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江苏南京210008)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期性恶心与呕吐患者化疗胃肠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2月~2015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科住院的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入组标准为已经历过1或2个化疗周期,且无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癌症患者。将存在预期性恶心与呕吐的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包括相一致的药物治疗,干预组额外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共138例发生预期性恶心及呕吐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入选,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恶心、呕吐情况分级略有改善但无显著差异存在(χ2=4.877,P=0.181),而干预组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χ2=23.495,P=0.000)。结论:恶性肿瘤患者预期性的恶心和呕吐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针对患者病态的心理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改善化疗过程中伴发的胃肠道反应,改善其生活质量的同时又有益于疾病治疗,不失为一种切实有效的专科护理方法。
【关键词】护理干预;预期性恶心与呕吐;化疗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0-0146-02
预期性恶心与呕吐(anticipatorynallseaandvomiting,ANY),即已经历过1或2个化疗周期的癌症患者,在化疗药物给予之前所发生的恶心和呕吐[1],它严重影响相关化疗药物的疗效,因此,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先前的研究指出,心理状况与预期性恶心与呕吐的发生密切相关[2-3],那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否起到切实可行的作用,本研究对此作出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5年2月~2015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科住院的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入组标准为已经历过1或2个化疗周期,且无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癌症患者。
1.2方法
1.2.1恶心、呕吐情况调查表WHO制定的抗癌药物急性、亚急性毒性反应标准[4],分为0~4级:0级,无恶心;1级,有恶心;2级,暂时呕吐;3级,呕吐需治疗;4级,难控制呕吐。用于评定有无预期性恶心和呕吐是否发生的依据,此调查表为入院时和化疗药物输注48小时后完成。
1.2.2护理干预将存在预期性恶心与呕吐的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包括相一致的药物治疗,干预组额外给予护理干预措施,至少持续72小时以上,包括:①人文关怀:热情接待,主动关心,体贴患者,耐心聆听他们的倾诉,建立信任及融洽的人际关系,对引起患者视觉刺激的药物输注时用避光袋遮,如当患者闻到酒精气味诱发恶心时,建议患者携带自己喜欢的东西掩盖嗅觉刺激;在临床中还发现有的患者看到同室病友呕吐而诱发恶心呕吐,合理安排床位,特别对呕吐严重的患者与其分开并及时清除呕吐物减少恶性刺激源;②知识宣教:有的患者听到化疗就会引起恶心呕吐因此与患者沟通时用委婉的语气,巧妙的语言,尽量减少刺激性用语;③家庭保障:争取家属的配合,给患者以精心的生活照料及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使其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家庭关系紧张的患者缺乏家庭温暖,悲观失望,更加需要社会、单位、家人和亲友的温暖与帮助。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与家人的关系及其得到的支持,与家属朋友一起鼓励和安慰患者,满足他们疾病期间高于平常的需要,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同时根据患者的职业、生活状态不同,提出安排工作和生活的合理建议;④心理疏导:告知化疗预期性恶性及呕吐的心理因素相关性,使患者不会因为上述症状而加重紧张、恐惧、焦虑等,通过自我放松、催眠,甚至音乐疗法等缓解焦虑情绪;⑤调节自我:诱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化疗,激发患者对改善恶心及呕吐等症状的心理预期,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增加机体对化疗的耐受力。
1.2.3疗效评定标准完全控制:无恶心、呕吐发生;部分控制:有恶心,无呕吐;稍有控制:恶心明显,呕吐1~2次/日;未控制,呕吐超过3次/日。显效率=完全控制/总人数;有效率=完全控制+部分控制/总人数。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SPSS13.0软件包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一般资料
共138例发生预期性恶心及呕吐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入选,其中男性为70例,女性为68例,年龄为63±7.361;在对照组和干预组之间,两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分布无显著差异存在。
2.2护理干预对呕吐反应程度的影响:
治疗前,对照组的恶心、呕吐情况分级为1级13人、2级47人、3级9人,干预组为1级15人、2级46人、3级8人,组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存在(χ2=0.212,P=0.899);治疗后,对照组的恶心、呕吐情况分级为0级2人、1级21人、2级39人、3级7人,干预组为0级5人、1级37人、2级24人、3级3人,组间分布有显著性差异(χ2=10.871,P=0.012);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恶心、呕吐情况分级略有改善但无显著差异存在(χ2=4.877,P=0.181),而干预组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χ2=23.495,P=0.000)。
2.3预期性恶心和呕吐的护理干预效应:
对照组的的恶心、呕吐控制情况为完全控制2例、部分控制21例,有效率为33%;干预组控制情况为完全控制5例、部分控制37例,有效率为61%,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0.499,P=0.001)。
3.讨论
恶性肿瘤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治疗也应采用综合的治疗措施,化疗即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在病人漫长的疾病生涯中,需要经历多次反复的化疗。调查显示,呕吐是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最恐惧的反应,其次是恶心。它们严重影响患者对化疗的耐受能力,甚至终止化疗的实施。研究显示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有相当大的比例与病人的心理作用有关,如果此种反应发生在化疗药物输注前,表明它是对化疗的条件反射,即是预期性或条件性恶心呕吐。
预期性恶心与呕吐的发生率为19%~63%[5-6],它不但破坏了肿瘤病人的日常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危及到整个治疗方案实施,干扰或中断延续化疗计划。既然预期性恶心和呕吐与心理状态相关,是化疗“心理负反应”,这些反应是通过学习得来的,那么通过再学习也可以消除这些反应[7]。因此,为减轻病人痛苦、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我们针对肿瘤患者在化疗前出现的恶心及呕吐,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了综合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它能有效缓解病人的精神紧张、焦虑等导致的预期性恶心与呕吐,从而保证整个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恶性肿瘤患者是易发生心理障碍的脆弱人群,而心理障碍的发生又与预期性恶心与呕吐密切相关,因此,对于肿瘤的化疗不应局限于生物学范畴,更应发挥社会及心理作用,此对从事肿瘤专科治疗的护士提出新的要求。即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既能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温馨的治疗环境,又能给患者以宽松、愉悦的感觉,才能切实为患者做好相关疾病护理。
综上所述,恶性肿瘤患者预期性的恶心和呕吐可能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针对患者病态的心理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改善化疗过程中伴发的胃肠道反应,改善其生活质量的同时又有益于疾病治疗,不失为一种切实有效的专科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SchnellFM.Chemotherapy-inducednauseaandvomiting:theimportanceofacuteantiemeticcontrol.Oncologist,2003,8(2):187-198.
[2]兆天欣,马锐.王辉等.肺癌病人化疗期间疾病不确定感对预期性恶心与呕吐相关指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1):54-56.
[3]王霞,张芳,潘芳等.癌症患者预期性恶心与呕吐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5(11):1172-1174.
[4]VidallC,DielensegerP,FarrellC,eta1.Evidence-basedmanagementofchemotherapy-inducednauseaandvomiting:ApositionstatementfromanEuropeancancernursingforum.CancerMedicalScience,2011,28(5):211—216.
[5]RoscoeJA,MorrowGR,AaproMS,eta1.Anticipatorynauseaandvomiting.SupportCareCancer,2011,19(10):1533-1538.
[6]彭文涛,MorieTNolan,张健等.预期性恶心的概念分析.护理学报,2011,18(19):1-4.
[7]王建平.癌症病假心理干预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27(5):298-300.
基金项目: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护理科研基金资助项目(ZSA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