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钉住汇率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钉住制度,国际收支失衡,金融危机
钉住汇率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1](2018)在《钉住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失衡与墨西哥金融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到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拉美国家,震惊了整个世界。比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是酿成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根源,国际收支失衡是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本文将在宏观经济学的框架内,分析钉住制度、国际收支失衡与墨西哥金融危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来源于《金融发展评论》期刊2018年09期)
王宇[2](2015)在《钉住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失衡与墨西哥金融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并很快波及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国家,形成了震惊世界的拉美经济危机。比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是此次危机的根源,国际收支失衡是此次危机的导火索。本文将在宏观经济学的框架内,分析钉住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失衡与墨西哥危机之间的内(本文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期刊2015-01-26)
王宇[3](2013)在《是钉住汇率制度酿成了泰铢危机吗?——泰国的汇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钉住汇率制度可能成为一国金融危机的诱因。泰国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的过程表明,泰铢危机是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泰铢危机的根源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泰国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被迫放弃钉住汇率制度,走向浮动汇率制度的。(本文来源于《南方金融》期刊2013年08期)
胡磊[4](2008)在《钉住汇率制度的“退出战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频频暴发,这使得人们对钉住汇率制度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重质疑,“退出战略”理论应运而生。所谓“退出战略”指的是一国退出原有的钉住汇率制度而采用其他更具弹性的汇率安排,具体内容包括退出的时机、方式和策略安排等。“退出战略”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相关的文献不断涌现,但大多局限于一些经验研究和案例介绍,一些有关“退出战略”的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对传统的货币危机模型进行变换,并不具备足够的针对性的解释力。可以说,当前的“退出战略”在理论方面存在较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这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空间。针对构成“退出战略”理论的叁个基本问题—退出的时机、方式和策略安排,作者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回答。首先作者构建了一个成本-收益模型以考察退出钉住汇率制度的原因及最优时机;继而作者将“退出”分为两类同时结合上述模型分别进行利弊分析,并利用各国数据进行实证;最后作者对“退出战略”实施前后的策略安排进行了阐述,就此完成了对“退出战略”叁个基本问题的回答。这也构成了本文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本文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结合“退出战略”理论来分析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作者利用修正的LYS法对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的类别进行了界定,并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分析了人民币“退出”的根本原因;接下来,针对退出原有钉住汇率制度后的连续升值及国内通胀上扬等问题,作者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将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而造成的种种问题归纳为“人民币升值综合症”;在对“人民币升值综合症”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之后,作者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并认为其中的“双退出战略”是解决“人民币升值综合症”的根本之道。最后,作者对“双退出战略”的配套措施进行了补充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的基本观点主要有叁点:一、“退出战略”实施的最优时机一般存在于原有钉住汇率制度产生净损失的时刻,这比传统“退出战略”理论所认为的最优退出时机要晚;二、人民币采用“渐进式”的退出方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也造成了一些其他问题;叁、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资本项目也将逐步实现自由化,两者在速度上是互相适应的。(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4-15)
