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良论文-韦春喜

举贤良论文-韦春喜

导读:本文包含了举贤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孙弘,对策时间,齐地文化品格,文风

举贤良论文文献综述

韦春喜[1](2019)在《公孙弘与《举贤良文学对策》若干问题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孙弘被武帝由太常下第擢为举首,是因为其《举贤良文学对策》释"术"为"智",论述了"术"与儒学诸范畴的关系,使统治者对权术的政治、心理需求获得了一种理论正义;把儒家义理融入汉代法治之中,促成了律法儒学化。该文深受齐地文化影响,体现出融创变通、服务当下、崇尚谋略议论的齐地文化品格。该文的文本立意与书写具有突破性、创新性,敢于打破策问限制,论题设计比较大胆新颖;且思路缜密,善用对偶手法,偶散结合,文风简约明切、冷静沉实。这种文风的形成与汉代文书行政制度的要求以及文吏职业特点密切相关,反映了汉代散文发展的新气象。(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9年06期)

王敬博[2](2019)在《刍议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中的治国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汉代文体研究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还在于策文中所蕴含的思想。《举贤良对策》的目的在于向统治者传达治国理念,而"大一统"的治国思想既是董仲舒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儒学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对董仲舒"大一统"治国思想的提出背景、内涵及功用进行分析阐释,力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董仲舒的治国之道。(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兆贵[3](2016)在《举贤良与化民风》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南宫的庆功宴上发话说,大家实话实说,我为何能得天下,项羽为何会失天下?部下回答不得要领,刘邦干脆点破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叁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这番话,后来就成为"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最好注脚。但是,这里说的还只是"得人才"的功利(本文来源于《共产党员(河北)》期刊2016年05期)

王兆贵[4](2015)在《举贤良与化民风》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南宫的庆功宴上发话说,大家实话实说,我为何能得天下,项羽为何会失天下?部下回答不得要领,刘邦干脆点破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5-12-08)

孔毅[5](2014)在《论泰始年间“举贤良对策”与晋初的治道》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晋泰始(265—274年)年间,晋武帝诏举贤良对策,以便探索并实施能够巩固新王朝的治道。贤良方正郤诜、阮种、挚虞等从治道理念、实施治道的制度创设、治道路径等方面回答了晋武帝的策问。晋武帝的策问和贤良们的对策体现出晋初治道的政治价值取向。"太康之治"是晋初治道的成果,它体现了晋武帝不凡的政治家品质,也内含了对策诸贤良的政治智慧和贡献。然而晋初的治道中也隐伏着诸多政治危机。加之晋武帝在平吴以后"怠于政术",治道危机在武帝以后剧烈爆发,最终断送了西晋政权。(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郭强,高长山[6](2012)在《从“举贤良文学”看汉代察举选官制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察举制是中国最早的选官制度,其中的"举贤良文学"因天子亲自策试被举荐者,而备受历代的关注。察举制用人以德、用人以才、用人以能,确立了历代用人标准。而古代帝王的偏信多疑,豪门贵族的相互倾轧,使俊杰之士仕途上步履维艰,最终让察举制走入穷途。察举制的利弊得失,为今天的育人选才提供了诸多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期刊2012年07期)

