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路线路实时动态三维可视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盛彤[1](2021)在《道路线路实时动态三维可视化设计理论和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路工程建设中,线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设计过程涉及多个学科专业,为了确保线路设计的合理性,需要分析地形、水文地质等环境信息。线路空间位置的确定主要依赖设计人员对自然条件的分析结果,自然条件成为道路线路设计中的关键因素。为了准确获取道路线路周围的自然条件,可以依托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实时动态查询,有助于提升道路线路设计质量。文章介绍道路线路实时动态三维可视化设计理论,探索具体的设计方法,为相关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廖祺硕[2](2020)在《重庆江跳线轨道交通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大型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前期规划、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系统运营维护等阶段,相比于一般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涉及专业多、标准要求高、工作量大、管理程序复杂等特点。为提高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节约工程投资,优化工程设计,降低运维成本,本论文在重庆轨道交通江跳线中引入BIM技术,重点在BIM技术应用方案、BIM技术标准体系、BIM技术应用管理平台和BIM技术的设计、施工、运维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应用研究工作。(1)BIM技术应用方案研究。主要从用户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运维角度出发,全面梳理了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基于BIM技术的应用思路,确定了应用目标、模式和实施构架,确立了以用户高效运维管理为最终需求导向的应用方案。(2)BIM技术标准体系研究。为保证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中的高效应用,确保数据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建立了模型创建与交付标准,明确了数据接口,制定了模型应用、工具软件使用等方面统一标准和使用要求,为江跳线设计施工提供了7个企业级BIM应用标准。(3)BIM技术应用管理平台建设。根据建设管理平台数据规则,从用户角度出发对平台总体构架设计、建设管理阶段、运维阶段的功能需求进行设计,重点对BIM技术在各阶段形成的数据资产方案设计进行了研究,为BIM技术在设计、施工、运维管理阶段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4)江跳线设计施工中的BIM应用研究。重点结合重庆江跳线江津站的设计建设,研究了BIM技术协同设计、从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实施等阶段进行了应用研究,并阐述了各个阶段BIM应用的目的和解决的问题,为江跳线设计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5)运维管理中的BIM应用研究。基于BIM技术,从用户运维管理角度出发,重点从江跳线江津站的车站设施设备维护优化和车站信息传递效率优化两个方面,研究了管理效率提升问题。本文结合重庆轨道交通江跳线项目所开展的BIM技术应用研究和获得的研究成果,为江跳线工程的智能高效建设与运维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为BIM技术在轨道交通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科学应用提供了技术方案参考。
周钊[3](2020)在《基坑开挖地铁隧道微扰动控制及监测可视化》文中提出轨道交通作为大中型城市的重要公共交通形式正日益普及,而地铁隧道结构的安全性是保障地铁正常运营的基本前提。目前,随着紧邻地铁基坑开挖工程的日渐增加,对于基坑开挖影响下隧道结构响应的控制和评估问题正愈显重要。一方面,紧邻地铁隧道的基坑工程,需要在设计阶段优化确定基坑开挖对紧邻隧道影响相对较小的开挖方案;另一方面,由于盾构隧道结构响应的复杂性,紧邻隧道的实际响应需要结合精细化的现场监测和数据呈现平台来全面呈现,以更方便地发现问题,为决策者完善解决方案提供更有效支持。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基坑开挖引起的邻近盾构隧道微扰动及其控制措施和盾构隧道监测数据可视化两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阐述了深基坑施工影响下紧邻环境的变形机理和变形特征,总结分析了施工环节深基坑紧邻环境的微扰动控制措施、具体方法及其相关特点。2、基于上海徐汇中心某大型基坑群工程,利用PLAXIS3D软件对基坑群开挖影响下紧邻隧道的响应状态开展模拟分析及定性定量评价,从优化基坑开挖方式和提高围护体系抗变形能力两方面,包括基坑群分区开挖顺序、单坑开挖下部结构回筑以后再开挖紧邻基坑、地连墙厚度、支撑体系刚度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对项目的基坑群开挖顺序的合理安排及围护体系刚度和地下连续墙厚度的合理选择提出了建议,可以为类似实际工程提供经验参考。3、基于BIM软件REVIT和DYNAMO可视化编程插件,开发了基于分布式监测数据集的盾构隧道三维可视化系统。该可视化系统将隧道结构参数化建模和监测数据可视化进行有机融合,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监测数据驱动盾构隧道管片位置姿态改变同时结合颜色映射实现隧道变形状态的可视化呈现;2)片元层结合颜色映射的面状分布式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呈现;3)灵活变换的线状分布式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呈现。4、基于南京地铁二号线紧邻开挖基坑的地铁盾构隧道为例,结合光纤监测系统采集的分布式数据,建立了监测段隧道的综合可视化模型,实现了监测段隧道监测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呈现,通过与传统二维图表呈现方式的对比,说明本可视化系统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刘子玉[4](2020)在《双线铁路整体桥面柔性吊杆钢箱拱桥力学行为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某条城际铁路跨越城市繁忙高速钢箱拱桥为工程背景,通过仿真计算、施工监控、现场试验等方法对桥梁施工全过程结构受力问题进行分析。