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湖泊非均质碳酸盐岩油藏勘探技术方法研究——以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灰岩油藏为例

内陆湖泊非均质碳酸盐岩油藏勘探技术方法研究——以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灰岩油藏为例

论文题目: 内陆湖泊非均质碳酸盐岩油藏勘探技术方法研究——以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灰岩油藏为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作者: 张晓鹏

导师: 彭大钧

关键词: 四川盆地,大安寨段,储渗体,油藏,勘探技术方法

文献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全球性和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发展历史表明,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今天,复杂油气藏和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愈来愈受到高度的关注,逐渐已成为目前的勘探和增储、上产的主要对象。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内陆湖相碳酸盐岩油藏,是在贫矿地质条件和背景下形成的,其储集岩为国内、外少有而典型的内陆湖相碳酸盐岩建造,非均质性极强,因而在成藏特征,油气分布规律,圈闭表现特征和适应性勘探技术方法等方面都有别于常规油气藏和一般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本文针对这一特殊的内陆湖相碳酸盐岩复杂油藏,以基本石油地质特征认识为基础,明确油藏形成主控因素,建立油藏成藏模式和地质模型,指出油气富集规律,进而根据近年来勘探实践中的探索和总结,有针对性的建立起了包括:油藏地质预测技术方法;油藏地震识别,预测技术方法;油藏工程工艺技术方法在内的“三位一体化”的勘探技术方法系列。 本次论文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和创新: 大安寨段介屑灰岩与碎屑岩混合沉积建造,是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特定地史条件下的内陆坳陷湖泊沉积产物。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及区域格局,宏观控制了大安寨段沉积相带展布;纵向沉积相序变化;生、储、盖特征和组合关系;局部构造特征;成岩及成藏史;以及油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大安寨段含油层系以自生、自储和自成相对独立的成矿系统为特征,在这一成矿系统中,油气资源丰度低;储集岩非均质性极强;泥页岩与介屑灰岩薄互层分布这三大特征要素,是造就大安寨段油藏特殊复杂性的根本所在。 四川盆地经历了川中刚性基底隆起的长期抵柱作用,致使大安寨段含油气层系分布区域在地史上主要处于隆—坡位置,构造形变较弱;破裂构造不甚发育;油气运、聚不充分;难以形成规模整装油藏,这乃是造就大安寨段油藏特殊复杂性的“后生”原因所在。 大安寨段储集岩以介屑灰岩为主,岩石基质超低孔渗,基本不具备储油能力,储集岩主要储渗空间为溶蚀孔、洞和裂缝,通过对其成因、期次、成生关系分析认为:溶蚀孔、洞的发育明显的依附于裂缝,表现出先裂缝后孔、洞,或缝造孔、洞的成生关系,并且裂缝成因和期次多,正因为如此,决定了溶蚀孔、洞、缝的发育具多类型、多期次、多系统和空间分布极不均一性。 在大安寨段超低孔、渗致密介屑灰岩层中,非均一分布的溶蚀孔、洞和裂缝相互沟通而形成形态极不规则的储渗系统,被称之为“储渗体”。储渗体的发育主要是受沉积、成岩、构造三个缺一不可的综合地质因素控制,其关系为:介屑灰岩是基础;破裂构造是关键;溶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题的依据、目的、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内陆湖相碳酸盐岩建造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2.1 盆地演化、海陆变迁、内陆坳陷盆地沉积湖相碳酸盐建造

2.2 内陆湖相沉积,建造自生自储、自成相对独立的含油层系

2.3 构造作用及形变相对较弱,油气运聚丰度普遍不高

2.3.1 区域构造演化史

2.3.2 局部构造特征

2.4 储集岩基质超致密,次生溶蚀孔、洞及裂缝是主要储渗空间

3 大安寨段储渗体地质模型、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

3.1 储渗体的分类及地质模型

3.1.1 储渗体的分类及其特征

3.1.2 各类储渗体的地质模型及形成的地质条件

3.2 储渗体和油藏的关系

3.3 大安寨段油藏形成演化模式

3.4 油藏分布规律

4 大安寨段油藏勘探技术方法系列建立

4.1 油藏地质预测技术方法

4.1.1 目的层区域构造裂缝 TM图像解译预测法

4.1.2 高精度局部构造形变分析裂缝预测法

4.1.3 变形应力场模拟分析法

4.1.4 录井、测井信息及勘探成果分析法

4.2 油藏等效地球物理研究及预测方法技术

4.2.1 大安寨段储层标定

4.2.2 大安寨段沉积相、储层分布地震预测、识别技术

4.2.3 大安寨段储渗体和油藏地震识别、预测技术方法

4.3 油藏勘探工程工艺技术方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发布时间: 2006-11-01

参考文献

  • [1].滨里海盆地典型盐下碳酸盐岩油藏地震成像和储层预测研究[D]. 樊长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2].Oseil油田碳酸盐岩油藏裂缝描述及数值模拟研究[D]. 于天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8
  • [3].碳酸盐岩油藏动态储层评价[D]. 康志宏.成都理工大学2003
  • [4].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D]. 胡蓉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
  • [5].碳酸盐岩储层介质类型试井判别方法研究[D]. 刘洪.长江大学2012
  • [6].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与相关机理研究[D]. 苑登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 [7].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堵水机理研究[D]. 龙秋莲.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8].塔河油田二、十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表征[D]. 范卓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 [9].缝洞型油藏提高开发效果基础研究[D]. 常宝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3

相关论文

  • [1].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 石彦.吉林大学2004
  • [2].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横向预测方法研究[D]. 孙建库.西南石油学院2004
  • [3].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描述及评价[D]. 鲁新便.成都理工大学2004
  • [4].川东北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 储昭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5].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理与分布预测[D]. 刘忠宝.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6].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建模研究[D]. 杨辉廷.西南石油学院2004
  • [7].川中地区侏罗系下沙溪庙组砂岩油藏成藏分析及勘探开发建议[D]. 刘桂侠.西南石油学院2003
  • [8].海相碳酸盐岩隐蔽油气藏勘探[D]. 郑天发.成都理工大学2006
  • [9].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及其储层研究[D]. 赵永刚.西南石油大学2006
  • [10].惠民凹陷西部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及储层特征研究[D]. 孙钰.中国石油大学2007

标签:;  ;  ;  ;  ;  

内陆湖泊非均质碳酸盐岩油藏勘探技术方法研究——以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灰岩油藏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