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中心医院北院湖南永州425000
【摘要】目的:分析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的建立与应用效果。方法:构建PICC维护研究小组,建立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PICC维护管理中,抽取体系建立前2015年全院PICC置管患者400例与体系建立后2016年PICC置管526例进行对比,比较应用前后的PICC带管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对比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体系应用前、后的PICC护理质量,应用后的非计划拔管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导管尖端异位率、血栓发生率以及堵管率均明显低于应用前,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中,实施规范标准化管理可明显减少PICC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留置期间导管的安全性,显著提高了PICC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关键词】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建立;应用效果
PICC,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尽管PICC一次置管的成功率很高,操作的安全性也较高,但置管后仍会出现导管堵塞、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症,这不但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给其带来疼痛[1]。我院自2016年元月成立PICC维护研究小组,建立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体系,统一制定了PICC维护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加强核心小组成员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制定统一留置PICC并发症的处理流程,对疑难患者提出护理会诊等措施明显地提高了相关人员的操作水平,大大地降低了置管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提升了PICC护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构建PICC维护研究小组,建立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体系前2015年全院PICC置管患者400例与体系建立后2016年PICC置管526例患者,维护质控敏感指标体系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构建PICC维护研究小组及制定PICC维护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
1.2.1构建PICC维护研究小组组员共8名,包括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3名。所有成员均为PICC专科护士,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分别负责临床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以及静疗管理工作。小组成员每季度参加一次院内PICC专科理论培训,同时邀请省内知名专家进行现场授课或者参加全国知名的专家远程网络授课,使全体成员都能全面掌握国内外PICC维护新技术和新进展。
1.2.2制定PICC管理相关制度,PICC维护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
全院统一建立PICC维护手册,PICC换药标准流程及质量标准的鉴定、PICC置管维护、会诊制度及流程,PICC并发症的统一处理流程。对置管患者建立患者信息库,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置管资料、导管维护信息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措施和拔管情况等。建立金字塔式的质量管理模式,PICC维护研究小组直接由护理部领导,每一名PICC维护小组成员负责几个科室,责任到人,同时建立科室责任护士、静脉护士联络员、科室护士长实行逐级上报管理质控系统,对PICC留置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积极预防,发现问题及时做出正确处理。
1.3建立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体系
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临床实践经验,定义PICC置管位置选择、术前宣教、换药维护、康复训练等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初步建立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体系,召开组员讨论会,应用头脑风暴法筛选指标,组员达成共识后形成规范的指标体系,并将非计划性拔管率定为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体系的结果指标,进而分析其相关敏感因素,拟定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导管尖端异位率、血栓发生率、堵管率共5项结构指标,根据各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可直接影响护理人员工作环节的过程指标,应用Y/N测量法,对各个工作环节进行质控,统计各个过程指标的数据。
1.4信息收集与分析
对所有参与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建立与应用的相关人员进行信息采集培训,重点进行信息采集方法的培训。按照过程指标,对我院2016年1~12月期间的526例PICC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追踪记录,统计最终结果。所有信息均由患者的责任护士负责搜集,由PICC专科护士进行审核,每周将数据上报给护士长。每月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过程指标与结构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单位时间内PICC维护管理的动态变化,设定高危检测目标、本底数据与危急值,及时采用预防方案,以确保PICC维护管理质量。为了避免误差,数据分析时先将不正常情况排除在外。PICC置管与维护由专业的、具有PICC认证资格的护理人员负责,避免不同技术水平护理人员因素造成误差。
1.5应用效果评价
对比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体系应用前、后的PICC护理质量,观察指标包括非计划拔管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导管尖端异位率、血栓发生率以及堵管率。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体系应用前、后的PICC护理质量,应用后的非计划拔管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导管尖端异位率、血栓发生率以及堵管率均明显低于应用前,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PICC置管技术操作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少、留置时间长且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我们知道穿刺成功并不等于留置成功,PICC的留置时间长短有赖于我们专业人员的悉心护理,但目前护理人员存在重置管轻维护,置管后出现的感染、导管堵塞、静脉炎、断管等并发症,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大大缩短了置管的留置时间[2]。同时,PICC也具有维护难度大、专科性强的特点,又因临床缺少PICC置管维护质控体系,PICC留置存在并发症、导管使用期限短、PICC健康宣教无法落实等很多问题[3],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因此需要进行维护质量控制,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维护质控敏感指标是一种基于科室层面的专科性护理质控,是影响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操作的重要指标[4]。建立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可准确评估患者PICC的护理结果,进而指导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促进护理质量的不断提升[5]。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按照相关护理流程,制定PICC维护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质量控制指标,且确定了各指标的定义、控制方法,可科学、客观的评估PICC护理结果。该体系应用Y/N测量法进行过程指标计算,可快速、准确获得计算结果,进而掌握PICC护理结果,体现了PICC维护质量管理的可测量性。我院建立了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比应用前的护理质量,结果显示,应用后的非计划拔管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导管尖端异位率、血栓发生率以及堵管率总发生率由14.5%下降到4.8%明显低于应用前,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体系的临床应用有助于提升PICC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建立PICC维护质控敏感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中,可明显提升PICC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岑朝蕾,钱优琴,赵锐炜.PICC专职化管理在导管质量控制中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9):96-98.
[2]韩毛毛,倪冀北,陈玲.老年患者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术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9):844-845.
[3]郑熙琳,杨晓萍,何莲,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控制[J].护理研究,2010,24(2):423-424.
[4]王娟.PICC置管维护质控体系的建立与效果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24(6):922-923.
[5]李冬梅,钱火红,朱建英.医院PICC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0):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