具体研究的内容如下:(1)基于有限元软件对步履式顶推过程结构进行了安全性分析;绘制出结构关键截面下的应力与挠度时程曲线;通过现场实测,得到了结构关键位置应力与挠度的计算数值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图;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BIM可视化顶推结构同步监控方法、装置与系统;(2)基于影响矩阵法建立线性方程组,得到调整索力值使吊杆达到预定目标索力;详细给出了基于影响矩阵法在施工阶段索力优化与成桥索力调整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避免索力影响矩阵出现奇异矩阵的经验做法,总结了一种针对有着二次张拉过程的拱桥或斜拉桥的影响矩阵的确定方法;采用磁通量传感器和索力动测仪双控的方法加强索力控制,得到实测索力值,并与计算值比对;分析了两次吊杆张拉过程中结构关键截面下的应力与挠度变化;计算得到钢箱拱成桥状态下的应力与挠度值;(3)针对钢箱拱桥未做桥面铺装运架一体机通过架设箱梁这一特殊工况,研究了静力工况下结构的力学行为;分析了钢箱拱桥的自振特性;研究了运架一体机通过钢箱拱桥时结构的动力特性;通过现场实测,得到了钢箱拱结构应力与挠度的实测数据,并与计算值比对;(4)依托钢箱拱桥为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混凝土板+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该结构为国内首次使用。介绍了新型桥面结构的铺装施工步骤;后从结构内力、应力与变形三个方面,分析了桥面铺装不同工况下结构的力学行为;首次给出寒冷季节下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板应力与温度变化时程曲线,同时实测得到桥面混凝土板与正交异性板应力变化的时程图;(5)通过对钢箱拱桥静载性能进行测试,采用DF4机车和N17平板车(装载标准混凝土试块)现场加载,得到了21种工况下钢箱拱桥结构的力学行为;研究了测试截面应力与挠度的荷载效率;脉动试验中,得到了结构竖弯振动与扭转振动阻尼比;(6)选择CR400AF中国标准化动车组,以每个轮轨接触面为加载点位,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风—车—轨—桥耦合仿真模型,考虑风荷载效应与轨道不平顺性。从不同车速下的跑车试验、不同编组下的跑车试验、不同线路下的跑车试验、高速会车时的跑车试验四个方面,研究了运营状态复杂荷载下桥梁耦合振动结构机理,为研究我国高速铁路提速下结构的动力性能提供参考。
朱斌[5](2020)在《基于Unity3D的天然气站场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气作为环保清洁能源,使用越来越广泛,天然气站场是天然气运输的核心节点。由于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的固有属性,站场的安全管控一直是确保站场平稳运行的关键环节,信息化可视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天然气站场管控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本质安全化水平。目前其在站场管理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采用,但是目前天然气站场对于信息的表现形式大多为二维的场景,无法准确模拟天然气站场的真实生产运行环境,给实际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和局限。本文以天然气站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数据源的搜集并结合现场的调研情况,使用三维建模软件3ds Max,利用标准基本体建模、网格建模、多边形建模和编辑修改器建模的方法对天然气站场进行了与真实场景相同的三维还原,保障了用户在体验系统过程中的真实感。采用减少模型面数和纹理映射的方式对三维模型进行减面工作,提升系统运行流畅度。将模型整合后设置导出格式导入Unity3D,在Unity3D中进行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本文主要利用Unity3D虚拟引擎和SQL Sever数据库,进行系统仿真构建,分别完成了场景构建、漫游功能实现、信息数据库构建和UI界面构建,为系统最终开发奠定了基础。通过系统界面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架构设计,实现了包括日常巡检、数据监控、设备管理、资料管理、风险分析、应急物资、安全预警和应急响应的8个模块的功能,建立了一套天然气站场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更加精确的模拟天然气站场的真实生产场景,基本做到了天然气站场日常生产活动全过程的全覆盖。通过本文的系统开发研究,验证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天然气站场中应用的可行性,可以作为天然气站场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借鉴和参考。
杨峰[6](2020)在《基于BIM的铁路线路三维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铁路工程新一轮的建设高潮下,现代选线设计理论要求实现铁路选线设计从“交图纸”到“交模型”的模式转变,以BIM为核心理念的数字化三维技术的出现,使铁路线路设计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提供了新的驱动力。因此,本论文基于这一思想,以Auto CAD Civil 3D平台为基础,Autodesk Revit平台为辅助,研究基于BIM平台的铁路线路三维建模方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了BIM软件中的Auto CAD Civil 3D平台在铁路线路设计中的应用潜力和价值,探究了其与铁路行业的契合点,并将其应用到铁路线路三维建模中。针对川藏铁路拉林线实际工程,应用Civil 3D和Revit BIM平台作为辅助进行线路方案建模,最终将BIM与3DGIS集成融合进行三维漫游展示。(2)研究了基于Civil 3D的长大带状线路方案三维建模方法;根据线路规划方案,研究了基于Civil 3D参数化的路基三维可视化方法和线路三维方案装配方法,并探究了基于外部设计方案的BIM数据接口。(3)研究了基于Revit API的二次开发技术,实现了桥梁、隧道、轨道等线路构造物模型数据库的建立与参数化建模方法,并利用Revit二次开发实现了线路构造物的快速创建和自动定位拼装以及外部设计方案的数据接口。(4)实现了线路三维设计方案的集成。将线路BIM模型和地形BIM模型无缝拼接,研究了线路BIM方案输出接口,在Infraworks 3DGIS中实现了三维设计方案大数据动态渲染和漫游。