曾海晖[5](2007)在《钉住汇率制度下的汇率理论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理论为基础,通过一定的假定条件将两者结合起来构造出均衡汇率模型,结果显示均衡汇率由两国投资收益率差和通货膨胀之差以及预期的远期汇率共同决定,进而结合政府的公开市场操作行为得出盯住汇率制下的汇率决定模型。最后结合该模型对中国的实践进行适当的分析并提出了当前我国适当的应对方法。(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情况》期刊2007年12期)
刘海超[6](2007)在《钉住汇率制度的宏观经济绩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9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日益上升的国际资本流动导致不稳定的世界资本市场,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原有的汇率制度也随之崩溃。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2001年的土耳其金融危机以及阿根廷金融危机等等都一再证实了这一点。于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转向汇率制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方面,探求何种汇率制度能够充当外部冲击吸收器或者为规避金融危机提供屏蔽作用。各国政府更加意识到了汇率制度的安排关系到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绩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钉住汇率制度在东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仍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Calvo和Reinhart(2000)曾经指出,有许多号称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事实上在不断地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宣告的汇率制度往往不是实际执行的汇率制度。本文希望通过比较分析东亚国家在实行钉住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时各种宏观经济指标的差异,讨论钉住汇率制度对于东亚国家的实际意义。长期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钉住汇率制度与低通货膨胀相关联,钉住汇率制度具有以下叁个效应:1、宏观经济纪律效应。普遍认为钉住汇率制度可以加强宏观经济纪律和稳定性。钉住汇率制对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起到约束作用。如果当局不遵守承诺,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失信于公众,承担相应的政治成本。因此,钉住汇率制下当局通常会控制货币总量,也就相应地控制了通货膨胀。这就是钉住汇率制度的纪律效应。2、公信力效应(credibility effect)。一国政府如果想树立本国货币政策的可信度,进而稳定公众预期和国内外投资,钉住汇率制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钉住汇率制度下,汇率起到“名义锚”的作用,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政府可能为了扩大出口而实行贬值政策,企业如果意识到政府的贬值政策可能发生,为避免贬值给其带来的损失会提前将商品价格定在较高水平上,其结果是形成“价格高原”(price plateau)。在钉住汇率制度下企业就不会有这种担心。例如,若一国的央行宣布要降低通货膨胀,该央行的公信力就会增加。但是,公众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怀疑央行的公信力,而且会观察央行的实际行动进而判断央行承诺的执行程度。尽管钉住汇率制度带来的透明度可以增加货币当局的公信力,但是如果把金融危机考虑进来,当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发生变动时,钉住汇率制度的内在脆弱性就会显现出来,进而限制了钉住汇率制度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3、经济增长效应。通常认为,因为钉住汇率制度与较低的通货膨胀和较少的经济波动相联系,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讲,钉住汇率制度能够刺激更多的投资和对外开放,进而会刺激经济增长(Ghosh和Phillips,1998;Frankel and Romer,1999分别对通货膨胀和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一些实证研究还发现,钉住汇率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大概就是东亚国家偏好钉住汇率制度的理由。但是上面的理由很难被证实,因为汇率制度是内生变量。钉住汇率制度也存在缺陷:例如对外部冲击不够敏感,面临危机时比较脆弱等。而且钉住汇率制度与刺激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现在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说明更低的汇率波动可以刺激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Moreno, 2000)。另外,近来的有关金融危机的文献指出钉住汇率制度会加重商业周期的影响,因为钉住汇率制度的持续性往往不够,制度实行时先带来经济的繁荣期,制度崩溃之后经济的收缩期也会随之而至(Corsetti, Pesenti and Roubini, 1998)。此外,传统的观点还认为钉住汇率制度有抵御外部冲击的效应,这种观点建立在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基础上,假定减少产出的波动性是好事,在这个框架内,钉住汇率制度有利于对货币(LM)冲击做出反应,而浮动汇率制度有利于对真实的(IS)冲击做出反应或者说可以使经济免受外部冲击。传统观点的一个缺陷在于它并不是基于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最优化基础分析之上的,也就不可能对福利进行分析。近年来的研究补充了这一方面,例如,Schmitt,Grohe和Uribe使用墨西哥的数据研究了持久钉住汇率制度的成本问题,在一个小型的开放经济的均衡模型里,没有进出口部门,在价格刚性的条件下会面临叁种外部冲击: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世界利率(world interest rate)、进口价格的上涨(import-price inflation)。