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由Magnaporthe grisea(Hebert) Barr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性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实践证明,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抗病种质资源的发掘、研究与利用是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分析了四川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分布及四川主要杂交稻品种抗瘟性鉴定的基础上,对72份广东水稻种质资源和本实验室多年收集的457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叶瘟和穗瘟的抗瘟性鉴定,然后对72份广东水稻种质资源和部分抗源的恢、保特性进行了评价,在四川生态条件下对72份广东水稻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并对利用不育系宜香1A与广东水稻种质配制的72个F1组合中的部分组合的农艺性状的竞争优势和米质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四川稻区稻瘟病菌由4个群24个小种组成,其中ZA群出现频率为39.77%,为重要小种群,ZB群出现频率为57.95%,为优势小种群。ZB13(22.73%)为优势小种,重要小种还有ZA13(17.05%)、ZB9(7.95%)。泸州、雅安、蒲江等不同生态区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有差异。目前,四川的主栽品种稻瘟病抗性都不高,在参试的46个品种中,中抗至高抗稻瘟病的品种只有19个。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72份广东种质资源穗瘟1~3级的抗病品种52个,占72.22%,457份种质资源穗瘟1~3级的抗病品种239个,占52.30%。恢保特性测定结果表明,72份广东种质资源中,45份材料对三系不育系具有恢复性,8份具有保持性,19份具有半恢半保特性;测定的27份抗源材料中,9份具有恢复性,6份具有保持性,3份具有半恢半保特性。农艺性状测定结果表明,多数广东水稻种质在四川生育期属中籼中、迟熟类型,株高相对较低,分蘖较强,穗子中等偏小,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较低。通过农艺性状表型聚类可将72份广东水稻种质资源分为3大类,Ⅰ类20份,属中等穗型,平均结实率83.3%;Ⅱ类21份,属大穗型,平均穗着粒180粒左右;Ⅲ类31份,其生育期较短,植株较矮,穗子较小。通过竞争优势的主成分聚类将45个F1组合划分为3类:Ⅰ类有18个组合,该类株高、单株穗数及穗着粒数3个性状的竞争优势为正值,播始天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粒重5个性状为负值;Ⅱ类有11个组合,该类单株穗数、穗着粒数、穗实粒数及单株粒重4个性状的竞争优势为正值,其余性状为负值;Ⅲ类有16个组合,该类单株穗数及穗着粒数2个性状的竞争优势为正值,其余性状为负值。在57个F1组合中,糙米率及垩白米率分别达国标1、2、3级优米标准的组合数为12个、20个、18个及16个、28个、6个。此外,本文还对这些抗源改造利用的策略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