王奇胜[7](2020)在《基于3DGIS与BIM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轨道交通因其运量大、快捷、舒适、低污染的优势成为城市解决公共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主要穿越城市中心区域,线路走向与空间位置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沿线周边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城市景观建设,而传统的线路规划设计方法难以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发现潜在的冲突问题,如地下线与地下管网、建筑桩基的碰撞,地面线和高架线给城市规划带来的噪音和景观问题。采用基于3DGIS可视化环境的选线方法,能够直观评价设计效果,将精细的BIM模型作为信息来源可以更智能地进行空间查询和环境影响评价,能够有效改善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方法存在的不足。论文基于3DGIS与BIM技术对轨道交通三维线路设计中涉及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三维空间选线系统的开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基于City Maker SDK组件式开发了三维空间选线系统,主要研究了快速构建城市三维景观、三维空间线路设计方法、线路构造物BIM快速建模、线路方案优化等相关问题。(1)针对城市道路结构特点,在City Engine中通过Python脚本快速生成具有真实地理特征属性的城市道路网,并导入城市三维环境中。提出一种城市三维景观快速建模方法,实现快速建立城市建筑、水系、小品等模型。(2)结合《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的相关规定,系统研究了线路数据结构和曲线要素参数计算方法,基于City Maker平台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三维设计子系统,解决了线路曲线要素的模型渲染、线路动态调整、标签插入、提取线路中心线数据等问题,实现了在三维空间下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快速设计。(3)根据线路中心线数据,基于Revit API开发实现了轨道交通铁路构造物BIM模型的参数化建立和自动拼装。根据真实的管线数据和地质钻孔数据,实现了快速建立城市地下管网模型和地质实体模型。(4)总结了BIM与3DGIS的数据融合机理,研究分析了City Maker平台对BIM数据的兼容和优化能力,并基于City Maker SDK空间查询、相交分析等方法,实现了快速确定线路影响范围和铁路构造物与既有城市构造物的碰撞检测分析,为线路方案的优化提供解决方案。
梁誉潇[8](2020)在《基于3D WebGIS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风险信息系统研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新基建的兴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数字化日渐深度融合,施工安全问题作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核心诉求,亟需利用网络三维信息可视化等新兴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施工风险管控体系,因此,本文着眼于轨道交通工程风险信息的网页三维可视化展开系统研发。国内旧有的工程三维信息系统技术相对滞后、通用性与扩展性欠缺,在运用中搭建环境繁复、结构体系庞杂,其开发与运行维护模式与相关工程需求脱节,大幅稀释了应用效率。而国际先进的网页三维可视化系统难以同时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专业需求与避免高昂的商业化成本,此外还有技术工程标准不同、资料案例缺失、学习曲线陡峭以及使用门槛高等种种阻碍。为研究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施工信息的可视化与安全需求,采用开源开发工具进行了工程网页三维可视化系统研究与开发,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借助WebGL技术提出了面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网页三维信息可视化开发框架,可跨平台展示风险信息与监测预警,综合Three.js轻量化优势与轨道交通工程专业概念,通过模组化流程降低了监测人员信息三维可视化的门槛。(2)基于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涉及的数据门类及信息结构,对动态监测数据与资料模型等项目静态资源,分别利用MySQL管理工具结合Node.js分开架构,给出了工程导向的数据库方案设计,方便更新维护。(3)以MVVM模式面向需求分层可视化功能,建立了基于Rhino的轨道交通项目三维批量建模与导出方法,以及配套的模型转换、页面三维内容二次加工流程,并设定了可视化内容交互与变换方式。(4)基于苏州地铁3号线何苏区间隧道和徐州地铁3号线南三环站的基坑工程两例实际项目,利用主要基础图文数据,给出了轨道交通工程风险信息系统的三维可视化应用搭建流程,检验了平台应用的复杂度与系统性。本文基于实际工程案例的信息研究与WebGL、WebGIS、工程三维建模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方面的技术进展,创建了旨在集成和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三维信息和风险数据的轻量级信息化系统平台,可快速完成轨道交通工程的浏览器三维可视化,针对各施工风险的监测数据分级预警,并预留了必要的功能优化空间,便于后续应用扩展。本文共有图60幅,表10个,参考文献86篇。
牛进德[9](2020)在《既有铁路改建BIM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铁路路网的不断完善,旅客对出行的品质要求也相应提高,大量的既有铁路需要进行相应的提速改造工作以适应线路提速、扩能的需求。既有铁路改造设计具有改造范围受限、受沿线结构物分布影响大等特点,对线路的勘察设计、技术方案比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勘测技术手段提升,构建BIM化改建模型,实现线路改建方案的动力学评价等方面入手,采用三维可视化的既有铁路改建设计方法,获取经济节约、性能可靠的既有铁路改建设计方案。为此,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研究适用于既有铁路BIM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结合某既有线路的平纵断面采集资料,采用Civil3D软件利用既有平面高程信息构建改建地段的三维数字地形模型,基于线路BIM化改建要求,在构建的数字地形模型中导入线路平、纵断面及线路结构信息,利用OpenRail构建线路中心线、线路纵断面、线路横断面、轨道结构、桥梁和隧道模型。采用横断面设计模块实现断面类型与里程、地形的自动匹配,通过Autodesk InfraWorks交互计算实现与地形模型无缝套合,构建出适用于线路BIM化改建需求的既有线路模型。2)研究BIM化的既有铁路三维可视化改建设计方法以常见的线路反向曲线地段半径小改大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线路完成3种不同曲线半径组合条件下的线路平纵断面线位计算,实现改建方案路基、桥、隧及轨道模型的集成并与数字地形模型进行套合,自动提取各方案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值,进行改建方案的技术经济性评价,并实现不同设计方案的三维可视化漫游,从视觉角度进行方案合理性评价。3)研究基于动力学的不同改建设计方案的评价方法基于SIMPACK软件构建车-路一体化模型,进行改建方案的安全性、舒适度分析与评价,采用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轨垂向力、轮轨横向力等指标进行安全性评价,采用列车垂向、横向振动加速度进行舒适度评价,与经济技术指标相结合实现设计方案的协同比选。