他们计算得出的结论是:政府宁愿放弃0.1%-0.3%的消费能力,也不愿意选择持久的钉住(美元化),因为钉住汇率制度面临外部冲击的时候不能调整价格,结果只能导致产出的波动。Obstfeld和Rogoff指出,钉住汇率制度下不能够进行经济周期之前的预调整,从这一点来看,钉住汇率制度是不理想的。在他们的分析中,工资刚性下当生产面临冲击时,钉住汇率制度下没法调整实际工资以抵御生产面临的冲击,浮动汇率制度加上反周期的货币政策是最好的方法。产出的波动不是越小越好,产出不时地波动调整是好事情。本文收集了东亚五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和泰国)从1974-2002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包括:名义和实际汇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经常账户余额、政府预算、货币供给量增长和实际GDP增长的年数据,资料来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各国的各年度的汇率制度进行分类进而进行数据的归类,有些学者如Ghosh, Guide, Ostry和Wolf (1995)使用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汇率安排与约束》中各国官方公布的汇率制度;但另外一些经济学者Edwards和Savastano(1999)、Calvo和Reinhart(2000)则认为这种官方汇率制度分类不够准确。Calvo和Reinhart(2000)研究了各国汇率的特征和一些能显示出稳定汇率努力的指标,发现很多宣告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实际执行的是钉住汇率制度。Calvo和Reinhart还发现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波动性极高,显示出很严重的国家干预。Kwanho Shin和Jong-Wha Lee在《东亚国家的汇率制度与经济联系》一文中详细阐述了KJ的分类方法,并据此将东亚国家的各年度汇率分成钉住与浮动两大类。这个分类使用了一个最低汇率变动标准、一个波动临界值和一些相应的调整使得汇率变动的持续程度和变动时间的判定更加准确,能够把一种货币所执行的汇率制度分为钉住或者浮动。通过比较分析90年代以来的新的汇率制度分类方法,作者认为,本文无论是在研究目的还是数据要求上与Kwanho和Jong的分类十分接近,因此,本文采用Kwanho和Jong的分类将东亚五国的汇率数据作分类处理。本文集中考虑叁组宏观经济指标:1、宏观经济绩效指标:通货膨胀和产出;2、与通货膨胀有关的宏观经济政策指标:名义和实际的货币增长,政府预算占名义GDP的比重;3、与产出增长和波动有关的对外部门指标:经常项目账户余额占GDP的比例,名义和实际汇率的变动百分比。为了研究东亚地区钉住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分别计算钉住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之下的各种宏观经济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且统计出两种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指标的均值差额的Z统计量和相应的显着性水平。本文的首要创新之处在于将幸存者误差(Survivorship Bias)引入东亚国家汇率制度研究并用东亚国家的具体数据验证汇率制度的绩效研究是否受到幸存者误差的影响。如果受到影响,那经济危机阶段的经济绩效有可能是危机之前的汇率制度引起的。本文首先对比了钉住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指标的差异,然后排除了之前为钉住汇率制度的金融危机阶段的数据再对比分析钉住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的经济绩效指标,研究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此外,本文深入研究了各种汇率制度下的金融危机阶段的宏观经济绩效指标,分别比较了钉住汇率制度下的金融危机阶段、浮动汇率制度下的金融危机阶段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阶段的各个经济指标(消费者物价水平、产出、名义货币供给、实际货币供给、政府预算、名义以及实际的货币贬值)的差异。通过对东亚五个国家实行的汇率制度与经济绩效的比较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本文的分析肯定了Mckinnon的观点,即东亚国家普遍执行钉住汇率政策,而且统统都是钉住美元。其次,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能支持更低的通货膨胀程度或者更高的宏观经济纪律可以成为东亚国家选择钉住汇率制度的理由。钉住汇率制度下的通货膨胀率相似于浮动汇率制度下的通货膨胀率。事实上,如果我们排除了幸存者误差的影响,浮动汇率制度下的通货膨胀率甚至更低。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和政府预算在两种汇率制度下也是相当的。这些结论支持了Glick, Hutchison和Moreno(1999)的观点,即钉住汇率制度并不是东亚国家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东亚经济的特殊性使得东亚国家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第叁,样本数据表明在东亚国家钉住汇率制度下的平均经济增长一般高于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钉住汇率制度的好处。然而,排除了幸存者误差的影响,发现两种汇率制度下经济增长率的差异明显变小;得到的数据也不能支持钉住汇率制度可以提升出口竞争力的观点;并且,两种汇率制度下的实际汇率波动的差异也相当小。第四,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金融危机阶段在钉住汇率制度下会有较高的累计通货膨胀水平和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而97年的金融危机阶段显示出不同的特征:平均通货膨胀率甚至低于危机之前,产出在危机之后急剧下降,当然,这也正是金融危机过于密集和政府信誉危机的后果。总之,东亚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同,东亚国家在钉住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绩效差异相当有限。这样,一些传统文献强调的钉住汇率制度的优点就不能充分解释东亚国家偏好钉住汇率制度的理由。也许汇率稳定对于东亚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还在延续着。(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07-04-01)
