的方法。为了实现上文提出的研究目标,笔者以英语词缀“-tion”为例,将英语词缀与其在苗语中的对应词缀进行了对比。而后引入了语言迁移理论和范畴化理论,分析了两者对于词缀教学的潜在作用,并提出了完整的词缀教学步骤。最后,笔者在雷山县西江中学二年级抽取两个人数分别为30和31的苗族学生班级进行了为期6周(12课时)的教学实验,期间将“-tion”为例进行了教学。实验班在教学中以语言迁移理论和范畴化理论为指导,而控制班使用传统的词缀教学方法。实验开始前,两个班进行了一次前测,教学实验结束后,进行了一次后测,并对实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验结果显示,教学实验结束后,实验班的成绩有了显着提高,能较好地掌握词缀“-tion”的各种意义和用法,但控制班的提高并不明显。经过详细的分析,笔者发现与传统的词缀教学方法相比,基于语言迁移和范畴化理论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苗族学生英语词缀学习的成效。鉴于“-tion”在英语词缀中的代表性,本文对于其他含有词缀的教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4-01)

孟繁珊[9](2013)在《范畴化与语言经济性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行为的内在逻辑总是遵循“省力原则”,这一原则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就表现为语言的经济性。它驱使人们交际时总是倾向于选择既能满足说话人完整表达又能满足听话人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的语符。如果说话人只想自己省力,或许仅会试图用一个语言形式表示所有的意义。但其结果却是,听话人的负担就会大得惊人,以致根本无法理解说话人。反过来,如果只考虑听话人的利益,每个意义都只能用一个语言形式表示,即便是存在细微意义差异的两个相同意义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应。这样语言的词汇量就会大得惊人,语言交际同样无从实现。作者认为,成功的言语交际是交际双方相互妥协完成的,为了满足说话人的需要,语言中便出现一词多义现象。绝大多数的同义词存在细微的意义差别,这种以多个语言形式表达一个意义的语言现象是为了满足听话人的需要。从认知角度看多义、同义词,它们是语言范畴化的结果。因此,作者认为多义、同义词是语言范畴化与语言经济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引发出本文对范畴化与语言经济性关系的思考。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和语言经济性的原则为理论指导,拟以多义、同义词的认知过程为研究视角,对范畴化与语言经济性的内在关系做窥探性的研究。目的在于证明范畴化与语言经济性存在如下关系:语言经济性指导范畴化,范畴化体现语言经济性。这项研究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范畴化及语言经济机制的运作,而且能够对多义、同义词的形成和演变特点从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3-04-28)

周吉红[10](2013)在《语言非范畴化的再定义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目的是重新定义语言非范畴化。刘正光和刘润清将语言非范畴化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本文结合语言非范畴化的特征以及它同范畴化之间的关系作了充分的论证,证明了语言非范畴化过程中范畴成员获得新范畴特征与失去原有范畴特征是同时发生的,它们一起构成范畴实体在该过程中范畴特征变化的重要特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必须在定义中得以充分体现。鉴于此,本文将语言非范畴化重新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语言中的范畴成员逐渐失去原有范畴特征并同时获得新范畴特征的过程。相比之下,新定义凸显了该过程的动态本质,更为全面,准确。(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期刊2013年04期)

语言的范畴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词汇是人类对外界认识的产物,范畴化是词汇语义形成及运用的出发点。人类对外界事物认知上的普遍性,决定了词汇范畴化的跨语言普遍特征。动词所指代的事物受感知的约束较少,因此与名词相比,其范畴化更具有跨语言的特性特征。本文采用多变量数据分析,探讨汉日"切割"类动词范畴化的共性和特性特征。研究发现:"切割工具""力的方向"的范畴化基准是两种语言的共性特征。汉语以"刀具种类""刀具的刀片数",日语以"物体空间特征""分离轨迹"为划分基准,这是两种语言范畴化的特性特征。结果表明:汉日两种语言的"切割"类事件范畴化既有共性特征又有特性特征,但其特性特征的基准也只在几个参数中获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言的范畴化论文参考文献

[1].赵彩玉.量词范畴化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智库时代.2019

[2].王冲,洪春子,佐治伸郎.汉日“切割”类动词范畴化的跨语言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

[3].于秀金.跨语言时-体-情态的范畴化、显赫性及扩张性——库藏类型学视角[J].中国语文.2017

[4].于秀金.汉语(非)现实范畴的显赫性与扩张性——跨语言原型范畴化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

[5].王东山,刘德军,周邵玲.语言非范畴化与研究生英语词汇教学[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6

[6].韩文瑛.变译理论指导下的非范畴化语言翻译[J].文学教育(下).2014

[7].耿维峰.文化差异的语言表征及其翻译:认知范畴化视角[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

[8].何静.语言迁移和范畴化理论下的苗族中学英语词缀教学[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9].孟繁珊.范畴化与语言经济性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

[10].周吉红.语言非范畴化的再定义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

标签:;  ;  ;  ;  

语言的范畴化论文-赵彩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