陈方吾[10](2020)在《边坡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研发》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网络可视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边坡地下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建模及地上三维实景可视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边坡工程的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需要远程共享数据、管理数据、共同编辑数据、保存数据等。随着计算机Cesium开源平台的不断发展,以及三维空间数据管理和Web端可视化理论技术研究的不断深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快速建立地上地下“一体化”边坡三维实体模型的技术条件。当大型边坡工程发生危险时,需要快速应用少量地质数据建立三维地质体模型并Web端可视化展示,从而对边坡治理工程作出合理的应对。因此,本文通过研究雅西高速公路瓦厂坪段变形边坡、薛城一号边坡、深圳田心石场边坡,在地下边坡三维地质体模型及地上三维实景模型的快速构建并进行边坡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可视化展示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三维地质体建模技术、三维地质体建模软件、三维可视化展示系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确定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可视化展示系统的重要性,从而明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2)研究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建模理论和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分析地上边坡三维实景快速构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三维实景模型的相关基本理论和方法,阐述无人机倾斜摄影快速建模技术的具体步骤及其优点。(2)分析地下三维边坡快速建模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地质数据的处理、空间数据模型理论、插值拟合算法、Itas CAD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等理论,并重点分析构建地上地下三维实体模型的关键技术。(3)结合地上地下建模的基础理论,针对边坡工程分别采用地上和地下快速建模的手段进行工程上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Itas CAD、EVS、GOCAD三个地质体建模软件分别构建三维实体模型并分析关键建模技术。(4)对比分析三个建模软件的的优点,具体分析如何快速实现地下三维地质体建模,并提出一套根据具体的地质数据丰富程度实现快速建模的方案。(3)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可视化系统研发,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基于Cesium三维地球开源平台研发可视化展示系统,详细介绍系统的平台架构基础、包括平台的关键技术和框架、环境架构等。并且详细介绍了三维边坡地上模型和地下模型的格式转化技术手段。(2)通过对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功能需求分析,确定了系统的架构、数据管理手段、数据功能实现方法等。实现了多维地球空间数据三维可视化和地上地下一体化漫游,并且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将无人机倾斜摄影创建精细化地上三维实景模型加载到可视化系统,再将快速构建的边坡地下三维地质体模型加载可视化系统,最终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可视化综合展示。(3)在基于Cesium开源平台进行集成二次开发构建边坡可视化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基于Nginx、IIS服务器的网络发布,通过前端的应用打包和发布、后端应用发布、实现了Web端可视化浏览和展示。开发了网络版地质体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项目信息、地质体详细信息管理和查询功能,最后实现三维地质体可视化、钻孔和岩芯信息可视化、剖面可视化,对具体的工程进行实际应用检验。
二、道路线路实时动态三维可视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路线路实时动态三维可视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道路线路实时动态三维可视化设计理论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道路线路整体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 |
1.1 理论依据 |
1.2 整体模型构建方法 |
2 道路线路三维空间动态浏览及图形绘制 |
2.1 三维空间动态浏览的实现方法 |
2.2 三维空间观察 |
2.3 图形绘制 |
2.4 道路属性信息查询 |
3 结语 |
(2)重庆江跳线轨道交通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重点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二章 BIM技术特点及案例分析 |
2.1 BIM技术一般理论及特点 |
2.2 上海轨道交通17 号线BIM应用案例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IM应用实施方案及标准研究 |
3.1 BIM应用方案研究 |
3.1.1 应用模式 |
3.1.2 应用目标 |
3.1.3 实施构架 |
3.2 BIM应用标准研究 |
3.2.1 必要性分析 |
3.2.2 可行性分析 |
3.2.3 国内外BIM标准现状调研 |
3.3 《地下管线信息模型数据规则》标准 |
3.3.1 编制目的 |
3.3.2 适用范围 |