杜晓蓉[7](2007)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东亚钉住汇率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东亚金融危机前,东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集体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博弈格局。尽管钉住汇率制度在危机中曾一度中断并被许多人指责为导致这场危机的制度性原因,但大量实证检验表明危机后东亚各新兴经济体纷纷恢复了钉住美元。进入新千年,随着东亚新兴经济体对美国出现大量的经常项目盈余,全球性经济失衡使国内外的关注焦点重新集中在东亚实行了多年的事实钉住汇率制度上。东亚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挑战:对内,由于实行事实钉住美元汇率制度而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已经开始制造通货膨胀压力;对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美国外部失衡乃至全球经济不平衡归咎于东亚新兴经济体以钉住制度操纵汇率。因此,探讨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东亚新兴经济体集体钉住美元制的合意性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东亚集体钉住美元制的内稳定机制——金融恐怖均衡为主线,从东亚钉住美元汇率制度的成因、运转机制、可持续性和退出战略等方面,对东亚钉住汇率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得出了东亚新兴经济体必须从集体钉住美元制退出、实行区域汇率协调的结论。本研究由导论、正文和结论组成,其中正文分为七大部分。正文的第一部分回顾了国际货币制度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制约关系。理论梳理表明,不论国际汇率制度安排还是一国汇率制度选择都必须服从于某一时期特定国际货币制度的规定。第二部分总结了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新兴经济体偏好钉住汇率制度的新理论。最近几年涌现了关于新兴经济体偏好钉住汇率制度的“害怕浮动论”等新理论和对事实汇率制度分类的实证检验,它们从理论上支持了东亚新兴经济体选择钉住汇率制度的合意性。第叁部分剖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东亚新兴经济体形成集体钉住美元制的内在机制——美国依赖东亚资本流入来弥补巨额经常项目赤字的“金融恐怖均衡”。“金融恐怖均衡”实际上是美国同东亚新兴经济体整体、东亚新兴经济体之间两阶段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结果。作为东亚新兴经济体经济制度的重要部分,实证检验表明东亚集体钉住美元汇率制曾在东亚各经济体和东亚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宏观经济绩效。第四部分比较了历史上几次典型的国际性钉住美元安排:东亚集体美元钉住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可调整”钉住美元安排、拉美地区钉住汇率制度和美元化倾向。比较结果表明,由于所处的国际货币体系、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阶段发生了根本变化,东亚新兴经济体集体钉住美元制度呈现出独有的特点。第五部分探讨了东亚新兴经济体集体钉住美元制的可持续性。以下几点事实使得东亚集体钉住美元不可持续:第一,维持金融恐怖均衡的基本要素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和东亚新兴经济体经常项目盈余不可无限持续,而且二者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威胁;第二,东亚事实钉住汇率制度逐渐从正的经济绩效变为东亚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的桎梏;第叁,主要国际货币之间汇率剧烈波动,致使东亚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极度不稳定。第六部分设计了东亚从集体钉住美元制退出的战略。建议东亚采取钉住类似货币篮子的软汇率目标区这一相对层次较低的区域汇率协调方式。具体做法是,东亚新兴经济体钉住由主要国际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以及本币上一期汇率构成的类似货币篮子;在各经济体货币篮子中,赋予这四种货币相同的权重。这个方案的优点在于,能根据实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既保证各参加国货币政策相当程度上的独立性,又实现了区域汇率一定程度上的协调,从而达到稳定区域汇率、摆脱“金融恐怖均衡”阴影和对美国过度依赖的目的。第七部分将落脚点放在了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东亚区域汇率协调的关系上。2005年夏季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东亚以区域汇率协调方式退出集体钉住美元制的改革将相互促进。东亚区域汇率协调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创造了稳定的大环境,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有助于东亚区域汇率的稳定。纵观全文,本研究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第一,摒弃大多数关于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研究单纯就汇率制度而研究汇率制度的方式,力图把东亚新兴经济体汇率制度的选择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鉴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公平性,论证了东亚新兴经济体选择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合意性,在理论上也得到了国际货币体系约束下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支持。