张尚谦[7](2009)在《《汉书》记汉文帝举贤良事辨误》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书》记汉文帝前15年再次下诏举贤良,《史记》不载其事,但《汉书》其实也并未见到过诏令的原文,根据的只是汉文帝给推举出来的贤良、太子家令晁错的"求贤诏书",其中提到了曾下过的"举贤良"诏令。由于把这道求贤诏书误解为下给所有被推举出来的贤良进行统一"策试"的"策诏",《汉书》以含混的笔法给其未读到过的"举贤良"诏令增添了两项并不曾有的内容:汉文帝要对推举出来的贤良"亲自策问",贤良必须作书面答卷。《汉书》进而又编造说当时有"百余人"参加了"对策",晁错被评为第一,那时已经有了一套推举、考试、评比和录用人才的制度。《汉书》记建元元年举贤良,继续编造说当时有"百余人"参加"策试",造成严重的误传。《资治通鉴》沿袭并加重了这些错误。(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于凌,李晓燕[8](2008)在《从“举贤良”看汉代的选官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的"举贤良"可以从思想、制度、人物叁个层面进行探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并作用于汉代政治。贤良不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在汉代重要决策的拟定、选举制度、州郡设置、思想以及文教等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建树。贤良与政治的互动,产生的合力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但其固有的弊病仍然成为后世的借鉴。(本文来源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朱抗美[9](2004)在《举贤良》一文中研究指出时 间 :古代。地 点 :县衙。人 物 :县令、书童、木偶。    〔幕后童谣声起 :“举贤良 ,举贤良 ,谁人不思成栋梁。可惜世代英才少 ,贤良贤良在何方 ?在何方 ?”〔童谣声中幕启。〔书童内喊“啊嗨……”上。书 童  (念 )奉了老爷之命 ,潜心寻(本文来源于《剧本》期刊2004年07期)

于凌[10](2004)在《举贤良与汉代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汉代史书、简牍资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汉代贤良选举进行了全面考察,深入分析和探讨了贤良选举与汉代政治的关系、以及贤良与汉代政治的相互影响。首先探讨了贤良选举及其演变。通过对“举贤良”的定义和贤良举目的探讨,作者提出狭义的贤良选举是一项以贤良、方正、直言为主要举目的选举制度,而汉代的文学选举与贤良选举是两个不同的选举途径。作者着重分析了汉代贤良选举的阶段性特征,认为贤良选举是汉代政治发展的产物,经历了文帝时期的创制、武帝和昭宣时期的完善、西汉后期的因袭、以及东汉时期的发展和衰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政治从充满活力的繁荣鼎盛到危机四伏的衰落末世的历史过程。作者还考察了两汉贤良的家世、资历和任用,提出贤良的家世以官贵和儒生为主,资历以在职官吏和故官为主,任用的主体情况同举孝廉基本一致,体现出不拘一格的用人形式和重视能力和资历的用人特点。其次,作者探讨了贤良选举的程序与贤良对策。作者认为贤良选举的原因中包含着巩固皇权和整顿吏治的政治动因;举主构成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形势的变迁,同时举主负有推荐、察知的职责,举主与被举者之间存在恩遇的关系;作者还初步探讨了贤良对策的机构和形式,提出贤良对策是汉代政治的一个缩影。最后,作者探讨了贤良对汉代政治的影响。作者认为作为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特科,贤良选举囊括了政治咨询与考试选官等人才选用的理论,为汉代政坛提供了众多的政治人才。汉代贤良以其鲜明的政治形象,在汉代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汉代政治的发展。此外,作者还论述了贤良选举的局限性,认为贤良选举体现的是统治者的意愿,贤良的构成不具备社会普遍性,选举中存在“选举不实”的现象,这些选举痼疾制约了贤良选举的发展,作为前车之鉴,具有历史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举贤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汉代文体研究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还在于策文中所蕴含的思想。《举贤良对策》的目的在于向统治者传达治国理念,而"大一统"的治国思想既是董仲舒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儒学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对董仲舒"大一统"治国思想的提出背景、内涵及功用进行分析阐释,力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董仲舒的治国之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举贤良论文参考文献

[1].韦春喜.公孙弘与《举贤良文学对策》若干问题的考察[J].文学遗产.2019

[2].王敬博.刍议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中的治国之道[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3].王兆贵.举贤良与化民风[J].共产党员(河北).2016

[4].王兆贵.举贤良与化民风[N].光明日报.2015

[5].孔毅.论泰始年间“举贤良对策”与晋初的治道[J].许昌学院学报.2014

[6].郭强,高长山.从“举贤良文学”看汉代察举选官制及其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

[7].张尚谦.《汉书》记汉文帝举贤良事辨误[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8].于凌,李晓燕.从“举贤良”看汉代的选官制度[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

[9].朱抗美.举贤良[J].剧本.2004

[10].于凌.举贤良与汉代政治[D].东北师范大学.2004

标签:;  ;  ;  ;  

举贤良论文-韦春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