3.3.3 地下管线信息采集范围 |
3.3.4 地下管线信息采集基本技术要求 |
3.3.5 地下管线分类、作业代码及编码 |
3.3.6 地下管线、管点、附属物信息来源说明 |
3.3.7 数据结构 |
3.3.8 总体信息数据说明 |
3.3.9 管线信息数据说明 |
3.3.10 特征点信息数据说明 |
3.3.11 数据交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IM应用平台设计 |
4.1 平台总体构架设计 |
4.2 建管阶段功能需求分析 |
4.3 运维阶段功能需求分析 |
4.4 数据资产建设方案设计 |
4.4.1 数据类型 |
4.4.2 数据创建技术 |
4.4.3 数据采集 |
4.4.4 数据检查 |
4.4.5 数据交付 |
4.4.6 信息采集基本技术要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设计施工中的BIM应用 |
5.1 江跳线项目概况 |
5.1.1 项目概况 |
5.1.2 江津站概况 |
5.1.3 江津站设计原则 |
5.1.4 江津站BIM技术协同设计研究 |
5.2 初步设计阶段的BIM应用 |
5.3 施工图设计中的BIM应用 |
5.4 施工准备中的BIM应用 |
5.5 施工实施中的BIM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运维管理中的BIM应用 |
6.1 运维阶段BIM应用概述 |
6.2 设施维护优化分析 |
6.3 信息传递效率优化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未来展望 |
7.1 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基坑开挖地铁隧道微扰动控制及监测可视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深基坑开挖紧邻环境微扰动研究现状 |
1.2.2 盾构隧道三维建模及可视化研究现状 |
1.2.3 监测数据三维可视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坑开挖紧邻隧道微扰动及控制措施 |
2.1 引言 |
2.2 深基坑开挖紧邻环境变形机理 |
2.3 支护结构和地表变形特征 |
2.4 深基坑施工紧邻地铁隧道的微扰动控制 |
2.4.1 深基坑施工紧邻地铁隧道微扰动的控制途径 |
2.4.2 深基坑施工紧邻环境微扰动控制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紧邻隧道基坑群开挖优化数值分析 |
3.1 引言 |
3.2 工程概况 |
3.3 PLAXIS3D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
3.3.1 PLAXIS3D简介 |
3.3.2 土体硬化模型 |
3.4 数值分析 |
3.4.1 数值模拟分析思路 |
3.4.2 模型参数与边界条件 |
3.4.3 模型验证 |
3.4.4 施工步简化 |
3.4.5 不同开挖顺序影响模拟分析 |
3.4.6 各分区单独开挖影响模拟分析 |
3.4.7 支撑刚度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
3.4.8 地下连续墙厚度影响模拟分析 |
3.4.9 结论及建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纤感测技术及盾构隧道监测数据可视化 |
4.1 引言 |
4.2 光纤传感及其分布式数据介绍 |
4.2.1 光纤传感器概述 |
4.2.2 光纤感测技术得到的分布式数据前处理 |
4.3 可视化平台总体设计 |
4.3.1 盾构隧道监测数据可视化的背景和意义 |
4.3.2 盾构监测数据可视化平台选择 |
4.3.3 可视化系统的模块和实现工具 |
4.3.4 BIM介绍 |
4.3.5 Revit |
4.3.6 Dynamo |
4.4 几何模型 |
4.4.1 隧道实体模型建立 |
4.4.2 地层模型和周边环境 |
4.5 数据模型 |
4.5.1 真实状态呈现 |
4.5.2 真实状态结合颜色映射可视化 |
4.5.3 云图呈现 |
4.5.4 线状数据呈现 |
4.6 南京地铁隧道光纤监测及数据可视化 |
4.6.1 隧道光纤监测系统 |
4.6.2 可视化呈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双线铁路整体桥面柔性吊杆钢箱拱桥力学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重要性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桥梁顶推施工的研究进展 |
1.2.2 钢箱拱桥吊杆合理张拉控制的研究进展 |
1.2.3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研究进展 |
1.2.4 高速铁路重载试验结构机理的研究进展 |
1.2.5 高速铁路车桥耦合振动的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钢箱拱桥步履式顶推施工力学行为分析 |
2.1 顶推施工方案 |
2.2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 |
2.3 钢箱拱顶推阶段整体建模计算 |
2.3.1 典型工况力学行为分析 |
2.3.2 顶推施工应力时程分析 |
2.3.3 顶推施工挠度时程分析 |
2.4 钢箱拱顶推阶段应力与挠度实测分析 |
2.4.1 应力与挠度现场监测点布置 |
2.4.2 应力实测分析 |
2.4.3 挠度实测分析 |
2.5 基于BIM可视化顶推结构同步监控方法、装置与系统 |
2.5.1 背景技术 |
2.5.2 发明内容 |
2.5.3 具体实施方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柔性吊杆索力调整优化与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3.1 概况 |
3.1.1 吊杆概况 |
3.1.2 吊杆施工工序 |
3.2 吊杆索力调整与优化 |
3.2.1 吊杆索力调整方法 |
3.2.2 影响矩阵法在施工阶段索力优化中的应用 |
3.2.3 影响矩阵法在成桥索力调整中的应用 |
3.3 吊杆力现场双控监测 |
3.4 吊杆张拉过程中结构应力与挠度分析 |
3.4.1 吊杆张拉过程结构应力分析 |
3.4.2 吊杆张拉过程结构挠度分析 |
3.5 成桥状态结构应力与挠度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架一体机通过钢箱拱桥时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4.1 概况 |
4.1.1 工程背景 |
4.1.2 桥面施工措施 |
4.2 运架一体机提梁过桥时结构静力分析 |
4.2.1 静力工况下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4.2.2 静力工况下吊杆索力分析 |
4.3 运架一体机空载与提梁过桥时结构动力分析 |
4.3.1 自振特性分析 |
4.3.2 动力分析加载工况 |
4.3.3 运架一体机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分析结果 |
4.4 运架一体机过桥时结构应力与挠度实测分析 |
4.4.1 应力实测分析 |