但随着条件的变化,集体钉住美元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东亚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不平衡中承担了过多的责任。显然,在不可能立即改革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单边解决汇率制度选择的困境。第二,尝试用博弈论分析东亚新兴经济体集体钉住美元的内稳定机制——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依靠东亚新兴经济体经常项目盈余融资的“金融恐怖均衡”。本研究将美国前财政部长萨莫斯提出的“金融恐怖均衡”这个概念分成了两个次博弈组成的两阶段博弈:第一阶段为9个东亚新兴经济体间的“囚徒困境”博弈。正是东亚新兴经济体间非合作博弈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导致了各经济体集体钉住美元的纳什均衡结果。第二阶段是领导者美国同跟随者东亚新兴经济体之间“斯塔克博尔格”博弈。东亚新兴经济体非合作博弈的结果——集体钉住美元,使得美国可以充分利用经常项目赤字来廉价获取东亚的自然资源、技术和资金。美国看准这一点,充当了博弈的领导者,采取先发优势,对东亚跟随者做出了可置信威胁——“金融恐怖”。这构成了美国和东亚新兴经济体之间的非合作博弈。第叁,运用汇率制度特别是钉住汇率制度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对东亚事实钉住汇率制度的判定、经济绩效和主要货币波动对东亚经济体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回归计量分析。在计量分析过程,没有简单地将他人的研究模型不加区别地直接拿来使用,而是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加入了新的变量因素和舍弃了一些不必要的变量因素,以期对东亚集体钉住美元的成因、运行状况和经济绩效做出更为科学的分析。第四,提出东亚新兴经济体采用以软汇率目标区为基础的区域汇率协调方案,作为短期内调整外部不平衡和打破“金融恐怖均衡”的手段。现有文献对东亚区域汇率协调方案的设计,一般都偏向于根据OCA理论建立最优货币区这样高层次的货币合作。实际上,最优货币区应该是东亚新兴经济体努力的长期目标,它无助于解决这些经济体在当前全球不平衡中的尴尬局面。以钉住由美元、欧元、日元叁种主要国际货币和本币上一期汇率组成的类似货币篮子为基础的软汇率目标区属于区域汇率协调的较低级阶段。各经济体钉住类似货币篮子,体现了各经济体对外贸易格局和对外资本流动的关系,避免了中心汇率的“跃迁”以实现平滑调整,赋予了各经济体汇率政策更大的灵活性。钉住类似货币篮子也有利于东亚在当前共同钉住美元的基础上平稳过渡到区域汇率协调,并为东亚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当然,作者自身能力有限,因而本研究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具体包括:1、本研究试图从国际货币制度角度对众多汇率制度选择理论进行梳理。但考虑到国际货币制度制约性这个前提,将一些比较新的汇率选择理论省略了,因此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梳理就显得不完善。2、在对东亚各经济体实行钉住美元制的经济绩效进行计量分析时,只简单地分析了几个宏观经济指标,没有考察对国内各行业或企业的微观绩效。而且本研究的考察对象为9个东亚新兴经济体,因此进行实证分析时,数据收集比较庞杂,特别是有关中国台湾的个别数据残缺不全,成为本研究的一大遗憾。3、作为人为设计的区域性汇率制度安排,软汇率目标方案仍存在不少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如设计实证模型来估算货币篮子币种的选择和中心汇率的调整依据,估算各经济体放弃钉住美元制转向区域汇率协调的过渡成本等等。(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7-01-20)
孙华妤[8](2007)在《传统钉住汇率制度下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和有效性:1998~2005》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误差纠正模型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讨论1998~2005年中国实行传统钉住汇率制度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对外自主性。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方面,检验结果显示,货币数量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均不显着,仅贷款利率在个别模型中对产出有负向影响。在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方面,由于误差纠正模型检验未发现利率变动可以导致货币数量同向变动、格兰杰因果检验也不能拒绝外汇储备变动不是各层次货币数量变动的原因,所以本文不支持传统钉住汇率制度已经对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产生系统性制约作用的假说。(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期刊2007年01期)
苏应蓉[9](2006)在《东亚地区钉住汇率制度与外向型经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把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与地区的钉住汇率制度置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之中,从时序分析的角度把东亚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分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货币危机与经济复苏之后叁个时期,研究了钉住汇率制度产生、消亡、回归的变化过程与特点,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互联系,最后提出这些经济体汇率改革的路径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对于外向型经济体,长期的、稳定的钉住汇率制度无疑带来了促进贸易与投资的收益。但在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随着市场的开放与经济的增长,汇率变化的压力越来越明显,使得维持汇率稳定的成本加大,经济失衡越来越为明显。当遇上经济冲击时,这种汇率制度阻碍了对经济失衡的调整。