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胚胎皮肤无瘢痕性愈合机制的实验研究

大鼠胚胎皮肤无瘢痕性愈合机制的实验研究

论文题目: 大鼠胚胎皮肤无瘢痕性愈合机制的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口腔临床医学

作者: 王龙天

导师: 石冰

关键词: 无瘢痕性愈合,瘢痕,纤维调节素,荧光定量,干扰,成纤维细胞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先天性唇腭裂是我国新生儿中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唇部遗留的手术瘢痕将影响整个面部的协调美观,腭裂修复术后硬腭裸露骨面遗留的瘢痕挛缩将使患者上颌骨的生长发育受限,加重唇聘裂术后继发畸形的外观丑陋程度,加重患者的精神心理负担,不利于唇腭裂序列治疗总体目标的实现。 瘢痕的产生是由于局部皮肤、粘膜遭受手术创伤后,不能完全达到组织学的再生,为了恢复组织完整性而以结缔组织替代进行修复,并引起外观形态和/或功能改变的产物。目前,尚未找到一种理想的方法来控制瘢痕增生。 1979年,Rowlatt首次报道在人类胚胎发现无瘢痕性愈合Scarless Healing),随后,在鼠、兔、羊等其他动物胚胎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胚胎无瘢痕性愈合是胚胎在特定的时期受到创伤后,以周围正常组织再生完成修复,是胚胎特有的性质,其发生机理尚不清楚。通过对唇腭裂动物模型行子宫内修复术发现,手术后的胚胎局部伤口完全愈合,没有瘢痕组织形成,并且上颌骨的生长发育正常。 如果阐明胚胎无瘢痕性愈合的机理,就有可能使成体组织瘢痕性愈合向类似于胚胎样的无瘢痕性愈合转变,使瘢痕的治疗得到突破,极大

论文目录: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一 不同胚胎时期大鼠皮肤创伤愈合的组织学观察

实验二 TGF-β1、TGF-β3、CTGF、纤维调节素在大鼠胚胎无瘢痕性愈合中表达的研究

实验三 纤维调节素在大鼠胚胎无瘢痕性愈合中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全文总结

综述

个人简历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1-09

相关论文

  • [1].人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机制的实验研究[D]. 宋慧锋.第二军医大学2001
  • [2].胎兔皮肤无瘢痕愈合相关基因的克隆及筛选[D]. 张波.第三军医大学2003
  • [3].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相关基因P311功能的初步研究[D]. 马兵.第三军医大学2005
  • [4].甲状腺转录因子-2转基因小鼠模型建立及其对腭融合的影响[D]. 黄磊.四川大学2005
  • [5].热休克蛋白47在病理性瘢痕生成中的作用机制的探讨[D]. 陈俊杰.四川大学2005
  • [6].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基因筛选和分析的实验研究[D]. 胡振富.第一军医大学2005
  • [7].瘢痕疙瘩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标志蛋白的分析[D]. 罗勇.第一军医大学2005
  • [8].α-MSH对人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作用的蛋白质组研究[D]. 程勇.中南大学2006
  • [9].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初期手术方法及效果评价的临床研究[D]. 李盛.四川大学2006
  • [10].叶酸拮抗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沉默对腭突间充质细胞增殖与凋亡影响的机制研究[D]. 肖文林.四川大学2006

标签:;  ;  ;  ;  ;  ;  

大鼠胚胎皮肤无瘢痕性愈合机制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