4.4.2 挠度实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正交异性桥面系铺装时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5.1 桥面概况 |
5.1.1 桥面结构布置 |
5.1.2 桥面施工步骤 |
5.2 桥面铺装分析工况 |
5.3 结构内力分析 |
5.3.1 工况一结构内力分析 |
5.3.2 工况六结构内力分析 |
5.3.3 其他工况结构内力分析 |
5.4 结构应力分析 |
5.4.1 桥面正交异性板应力分析 |
5.4.2 桥面钢板应力分析 |
5.4.3 拱肋应力分析 |
5.4.4 主纵梁应力分析 |
5.5 结构挠度分析 |
5.5.1 桥面正交异性板挠度分析 |
5.5.2 桥面钢板挠度分析 |
5.5.3 拱肋挠度分析 |
5.5.4 主纵梁挠度分析 |
5.6 结构实测分析 |
5.6.1 桥面CRTSⅢ型底座板实测分析 |
5.6.2 桥面混凝土板实测分析 |
5.6.3 桥面正交异性板实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重载试验下钢箱拱桥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6.1 重载试验目的及评价标准 |
6.1.1 试验目的 |
6.1.2 静载试验主要评价标准 |
6.1.3 动载试验主要评价标准 |
6.2 静载试验下桥梁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6.2.1 测点布置 |
6.2.2 试验列车编组及加载工况 |
6.2.3 加载效率 |
6.2.4 分析结果 |
6.3 脉动试验下桥梁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6.3.1 测点布置 |
6.3.2 分析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运营状态桥梁风—车—轨—桥耦合振动结构机理研究 |
7.1 耦合振动方程的建立 |
7.2 冲击系数的测定 |
7.3 动载试验激励函数力的确定 |
7.3.1 试验列车的选取 |
7.3.2 风荷载外部激励力的确定 |
7.3.3 轨道不平顺因素下内部激励函数力的确定 |
7.4 动载试验加载工况 |
7.5 动载试验分析结果 |
7.5.1 不同车速下跑车试验的动力分析结果 |
7.5.2 不同编组下跑车试验的动力分析结果 |
7.5.3 不同线路下跑车试验的动力分析结果 |
7.5.4 高速会车时的跑车试验动力分析结果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今后的工作及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Unity3D的天然气站场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综合评述 |
1.3 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 |
1.5 文章组织结构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基础 |
2.1 系统理论基础 |
2.1.1 系统论 |
2.1.2 安全管理理论 |
2.2 系统技术基础 |
2.2.1 虚拟现实技术 |
2.2.2 碰撞检测技术 |
2.2.3 虚拟漫游技术 |
2.2.4 图形用户界面技术 |
2.2.5 ADO.NET技术 |
2.3 系统软件选择 |
2.3.1 3dsMax概述 |
2.3.2 Unity3D概述 |
2.3.3 Microsoft SQL Server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天然气站场三维模型建立 |
3.1 建模对象和原则 |
3.2 模型制作流程 |
3.3 数据源获取 |
3.4 构建模型 |
3.5 模型材质构建与贴图 |
3.6 模型优化 |
3.6.1 减少模型面数 |
3.6.2 纹理映射 |
3.7 模型整合与导出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然气站场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仿真构建 |
4.1 场景构建 |
4.1.1 3dsMax模型导入 |
4.1.2 场景光源构建 |
4.1.3 场景天空盒构建 |
4.1.4 场景内物体刚体属性构建 |
4.1.5 场景内物体碰撞体属性构建 |
4.1.6 场景跳转构建 |
4.2 系统漫游实现 |
4.3 系统信息数据库构建 |
4.3.1 数据表构建 |
4.3.2 Unity3D与 SQL数据库连接 |
4.4 系统UI界面构建 |
4.4.1 操作界面 |
4.4.2 信息显示界面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天然气站场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实现 |
5.1 系统设计 |
5.1.1 系统界面设计 |
5.1.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1.3 系统架构设计 |
5.2 系统运行环境 |
5.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3.1 系统登陆界面 |
5.3.2 系统功能选择界面 |
5.3.3 日常巡检模块 |
5.3.4 数据监控模块 |
5.3.5 设备管理模块 |
5.3.6 资料管理模块 |
5.3.7 风险分析模块 |
5.3.8 应急物资模块 |
5.3.9 安全预警模块 |
5.3.10 应急响应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基于BIM的铁路线路三维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海量数据的地形处理与创建方法 |
2.1 Civil3D软件介绍 |
2.2 大型数据集处理 |
2.2.1 大型曲面 |
2.2.2 长大公里线路 |
2.3 海量数据处理的方法 |
2.4 配置系统及其他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ivil3D的线路三维设计方法 |
3.1 原始地形曲面的创建 |
3.1.1 使用点数据创建Civil3D曲面 |
3.1.2 地形曲面的处理与分析 |
3.2 线路的创建和编辑 |
3.2.1 利用Civil3D的路线创建工具进行创建 |
3.2.2 从Auto CAD多段线创建线路 |
3.3 纵断面设计 |
3.3.1 纵断面图设计 |
3.3.2 线路构造物的确定及数据输出 |
3.4 横断面装配设计 |
3.4.1 部件和装配 |
3.4.2 部件编辑器简介 |
3.4.3 路基装配的创建 |
3.4.4 隧道装配的创建 |
3.5 线路模型的生成 |
3.6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Revit与Civil 3D的集成建模方法 |
4.1 桥梁插件细化桥梁装配 |
4.2 基于Revit API创建桥梁模型 |
4.2.1 桥梁下部结构模型 |
4.2.2 桥梁上部结构模型 |
4.3 轨道结构模型 |
4.3.1 钢轨模型 |
4.3.2 轨枕模型 |
4.3.3 道床结构模型 |
4.4 创建隧道模型 |
4.5 线路构造物拼装 |