根据不断发展的货币危机与投机模型,东亚各经济体货币状况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健全与稳定。对一国货币进行冲击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动摇了市场的信心,而这种信心只能来自于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基础。货币因素反过来对经济基本面变动状况起到推动作用。在金融体系较为脆弱而资本较为开放的新兴经济体中,钉住汇率制度更易出现金融或货币危机。在外向型的经济发展下,当实际经济的萎缩、资本大量流入而同时内需膨胀的经济因素导致经济基本层面开始恶化时,引发投机冲击,是货币危机的根本原因,钉住汇率制度起到了危机的放大作用。货币危机彻底摧毁了东亚国家的钉住汇率制度,大部分国家采取了浮动汇率制度。但在1998年经济复苏后,实行浮动汇率的各国开始逐渐回归到稳定汇率的路径上。以麦金农为代表的许多学者通过检验,证实了除印度尼西亚之外的所有的浮动汇率国家已采取高频钉住美元的汇率措施,且在理论界中出现了一些解释东亚钉住汇率回归的新理论,本文认为,东亚经济体钉住汇率回归的原因主要是由这些国家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升级缓慢与金融市场不完善这两个因素决定的,东亚经济体内部紧密的经济联系与共同经济周期也决定了其汇率制度的趋同。尽管钉住汇率制度的回归是东亚经济体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理性选择,但不论是高频还是低频地钉住美元,这种稳定汇率的干预行为有着难以逾越的内在矛盾与困境。本文通过对“退出战略”的成本-收益分析,认为东亚新兴经济体钉住汇率制已处于收益递减阶段,成本在不断上升,金融危机爆发即体现了其钉住汇率制度的问题。笔者借鉴历史上退出钉住汇率制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东亚的汇率改革路径:在现阶段,由于东亚经济体汇率制度转换为浮动汇率制度的条件并不成熟,东亚各国的退出最优战略应为“两极”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选择一篮子货币的宽带浮动的汇率制度,同时配合宏观经济政策,减小汇率转换时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冲击。最后,本文分析了同是实行外向型战略的中国所采取的钉住汇率制度及其变化,认为钉住汇率制度在中国采取外向型战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已呈现明显的收益递减的状态。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与经济内外失衡的不断加重,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退出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且也已经走上了打开汇率浮动空间的路径。渐近式的退出是避免对经济失衡纠正过程中所伴随的负面冲击的最佳策略,但人民币升值对解决我国内外经济失衡并不是唯一的灵丹妙药,还需要有其他政策进行配合,特别是要调整我国长期依赖于外贸外资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实行以内需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6-10-01)
杜晓蓉[10](2006)在《发展中国家偏好钉住汇率制度的新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显示出“偏好”钉住汇率制度的倾向。近几年,相继出现的害怕浮动论、原罪论和美德两难论等,对于这种现象给出了新的解释。同时,近期在钉住汇率制度验证方面影响力较大的几个实证分析方法也支持了上述观点。这些理论和实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解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东亚汇率制度博弈局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钉住汇率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并很快波及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国家,形成了震惊世界的拉美经济危机。比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是此次危机的根源,国际收支失衡是此次危机的导火索。本文将在宏观经济学的框架内,分析钉住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失衡与墨西哥危机之间的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钉住汇率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宇.钉住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失衡与墨西哥金融危机[J].金融发展评论.2018
[2].王宇.钉住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失衡与墨西哥金融危机[N].第一财经日报.2015
[3].王宇.是钉住汇率制度酿成了泰铢危机吗?——泰国的汇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研究[J].南方金融.2013
[4].胡磊.钉住汇率制度的“退出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
[5].曾海晖.钉住汇率制度下的汇率理论模型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07
[6].刘海超.钉住汇率制度的宏观经济绩效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
[7].杜晓蓉.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东亚钉住汇率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7
[8].孙华妤.传统钉住汇率制度下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和有效性:1998~2005[J].世界经济.2007
[9].苏应蓉.东亚地区钉住汇率制度与外向型经济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6
[10].杜晓蓉.发展中国家偏好钉住汇率制度的新理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