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难降解有机物是指被微生物降解速度慢且分解不彻底的一类有机物,如杂环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等。其中很多物质生物降解性能很差,在自然环境中不易被生物降解,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对人体和动物具有毒性作用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已经构成了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威胁。因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治理一直是环保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在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方面开发了许多新技术包括:氧化技术、电解技术、生物强化技术、细胞固定化技术、生物强化技术、酶技术等。这些处理方法基本上都存在着操作条件严格、耗费时间长、成本过高、伴随有毒污染物生成等弊端。目前,解决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探寻新的能源是人类社会能够完成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根本性问题。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是一种微生物技术与电池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微生物为催化剂,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MFC结合了生物法处理废水核心技术—有氧代谢方式和无氧代谢方式的优点,它在有效处理废水的同时能够产生电能,该特性为废水处理技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微生物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能量转化方式,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MFCs利用的燃料包括易降解有机物(如有机酸和糖类),难降解有机物(如木质素和苯酚),模拟废水和实际废水(如啤酒废水和淀粉加工废水)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应用开发涉及到从微生物、电化学到材料学和环境工程等科学领域。本文介绍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本特征及其最新的研究进展,难降解有机物处理新技术,设计并自制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以长沙市某污水处理的厌氧污泥为接种液进行了产电细菌的驯化,以有毒难降解的典型含氮杂环化合物为燃料,比较研究不同底物及浓度的产电性能和有机质的去除效率,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与传统厌氧生化处理技术在生物降解含氮杂环化合物方面的优势。根据GC/MS的分析结果推测不同底物在MFC中的生物降解途径。同时也考察仅以厌氧污泥为底物单独存在时,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产电情况及分析其污泥成分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以厌氧污泥作为接种物,对研究含氮杂环化合物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产电性能影响不大。在给定菌种来源条件下,分别以吡啶、喹啉和吲哚作为唯一碳源时,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电压曲线呈有规律的三个阶段:上升阶段、平台阶段、下降阶段,但产电能力存在着差异,其中吲哚和喹啉的输出功率明显高于吡啶,这反映了厌氧活性污泥对不同底物及浓度的产电选择性。DMFC的最大输出电压分别为524mV(吲哚,120mg/L),494mV(喹啉,120mg/L),413mV(吡啶,60mg/L),相应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分别为228.8mW/m2,203.4mW/m2,142.1mW/m2(按外电阻1000和阳极截面积计算),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双室燃料电池的最大输出电压升高,产电周期和平台持续时间也增长。但吡啶没有像喹啉和吲哚一样表现出此规律。同时MFC对各种含氮杂环化合物的降解效率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88%以上。含氮杂环化合物产电性能和降解情况的不同与其本身的分子结构、电荷特性、物理化学特性等有很大的关系。MFC闭路条件下对底物的降解速率高于开路厌氧条件下降解速率约10%,这表明,在MFC运行条件下有可能促进相应微生物对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利用和分解,也可能存在新的厌氧降解途径,从而增大了底物的降解速率。同时利用GC/MS检测到了各基质的代谢中间产物,并推测了其生物降解途径。MFC可以在实现高效降解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同时可稳定地向外输出电能,这为含氮杂环芳烃类难降解有机物的高效低耗处理提供了新的途径。MFC技术具有产电与污水处理的双重功效,代表了当今最前沿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向,有望成为未来有机废弃物能源化处置的支柱性技术。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难降解有机物质的生物降解技术分析[J]. 当代化工研究 2018(01)
- [2].采用强电离放电法降解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J]. 高电压技术 2017(08)
- [3].重金属对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影响及机制[J]. 现代化工 2009(05)
- [4].制浆废水难降解有机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 2019(12)
- [5].超声与臭氧联用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09(06)
- [6].高级氧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分析[J]. 技术与市场 2020(11)
- [7].厌氧共代谢分解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06)
- [8].处理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实验与研究[J]. 燃料与化工 2010(01)
- [9].高级氧化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 甘肃科技 2019(08)
- [10].煤化工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应用化工 2018(12)
- [11].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共代谢实验研究[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06)
- [12].生物强化技术处理苯胺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J]. 环境工程 2014(S1)
- [13].湿式空气非均相催化氧化处理有机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J]. 四川环境 2013(05)
- [14].某工程橡胶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改造实践[J]. 广东化工 2018(03)
- [15].难降解有机物对海洋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05)
- [16].国内煤气化废水处理关键问题分析[J]. 水处理技术 2018(03)
- [17].MBBR在工业园区废水处理升级改造中的应用[J]. 中国给水排水 2017(17)
- [18].超声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影响因素[J]. 环境科技 2009(01)
- [19].厌氧共代谢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19(08)
- [20].臭氧+Flopac~(TM)工艺去除化工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J]. 中国给水排水 2018(17)
- [21].深度处理工艺去除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应用与研究[J]. 绿色科技 2020(02)
- [22].紫外联用高级氧化技术处理饮用水应用进展[J]. 水处理技术 2019(03)
- [23].垃圾渗滤液中难降解有机物与氮同步脱除试验研究[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8(03)
- [24].耦合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研究进展[J]. 山西建筑 2008(22)
- [25].中晚期垃圾渗滤液难降解有机物的生物处理进展[J]. 水处理技术 2018(04)
- [26].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与葡萄糖的光电催化协同氧化作用[J]. 环境化学 2013(01)
- [27].实验教学用光催化氧化装置的研制和应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15)
- [28].微生物共代谢作用的研究与应用[J]. 农业与技术 2010(04)
- [29].微生物代谢环境难降解性有机物的酶学研究进展[J]. 生物工程学报 2009(12)
- [30].难降解废水高效处理技术[J]. 给水排水 2009(S1)