4.6 Revit与 Civil3D共享坐标系 |
4.7 小结 |
第五章 BIM与3DGIS的集成研究 |
5.1 Infraworks软件介绍 |
5.2 Civil3D与 Infraworks的线路集成设计 |
5.2.1 Civil3D与 Infraworks集成概述 |
5.2.2 Civil3D与 Infraworks集成实现 |
5.3 Revit与 Infraworks的线路集成设计 |
5.4 线路方案三维漫游展示 |
5.5 总结 |
第六章 工程实例验证 |
6.1 工程实例概况 |
6.1.1 实例区域地理概况 |
6.1.2 实例区域线路概况 |
6.2 地形曲面的创建与处理分析 |
6.2.1 地形曲面的创建于处理 |
6.2.2 地形曲面的分析 |
6.3 线路选线设计 |
6.3.1 平面线路的创建 |
6.3.2 线路纵断面设计 |
6.3.3 横断面装配设计 |
6.3.4 Revit中线路装配的深化 |
6.3.5 线路的集成整合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7)基于3DGIS与BIM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三维景观建模 |
1.2.2 城市道路建模 |
1.2.3 城市轨道交通三维线路设计 |
1.2.4 轨道交通线路构造物BIM参数化建模 |
1.2.5 融合3DGIS与 BIM |
1.2.6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三维景观建模 |
2.1 城市地形建模 |
2.2 城市道路建模 |
2.2.1 获取道路中心线 |
2.2.2 创建道路模型 |
2.3 城市景观布置 |
2.3.1 沿街建筑 |
2.3.2 小区建筑 |
2.3.3 绿化与水系 |
2.4 特定场景 |
2.5 线路三维漫游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三维选线设计 |
3.1 线路曲线要素计算 |
3.1.1 曲线初始要素约定 |
3.1.2 曲线要素计算 |
3.2 线路要素生成 |
3.2.1 直线部分绘制 |
3.2.2 曲线部分绘制 |
3.3 线路动态设计 |
3.3.1 线位调整 |
3.3.2 导出线路坐标 |
3.3.3 标签插入 |
3.3.4 生成纵断面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线路构造物BIM参数化建模 |
4.1 创建桥梁模型 |
4.1.1 墩台模型 |
4.1.2 梁段模型 |
4.2 轨道结构模型 |
4.2.1 钢轨模型 |
4.2.2 扣件模型 |
4.2.3 轨枕模型 |
4.2.4 道床模型 |
4.3 创建隧道模型 |
4.4 构造物自动拼装 |
4.5 地下管线三维建模 |
4.6 创建三维地质模型 |
4.6.1 地层数据处理 |
4.6.2 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IM与3DGIS融合分析 |
5.1 BIM与3DGIS融合方法 |
5.2 City Maker对 BIM的结合 |
5.2.1 City Maker数据结构 |
5.2.2 City Maker获取BIM信息 |
5.3 三维信息场景漫游优化 |
5.4 轨道交通线路BIM应用 |
5.4.1 线路缓冲区分析 |
5.4.2 地铁车站布局分析 |
5.4.3 地下管线碰撞检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与验证 |
6.1 系统概况 |
6.1.1 City Maker3DGIS平台简介 |
6.1.2 运行环境 |
6.1.3 接口介绍 |
6.2 系统主要功能 |
6.2.1 城市三维景观建模 |
6.2.2 线路三维设计 |
6.2.3 线路构造物BIM模型构建 |
6.2.4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空间分析 |
6.2.5 线路三维漫游展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8)基于3D WebGIS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风险信息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基于3D WebGIS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风险信息系统架构 |
2.1 研发需求与目标分析 |
2.2 整体架构与功能模块 |
2.3 开发方案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风险信息数据资源库架构研究 |
3.1 数据资源库设计准则与信息归类 |
3.2 动态数据库创建 |
3.3 数据表接入查询 |
3.4 静态资源库搭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WebGL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风险三维信息系统研发 |
4.1 工程场景三维建模导出与转换技术 |
4.2 工程三维信息系统模型网页可视化 |
4.3 工程施工风险信息三维预警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工程应用研究 |
5.1 系统工程应用方案 |
5.2 车站基坑工程三维可视化应用 |
5.3 隧道区间工程三维可视化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主要成果与展望 |
6.1 主要成果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既有铁路改建BIM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铁路虚拟环境构建方法研究现状 |
1.2.2 铁路BIM化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
1.2.3 既有铁路改建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2.4 既有铁路改建方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铁路三维数字地形场景模型构建 |
2.1 铁路三维数字地形模型构建原理 |
2.1.1 DTM与 DEM概念 |
2.1.2 DEM的数据采集及表示方法 |
2.2 铁路三维数字地形场景构建方法 |
2.3 铁路三维数字地形模型功能分析 |
2.4 基于Autodesk Civil3D的铁路三维数字地形场景模型创建 |
2.4.1 地形图预处理 |
2.4.2 三维地形骨架模型创建 |
2.4.3 三维地形骨架模型与光栅卫片配准 |
2.4.4 三维人文及自然景观模型创建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技术的既有铁路可视化协同建模 |
3.1 铁路IFC标准与BIM建模平台 |
3.1.1 BIM-IFC标准 |
3.1.2 铁路BIM平台介绍 |
3.1.3 协同设计的必要性 |
3.2 基于BIM技术的线路结构建模 |
3.2.1 族与Open Rail模板 |
3.2.2 基于Open Rail的线路结构建模 |
3.3 基于BIM技术的既有铁路协同建模实现 |
3.3.1 既有铁路平面建模 |
3.3.2 既有铁路纵断面建模 |
3.3.3 既有铁路线路模型输出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技术的协同改建方案设计 |
4.1 既有铁路改建影响因素及案例概况 |
4.1.1 既有铁路改建影响因素 |
4.1.2 既有铁路案例概况 |
4.2 既有铁路改建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
4.2.1 既有铁路改建设计原则 |
4.2.2 既有铁路曲线整正方法 |
4.2.3 既有铁路曲线改建方法 |
4.3 基于BIM技术的既有铁路可视化协同改建设计 |
4.3.1 改建方案设计 |
4.3.2 改建方案比选 |
4.4 改建设计方案线路动态漫游展示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动力学的铁路改建设计方案评价 |
5.1 基于SIMPACK的车-路一体化模型创建 |
5.1.1 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
5.1.2 多体系统动力学车辆模型创建 |
5.1.3 多体系统动力学线路模型创建 |
5.2 改建设计方案安全性舒适度评价方法 |
5.2.1 线路安全性评价方法 |
5.2.2 线路舒适度评价方法 |
5.3 改建设计方案安全性舒适度分析与评价 |
5.3.1 改建设计方案安全性分析与评价 |
5.3.2 改建设计方案舒适度分析与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边坡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维地质体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
1.2.2 三维地质体建模软件研究现状 |
1.2.3 三维可视化展示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地上地下“一体化”建模基础理论 |
2.1 地上三维建模理论与方法 |
2.1.1 无人机倾斜摄影 |
2.1.2 无人机边坡三维实景建模方法 |
2.2 地下三维建模理论与方法 |
2.2.1 地质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 |
2.2.2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
2.2.3 插值拟合算法 |
2.2.4 Itas CAD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上三维边坡快速建模技术的工程应用 |
3.1 概述 |
3.2 地上三维实景快速建模方法 |
3.3 工程应用 |
3.3.1 瓦厂坪大桥危险段边坡三维实景模型构建 |
3.3.2 薛城1号边坡地上三维实景模型构建 |
3.3.3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优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下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的工程应用 |
4.1 基于Itas CAD的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 |
4.1.1 快速构建瓦厂坪大桥边坡地质数据库 |
4.1.2 快速创建三维地表模型 |
4.1.3 构建空间地层分界面 |
4.1.4 面生成体模型方法 |
4.1.5 模型检验 |
4.2 基于EVS的三维地质体模型快速建模 |
4.2.1 EVS建模步骤 |
4.2.2 EVS构建瓦厂坪、田心石场边坡模型 |
4.3 基于GOCAD的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 |
4.3.1 GOCAD建模步骤 |
4.3.2 GOCAD构建瓦厂坪三维边坡模型 |
4.4 地下三维地质体建模技术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Cesium开源平台构建边坡三维地质体可视化系统 |
5.1 Cesium平台架构基础 |
5.1.1 WebGL技术 |
5.1.2 Cesium开源平台 |
5.1.3 Node.js环境 |
5.1.4 Angular框架 |
5.1.5 Cesium模型格式 |
5.2 基于Cesium的模型转化与数据加载实现 |
5.2.1 基于Cesium的模型转化 |
5.2.2 基于Cesium的模型数据加载实现代码 |
5.3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5.3.1 系统总体设计 |
5.3.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3 基于Nginx、IIS服务器的网络发布 |
5.4 系统应用 |
5.4.1 地质体信息管理 |
5.4.2 钻孔和岩芯信息管理及可视化展示 |
5.4.3 地上地下“一体化”边坡三维可视化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道路线路实时动态三维可视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道路线路实时动态三维可视化设计理论和方法[J]. 朱盛彤. 智能城市, 2021(23)
- [2]重庆江跳线轨道交通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D]. 廖祺硕.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基坑开挖地铁隧道微扰动控制及监测可视化[D]. 周钊. 东南大学, 2020(01)
- [4]双线铁路整体桥面柔性吊杆钢箱拱桥力学行为分析[D]. 刘子玉.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5]基于Unity3D的天然气站场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开发[D]. 朱斌.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6]基于BIM的铁路线路三维建模方法研究[D]. 杨峰.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
- [7]基于3DGIS与BIM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方法研究[D]. 王奇胜.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
- [8]基于3D WebGIS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风险信息系统研发[D]. 梁誉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既有铁路改建BIM化设计方法研究[D]. 牛进德.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边坡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研发[D]. 陈方吾.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